探索发现官网墓史迷踪(探索与发现杂志官网)墙裂推荐
快来看看吧~
你了解华夏大地上的周口店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吗?你关注过兵马俑背后的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吗?你知道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对人类文明传播的贡献吗?……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如果你偶尔觉得课本上的历史知识枯燥无味、死记硬背让人头大,不如利用假期时间走近历史书的考古发现,让课本上的内容活起来~
LIFE IS LIKE A JOURNEY ▲又是一个需要谨慎防疫的暑假,不能“行万里路”,不如“居家遨游”这个夏天,坐上互联网,跟着历史老师去考古吧~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
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课程发展中心联合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等博物馆,以及赵登禹学校的历史教师张硕,为增进中学生对考古工作的了解,开拓师生的历史学习视野,提升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依托丰台区“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以及“行走的思政课程”项目,系列推出考古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教育课程资源,为疫情期间师生的居家研究、学习提供服务与支撑。
为开好国家课程提供辅助以初中历史课标与教材为指引,精心筛选、整理了三十余项考古发现,将历史教学与博物馆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师生感悟考古的意义,思考历史的价值为“行走的思政课”提供助力以考古发现为载体,帮助学生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促进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达到认识考古、以史育人的目的。
为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作业的设计提供资源。引导教师用好教材、网络、博物馆等资源,为学生布置具有探究性、实践性的作业,为未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项目式研学打下基础。历史课本里的▬考古发现▬
北京市赵登禹学校 张硕老师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材智慧课标链接七年级上册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1.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29年冬天,考古学家在北京西南角的周口店挖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些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北京猿人,也叫北京人头盖骨,后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属旧石器时代。
北京猿人化石共出土头盖骨6具、头骨碎片12件、下颔骨15件、牙齿157枚及断裂的股骨、腥骨等,分属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
2.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在周口店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石核、石片和石料,总数近10万件北京人以石器为主要工具,时期的类型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雕刻器和石锥等制造石器的原料有脉石英、砂岩、燧石等,大多采自附近的河床和山坡。
3.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及装饰品1930年在北京郊区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山顶洞人的居住遗址出土的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刮磨得很光滑它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编织工具骨针表明山顶洞人的钻孔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
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尽管这种技术仅用于制造装饰品,但却为以后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我国最早的装饰品是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项链”人们用经过工艺加工的钻孔砾石、兽牙、鱼骨、蛤壳等组合穿缀成串饰,佩在项间。
有的鱼骨还留下红颜色的染色痕迹原始装饰的出现,也是先民征服自然和狩猎生活的反映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发现北京人》 《中国通史》第1集、第2集《世界遗产在中国》第7集《地理·中国》我们的祖先博物馆资源: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文献著作:贾兰坡著.北京人[M].北京:中华书局.1979.黄慰文著.北京猿人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等
安家媛著.北京人的发现 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等贾兰坡撰.山顶洞人[M].龙门联合书局.1951.原始农耕生活教材智慧课标链接七年级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玉蟾岩遗址发现于1988年1993年和1995年,在该遗址连续发掘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标本和最早的陶制品,2004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发现了五枚炭化的稻谷三次出土的或炭化程度不一,或颜色各异,是因为标本所处的环境不同。
玉蟾岩出土的稻谷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特殊稻种,体现了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原始性状,经测定,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年代距今约1.4万年-1.8万年,这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考古公开课》 一粒种子的故事文献著作:袁家荣著.湖南旧石器时代文化与玉蟾岩遗址[M].长沙:岳麓书社.2013.
5.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碳化粟和黍东胡林遗址是北方旱作农业的典型代表,东胡林遗址的面积很小,发现有墓葬、灶坑和灰坑,但未发现房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均被鉴定为野生动物遗骸同时东胡林遗址出土了少量的炭化粟粒很显然,东胡林遗址古代先民属于半定居的采集狩猎群体,出土的炭化粟粒又说明,东胡林人很可能已经开始耕种小米。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发现之路》寻踪东胡林文献著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东胡林考古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东胡林考古队.北京东胡林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M].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东胡林考古队.2006.
