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苏轼的趣闻轶事英语作文(苏轼趣闻轶事简介)
在进入本传记主角苏东坡前,想先介绍两个人物,其一是本书的作者林语堂,其二是与苏东坡仕途休戚相关的政敌王安石。
在进入本传记主角苏东坡前,想先介绍两个人物,其一是本书的作者林语堂,其二是与苏东坡仕途休戚相关的政敌王安石林语堂(1895-1976,享年82岁),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本书是林语堂先生52岁时耗时三年用英文完成的一篇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苏东坡传记(英文书名”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
书中带有林语堂先生鲜明地对历史事件的品评以及对苏东坡的喜爱,并附带很多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苏东坡诗词的释意行文流畅自然,很有意趣文中提及诸多“有趣的事”,这一点很是契合林语堂先生闲适幽默的格调
林语堂王安石(1021-1086,享年66岁),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为世人所熟知代表新政包括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免役税,国产消费税,所得税,保甲,方田均税法与保马法等。
1069年(熙宁二年)49岁的王安石经过20多年的蛰伏在终于得遇想要一番作为的年轻皇帝宋神宗即位2年后开始实施其政治抱负颁行新法时年苏东坡34岁,刚刚服孝父丧返回京城任职自此围绕着变法的“通变”和“流俗”两派之争始愈演愈烈,直至北宋的倾覆。
王安石画像本传记主角苏东坡(1036-1101,享年66岁),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水利专家(百度百科评语)在林语堂先生眼中这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的形容词可就更加多了,比如“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散文作家,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酿酒的实验者,工程师,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癖者,心肠慈悲的法规,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诗人,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不一而足。
看到这些形容词是不是特别想了解一下苏东坡读完正文可以回头再看看这些评语,会浮现出苏东坡的种种形象,着实”有趣“
李公麟所作的苏东坡”扶杖醉坐图“,可一睹苏轼之风采除了林语堂,千年以来对苏东坡大加赞赏的人不可谓不多矣,本人读《苏东坡传》后感想如下有三:一. 卓绝才华苏东坡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有记载的苏东坡诗词高达3458首之多。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有大量的苏东坡诗词文的引用以及林语堂对这些诗词文的释读特别好奇《苏东坡传》的原文英文版中是如何描述如此之多的中国古代诗词的如有幸中英文版本对比来看定会很有趣特别推荐第十六章”赤壁赋“,其描述了苏东坡谪居黄州后思想变化以及解脱自由的生活对写作的影响,充满了生活情趣。
林语堂先生用别样的叙述方式描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场景,一刹那即可将读者带入场景中以下是一段《赤壁赋》最精彩的段落建议比对诗词原文和《苏东坡传》中的描述一起看,会别有一番滋味《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东坡的创造力并不局限于文学,苏东坡还擅长书法(行书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苏东坡传》中并未附他的书画,所以特意去搜索了一下 以下是苏东坡行书作品《黄州寒食诗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州寒食诗帖-苏东坡苏东坡在绘画领域内的成就也很突出所谓书画同源,苏东坡与米芾共同创造了在中国最富有特性与代表风格的中国画-写意士人画以下为苏东坡的代表画作《潇湘竹石图》(现藏于中国美术馆)和《枯木怪石图》。
枯木怪石图一度流落日本,2018年经拍卖又回到了中国人手中,并以高达4.63亿港元的拍卖价格创下了当时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拍卖记录
潇湘竹石图-苏东坡
枯木怪石图-苏东坡林语堂形容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也因此,苏东坡在也被冠以“水利专家” 徐州的黄楼和杭州西湖的苏堤都是苏东坡留给后人治水见证据宋苏辙《黄楼赋》载:熙宁十年(1077年)秋七月乙丑,黄河决口,水及彭城下。
