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英文版(探索发现2011)速看
人类自古以来都关注基于学生的优势开展教育,21世纪初,优势教育作为教育理论逐渐形成并日臻完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优势教育已经形成丰富的理论成果和较为广泛的实践。阐述优势教育的发展、内涵及实施过程,探讨优势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摘要人类自古以来都关注基于学生的优势开展教育,21世纪初,优势教育作为教育理论逐渐形成并日臻完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优势教育已经形成丰富的理论成果和较为广泛的实践阐述优势教育的发展、内涵及实施过程,探讨优势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优势教育;学习优势1优势教育的发展人类自从开始学会思考,就开始对人本身进行思考和研究,不仅包括对自身缺陷与不足的思考与研究,更包括对自身优势的思考与研究斯奈德、洛佩兹、佩德罗蒂三人合著的《积极心理学:人的优势的科学与实践探索》介绍了人类自古以来一些主要思想家和宗教信仰对人的优势的思考与关注,世界上各主要文明都有关于优势的大量阐释,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术领域有大量对于优势的研究,人事选拔与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社会工作、宗教、司法矫正等实践领域也有大量基于优势的实践和阐述。
[1]基于学生的优势进行教育的思想,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甚至可以假设,自人类教育诞生,基于优势进行教育的实践就已经出现在教育学作为学科诞生之后,大批教育思想家、教育家都倡导基于学生的优势开展教育实践正如洛佩兹和路易斯所总结的,1830年福禄贝尔设计的第一所幼儿园就要求激发儿童的优势。
20世纪初,比奈长期致力于发现学生的优势赫尔洛克在1925年提出表扬学生比批评作用更大,特曼(1947)更是终生致力于研究“最优中的最优者”(best of the best),齐切令(1969)也提出要重视学生的天分,杜威、富兰克林、斯宾塞也强调强化学生最优的品质。
[2]系统的优势教育(Strengths-based Education)学术研究起源于20世纪,但到21世纪才正式形成在内布拉斯加大学任教50多载的克里夫顿从1952年开始研究优势,其研究对优势的学术研究具有奠基地位,美国心理学会2003年授予其主席奖,赞誉其为“优势运动之父、积极心理学之祖父”。
他与他人合作的1992年出版的《随你的优势腾飞》,以通俗易懂、激动人心的语言,倡导人们基于自己的优势学习、工作、生活,[3]其研究后来得到以研究民意测验和员工选用为主的盖洛普公司的重视,随着研究经费的大量增加,其优势研究随即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编制出“克里夫顿优势识别器”(Clifton Strengths Finder)[4]。
20世纪9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安德森教授也在其辅导困难学生的工作中探索发现优势教育的突出作用,形成“优势追求”(Strengths Quest)的系统实践同一时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逐渐形成,2000年,在赛里格曼被任命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演讲中,他正式提出强调发展人的优势的“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体系。
著名教育学家班杜拉在同一时期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也促进了优势研究2001年,克里夫顿和安德森的《优势追寻》一书出版,该书全面阐述了如何将优势运用于教育,对于克里夫顿优势识别器所识别出的34项天分,逐一说明各项天分如何在大学学习中发展成为优势。
笔者认为,《优势识别器》是优势分析的奠基之作,《优势追寻》是优势教育的奠基之作进入21世纪之后,优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美国成为潮流,甚至有专门进行各地巡回推广的车队,发展成为“优势运动”[5] 我国教育文献中也有优势教育的概念,笔者也曾就学习优势进行了点滴探讨,[6]但其学理基础与本文所讨论的优势教育有较多不同,更尚未形成理论体系,故而,本文对我国关于优势教育的论述不作分析,以后另作专题研究。
以下分析中所述优势教育均指起源于美国的优势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尽管优势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具有悠久历史,但优势教育作为有意识的系统化的教育实践,则历史并不悠久,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优势教育才真正成为一种被有意识地系统化实践的教育理念。
