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秦始皇陵全集(探索发现秦始皇陵全集下集央视网)居然可以这样
在《史记》中,司马迁的记录:秦始皇陵中藏有大量书籍,题材含括秦朝的生产方式、经济、商业和文化艺术,只要挖开,就能得到宝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作为“中国第一陵”,秦始皇陵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规模和设计为人称赞,而围绕着它展开的种种传说与事件,更是为这座历史悠久的陵寝铺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史记》中,司马迁的记录:秦始皇陵中藏有大量书籍,题材含括秦朝的生产方式、经济、商业和文化艺术,只要挖开,就能得到宝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但几十年过去,专家们探明秦陵周围大大小小400多个陪葬坑,包括最著名的兵马俑,却迟迟不敢探索皇陵主体这座庞大的地下宫殿里到底有什么秘密,让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望而却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对秦始皇陵主体的探索需求再次被提上日程。
2002年,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考古学家们再次对神秘的皇宫展开勘探工作,五个惊奇逐步浮上水面80万人的大工程据历史记载,皇陵开工于秦王政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47年,共历时39年,于公元前208年完工,其中。
共有80万工匠参与过秦始皇陵的修建,而当时秦朝总人口不过2000万,相当于每20个人里可能就有一个参与过皇陵的修缮望着面前如山般庞大辽阔的陵寝,考古队员们没有灰心,反而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1981年,队伍首先在南边骊山脚下接连挖出三座兵马俑坑,该考古发现震惊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
他们测量了三坑的长宽,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这仅仅只是几座陪葬坑,那么主陵究竟有多大?在好奇心的趋势下,考古队马不停蹄地投入针对封土的测量,并很快得出了结论主陵的封土为金字塔式,高约51米,底边周长甚至超过1700米,相当于17个体育场。
再加上内城墙3.8公里,外城墙6.4公里,秦始皇陵总占地恐怕超过五十平方千米要知道,北京的故宫也不过15万平方米秦始皇陵的面积几乎等同于78个故宫,南边的骊山和北边的渭河都在陵寝范围内,下面也埋藏有大大小小的陪葬坑。
但此时此刻,最吸引大家注意力的还是这座神秘的主陵。要知道,古人们并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尤其每逢战乱或天灾,想找一口吃的或换一些钱财,盗墓行为便十分猖獗。
可几千年过去,无数次的改朝换代与战火纷飞,秦始皇陵居然一次都没有被盗掘过“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是《秦始皇本记》中对皇陵内部设施的描述一些民间野史也有记载,说秦始皇对皇陵安全性的要求十分苛刻,他要求工匠将水银灌满皇陵,做成山川湖海的姿态,并布下大量机关,让水银得以日夜不歇地流动。
围绕着这一情况,考古学家们开始了新的探索以吨为单位的水银众所周知,水银又名汞,是一种化学元素,溶解性极强,常温状态下呈银白色,液体状,挥发出的汞蒸汽具有极强的毒性专门团队抽取秦始皇陵周围的土样带去实验室,根据实验报告显示,土质中含有的汞元素大大超过正常标准。
且越靠近主陵,汞含量越高,尤其是封土附近,汞元素含量超出周围土壤几十倍由于汞中毒有致命风险,在当时的技术基础下,考古队不敢贸然尝试,便放弃了进一步的勘探计划基于实验室数据,专家得出结论:地宫里大约有100吨左右水银。
