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爆了苏轼的趣闻轶事简短(苏轼趣闻轶事简介)
苏东坡美食趣闻孔 润 常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化名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四处飘泊,除了做过京官,先后在徐州、湖州、黄州、杭州、扬州、儋
苏东坡美食趣闻孔 润 常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化名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四处飘泊,除了做过京官,先后在徐州、湖州、黄州、杭州、扬州、儋州等十五个地方任职,最后病死在常州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在文学艺术上有长足的发展,也促使他形成豁达率性的人生态度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
他嗜爱美食,而且善于烹饪写过许多反映各地佳肴名馔的诗文,如《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鳆鱼行》及著名的《老饕赋》,这生动地反映了他对饮食烹调的浓厚兴趣和品尝佳肴美食的丰富经验他不仅会吃,而且会发明菜,还会写菜,据说以“东坡”命名的菜就有60多种,后世流传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墨鱼等皆出自其手,堪称中国古代美食家。
01诗人之菜——东坡肉东坡肉是杭州一道脍炙人口的名菜,系采用猪的五花条肉,以绍酒代水,加酱油、白糖、姜块、葱结,用砂锅密封焖成相传,“东坡肉”是苏东坡在浙江杭州任太守时创制的他对烧制猪肉有一整套烹饪经验,在黄州为官时,他曾将这一整套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若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后来,他在杭州进一步改善烹调方法,煨制成酥香味美、肥而不腻的红烧猪肉,获得很大声誉,从此命名为“东坡肉”,成为传统名菜,一直流传至今。
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59年),苏东坡第二次出任杭州太守时,看到历任地方官只知犬马声乐,不问民事,西湖淤泥日积,葑草(茭白草)蔓生,他先后用工二十万,终于将淤塞西湖的葑草和淤泥打捞干净,并用来堆积了一条横跨西湖,贯通南北的2.8公里的长堤,并写诗记载: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还沿堤种桃栽柳,美化景色,使这条长堤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苏轼发动组织群众疏浚西湖,美化西湖,为当地百姓做了件好事,百姓都非常感激这位太守。
他们私下商议:送点什么礼物给太守,表示大家的心意呢?后来有人向太守手下的人打听,说是太守最爱吃红烧肉,还写过一首怎样做红烧肉的诗呢!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太守衙门赠送上好的猪肉。
没几天,老百姓送来的猪肉堆满了公堂,苏轼和衙吏、杂役们根本吃不了苏轼吩咐家人,将猪肉烧熟,送给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以表同庆疏浚之功在嘱咐烧肉方法后,苏轼还对管事人说“连酒一起送”管事人匆忙之中,误听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出来的红烧肉与众不同,油润红酥,肉香扑鼻,美味可口,人们吃了后赞美不已,久而久之便成为杭州一道传统的名菜。
人们为纪念这位诗人的丰功伟绩和创造的新菜,便将这种独具风味的红烧肉称之为“东坡肉”后来,杭州历代名厨在原有基础上,又不断改进制作工艺,使得这一名菜色泽红亮,糯而味醇,成为本地经久不衰的特色风味菜之一02
苏东坡与五柳鱼南宋古都杭州有一款著名的鱼肴,名叫五柳全鱼此鱼以清代光绪年间西湖涌金门的一家“五柳居”菜馆做得最好,流传于世,故人称“五柳鱼”当时,有一位诗人写道:“小泊湖边五柳居,当筳举网得鲜鱼,味酸最爱银刀鲙,河鲤河鲂总不如。