虽然优势教育历史尚不到10年,但其态势颇具影响施赖纳认为,优势教育是人类教育的第三种范式她指出,人类教育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都是“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范式的教育,20世纪70年代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开始出现“不足弥补”(deficit remediation)范式的教育(即主要是根据教育标准分析学生有哪些不足,教育就是弥补学生的这些不足,使之达到教育标准),21世纪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范式:优势发展(strengths development)的教育,[7]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已经在美国和加拿大成百上千的学校实施,盖洛普公司2006年发布的“《优势追寻》使用指导”报告中就已经列出运用该公司产品进行优势教育的45所大学及2个大学或学院联合体。
[8]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有人开始优势教育的实践[9]当然,优势思想不仅仅在教育界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更在其他领域被广泛研究与运用优势教育的优势思想来源之一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各种内在优势,如《人的优势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与未来方向》一书把人的优势分为五类:情感、动机、智力、社会交往、社会结构,举出21项优势的示例:乐观、健康、幸福、满足、自我效能等等;[10]《优势之书》更是列出60种优势。
[11]但正如《牛津积极心理学手册》开篇所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使生命最有价值”,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优势,其目的在于“使人如何幸福生活”,这与优势教育研究优势不同,笔者认为,优势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基于优势学习,从而实现教育之于社会和个人的价值。
管理学大量运用优势理论甄别选拔员工、建立协作组织团队、进行市场销售等,社会学在社会工作、青少年引导等方面广泛运用优势理论,宗教界对于优势理论的运用与积极心理学一样,在于引导人们按照宗教教义生活这些都与优势教育有关,但又有着本质不同,因为正如安德森指出,优势教育不仅仅要求基于学生优势发展学生,也要求教师基于自身优势开展教学,并建立基于优势的课堂和校园。
相关各领域的优势研究成果皆丰,积极心理学领域的成果尤其多,限于篇幅,此处不多作分析2优势教育的内涵优势教育是一种“哲学立场和日常实践”[12],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为基本立场,是“为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天分,并在学习和智力发展与学术成就的过程中,基于这些天分,发展和运用优势,以达到个人卓越水准的评价、教学和设计体验式学习活动的过程”[13]。
简言之,优势教育是基于学习者优势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或从学习者视角定义,则为:优势教育是引导学习者基于自身优势进行学习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实践行为西方的优势教育已有研究成果所探讨的优势(strength),指的是“使人持续以近乎完美的水平完成具体任务的能力”,并认为人的优势有两个方面:能力优势(strengths of competence)和品格优势(strengths ofcharacter)。
能力与品格主要是后天发展的,但能力与品格的发展都是以人的先天存在为基础的优势教育认为,这种先天基础就是“天分”(talents),也就是一种可以发展为优势的潜能,一种潜在的优势[14]在英语中,strength本义是人的身体力量,后转义也指精神力量。
显然strength指的是内在优势,英语中可用advantage指外在优势人的外在优势通过内在优势起作用,人充分利用外在优势之时,外在优势就从外在的因素转化为自己的可控力量,成为自己的内在优势我们可以从个人的内在视角强调任何外在优势最终必须通过个人的内在优势起作用或者转化为内在优势而起作用,所以在研究优势时,可以只分析内在优势。
在已有的优势教育的英文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强调能力优势、性格优势等内在优势的研究成果,也有强调内在优势与外在优势的研究成果,如搜寻研究所(The Search Institute)提出的“40项发展优质资产”(40 Development Assets)就明确提出促进青少年发展的有20项内在优质资产(internal assets)、20项外在优质资产(external assets)。