6.贾湖遗址出土的文物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贾湖遗址清理出房址45座、陶窑9座、灰坑370座,墓葬2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壕沟、小坑、柱洞等。
出土的遗物有刻符龟甲、骨笛、稻作遗存等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辉煌,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映生辉。
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如果国宝会说话》贾湖骨笛《国家宝藏》贾湖骨笛文献著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编著.舞阳贾湖 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7.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仙人洞遗址位于江西万年县大源乡境内,地处赣东北石灰岩丘陵地区的一个山间盆地为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位于江西万年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小河山1962-1964年,考古学家对浙江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共发现380余件陶片。
1993-1999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组成联合考古队,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发现了许多距今12000-10000年前的陶器
资源拓展
文献著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仙人洞与吊桶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8.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距宁波市区约20千米,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片达几十万片,还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6月,河姆渡遗址被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河姆渡居民住在干栏式房子里这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
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发现之路——河姆渡》《探索发现——河姆渡猜想》文献著作:金开诚主编.河姆渡遗址[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孙国平著.远古江南 河姆渡遗址[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邵九华等编著.远古文化之光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梅福根,吴玉贤编写.七千年前的奇迹 我国河姆渡古遗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9.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半坡遗址是距今6000-67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半坡遗址于1953年被发现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主持,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发现有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座、窖穴200多个,陶窖遗址6座,墓葬250多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1万件。
2002年-2005年,配合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工程建设的随工清理中,发现了祭祀等重要遗迹和石砚等重要遗物,这对半坡遗址的聚落形态、文化内涵和社会性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61年3月4日,半坡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坡类型的房子发现46座,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有的是半地穴式建筑,有的是地面建筑每座房子在门道和居室之间都有泥土堆砌的门坎,房子中心有圆形或瓢形灶坑,周围有1~6个不等的柱洞居住面和墙壁都用草拌泥涂抹,并经火烤以使坚固和防潮。
圆形房子直径一般在4~6米,墙壁是用密集的小柱上编篱笆并涂以草拌泥作成方形或长方形房子面积小的12~20平方米,中型的30~40平方米,最大的复原面积达160平方米储藏东西的窑穴分布于各房子之间,形状多为口小底大圆袋状。
家畜饲养圈栏两个均作长方形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探索发现——探秘仰韶文化》线上资源:半坡博物馆
文献著作:马雨林主编.历程 纪念半坡遗址发现60周年[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于丹编著.西安半坡遗址[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张礼智主编;西安半坡博物馆,良渚文化博物馆编.史前研究 2004 中国博物馆学会史前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暨西安半坡遗址发掘五十周年纪念文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林寿晋编著.半坡遗址综述[M].中文大学出版社.198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编.西安半坡 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10.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为山东龙山文化的源头。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变形以及拔牙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
纹饰常见镂孔、划纹、附加堆纹、篮纹,还有彩陶和朱绘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石器磨制精美中期以后更出现了制作精良的玉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由成排分布的红烧土排房建筑构成这些排房多则六间一排,少则两间相连,布局严谨,显示了较高的建筑技术。
大汶口人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另外还发现部分折头葬、折肢葬等较为特殊的葬式中晚期以后发现有木质葬具,在有的成人墓的随葬品和儿童瓮棺的葬具中还使用了带有各种陶文的大口尊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探索·发现》大汶口六千年《国宝档案》龙山文化鹰攫人面佩《如果国宝会说话》 龙山蛋壳黑陶杯文献著作:张从军主编;禚柏红,鲁元良编著.大汶口文化[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高广仁,栾丰实著.大汶口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编.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M].济南:齐鲁书社.1979.栾丰实著.大汶口文化 从原始到文明[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马东峰,郭思克主编.东夷华彩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特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
