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指导)学到了吗
某日,带孩子一起去爬浮山。到达山顶,往北一看,蓝天绿树之下,甚是空旷。一排排楼房错落有致,整个浮山以北的面貌是那么清晰,居然产生了一种登顶泰山,
某日,带孩子一起去爬浮山到达山顶,往北一看,蓝天绿树之下,甚是空旷一排排楼房错落有致,整个浮山以北的面貌是那么清晰,居然产生了一种登顶泰山,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从上海乘飞机回到青岛,即便是晚上,从空中俯瞰,岛城那五彩而又有序的灯光,是那么地令人震撼。
当我们登上高处,视野自然便会开阔,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便会有不同的思路,也便不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了由此深思:初中历史教学是否也需要全景视野呢?笔者的答案是:YES!我认为,用全景视野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指的是从多个角度、不同的方面全面地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分析与解释,加强宏观方面与微观方面知识的结合与联系,尽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的情境。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因如下:第一,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所有的学科教学都适合全景视野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
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论》中指出“系统定义为处于相互作用中的各要素的复合体”由此可见,对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都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要从其系统来考虑,历史教学当然也不例外第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全景视野会对人的认知产生重要影响,不再局限于局部,而是要学会从整体认识世界。
“天文在线”曾写道: 宇航员从地球上空回望时,表示亲眼俯瞰波澜壮阔的地球,心潮澎湃,认知也发生了转变他们甚为惊奇,对人类居共同栖息的世界、人类为生存所做的努力与纷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即全人类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引自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885617/ )初中历史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全景视野,才会令学习者看待问题的视角不断扩大,从而从不同的角度,从整体上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在现实当中逐渐培养从高度和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
第三,历史学科包罗万象的特点决定了全景视野教学的必要性《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有一句著名论断:“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以及对这些事情的解释,这决定了这门学科是包罗万象的,是多面的。
前因后果,多种因素,不同角度,不同观点,都在这一学科中体现出来“一钉损一马,一马失社稷”有时甚至是很小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便会使得结局迥然不同采用全景视野教学,会令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历史学科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善于思考的意识。
第四,全景视野教学是与初中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特点相适应的初中的孩子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全景视野不仅可以加强学科内的联系,还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便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就如吃西瓜,不仅要知道西瓜的哪个部分可以吃,还要知道西瓜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如何栽种与采摘、西瓜的构成、西瓜的成长史、如何储存,甚至是销售方法、营养成份,与其他水果的比较,描写西瓜的文学作品等等这样,吃西瓜就不只是一个动作,而是变成了一个项目中的组成部分。
以后面临“西瓜”问题时,学习者的思维便不仅仅停留在表象的层面,而是会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甚至会上升到哲学的高度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该如何采用全景视野进行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以下方面:第一,加强学科内的综合。
任何一节历史课的内容都是独一无二的,但绝不是孤立的存在如历史事件,有其前因后果,有其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影响等等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除了要把这些最基本的要素使学生明白之后,还要考虑这个事件在某一历史阶段甚至是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所以,要抓住单元阶段特征,然后把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时空下展开讲解与分析如学习鸦片战争,便可让学生思考生以下问题:纵向: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情况有什么不一样?横向:鸦片战争前后中西方的情况有什么不同?没有学过的内容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进行分析。
复习课尤其是初三的专题复习课,更是很明显地体现了学科内在的联系与综合如纵向的台湾问题,横向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与美国国家情况的对比等等等总之,在全景视野之下的历史教学当中,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一定会在头脑中构建一个横向、纵向联系的球状知识网络。
同时,有全景视野才会有国际视野,所培养出的人才才会有理想,有担当第二,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综合2022年的新课标中提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体现了不同学习领域的知识整合,个人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全景视野确定主题,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借助不同的学科资源,提高学生从多处获取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研究大运河从历史的角度,可以让学生思考开凿大运河的时代背景,在当时和后世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如何评价?从地理的角度,可以思考大运河河道的走向,不同时期的变化,在水路交通网当中的作用;从文学的角度,可以考虑不同时期人们对大运河的描述,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情感?从经济的角度,可以探寻大运河带来的经济价值;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可以探讨大运河对城市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艺术的角度,可以赏析以大运河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或者书法作品等等。
这样,对“大运河”的学习与研究就不是某一个学科的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成为多门学科可以共同参与的一个问题这便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意识,从而提高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第三,提倡课堂教学与项目式学习的结合。
目前的初中学制大都是三年,这三年当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不一样的对于刚接触历史学习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课堂教学单节课的进行是可以的不过对于单元复习,便可进行项目式学习而八九年级有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基础,便可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从而进行项目式学习。
以主题为中心,以学科内的综合及学科之间的综合为手段,全面地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查阅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并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庄子·外篇·秋水篇》中曾提到东海大鳖对井底之蛙描述大海的情景:“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在教学当中,当我们的视野局限于一节课的内容时,就无法给学生打开一个宽广的世界,只有全景视野,才会令学生身临其境,从多方面感受历史;也才会逐渐养成全局观念,向着“大格局”人才的方向迈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