苏轼适为彭城守水未至,苏轼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及水至城下,苏又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至而民不溃水退又请增筑徐城,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在城的东门筑大楼,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
”徐人相劝成之
徐州黄楼北宋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杭州西湖苏堤在医疗方面,苏轼也是个隐藏好手,担任凤翔签书判官时,他看到当地缺医少药,于是誊写了5卷《简要济众方》,供百姓防病治病 谪居黄州时,当地瘟疫流行,他将眉山巢谷所传授的一个秘方“圣散子”献出以解瘟疫之急,后来他整理了各种验方,写成《苏学士方》一书,后人也将此书和北宋官员沈括写的《良方》,合编为《苏沈良方》,其中的苏合香丸、椒朴丸等方剂,至今仍在使用。
除此之外,苏东坡也非常热爱美食,发明许多经典佳肴比如“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羹”与苏东坡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中国历史上约66道菜因苏东坡而生苏东坡每到一处,都会先尝尝当地物产。
比如徐州的蝴蝶撒子、黄州橘子、惠州荔枝等等,甚至为了一口“为甚酥”,专程酿酒拿去换吃货本性、美食天赋,再加上苏东坡的诗词才华,自然也就写下了许多吃货诗词如“日啖荔枝三百颗”、“碧油煎出嫩黄深”、“黄州好猪肉”、“自笑平生为口忙”等等。
二. 宦海沉浮苏东坡除了卓绝才华外,在仕途上同样备受瞩目曾官拜礼部兵部吏部三部尚书但他一生宦海沉浮,一入仕便卷入由新政变法引起的政坛漩涡之中苏东坡与王安石相差15岁,同列唐宋八大家,同样是精才绝艳的才子并于年轻时展露头角,同样在调任地方时初显政绩,声誉日隆。
在苏东坡入仕时,王安石已获得神宗器重并开始新法变革,而苏东坡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及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反对新法,而且苏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王安石新法也是南辕北辙,格格不入苏东坡势必会成为王安石的政敌并发生冲突。
苏东坡的仕途与宋代历朝更迭休戚相关下表罗列了苏东坡生平北宋历代国君一览以及苏东坡一生的宦海起伏,同时比对王安石的大事记,可谓此消彼长有趣的是,苏东坡深得历朝皇后的荫庇乌台诗案是宋仁宗的皇后救了苏东坡的命。
在谪居黄州5年后,时年9岁的宋哲宗继位并由太后摄政(宋英宗的皇后),苏东坡遂逐步回到政治舞台的中心待英宗皇后去世后,苏东坡又遭二次迫害,被贬于广东惠州及海南儋州宋哲宗25岁病逝后由向太后(神宗皇后)主张立哲宗次弟端王赵佶为帝,称宋徽宗。
向太后 力保元祐诸臣,苏东坡终於蒙赦得以北归但不幸于北归途中于常州不幸病逝
苏东坡年代一览表新旧党争及新法变革的影响不展开详述,历史功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感概的是苏东坡一生漂泊,除了家乡(四川眉州)和京都(河南开封)外,外派及谪居地竟多达13处之多,足迹踏遍四川,河南,陕西,浙江,山东,江苏,湖北,安徽,河北,广州,海南11省。
真可谓四海为家,“此心安处是吾乡”三. 处事哲学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极富创造力,守正不阿又放荡不羁的性格集于一身,除了他无与伦比的才智天赋外,我想还有几点助力:1 家庭和睦苏轼的性格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而能够给予这种性格自由发展的离不开苏东坡的家人包括父母,手足以及妻儿对苏东坡一生的呵护。
一门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父亲苏洵,思想独立,性格古怪,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多次应试未中,故居家教授二子读书,1056年三苏游京,洵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得欧阳修举荐,洵文名大盛,次年二子同榜应试高中进士1060年经韩琦推荐,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1066年逝世,享年58岁弟弟苏辙,小苏轼三岁,与苏轼同年考取进士,入朝历官中书舍人,吏部尚书,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太中大夫,门下侍郎等1112年逝世,享年74岁苏辙性格沉稳,实际,拘谨,寡言,与苏轼的性格很是互补,兄弟二人一生手足情深,一起顺逆荣枯。
苏轼有两妻一妾,一个关爱他,一个崇拜他,一个懂得他首位妻子王弗与苏东坡成婚于微时(1054年苏东坡19岁,王弗16岁),在苏东坡尚未成熟老练时,妻子经常忠言箴劝,悉心照顾,相辅相成结婚十一年因病逝世,得年二十七岁。
