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二次备课批注)快来看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与反思完整版。会认“劈、浊”等7个生字,会写“睁、翻”等15个生字,会写“黑乎乎”等14个词语。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与反思完整版(第四单元)12、 盘古开天地[教学目标]1.会认“劈、浊”等7个生字,会写“睁、翻”等15个生字,会写“黑乎乎”等14个词语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
【语文要素】3.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交流对盘古的感受【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2.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交流对盘古的感受[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随文识记本课生字词2.自由读课文,提炼关键词来概括故事情节,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重点)3.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重点)一、引神话,学概括1.感受世界的美好过渡:你们看,我们每天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引读跟课文第5自然段有关的短语)2.了解创世神话(1)谈话:你是否想过这美丽世界是怎么来的?关于世界的起源,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流传着很多创世神话故事(板书:创世神话)创世神话就是关于创造世界的神话故事。
(2)播放音频,了解印度、希腊创世神话3.概括故事开头过渡: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创世神话,比如盘古开天地(齐读)小时候,你的爸爸妈妈可能给你讲过这个故事(1)朗读第1自然段①读正确;②用讲故事的语气来读一读。
(2)理解“混沌”:指名读,选择图片理解(3)图文对照,随机概括:宇宙(混沌),盘古(沉睡)二、读神话,说过程1.自由读课文2.给课文插图找到相对应的段落,标在书上插图旁边3.学习活动,提炼关键词概括故事情节。
过渡:刚才我们用“宇宙混沌,盘古沉睡”来概括故事的开头,故事的结局是“身体变化,创造世界”,我们也用关键词来补充故事的过程(1)自主学习,借助关键词,补充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填完后借助图示说一说(2)反馈交流。
预设:盘古苏醒,开天辟地;顶天踏地,天地成形(随机指导书写“劈”)(3)修改订正4.简单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1)借助图片和关键词简单说过程①引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天和地分开后……盘古倒下以后……。
②自由练说(2)读句段内容,随机教学词语“黑乎乎、精疲力竭”等词语三、品神奇,悟形象过渡:一开始黑乎乎的世界,居然变成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样的神话故事实在是——(随机板书:神奇)1.默读第1~4自然段,画出神奇的语句。
2.共学第2自然段(1)自由交流神奇的感受,朗读体会(2)随机重点学习语句一课件出示: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大鸡蛋”碎了①说神奇②随机教学“劈”,结合图片和动作演示,加深理解(随机积累:开天辟地)。
③读出神奇(3)随机重点学习语句二课件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慢慢下降,变成了地①发现语言特点(意思相近或相反)②认读“浊”字,理解字义③多形式朗读3.小组合作学习第3~4自然段(1)微课示范导学——组员分工,认领任务。
(2)小组合作学习组长:组织小组交流与展示组员1:说说感受组员2:读出神奇组员3:想象画面(3)小组交流展示,随机指导(随机积累:顶天立地)4.发现“变化”与“不变”(1)聚焦重点语句,发现天地和盘古身体“变化”的神奇。
(板书:变化)课件出示:①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②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③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2)发现盘古的“不变”,引读重点语句。
(板书:不变)课件出示: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不让它们重新合拢①悟盘古形象预设:不变的是——盘古的动作、决心、坚持不懈、造福人类的精神……②激情引读师:一百年过去了——生: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师:一千年过去了——生: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师:一万八千年过去了——生: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5.回顾小结过渡: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虽然盘古倒下了,但他的身体却创造了美丽的世界(1)播放图片,总结升华,再次引读跟课文第5自然段有关的短语(2)小结: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读盘古倒下后身体与大地变化的神奇,进一步走近伟大的巨人——盘古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交流对盘古的感受(难点)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质疑激趣1.(出示第1课时学习过的词语、短语,学生齐读复习)上节课学习了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还记得故事讲了哪三个部分吗?。
明确:起因、经过、结果(板书)2.宇宙混沌一片,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他是怎样开天地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读这个奇妙的故事,认识盘古这个伟大的人物二、聚焦过程,想象体验,品读感悟。