”看来,这五柳鱼是用白条鱼制作,并用米醋来调味相传这道名菜,与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有关系,故又有“东坡鱼”之称北宋元祐年间,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在借鉴故乡四川眉山人做鱼菜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制出一种鱼的新的烧法。
因为在鱼的身上斜划五刀,烧制好后,刀口露出鱼肉形如柳叶,故名“五柳鱼”。
有关五柳鱼,民间有一段趣闻轶事:有一天,苏东坡烧了一盘五柳鱼,正要品尝,恰好挚友佛印禅师来访,于是顺手便将鱼盘端到书架上,其实佛印禅师早就发现了,便打算与东坡居士开一个玩笑而苏东坡以为佛印不知,笑着问道:。
“大师不在挂单驻锡的寺院里念经,到舍下有何见教呀!”佛印颇有含意地说:“老衲特来请教一个字,请居士释疑!”苏东坡说:“什么字啊?”佛印说:“你那个蘇字有几种写法呀?”苏东坡哈哈一笑,说:“常见的是一种写法,上面是草字头,下面左边是个‘鱼’,右面是个‘禾’,合起来便是‘蘇’字。
”佛印假装不知,问:“假如‘草’字头下面,‘禾’字与‘鱼’字换一个位置行不行呢?”苏东坡点点头说:“这样的写法也有,我看是可以的!”佛印接着又问:“如果把‘鱼’字搁到‘草’头上面行不行呢?”苏东坡慌忙答道:
“那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道:“东坡居士,你说把‘鱼’搁到上面去不行,那就把搁在上面的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时才恍然大悟,方知中了佛印之计,只得尴尬地把鱼从书架上面取下来,与佛印一起品尝佛印吃后,感到味美,便询问鱼的做法,苏东坡便详细地作了介绍。
过了几天,佛印按苏东坡说的方法烧了一条五柳鱼,正巧苏东坡来访,怕他说和尚偷荤吃,便将鱼放在一个铜磬里,其实苏东坡早就看到了,故意唉声叹气的佛印问:“居士遇到什么难事呀?”苏东坡说:“有朋友叫我为他写春联,我写了‘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上联,想不起下联写什么好!。
”佛印心直口快,说:“这有什么难呀,下联就写‘积善人家庆有余’就是了!”苏东坡听了,嘻嘻一笑:“好啊!磬有鱼,为什么不拿出来一起吃呀!”佛印脸一红,只好拿出来刚做好的五柳鱼吃了五柳鱼,佛印说:“五柳鱼是居士所创制,不妨叫做‘东坡鱼’吧!。
”苏东坡高兴地答应了后来,此鱼的制法传到民间,酒楼菜馆也仿而制之鱼烧好后,肉质鲜嫩有蟹肉之味,而鱼身上之五彩细丝鲜丽夺目,能使食者食欲大开,可称是一道带有浓厚江南风味的传统名菜03苏东坡与荠菜粥阳春三月,杭州四郊田野开满了星星点点的荠菜花。
谚语曰:“三月三,荠菜花儿上灶山”此时正是吃荠菜的时光这荠菜无论清炒或掺豆腐干丁浇麻油凉拌,都清香爽口,百吃不厌,而且有清火败毒的食疗作用说起杭州人吃荠菜,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在杭州做太守的苏东坡就是一位爱吃荠菜的美食家。
四川老家时,就研究出一种荠菜粥,不仅味敌海陆八珍,而且还能治疗疥疮这荠菜粥的味道到底怎样美呢?到南宋时诗人陆游住在杭州孩儿巷,依法做了一遍,尝了尝,说:“食荠糁甚美,盖蜀人所谓‘东坡羹’也”由于味道清香可口,陆游吃了后,诗兴大发,还写了一首赞美的诗。
诗云:“荠糁芳甘妙绝伦,啜米恍若在峨眉莼羹下豉知难敌,牛乳抨酥亦未珍异味颇思修净供,秘方当惜授厨人午窗自抚彭烹腹,好住烟村莫厌贫”意思说是荠菜粥的味道鲜美,比天下有名的莼菜羹、牛乳酥还要好吃,甚至连制作方法,都不肯教给厨师。
可惜,如此美粥的吃法,已经湮没六七百年了
总之,贬谪生活促使苏东坡将民间家常食肴与士大夫的趣味融合起来,进行创新,这些美味用料不求高贵,加工不繁;粗中见细,化俗为雅,往往还加上个风雅的名称,更增添了一段情趣,这些与他在诗词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真切,往往以通俗为奇崛的风格,颇相吻合。
从有关他的美食里流溢出的人文关怀,使菜的味道就如同苏东坡对子民的关怀之情一样悠远而香醇,这比世间任何一道珍馐佳肴更打动人心。
孔润常,文化学者、美食专栏作家,曾先后出版《职业点菜师培训指南》、《美食营养师》、《食苑采风——孔润常饮食文化文集》、《味道石家庄》等专著6部,并参与《中国烹饪文化大典》、《中国冀菜》、《河北百科全书》等书编写工作。
●为你盘点国际庄市区特色美食——舌尖上的味道·市内六区(三)●为你盘点国际庄市区特色美食——舌尖上的味道·市内六区(二)●名人食趣︳鲁迅爱吃蛋炒饭作者:孔润常编辑:吴金铭责编:高红超
欢迎投稿cns0311@163.com中国新闻社河北分社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