[15]当然,西方学者对于优势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内在优势的研究笔者在与西方学者关于内在优势与外在优势的讨论中发现,这主要是因于西方文化更为强调个人将外在优势转化为内在优势而起作用笔者认为,当人不能自主将外在优势转化为内在优势时(如儿童阶段),或者外在优势的势能绝对大于内在优势的势能时(如面临个人绝境之时),外在优势可能亦能促进内在优势起作用。
在汉语中,优势强调的是“势”,指使人处于优先态势的因素,显然包括个人具有优势的内在因素,如力量,也包括为我们带来优势的外在因素,如环境,亦即,汉语中的优势包括内在优势、外在优势所以,笔者认为,优势教育的优势内涵应该包括内在优势和外在优势,内在优势是人近乎完美地完成任务的能力,外在优势通过内在优势起作用,最终亦表现为同样的能力。
由此可知,内在优势是基于人先天的天分而获得的优势,外在优势是基于环境因素而获得、通过内在优势起作用的优势基于此,借鉴盖洛普的内在优势公式[16],包括内在优势与外在优势的优势,可以公式表现为:(天分 + 环境)×运用=优势,即:。
3优势教育的实施安德森、施赖纳先后提出优势教育的实施步骤,基本形式相同安德森提出的优势教育实施过程是:首先发现优势,然后在最感兴趣的领域运用优势,再在有困难的领域运用优势,最后达到优秀[17]施赖纳提出的优势教育实施过程是:第一,识别优势;第二,明确优势并提升优势意识;第三,通过讨论优势如何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其目标而创设愿景;第四,设计达到目标的具体步骤;第五,运用其优势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将其天分发展为优势所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
[18]洛佩兹和路易斯提出了优势教育的五项原则,不过其实也就是五个步骤:第一,测量优势,成就和积极因素;第二,个人化,将教师的学习方法建议进行调整,使之符合个人的需求和兴趣;第三,交往,与能明确自己优势的朋友、家人、专业人士交往;第四,专门运用,在课堂内外运用优势进行学习;第五,着意发展,在一段时间,如一个学期、学年或者一次实习中,着意进行基于优势的新的体验和聚焦实践。
[19]还有一些实践者,也提出自己的看法[20]基于已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结合笔者在我国和加拿大的优势教育实践,笔者认为,优势教育的实施应该按照以下过程进行(一)通过观察与分析,发现已有优势和潜在优势。
优势教育是基于优势的教育,所以发现优势是必须进行的第一项工作对于内在优势,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学生发现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优势,包括学生在行为中已经表现出、但自己却不知的优势,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之后对学生行为进行进一步询问,发现学生的潜在优势,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但若班级较大、学生较多,或者教师对于通过观察和询问发现优势的方法尚不能自如运用,或者希望获得关于优势的客观分析,则可以使用问卷较为有影响的测量工具有多种,《积极心理学:人的优势的科学与实践探索》总结了当前较具有特征的三项优势测量工具:一是克里夫顿优势识别器2.0(Clifton Strengths Finder 2.0)及克里夫顿青年优势探寻器(CliftonYouth Strengths Explorer);二是“行动美德:性格优势(Virtues in Action:Strengths of Character)”,三是“40项发展优质资产”(40 Development Assets)。
三种工具各有特色,其中克里夫顿优势识别器2.0使用最为广泛,技术上更为成熟,测量结果分析与学习支持亦更为系统克里夫顿优势识别器2.0以克里夫顿教授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由克里夫顿教授与甄选研究公司、盖洛普公司合作编制。
“优势识别器是长达25年、耗资数百万美元的研究成果,旨在识别最普遍的人的优势”[21]克里夫顿教授研究优势50多年之后,提出了优势分析的一些方法盖洛普公司基于其研究,启动编制客观性的优势分析工具的计划在盖洛普进行了200万人的访谈后,对访谈中提到的5000多项优势进行综合分析,到1999年形成35项优势主题(theme),经过测试后组合为34项主题。
盖洛普公司为此设计了一份180组答案选项的半结构化测量工具,该工具的语言和认知难度为10年级及以上,共有360个答案选项,对其中256个答案选项进行记分 [22]测试者参加测试后,系统直接导出测试者的前五项优势,并自动生成预先设计的行动计划(action plan)。
在完成“优势识别器”研发之后,克里夫顿教授计划开发适合10年级以下学生的优势测量工具在克里夫顿教授2003年去世后,盖洛普公司组织专家继续开发,2004年完成质性研究,并开始组织访谈调查经过对三组5~17岁学生家长和一组5~12年级教师的访谈调查,形成67个优势项目,其中23项获得有意义数据。