(一)梳理过程,聚焦行为与变化盘古的行为世界的变化劈天和地分开(开天辟地)1.盘古这一劈,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是——天和地开始分开劈之后,盘古还有哪些行为?又给世界带来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第3~5自然段,读完后和同桌讨论,合作完成表格。
预设:(1)盘古的行为——撑;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是——天和地终于成形了(2)盘古的行为——变(化);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是——盘古的身体变成了世界万物2.师引导学生明晰盘古开天地的后两个阶段,并尝试用成语概括段意。
(二)聚焦“撑”1.盘古为了天地成形,怎样“撑”?读读书,画出相关语句,想一想当时的画面(1)明确:头顶天,脚踏地(师引导学生想象:怎样顶?怎样踏?)(2)明确: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师引导学生想象:天地会有哪些变化?盘古在天地变化时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
2.盘古就这样,撑了多久?明确: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又不知过了多少年3.一万八千年中,盘古是怎样的感受?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漫长的岁月中,盘古怎么想?精疲力竭的盘古,累得倒下的盘古,他又在想些什么呢?(师引导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坚韧和伟大。
)4.小结:这顶天立地的盘古啊,你想对他说什么?(三)聚焦“变”1.盘古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女生齐读课文,师生合作梳理变化)(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飘动的云”“奔流不息的江河”等词语展开想象。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比如,为什么是血液变成了江河呢?明确:形状都是弯弯曲曲的;性质都是液体;形态都是流动的;作用是滋养大地、滋养身体3.原来盘古身体的部位与变成的事物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啊!那么,盘古其他的身体部位和它们对应的世间万物之间,又有哪些相似点呢?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师生交流分享,引导学生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4.古人就是这样,用想象的方式来解释万物的来源而且,这种想象也是有依据,有基础的请你想象一下,大地会是盘古身体的什么部位变化而来的?矿石呢?盘古身体的哪部分又变化生成了世间的其他什么事物呢?(师引导学生想象与交流。
)三、回顾整体,深化认识,提升情感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了,他举起斧子一劈,天和地分开了;他站在天地间撑了一万八千年,天和地终于成形,最后,他精疲力尽地倒下了,身体化成了世间万物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这就是——(明确:创造。
)1.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感受盘古的伟大精神2.师:对“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世界”的盘古,你想说什么?对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还能创造什么呢?(师引导学生聚焦“创造”,畅谈感受)四、自主作业,巩固提高,课外延伸。
1.总结文本,提升认识师:同学们,神话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中华儿女之所以被称为“龙的传人”,也是源自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中瑰丽奇特的想象,也带给我们美好神奇的阅读感受,值得好好去阅读体会。
2.布置作业,课外延伸师:你们还想读更多的神话故事吗,课后请大家:(1)读:读一个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2)写:把故事中体会深刻的地方写下来;(3)讲:讲述这些动人的神话故事,班级举行“神话故事会”[教学板书]
12盘古开天地起因—宇宙混沌经过—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化身万物结果——创造美丽的世界[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神话故事,而故事发展有起因、经过、结果,具体地说,故事情节线是由一个个情节点构成的,情节点就相当于情节线上的锚。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截取了这个故事中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身万物三个情节点,并将这三个锚点演绎为故事场景、教学场景,引领学生展开丰富神奇的想象,给予了学生言语生长的空间和可能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循着“读——想——说”这样的思路,让学生自读“顶天立地”“化身万物”两个场景,用表格呈现阅读收获。
至此,我的教学没有止于课堂,还做了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后读神话故事,以一带多,形成主题阅读结构效应,放大阅读效果;讲神话故事,班级举办故事会,为学生提供言说和交往的平台;写故事感受,由口头言说向书面语言过渡。