张学海著.龙山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佟柱臣编.龙山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65.蔡凤书,栾丰实主编.山东龙山文化研究文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2.远古的传说教材智慧课标链接
七年级上册第3课 远古的传说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11.中原地区及周围地区的彩陶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就发明了陶器最早发现的是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陶质区分,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从工艺上区分,有手制、模制、慢轮、快轮;从纹饰上区分,有压印、拍印、刻划、彩绘、附加堆纹、镂孔;从陶窑结构区分,有横穴窑与竖穴窑。
正是这些风格迥异,不同的类别,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绚丽多姿的陶器文化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探索发现》土与火,陶的故事《探索发现》小村里的彩陶王国博物馆资源:良渚博物院文献著作:本社编.华夏之花 庙底沟彩陶选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韩建业著.早期中国 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陈百华,胡健华著;胡仪藏品摄影;方立平总主编.古陶考辩与收藏 新石器至秦汉时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吴镇烽主编;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陕西新出土文物选粹 图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夏商周的更替教材智慧课标链接七年级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12.方格纹铜鼎方格纹铜鼎,夏代青铜鼎,1975年出土于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该鼎通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0厘米,其造型和纹饰风格与中原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几乎完全一致,但材质却是当时罕见的贵金属——青铜。
方格纹铜鼎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我国最早的青铜鼎,被誉为“华夏第一鼎”
13.绿松石饕餮纹铜牌饰绿松石饕餮纹铜牌饰又名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镶嵌铜牌饰是一种主要流行于夏代的青铜器,以镶嵌绿松石为最大特征,是集铸造和镶嵌于一身的神秘艺术品它是史前兽面纹到商周饕餮纹的中介和传承,这种传承不仅是沿用了一种艺术传统,而且是传承了信仰和神话。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镶嵌铜牌饰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名副其实的夏代遗宝二里头遗址出土此类铜牌饰共3件,形制大同而略有小异所嵌绿松石磨成种种形状,互相结合,非常工巧如此精美的杰作,表明夏代绿松石镶嵌技法已相当成熟,同时也开启了青铜器镶嵌工艺的先河。
14.一号宫殿遗址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偃师县西南约8公里处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建筑基址两处,基址间距150米一号宫殿遗址是一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夯土台基,整体略作正方形现存台基平整,边缘呈缓坡状.斜面有坚硬的石灰石或路土面。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探索·发现》探秘二里头线上资源: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文献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二里头 : 1999-2006 . 贰[M].文物出版社.2014.杜金鹏,许宏主编.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二里头 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许宏,袁靖主编.二里头考古六十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材智慧课标链接七年级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15.三星堆青铜面具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延续时间近2000年,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末周初,这把四川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是上个世纪我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199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单在三星堆遗址,出土了许多青铜人面具,共出土人面具20余件,分大、中、小三型这些以纵目面具为代表的青铜面具群,是三星堆文物中最有特色同时最具精神文化内涵的文物之一,它们是中国时代最早和出土规模最大的面具群体。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发现之路》猜想三星堆《真相》再探三星堆《探索发现》三星堆消失与复活线上资源:三星堆博物馆
文献著作:张跃辉,刘家胜编.三星堆博物馆[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胡太玉著.众“神”之国三星堆[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段渝,邹一清著.日出三星堆[M].成都:巴蜀书社.2007.
白剑著.华夏神都 全方位揭秘三星堆文明[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材智慧课标链接七年级上册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16.山东临淄春秋殉马坑东周殉马坑位于淄博市临淄区河崖头村西墓主为齐景公,是继姜太公后第25代国君,在位58年,是齐国执政最长的一位国君墓室南北26米多,东西23米余,椁室位于墓室中部,用自然石块垒砌,南北长8米,东西宽7米,深5米。
墓早年被盗,随葬品无存,唯周围的殉马坑大部分保存完好1964年山东省考古所发掘了北面西段54米,清理殉马145匹;1972年发掘清理了西面南端30米,殉马83 匹;1980年于西面南端建起殉马坑展厅,展示殉马106匹。
殉马排列密度平均每米地段2.78匹,全部殉马当在600匹上下,属世界罕见殉马全是壮年战马,且均为骟马,是被处死后人工排列而成,马两行,前后叠压,昂首侧卧,四足蜷曲,形作奔跑状,呈临战姿态,威武壮观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走遍中国》地下兵团文献著作:段奉兰等著.挖掘出来的辉煌世界[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临淄文物志编辑组编.临淄文物志[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秦统一中国教材智慧课标链接