随后盖洛普公司对此设计并组织进行量化研究,设计出量化先导研究问卷盖洛普组织儿童发展专家、优势分析专家等论证了问卷在先导研究1中,47名适龄学生完成三选项(1是,2有时,3否)问卷,58名完成四选项(1总是或几乎总是,2经常,3有时,4从不或几乎从不)问卷。
在分析先导研究1的数据后,优势项目从23项减少到18项,选项从290项减少到154项先导研究2对535名学生进行了测量,经过数据分析,优势项目减少到10项,选项从154项减少到78项研究最终确定对10~14岁学生进行10项天分分析,这10项天分为:追求成效(Achieving),关心(Caring),竞争(Competing),信心(Confidence),可靠(Dependability),善于发现(Discoverer),着眼未来(Future Thinker),善于组织(Organizer),有吸引力(Presence),善于建立联系(Relating)。
学生完成测量后,该分析工具生成学生的前3项天分,并提出预先设计的分别给教师和学校、家长和学生自己的行动项目(action items)“克里夫顿青年优势探寻器”不测量10岁以下儿童,是因为10岁以下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认知能力尚没有达到客观测量的基本要求。
[23]显然,这两种工具具有相对较高的科学性,其优点在于其客观性,具有较为显著的效度、信度但我们认为,对于具有直观判断优势的人,直观判断的准确性也不可忽视这两种工具对于实施优势教育的最大优势是,其34项(10项)天分主题,都已经设计出相应的行动计划(Action Plan)或行动项目(Action Items),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可以基于这些计划针对优势开展相关行动。
当然,其行动计划还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目前基本上都是宏观指导,尚无学科学习、具体学习活动的指导,更无针对具体困难的行动计划指导同时,这两种工具都不能用于测量10岁以下学生,10岁以前的优势分析显然难以显性地客观化,或者说,主观分析仍然是10岁前学生优势分析的主要方法。
据笔者参加优势教育培训所知,尚有其他一些客观测量工具用于优势测量,如“品质优势与美德表”(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List)、“实现2”(Realize 2)、“贝克曼方法”(BirkmanMethod)、“幸福研究所优势表”(The Happiness Institute Strengths List)等,同时,一些测量性格、学习风格等的工具也可用于测试某一、某些领域的优势。
但这些客观测量工具本质上却仍然无法摆脱主观的影响在笔者运用克里夫顿优势识别器进行的优势调查中,发现有学生总是踌躇无措,完成问卷后,笔者对该学生进行访谈,该学生说:每次看到一个小题,自己就想,我应该选择哪个答案会使老师对自己有更好的印象呢?哪个答案更像接近完美的答案呢?笔者认为,这样的调查肯定无法真正测量出学生的优势。
显然,客观测量工具的客观性是基于被试在测量中是可以摆脱自己的主观影响的对于习惯于寻找正确答案、最佳答案、家长与教师满意答案的中国学生,客观测量工具的客观性往往受到很大影响正如克里夫顿自己所言:“很可能准确识别你自身优势的最好方法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持续观察你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并特别关注上述线索。
与此类专一的分析相比,任何一种测试或问卷都显得苍白无力然而,和我们许多人一样,你可能很难找到足够的时间并保持足够的客观性来对自己进行这样的分析”[24]显然,使用客观分析工具只是一定条件下的较佳选择,而肯定永远不是最佳选择。
同时,上述客观分析工具都是分析内在优势的工具,而没有分析外在优势的工具尽管洛佩兹本人现在就在为盖洛普公司主持这一优势分析工具项目,他也充分认识到家庭、朋友、专业人士对于优势发展、优势教育的作用,但据笔者参加优势项目培训所知,盖洛普公司目前尚无研发测量外在优势的工具的计划。
笔者自2010年至今一直在探讨分析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优势的可能方法笔者发现,采取观察、提问的方法较为有效,但需要观察分析者掌握优势教育和优势分析的理念与方法,同时笔者也正在进行调查,以验证两种克里夫顿优势分析工具的适用性。
(二)明确优势,建立愿景,规划进程在分析发现优势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优势往往并不明确,甚至在分析之后,也可能认为自己并无这种优势笔者对学生进行优势分析的经历显示,对于长期习惯于被家长和教师否定的中国学生,不敢相信自己具有某些优势的现象尤其突出。
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明确自己确实具有相应优势,并由此建立起学生对自己优势的自信明确优势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建立起基于优势的发展愿景愿景是积极发展的基础,基于优势建立的愿景是学生可以自己触摸到的愿景,所以其作用非常有效。