这些设计,体现了语文学习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言文字与生活的结合,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言应用规律13 精卫填海[教学目标]1.会认“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生字。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和趣味,力求熟读成诵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故事大意4.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展开想象讲故事,感受精卫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语文要素】。
5.通过学习文言文,丰富人文底蕴,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2.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教学课时]1~2课时一、观看视频,揭示课题。
1.观看介绍《山海经》的视频资料同学们,刚才视频里说《山海经》不但内容涉及广泛,关键还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汇编,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出自这本书,且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精卫填海》,齐读课题2.精卫是一只鸟,它长什么样呢?(课件出示精卫鸟的图片及原著中描述外形的文言文)。
在《山海经》中是这样描述精卫鸟的: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学生自读这段话,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1.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帮助学生明确生僻字的读音2.生认读生字新词:炎帝、名曰、溺而不返、衔、堙。
3.了解炎帝:炎帝是一个怎样的传奇人物?他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课件出示炎帝的资料,学生自读后谈认识)4.学习“衔”字(1)课件展示:“衔”字的变形过程明确古意:“衔”指的是为了控制马匹的行进速度,横在马嘴里,两端系着缰绳的小铜棒。
(2)读文中句子:常衔西山之木石句子中的“衔”是什么意思?(口里含着)5.在田字格里书写课文中的五个生字三、反复诵读,读出韵味1.指名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练读后,全班按照节奏再读课文3.课件出示:金文版《精卫填海》。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这些历史故事刚开始是口口相传,后来就有了文字的记载,这是用金文记载的《精卫填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4.汉字经过演变,人们慢慢地把笔画、结构、大小进行统一,就出现了篆书。
课件出示:篆书版《精卫填海》生齐读5.汉字就是这样不断地演变着课件出示:繁体字的《精卫填海》这下子大家一定能认出更多的字了,谁来读读?指名读6.没有标点的课文,大家能够读得很流利了,如果现在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全班齐读课文四、借助注释,读懂文意1.借助注释,了解内容借助注释,同桌交流,说说文意2.检查学习情况,逐句解释,教师相机点拨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注释的方法理解“少女”“游”“溺”“堙”的意思,以及文言虚词“之”“以”“于”的意思。
比较三个带有“之”的句子,理解“之”的不同用法炎帝之少女常衔西山之木石光持石击瓮破之(《司马光》)比较后明确:“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会发生变化3.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精卫为什么要填海?(溺而不返)故事的经过是什么?(常衔西山之木石)结果呢?(以堙于东海)。
4.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结合注释,说说课文的意思5.学生讲述故事(1)课件出示讲故事的要求起因经过结果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引人入胜:很久很久以前展开想象(加入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耐人寻味。
(2)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3)这则文言文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了,那么谁能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展开想象,绘声绘色地讲一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呢?6.集体再次诵读全文7.学生尝试背诵这则文言文。
五、情感升华,感悟主旨1.刚才我们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讲了精卫填海的故事,可是这广阔无垠的大海,一只小小的精卫鸟每天衔点树枝、石头能把它填平吗?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还被老百姓们口口相传,这是为什么呢?(人们在传颂精卫鸟儿坚韧执着的精神)
2.读诗文,感受精卫鸟的不屈精神精卫鸟被历代诗人盛赞:早在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就曾经这样说:(生齐读)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到了唐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也曾写道:(生齐读)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后来到了清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也说过: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就连著名作家茅盾也认为: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其实写的就是一种百折不挠的意志,这种意志正是值得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秀品质。