苏轼四十岁时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即为悼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二任妻子为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于王弗逝去三年后嫁给苏轼相伴苏东坡最活跃的那些年,同甘共苦,聪明解事在苏轼五十八岁时逝世,得年四十六岁苏轼侍妾王朝云,原为歌妓12岁时被苏轼收为侍女(苏东坡时年38岁),18岁被纳为侍妾。
她陪伴苏轼度过了谪居黄州及惠州仕途不顺的岁月,1096年染时疫病逝,时年34岁苏东坡脍炙人口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明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东坡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
而王朝云也确实被苏东坡最称为知己令据毛晋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机械”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
”坡捧腹大笑 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从此对王朝云更加爱怜BTW,似乎女人都较为短寿苏东坡共得四子,长子为首妻王弗所出,“长子迈作吏,颇有父风”,次子和三子均为王闰之所出,三子苏过随侍苏轼,时与唱和,受影响最大。
在其兄弟3人中,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小东坡”四子为王朝云所出,可惜未满周岁而卒苏东坡一生游踪甚广,其妻儿全家逾30余口也跟随辗转,幸得一生均有妻儿悉心照顾,琴瑟和谐,父慈子笑,兄友弟恭有一次,苏东坡对弟弟说了如下这句话“。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句话道出了另外两点助力,交友甚广及三观超正2 交友甚广苏东坡作为当时的文人之首,想要和他结交的人数不胜数苏东坡与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来往,帝王、诗人、公卿、隐士、药师、酒馆主人、不识字的农妇。
他的至交中有诗僧,无名的道长,还有比他更贫穷的人苏东坡生性洒脱,与朋友饮酒作乐,月下共游往往更加激发文字创作力与各行各业的人来往也造就了苏东坡广泛的兴趣爱好,或者说因苏东坡兴趣爱好广泛而善于与各行各业的人来往。
同时也是这些广大的朋友圈支撑了苏东坡被贬流放谪居的岁月苏东坡流放途中所遇官员大都给他给予了各种方便和照顾,不乏变为至交好友之人,也不乏不幸受到牵连的人苏东坡最后的谪居地海南儋州在当年确实非常不适宜生活,苏东坡曾描述“。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已悉数,大率皆无尔唯有一幸,无甚瘴也”苏东坡于理财一事并不擅长,虽然他走过一段好运,但由于经常各地调动,俸禄并无太多存积,苏东坡在儋州可谓一贫如洗。
除却钱财短缺,苏东坡暮年继被贬谪于当时的国土之外,是带着无复生还之望与弟弟苏辙生离死别上岛的有当时的文句为证 “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仍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
” 苏东坡抵达儋州后,很快便遇到一位很好的县官提供官舍并修缮一番,并成为莫逆之交,后因此遭革职苏东坡的朋友们想方设法给他提供食物药物传信等也有专程上岛和苏东坡同住之友好朋友和好邻居匹夫匹妇们恐为苏东坡在最后谪居之日深深的慰籍了。
3 三观超正苏东坡一生几经飘摇,但始终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如无其多元而开放的人生观,恐难如此“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平生亦载歌载舞,不甚乐哉,而忧患来临之时,一笑置之,谁怕!苏东坡一生交人无数,有人谤他,有人帮他,但无论何种人,相逢一笑泯恩仇。
苏东坡谪居黄州蒙赦应召回京途中,途经金陵,特意去看王安石,此时王安石已经是疲惫颓唐的老人,一杯浊酒下肚,前尘往事烟消云散苏东坡昔年好友章惇屡次陷害苏东坡,最后将其流放海南,遇赦北归时,得知章惇被贬谪的消息,回复章惇儿子的信中所表如下“。
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谓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 苏东坡没有报复,反叮嘱他好好养病平生无怨尤,满眼皆好人,生活中到处都是乐趣,满眼都是美的东西。
不管何时何地,不管何种境遇,也不管外面怎番风雨,他总能活在当下,圆融无碍,以出世之心,做着入世之事就如林语堂的评价:“苏东坡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
人生风雨飘摇,他自一路逍遥。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