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7.秦始皇兵马俑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兵马俑的神秘主人》《国宝档案》秦兵马俑《如果国宝会说话》 跪射俑线上资源:秦始皇陵博物院
文献著作:无戈编.秦始皇陵与兵马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王其祎编著.发现陕西 秦始皇兵马俑[M].西安:未来出版社.2014.戚嘉富编著.秦陵与兵马俑[M].合肥:黄山书社.2014.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材智慧课标链接七年级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18.秦代空心画像秦代空心画像砖,秦代古砖的一种多呈长方形,主要出土于秦都咸阳宫殿遗址,陕西临潼、凤翔以及陕北地区其中出土于秦宫殿遗址者,是用于铺砌宫殿踏步的建筑材料砖面图案主要采用模印和刻画两种方式制成,纹饰包括几何形花纹、龙纹、凤纹等,也有狩猎、宴飨等场面的图案出现。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百家讲坛》镇馆之宝(第四季)龙纹空心砖文献著作:王学理主编;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编.秦物质文化史[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材智慧课标链接七年级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9.金缕玉衣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
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探索发现》探秘南越王墓《百家讲坛》国宝迷踪 惊世的发现。《国宝档案》金缕玉衣线上资源:河北博物院
文献著作:佟洵,王云松主编.图说天下 文化中国 国家宝藏 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张童心,吕建昌,曹峻著.考古发现与华夏文明[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程方勇著.国宝的故事[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材智慧课标链接七年级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20.西汉麻纸麻纸是中国古人的重要发明麻纸是一种大部分以黄麻、布头、破履为主原料生产的强韧纸张在西汉时期,用于书写的最初的麻纸已经出现麻纸的特点是纤维长,纸浆粗(纸表有小疙瘩)纸质坚韧,虽历经千余年亦不易变脆、变色;外观有粗细厚薄之分,又有“白麻纸”、“黄麻纸”之别;其抄纸帘纹间距二三公分、三四公分、五六公分不等;有的横帘纹和竖帘纹相交,间距竖约一指半;背面未捣烂的黄麻、草迹、布丝清晰可辨;可作为可靠的古籍鉴定依据之一。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探索发现》纸的故事线上资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文献著作:许焕杰主编.纸祖千秋[M].长沙:岳麓书社.2005.沈婷著.纸[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材智慧课标链接七年级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1.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嘉峪关魏晋墓位于甘肃嘉峪关市东北戈壁滩上古墓群分布长达20多公里1972年发掘清理了其中8座墓,6座墓中均有壁画,共有画面600余幅,绝大部分保存完好,有的色泽如新有的彩绘大幅壁画,有的用一排多块砖面组成长卷式画面。
此外,还有宴饮、伎乐、庖厨、家畜等壁画显示出从汉画向晋画风格的演变过程,由装饰画向独立的卷轴画发展的趋势一般用土红色起稿,然后用墨线勾出轮廓,再用赫石、红色等填入,效果热烈明快中、晚期设色方法更为多样,除勾填法外,还用勾勒法、原色多样配置法、晕染法等。
线描技巧有很大提高,酣畅淋漓,奔腾飞动艺术风格豪放雄健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国宝档案》嘉峪关魏晋墓壁画《文化大百科》嘉峪关魏晋墓壁画文献著作:张军武, 高凤山. 嘉峪关魏晋墓彩绘砖画浅识[M].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9.冯星宇. 河西走廊魏晋墓葬砖画的装饰艺术研究——以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为例[J]. 艺术研究, 2015, 000(001):64-65.
隋朝的统一于灭亡教材智慧课标链接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于灭亡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2.隋含嘉仓含嘉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国家粮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北,始建于605年(隋大业元年),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
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从唐朝开始大规模存粮、开始成为国家的大型粮仓,历经唐、北宋500余年,后来废弃现代考古证实仓城东西长612米,南北宽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共有圆形仓窖400余个。
大窖可储粮1万石以上,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唐天宝8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古代粮仓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含嘉仓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探索发现》中国大运河 第二集 运河上的帝国 天下第一仓含嘉仓《文化大百科》 含嘉仓文献著作:余扶危,贺官保编.隋唐东都含嘉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王恺著. 王恺考古文集[M]. 2015.洛阳隋唐含嘉仓的发掘
李胜良. 税收地理札记 行者眼中的财税风物[M]. 2014.盛世首库含嘉仓盛唐气象教材智慧课标链接七年级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23.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秘色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因为它是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的瓷器精品,因其制作工艺秘而不宣得名在此之前,对于秘色瓷的技艺、烧造时间一直都有很大的争议,"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诗篇《秘色越器》中,而“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
1987年,随着陕西扶风法门寺宝塔的轰然倒塌,塔基下的地宫暴露出来,这才使得在人们视野中消失了几百年的瓷器重现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解决了陶瓷界长期以来议论不休的问题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法门寺》线上资源:法门寺官网