3.读了这些诗文,你对精卫鸟有什么新的认识?六、总结学法,拓展阅读刚才这节课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我们已经完全读懂并且能背诵这一篇文言文了,在《山海经》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大家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教学板书]13精卫填海溺而不返 堙于东海 坚韧不拔精卫填海起因:女娃溺而不返经过:常衔西山之木石结果:以堙于东海坚韧执着[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我通过播放《山海经》的视频资料来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并结合《山海经》原著片段,让学生对于《精卫填海》这个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好停顿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结合插图,了解大意,讲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最后熟读成诵,结合本课的学法,拓展阅读原著,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本课的亮点在于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了金文、篆书和繁体字等多种版本,让学生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学生对于这种授课方式兴趣十分浓厚。
14 普罗米修斯[教学目标]1.会认“斯、惨”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会写“悲、惨”等14个生字,会写“人间、悲惨”等15个词语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故事。
【语文要素】4.能和同学交流故事中最触动自己的情节,感受主人公的美好品格【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故事2.能和同学交流故事中最触动自己的情节[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会写14个生字,会写15个词语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故事(重点)3.学习第4~5自然段,初步感知火神和普罗米修斯的天神形象。
(重点)一、板书课题,引出天神的名字1.说说你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指名说)今天我们再来读一个神话故事,这个故事来自国外,来自遥远的古希腊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2.读题其实这不仅仅是课题,在古希腊的神话故事里,普罗米修斯是一位天神的名字。
谁来介绍一下普罗米修斯?让我们都来读一读,记住这位天神再读课题二、检查预习,感知天神的故事1.检查词语第一组:火神赫淮斯托斯、众神的领袖宙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名字比较长,看谁最先记住)第二组:动弹、尽管、肝脏。
(注意多音字的读音,运用“据义定音”方法)第三组:驱寒取暖(理解“驱”“取”的意思,再理解词语的意思学法渗透:抓住关键字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第四组:悲惨、猛兽(看课件“惨”的笔顺;展示“兽”字的演变过程,进行字理渗透。
教师示范,学生在田字格里把这两个字写一遍展示学生书写,大家点评)2.轮流读课文(1)这些神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2)读第1自然段读到这儿,我们知道了普罗米修斯为什么“盗”取火种,这就是整个故事的起因,同学们把“起因”两个字写在书上。
(板书:起因)(3)生读第2~8自然段这些就是整个故事的经过,请同学们写下“经过”二字(板书:经过)(4)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课文的结果,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一段(板书:结果)3.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把课本合上,看着这些神的名字,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同桌互相练一练。
指名练说故事大意三、学习第4~5自然段,感受天神形象1.同学们把课本打开,一起再读一遍课题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最感人的就是天神普罗米修斯的表现,咱们来看看吧,看看他和火神都说了些什么课件出示:(1)火神赫淮斯托斯很敬佩普罗米修斯,悄悄对他说:“只要你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我一定请求他饶恕你。
”(2)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2.要读好人物的语言,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窍门,就是要注意提示语这两段话中的提示语在哪里呢?学生画提示语,再读。
3.同学们,看清楚提示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就可以把人物的语言读好4.指名读第5自然段读了两位天神的话,你觉得火神和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的神?指导学生说话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和同学交流故事中最触动自己的情节,感受主人公的美好品质。
(难点)2.拓展阅读链接,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一、学习6~8自然段,品悟天神的品质1.普罗米修斯就是这样一位为人类着想的天神,却招来了宙斯严厉的惩罚默读课文的第6~8自然段,看哪些细节、哪些字词让你的心为之一震,画一画。