愿景是终极的,而发展是过程的所以,在建立愿景之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形成非常合理的、当然是基于优势的愿景实现进程的规划,包括阶段性目标的规划、阶段性资源的规划、阶段性活动的规划,以及评价阶段性目标达成的标准和活动的规划。
当然,对于那些具有根据发展过程不断调整目标的优势的学生,则可以制定可以不断调整的规划,而不是不可调整的规划(三)在聚焦实践中,充分利用优势,合理控制劣势,开展基于优势的学习在基于优势建立愿景之后,更为重要的则是行动,将愿景转化为一步一步的实践。
对于已经能基于优势进行学习的学生,他们可以按照既有的方法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但对于大多数尚未基于优势进行学习的学生,则需要进行聚焦实践在这种聚焦的行为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基于优势学习所需的知识、训练所需的技能,尤其是学习技能,然后评价是否由此发展相应的优势。
若是,学生开展优势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控力会大幅提升;若不是,则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措施,并直到能够基于优势进行有效学习,形成优势发展在充分发挥优势的同时,还必须合理控制劣势对于学习的影响在优势教育看来,劣势或者弱点是优势不显著的领域,这些领域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要合理地进行管理。
[25](四)自主开展基于优势的学习随着聚焦实践的成功,学生掌握了自主进行优势学习的方法,教师则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基于优势的学习,只是阶段性地进行目标达成评价,并根据学生需要随时提供所需支持,从而引导学生走向卓越。
4优势教育的发展方向优势教育的理论体系虽然尚很年轻,但其实践成果已经非常丰富就学校教育而言,尤其是从笔者自身的优势教育实践看,笔者认为,优势教育在以下领域有待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一)具体学习优势的研究。
学习总是必须基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目标的,尤其是学科学习优势教育目前只有少量对于学科学习的研究,对于不同学段的学习优势的研究则更少目前已有的优势教育研究成果大多都是理念层面、宏观层面、课程层面的研究曾经从幼儿园教到研究生院、当过教师和管理者的卡曼在其200多页的《优势教学:有效教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一书中,探讨了优势教学的诸多理念,但却没有篇幅探讨一节优势教育的课堂,更不用说提出较为系统的学科或者学段教学建议。
[26]笔者的优势教育实践是基于课堂的、学科的,所以尤其感到基于学科、基于具体学习内容的学习优势研究的重要性尤其是若在基础教育层面广泛开展优势教育,则势必需要更加具体、详细的优势教育实践的研究成果(二)外在优势的研究与分析工具
如前所述,优势教育目前的研究基本都是对于内在优势的研究,其优势分析工具也主要是对于内在优势分析的工具,只有“40项发展优质资产”提出了20项外在优质资产[27]外在优势的作用肯定不如内在优势大,而且外在优势肯定只能通过内在优势起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外在优势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外在优势的作用(尤其是政策的作用)往往很大,甚至阶段性、局部性地超过内在优势的作用。
所以,有必要加强对于外在优势的研究,并研发相应的分析工具(三)生理优势的研究人的内在优势是基于其人的生理机体存在的,完全忽略生理优势似乎不可能,或者说,生理机能的作用可能不能忽视所以,优势教育应该研究生理优势,如埃塞俄比亚某一地区的人民超强的运动耐力是否有助于将他们的长跑天分发展为优势,身高是否有助于把篮球运动的天分发展为优势,视觉对色彩的敏锐是否有助于将视觉天分发展为美术优势,听觉对于音频的敏锐是否有助于将听觉的天分发展为语言学习的优势,存在某一认知困难的学习者是否可以将其他没有认知困难的天分发展成优势,凡事乐于穷究尽理的学习者是否有可能将此发展成为哲学思辨的优势,如此等等。
所以,笔者认为,恰当地开展生理机能是否可以发展为优势的研究,对于优势教育研究而言,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当然,尽管优势教育理论正式提出已逾10年,但其发展仍在初期,更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尤其是其在中国的实践可能与方式,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注释[1] Snyder,C.R.,Lopez,S.J.,& Pedrotti,J.T.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Human Strengths[M].SAGE Publications,2010:19-35.