文献著作:周伟洲,王欣主编. 丝绸之路辞典[M]. 2018.法门寺秘色瓷八棱净水瓶佟洵,王云松主编. 图说天下 文化中国 国家宝藏 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M]. 2018.九秋风露越窑开八棱秘色瓷净水瓶.。
陆建初著. 古陶瓷识鉴讲义 修订全图版[M]. 2007夺得千峰翠色来——扶风法门寺塔地宫珍宝出土记
24.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天王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敦煌莫高窟美的全貌》《敦煌》《敦煌莫高窟· 大唐帝国光彩重生》《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线上资源:敦煌研究院
文献著作:赵声良,张艳梅.莫高窟[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5.姜德治,宋涛编.莫高窟记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等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材智慧课标链接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25.大食人俑大食是唐朝对阿拉伯人的称呼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造纸术、炼丹术传到大食,然后由大食传到伊斯兰诸国大食的许多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经商,换取中国丝绸等特产唐代墓葬中发现的大食人俑,就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26.东罗马金币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中国古称"拂菻",它与唐王朝交往密切,曾七次派遣唐使来唐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上商品贸易络绎不绝,东罗马金币成为丝路上的国际货币自1915年斯坦因在新疆发现东罗马金币以来,至今我国出土东罗马金币及其仿制品已有百枚之多。
27.非洲黑人俑据《旧唐书·南蛮传》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这些黑人大多来自南洋诸岛和非洲地区,所以昆仑是一个泛称,非专指某一地区或国家这些人大多数是被贩运到唐朝的,至中土后,或精习乐舞,供人娱乐,或为奴仆,供主人役使,所以时人称其为昆仑奴。
在唐代墓葬中出土大量黑人俑,此外,唐代的诗歌典籍中也常有黑人的描述如《昆仑儿》中就有:“昆仑家住海洲中,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不绵裘”的描写
资源拓展
线上资源:中国国家博物馆线上展览:大唐风华
文献著作冯贺军,李文儒主编. 中国古代雕塑述要[M]. 2007中国历史博物馆编. 简明中国文物辞典[M]. 1991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材智慧课标链接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28.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契丹人引马图为契丹人耶律阿保机长子辽义宗文献钦义皇帝耶律倍所作作品,是一幅墓壁画。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白塔子辽墓,反映出契丹人生活的图景。
资源拓展
文献著作:项春松编.辽代壁画选[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材智慧课标链接七年级下册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9.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宋代所造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宋代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船上使用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方向这些技术,在当时世界造船、航海领域中,都居于领先地位。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CCTV中国通史视频资源》第62集 宋代文化文献著作: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编.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著.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 修订版[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7.
《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报告》编写组编.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报告[M].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1978.等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材智慧课标链接七年级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30.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辽、宋、金三朝都有杂剧,但表演方式不尽相同元杂剧又称元曲,是一种新的歌剧形式一般每一出戏分为四折(相当于四幕),需要时加一“楔子”(正戏开始前的序幕)剧中角色分为正末、正旦、净、副净等行当。
通常一出戏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主唱,其他都是配角演唱的曲调,在每一折中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元代有众多著名的杂剧作家,流传至今的元代杂剧有160余种这两件陶俑分别吹笛与击打节板,是杂剧演出中的伴奏人员。
1965年出土于河南省焦作市西冯封村元墓,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中国十大王朝》第57集 元杂剧文献著作:季国平著.元杂剧发展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田同旭著.元杂剧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等
31.河南禹州宋代墓葬的歌舞散乐壁画这幅壁画出自河南禹州白沙镇北,北宋末年赵大翁及其家属的 3 座墓葬中。这幅壁画是其中一幅,生动地表现了当时地主们的日常生活,为研究北宋的雕砖壁画墓提供了重要资料。
资源拓展
视频资源:《大家》宿白 真学者文献著作:宿白著.白沙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7.宿白著.宿白集 白沙宋墓[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陈康. 墓室壁画"散乐图"[C]// 北京文物与考古第6辑. 2004.
李明,胡春勃著.万古丹青 陕西古代壁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附/ 我的“考古”日志学生姓名:日期:我的“考古”对象和目标是:我成功地完成了以下工作:我下一步的计划是:“考古”过程中,我发现了哪些新问题,还需要查询哪些网站、材料或者通过哪种途径解决:
我知道了哪些知识,获取了哪些技能,产生了怎样的体会和感受:END
资料来源:本文转载于丰台课程作者:刘 婧、张 硕编辑:王贝贝、李沂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