2.学生汇报交流(1)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①抓住“锁”字,指导朗读当人们正在用火过着幸福生活的时候,普罗米修斯却有着怎样的遭遇?②聚焦“风吹雨淋”,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表达。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和他的坚强不屈(2)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永远没有了尽头①自由朗读这段文字,交流体会②抓住“啄”字,通过字的演变,分析字理,理解字义,进一步体会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
(出示鹫鹰图)看,这就是鹫鹰,它有尖利的嘴巴摸一摸你右边肋骨下面最柔软的地方,这下面就是肝脏,它是人体脆弱的器官再摸摸你的膝盖在哪里鹫鹰就是站在他的双膝上,每天啄食着他的肝脏一口一口,白天吃完了,晚上又长出来,这是怎样的痛苦……读出你的感悟。
③会读书的孩子还能把这段话读成一幅画面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凶恶的鹫鹰、痛苦的普罗米修斯,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④普罗米修斯,不死之神,正因如此,才让他更加痛苦(学生读: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这样的痛苦就是——永远没有了尽头。
3.可是,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退却了吗?屈服了吗?再次读普罗米修斯的话——“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4.此时,你觉得普罗米修斯是一位怎样的神?拿出笔,写下你此时最想说的话。
5.指名读学生写的内容,师生评价二、回顾全文,讲述天神的故事1.教师指导,学生练讲故事(1)记住天神的名字(2)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握故事梗概(3)突出最触动你的情节内容(4)尝试运用一些肢体语言。
2.学生四人小组内试讲,教师巡视指导3.教师示范讲述第1~2自然段,抓住“没有火”和“有了火”的重点语句,体会火种对人类的重要全班讲述三、阅读“链接”,走进神话故事1.指导学生对比阅读“阅读链接”,说说从燧人钻木取火的故事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神奇。
2.神话故事代代相传,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神话传说往往也不一样,这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让我们打开神话故事的大门,走进丰富多彩的神话世界,去领略那些鲜活的神话人物3.课件出示一些神话图书、神话人物等[教学板书]。
14普罗米修斯起因:“盗”取火种经过:受到惩罚结果:重获自由[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体会神话特点,认识神话”的角度,有效利用学生前两课学习的基础,读好这个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人物形象”,并讲述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故事,且为后面“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做好铺垫。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阅读更多的中外神话,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神话的特点,如“神话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让人赞叹不已”“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大都坚韧执着”等有助于学生对神话文学体裁的认识,传承古代经典文化。
15* 女娲补天[教学目标]1.认识“措、混”等9个生字2.默读课文,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语文要素】3.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感受女娲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品质。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品读课文3、4自然段,借助具体语言文字,感悟故事的神奇之处2.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教学课时]1课时一、课题谈话导入,直击神话传奇。
1.(出示女娲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吗?(板书:女娲)你对她有哪些了解呢?(预设:女娲创造了人类,是人类的母亲,女娲的哥哥是伏羲)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女娲有关的一篇神话故事(板书:补天)生活中,你见过补什么东西?(补衣服、补课、补轮胎等)你见过补天吗?。
总结:多么神奇呀!神话故事连题目都透着浓浓的神话色彩二、依据略读课型,确定学习方法1.注意到了吗?这篇文章的课题还多了个小符号呢!(*表示略读课文)2.略读课文怎么学呢?(出示课前导读内容)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这段导读文字,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这段话中,你知道我们可以怎么来阅读这个故事呢?。
总结:是呀,原来阅读故事的方法都藏在这段文字中呢!3.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运用这两个方法去读一读这个故事出示学习活动1:(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女娲补天过程的起因、经过(做了哪些事)和结果的语句,试着用四个字分别概括;。
(2)和同桌进行交流,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三、绘制情节曲线,梳理故事脉络1.学生把四字概括语贴在黑板上2.找到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能够梳理出故事的情节了,而将这些情节用曲线连起来,这就是故事的“情节曲线图”。