即使是1981年,全中国的水银产量加起来不过300吨,再往前追溯到宋朝,一年产量才2200斤这100吨水银相当于宋朝90年间水银产量的总和要知道,在宋朝,水银可是奢侈品,只供王侯将相使用千百年来,帝王世家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始终没有停止,宋朝很流行将水银注入到棺椁中,用来为尸体防腐。
最著名的例子是宋理宗,落葬21年后被人挖出,身体竟还如活人般栩栩如生至于技术落后的秦朝是如何生产出100吨水银的,科学家与历史学家们至今没有得出答案除此之外,考古学家们还对一个问题很好奇土壤中的这些水银是被人为混在封土中的?还是地宫中的汞蒸汽导致的?。
带着这个问题,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院启动一个名为“863”的勘探计划,通过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结合当代先进科学手段,专家们即将再次探索神秘的秦始皇陵经过一番实验与探查后,结果显示,地宫的东北方向汞含量最高,南方次之,西北方向最弱。
于是,考古队又着重探索东北方向他们惊奇地发现,地宫里竟然存在着一个水银湖,而湖上还有东西在随水漂动,很可能就是秦始皇本人的棺椁山河湖海,川流不息,秦始皇躺在巨大的水银湖上,孤独地巡视着他亲手构造的地下帝国。
毕竟在《史记》中,除去母亲,他没有留下任何关于后宫嫔妃的记载,也不知她们被葬在皇陵的哪个位置巴寡妇清作为当时最大的水银生产者,是唯一在秦朝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女人但以当时的生产力,这100吨水银的来历依然成谜,可能唯有皇陵真正开启的那天,才得以揭晓谜底。
“人鱼油”的传说比100吨水银更昂贵的,一定是随秦始皇共同下葬的无数奇珍异宝了“以人魚膏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是《秦始皇本记》中的一句话,翻译成现在的白话就是说:以人鱼油熬制而成的蜡烛,可以燃烧很久,甚至永远不会熄灭。
无论民间传闻,还是正统史记,都留下过秦始皇追求长生的故事,而这句话正是出自最知名的典故——仙山求药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巡视途中抵达琅琊,当地术士徐福告诉秦始皇,海上有三座仙山——瀛山、蓬莱和方丈,只需奉上三千童男童女与百位手艺高超者,让他们随身携带陆地的粮食与种子,便可换取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听后十分心动,立刻从全国搜罗人手物资,将这千百余人载入三艘大船,由术士徐福领航,驶向仙山他自己则在东海行宫中等待着然而三个月过去,海上没有传来任何消息,三艘大船仿佛石沉大海,派出去搜查的船只也一艘都没有回来。
大海茫茫,就当秦始皇快要失去耐心,准备离开东海时,他却突然做了一个梦梦中的他身披战甲,与巨大的大鲛战斗,而当他将大鲛杀死时,那三只放出的船舶便从海平面远处缓缓驶出天光大亮时,秦始皇缓缓从梦中醒来,立刻招解梦人觐见。
解梦人听后便说,船只失踪,只去不返,正是这大鲛从中作梗,挡住去路
那时秦始皇对长生的追逐十分狂热,解梦人说得有头有尾,他便信了,立刻派出军队出海,并在船只上搭载了许多捕鱼的工具与武器船舶行至芝罘时,果然见到一条大鲛,一番苦战后,秦始皇掏出弩箭,亲自将它射死,并将尸体拖回陆地,制成传说中的长明烛。
这段史记颇有些玄幻色彩,但在现在看来,记载中所提及的大鲛多半是一头抹香鲸据专家说,抹香鲸身上可提取出大量鲸脑油,由这种物质制成的蜡烛,单单1立方米,就能燃烧近5000天那么新的问题再次出现:在全封闭并充满水银蒸汽的墓室里,蜡烛能燃烧多久呢?。
秦始皇陵存在至今已近3000年,以专家估算出的地宫含氧量,蜡烛应该早已熄灭,地宫现在应该是一片彻底的黑暗。
不过也不一定,说不准秦始皇在里面掺杂其他物质,使蜡烛的耗氧量降低或实现0氧燃烧更何况,秦始皇还持有天下奇宝——夜明珠历史记载,秦国有一种奇特的夜明珠,大小不过一寸,却能照亮方圆近一公里的区域所以地宫现在到底是明是暗,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诡异的阴兵传说“阴兵借道”多指一些在夜晚发生的灵异事件,比如看到古代的军队身穿甲衣,在森林或田间的小路上走路历史上,第一个“经历”阴兵借道的人,可能是项羽传说,公元207年,项羽率兵攻破咸阳后,直取秦始皇陵地宫。
民间早有传言,大秦的大部分瑰宝已随秦始皇一起埋入黄土,现在留存于世的,都是当时不够规格进入陵寝的没想到的是,项羽和他的军队连地宫的大门都没进去狂风呼啸而来,引起一阵骚乱,原本规整的队列瞬间溃不成军,士兵们落荒而逃。