[2][12][19] Lopez,S.J.,& Louis,M.C. The principles of strengths-based education[J].Journal of College & Character,2009(4): 1-8.
[3] Clifton,D.,& Nelson,P. Soar with Your Strengths[M].New York:Bantam,Doubleday,Dell,1992:1-22.[4] Clifton,D.& E.Anderson.Strengths Quest[M].New York:Gallup Press,2001,2006:1-336.
[5] Noel Academy of Strengths-based Leadership and Education.History of the strengths movement[G].Handouts of Certification Training in Strengths-based Leadership and Student Success in Higher Education.Azusa,2013:2-3.
[6] 鲁子问.基于学习优势的学习方案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2,(1).[7][18] Schreiner,L.A.Strengths-based advising[G].Handouts of Certification Training in Strengths-based Leadership and Student Success in Higher Education.Azusa,2013:Appendix 2:1-20.
[8] Gallup.Strengths Quest Guide[M].Washington D.C.:Gallup,2006: 5.[9] Lopez,S.J.,& Louis,M.C. The principles of strengths-based education[J].Journal of College and Character,2009(4):1-8;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Australia. Strength-based approach;Young males: Strengths-based and male-focused approaches: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and best evidence[EB/OL].[2014-02-01].http://www.myd.govt.nz/documents/about-myd/publications/young-males/young-males-strengths
-based-and-male-focused-approaches-2004.doc.[10] Lopez,S.J.,& Snyder,C.R.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M].Oxford:OUP,2009,2011:xxv.
[11] Linley,A.,Willars,J.& Biswas-Diener,R.The Strengths Book: Be Confident,Be Successful,and Enjoy Better Relationships by Realising the Best of You[M].Coventry:CAPP Press,2010: iv-vi.
[13][14][17] Anderson,E.What is strengths-based education?A tentative answer by someone who strives to be a strengths-based educator?[G]Handouts of Certification Training in Strengths-Based Leadership and Student Success in Higher Education.Azusa,2004: Appendix 1:1-19.
[15][27] 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National Clearinghouse on Families & Youth for the Family and Youth Services Bureau.Putting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into Practice:A Resource Guide[M].2007:4-5,4-5.
[16] Gallup.Strengths Quest Activity Workbook[M].Washington,D.C.:Gallup,2008:36.[20] Edward,R.,Latimer,K.,Whitley,J.,& Probizanski,M.Strength-based class room strategies for teachers[J].Canadian Teachers,2009(11):16-17.
[21] Rath,T. Strengths Finder 2.0[M]. New York: Gallup Press,2007:1-173.[22] Asplund,J.,Lopez,S.,Hodges,T.,& Harter,J. Clifton Strengths Finder® 2.0 Technical Report: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R].Washington D.C.:Gallup,2009:4-8
[23][25] Lopez,S.,Harter,J.,Juszkiewicz,P.,& Carr,J.Clifton Youth Strengths Explorer Technical Report: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R].Washington D.C.:Gallup,2006:1-10,22-23.
[24] 马库斯·白金汉,唐纳德·克利夫顿.现在,发现你的优势(第三版)[M].方晓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85.[26] Carman,T.Strength-based Teaching:The Affective Teacher,No Child Left Behind[M].R & L Education,2005:1-238.
(责任编辑:刘宏博)论文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2015年第3期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