(板贴“情节曲线图”)3.结合情节曲线图,说一说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四、聚焦重点段落,感悟神奇写法1.在女娲所做的这些事情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2.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故事的第3、4自然段导读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处处充满着神奇的想象”,谁再来为大家读一读?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3、4自然段,画出让你觉得神奇的有关词句,再和你的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出示学习活动2:默读第3~4自然段,画出让你觉得神奇的有关词句,再和你的小组成员进行交流(1)交流神奇的词语拓展延伸:其实,在我们学过的神话故事中也有这些神奇的词句,《大禹治水》中就有“很久很久以前”“九年过去了”等,这些词句的运用更让我们感受到神话的神奇之处啦!(板书:神奇的词语)。
交流神奇的想象:①“天上顿时露出一个大窟窿”②“五种颜色的石头被炼成了黏稠的石浆”总结:是呀,在故事中,无论是能够运用神火冶炼彩石,还是用石浆立刻就补好的窟窿,这些情节都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是神话故事中神奇、大胆的想象。
(板书:神奇的想象)神奇的情节:女娲补天具体做了哪些工作?(①炼五色石补天;②斩龟足撑天;③杀黑龙除恶;④烧芦苇止水)总结:神话故事正是运用了这三个小方法,才格外地引人入胜(引导学生齐读三个方法)五、感悟女娲形象。
1.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女娲补天后,人们是怎么做的?点拨:先从段落中提炼出“怀念”“传颂”两个核心词,再分析“传颂”一词的含义,从而让学生明白女娲补天、挽救人类是人们传颂她的原因2.整体阅读课文,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娲形象?请简单说说。
(勇敢顽强、智慧能干、甘于奉献)六、课内延向课外,阅读传承文化1.神话故事是我国民间文化的瑰宝,它动人的文字、神奇的情节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当代神话学大师袁珂先生将这些神话故事都收录在了一本书中——《中国古代神话》,大家课后可以去读一读。
2.神话故事的流传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口耳相传,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也可以运用今天学习到的讲故事的方法,将这些动人的神话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有机会,我们在班级也举办一个“我来讲神话”的讲故事比赛,让神话的魅力不断传承。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目的是运用本单元前几篇精读课文学习到的阅读方法,巩固神话故事的学习策略课始,我就让学生关注课前导读文字,既引导学生发现了阅读本课故事的两个方法,更在教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看导读文字。
紧接着,通过绘制情节曲线图,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梳理出来,也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女娲补天具体做了哪些工作而发现神话的“神奇”之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习活动2”重点感悟女娲形象,感受女娲勇敢顽强、智慧能干、甘于奉献的品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这个神话故事的例子,给予了学生学习神话故事的方法,在拓展阅读中,让学生用这些方法去自主感悟神话的神奇魅力快乐读书吧[教学目标]1.能产生阅读中国神话和世界经典神话的兴趣,自主阅读相关作品,了解故事内容。
2.能边读边想象,感受神话的神奇【语文要素】3.能感受阅读神话故事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典型人物的了解,引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与技巧2.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神话的阅读兴趣,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滋养心灵。
[教学课时]机动一、谈话,引出神话之义1.同学们,小时候懵懂的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会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如“我从哪里来?”“太阳为什么会发光?”“人可以到月亮上去吗?”“天上住着人吗?”等2.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对世界的很多问题也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尝试着用观察和想象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解释世界的起源、人类的诞生,并依靠口头讲述使其代代相传,朴素、美好、真诚的艺术想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神话。
二、推荐,感悟神话之著1.课件出示介绍“烛龙神”的原文片段我们要找开天辟地的人物,最后还是不能不想到较早的古籍《山海经》里所记述的那个钟山的烛龙神……所以人们又叫他“烛阴”上面对烛龙神的介绍节选自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神话》,这是我国第一部汉民族的神话专著,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叙述了中国古代神话。
2.课件出示对袁珂的介绍3.介绍背景:《中国古代神话》是作者一生对于神话学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中国的古代神话非常丰富,但更多零散分布在历代的古籍中,散乱而繁杂袁珂先生将中国各时期经史子集中有关神话故事的零碎片段系统严谨地整理成一个完整的组合,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将汉民族的神话文化浓缩为一部历史典籍。