一气之下,项羽放火烧了阿房宫“秦皇地宫,十万阴兵借道”的说法就是从这里开始的2002年,考古队在“863”计划的支持下,开始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重探皇陵遥感便是其中一项计划执行中的某一天,遥感组的组长发现封土层存在重力感应异常的状况,他便联络了隔壁考古组的组长,说底下可能有建筑。
整个考古组都说这不可能,作为国家顶尖人才,他们开挖过无数古墓,从没见过哪个封土层底下有建筑但遥感组非常坚持,并且拿出一沓文件,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重力感应数据,最底下还有张图纸,上面画着他们推测的地下建筑形状。
可能是一座夯土台,所谓夯土,就是人为压制平整的土,密度比自然土要大很多。
数据说服了考古组,他们决定用一种长条形的工具——洛阳铲,检查重力异常处的地下土层分布结果第一铲下去,铲底就带出约莫6-7厘米的夯土队员们再往下“打洞”,这次带上来的夯土足有70厘米,但还没到底考古组非常惊奇:秦始皇陵底下竟然真的有一个巨大的建筑。
为加快进度,他们换上最新的钻探工具,日夜不休持续工作几个星期,这座神秘的地下建筑终于重现人世一个高约30米,九层制式,金字塔形状的建筑村民说,这一看就是个祭台,形状这么奇怪,底下怕不是压着妖怪在大部分历史记载中,祭坛都是用于祭祀祖先或天神的。
比如位于河北省平山县的中山王陵,封土上就有一座祭台,名为享堂,专供子孙后代祭祖使用。
可是这座祭坛是封在封土中的,后入如果要通过它祭祀祖先,岂不是每次都要重新挖开一次?有一个猜测是,秦始皇始终不忘帝国一统大业,既然无法长生不老,就为自己再造一座死后的帝国这里如地上人间一般运作流转,每逢佳节,秦始皇便带领阴兵大军共同登上祭台,俯瞰他的千古功业。
地宫具体在何处?地宫作为陵寝的主体之一,主要用来放置墓主人的棺椁和随葬品。为保证尸体的安全,地宫石门上常置机关,一旦封上就无法打开。
《古今图书集成》曾记载: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是皇陵修建工程的主要负责人,有一次,他向秦始皇汇报说,自己总共带下去72万人,几乎把骊山挖穿,但到达一定深度后,那地的土好像钢铁般坚硬,无论如何都无法继续挖下去“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状……”
这段话来自《汉旧仪》,就是说骊山下的地,凿也凿不动,烧也烧不起来,敲击时还有奇怪的声响,空冥至极,简直像地底下的天空既然挖不动,就往旁边移动300丈吧这是秦始皇当时的命令有部分科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李斯口中这块怎么挖都挖不穿的“土”,很可能是一块横亘在地底的巨型花岗岩。
只是当时的人们对地质学知之甚浅,才认为它是地底的天空
但如果行至300丈属实,那秦始皇的地宫就不在封土正下方,而是在骊山中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曾根据各种实验数据做出预测,他认为秦皇地宫的深度至少在500米以上好巧不巧,骊山与地面的垂直高度,正好500米继续顺着这条线索往下走,考古学家们很快又发现新的问题。
骊山的地下水系统十分丰富,秦王地宫是如何避免水流侵蚀的呢?根据遥感定位,他们首先对地宫附近的土层进行勘测,发现十分干燥,并没有进水的迹象考古组继续挖掘,不久之后,他们便在地宫的东侧、西侧和南侧,发现一条三面环绕,长度1公里左右的护城河道,上面涂着一种名为青膏泥的高岭土。
这种土质地细腻,粘性很大,且不易渗水,很多秦汉时期的墓穴都使用过它,比如著名的马王堆,防腐有效期长达2000多年秦始皇让工匠们先沿着地宫挖出这条地下护城河,并在河道底下铺满青膏泥,防止水流下渗接着,他又在河道上垒起21米高的夯土,将护城河变成一道大坝,这样一来,哪怕外面下了大暴雨,渗入的雨水也只能绕过这道坚固的城墙。
古时技术落后,也没有科学支持,但人们仍想出如此精妙绝伦的方式,考古队也对此设计啧啧称奇。
不过,虽然破解了地宫位置和地下防水的奥秘,但对于如何开启皇陵主体又不破坏建筑结构,科学家们仍然一筹莫展。或许等科学技术再次迈入新阶段时,我们有机会看到这座“天下第一陵”的全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