4.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进入远古的神奇世界,感受神话那永久的魅力三、尝试,巧探目录之用1.课件出示目录序原序第一章导言第二章世界是怎样开始的(上)第三章世界是怎样开始的(下)第四章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五章帝俊、帝喾和舜第六章羿和嫦娥的故事第七章鯀和禹治理洪水第八章远国异人第九章夏以后的传说(上)第十章夏以后的传说(下)附录:缅怀父亲袁珂2.通过阅读目录,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1)全书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给我们展现了神话的起源、天地的形成、人类的形成等等,对凌乱繁杂的中国神话作了系统而又完整的叙述。
如果按照时间先后发展的顺序了解中国古代神话,那么就可以按照目录的先后顺序依次往下读,这样有助于理清时间的线索,也有助于更全面顺畅地了解中国神话(2)读序言,可以了解作者编书的初心(3)书后附录了袁珂先生的儿子缅怀父亲的文章《缅怀父亲袁珂》,回忆了先生的生平事迹,也更让我们探知了先生创作的背景资料。
小结:通过读目录,可以知书之全貌,为接下来的阅读打下基础3.目录中出现的神话人物,你最喜欢谁?最想了解谁?快速浏览相应的章节(1)谈谈你从浏览中获得的信息(2)有没有和他感兴趣的同一人物,对他说的内容有没有要补充的地方?。
小结:通过巧用目录,可以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点,深入阅读了解这样不会枯燥,也不会感到冗长,这是一种最容易让我们接受并实施的阅读方法四、讨论,汲取神话之妙1.选择阅读同一人物的学生组成阅读小组,进行小组思考、讨论。
(1)出示小组讨论提示提示一:请挑选喜欢的神话人物故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精彩片段和小组同学分享,可以说一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交流这个片段的写作技巧和特点,感受修辞手法的运用提示二:交流从这本书中了解的人物和以往了解的关于这个人物的故事有什么不同。
提示三:交流各自喜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试着总结一下自己感受到的神话的魅力(2)学生分阅读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3)各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4)小结:神话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神奇的想象力”,壮观恢宏的场面代表着古代人们心中的美好向往、美好寄托,夸张的修辞手法带来了瑰丽的神话世界。
这本书中的神话故事相比以前读过的故事的内容更丰富,故事更完整,人物形象更鲜活,能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神话2.你从喜欢的神话人物的故事中汲取到了什么?你从这些人物的身上感受到了什么?3.神话是民族特性的体现,神话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的展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自强不息,中华儿女乐观昂扬,积极向上,为后世的我们树立榜样,指明方向,时刻鼓舞着我们五、链接,延展神话之广1.读完《中国古代神话》,我们还应该开展相关的系列阅读老师有以下建议:。
建议一:保存中国神话最多、最原始的古籍莫过于《山海经》翻开它,你就能看到住着九尾狐的青丘之山,西王母的居所昆仑山,以及神奇的大人国、小人国、黑齿国、轩辕国……期待你勇敢走进这个奇妙瑰丽的世界建议二:可对比阅读其他国家的神话故事,推荐阅读郑振铎整理的《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
建议三:可以将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编排成有意思的神话剧建议四:可以分小组为自己喜欢的神话人物办小报,全班展示、评比2.教师小结:同学们,神话的世界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和永久的魅力,你读得越多,收获就越多开始行动吧,让我们相约神话的百花园。
[教学反思]“快乐读书吧”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乐于阅读,扩大阅读视野,习得阅读方法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神话》一书,初步学习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同时拓展阅读《山海经》《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等神话类书籍,探索神话世界的无穷奥秘,感受神话的永久魅力。
课始,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自己对世界的探索与好奇,理解古人为追寻自然的奥秘,进行的朴素和美好的艺术想象,从而引出神话的定义,相机引导学生阅读“烛龙神”的介绍片段,推荐阅读《中国古代神话》,展示本书的目录,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阅读目录,感知书本的全貌和大意,理清阅读的脉络,教给学生初步的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紧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组成人物阅读小组,交流分享阅读感受,讨论写作技巧,总结神话的特点,并且感受神话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最后,通过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阅读建议,将神话的阅读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把学生对神话的理解进行更深度的推进,引导学生感受神话世界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