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深入探索的成语(形容探索和创新的成语)学到了
以山东博物馆“万世师表”展为例
【摘要】孔子的思想在当今国际社会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孔子文化更是成为中国的一种“软实力”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演变,如何应对新形势更好利用博物馆平台传播孔子及儒家文化?山东博物馆加强儒学思想的挖掘整理,从“以物为本”迈向“以人为本”,利用多媒体技术、动画展示技术等交互式展陈方式推出“万世师表”展览,让“孔子”活起来,吸引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储备层面的受众群体,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关键词】“互联网+”;山东博物馆;孔子;思想 1、引言 历史文化名人及其重要思想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资源,亦是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传播正能量的重要展览题材人物思想题材展览基于对某历史文化人物思想的学术研究,旨在形象诠释、深度阐释发掘其思想内涵和外延,以广泛传播传递其思想中蕴含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此类展览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博物馆历来以文物为媒介进行展示传播,由于人物思想特有的抽象性,此类展览往往难于将物与思想相结合,出现文物与思想脱节现象,在表现形式上以多层次文字来表述人物、介绍背景、阐述思想,展览形式传统单一、枯燥乏味,造成观众失去参观的兴趣,更领悟不到展览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俞文君,2010)。
如何把深奥且抽象的思想理论等转化为内容丰富而精准的展览,对人物思想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生动的表现和恰当的发掘,使观众能够获得深入浅出、轻松愉悦的参观体验,是博物馆展览工作者的着力点也是难点所在试以山东博物馆“万世师表”展览为例,以孔子思想题材的展览作为个案来分析人物思想题材展览面临的局限以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
2、展览面临的难点和局限 孔子思想在当今国际社会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孔子文化更是成为中国的一种“软实力”近年来,关于孔子以及儒家文化的展览层出不穷,如孔子博物馆、孔子研究院推出的孔子展览,山东博物馆的“孔子文化大展”,北京孔庙国子监的“大哉孔子展”等,许多地方文庙也都有关于孔子的展览,展览多按照“文字+图片”“图文展板+场景”“静态展品+图文展板+场景”的形式进行展示介绍,内容以孔子生平、思想内容、传播与影响为主。
纵观这些展览,主要以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对孔子生平、孔子思想、孔子对后世的影响进行综述式展陈,展览形式比较传统,展览手段单一,展览深度不够,尤其表现在对孔子思想的阐释上,缺乏对思想层面的深入解读,展示内容稍显薄弱。
学界的研究也相对集中于博物馆与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方面的聚焦,对于博物馆在儒家思想方面的展陈经验介绍相对较少,而关于博物馆与儒家思想的研究更加匮乏毋庸置疑,用展览展示孔子思想是博物馆展陈的难点和弱点,“文物、思想脱节”“思想展示流于文物、缺乏内涵”成为展陈的瓶颈,普通观众反馈更多的是看不懂,而学者专家反而评价深度不够。
关于儒家思想普及传播途径,博物馆界亟待优秀案例和先进经验的摸索探讨 2.1 对人物、思想、背景等历史内容的展示过于书面化 囿于博物馆策展人员知识面、专业构成等原因,对孔子思想的挖掘不够深入大部分展览对孔子思想的展示,以匡亚明、蔡尚思等孔子研究专家对孔子思想的解读为主要依据。
对孔子思想按照政治、教育、经济等分类进行文字解读诚然,博物馆陈列展览中需要对展品的历史、作用、背景进行介绍,对历史人物传记进行阐述,对人物思想进行解读,但是信息描述都过于书面化,一些刻板的解说词让观众尤其是小观众难以充分理解。
这种略死板的介绍方式只是单纯地让参观者被动接受固定的内容与观点,很难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其中涉及的思想精髓而过分地参照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讲解,也让成年人感到枯燥,让儿童难以理解,守旧、呆板的展示形式,不能真正满足参观者的需求(许崇雯,2019)。
2.2 “静态展品+图文展板+场景”组合的重复化 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工作往往存在着雷同的现象,存在着“重内容、轻陈列”或“重陈列、轻内容”的不同倾向,而目前“重陈列、轻内容”的倾向比较突出(单霁翔,2013)。
许多博物馆在物品的展示布局上十分相近,以文字来表述人物、介绍背景、阐述思想,配以模型、雕塑,以至于整个场景的布置出现同质化现象,有的展陈重“物”的展示,一批文物或复制品展品单纯摆放于展线,出现“文物、思想脱节”“思想展示流于文物、缺乏内涵”的尴尬局面。
单调的展览方式也造成了参观者失去参观兴趣,更领悟不到孔子思想的精髓,较差的参观体验严重降低了人们对博物馆的参观兴趣,影响优秀传统思想的传播与弘扬,制约着博物馆的发展与历史、文化的传承 3、 “万世师表”展览的探索和创新
“万世师表”展是在山东博物馆2010年的陈列“孔子文化大展”的基础上,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的全面提升“孔子文化大展”是对孔子生平、思想及后世影响进行全面介绍展示的一个综合性展览,按照传统文物展览的思路,以孔府孔庙藏品为线索,就物论物,着重对“物”的表现和阐述,更侧重于展示孔子后裔受到的礼遇优渥,对于孔子思想及其发展的展示以图片为主,稍显薄弱。
2018年2月,山东博物馆顺应传统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演变的新形势,利用多媒体技术、动画展示技术等交互式展陈方式推出“万世师表”展览,以孔子的人生轨迹为线索,梳理儒家思想的源流、发展和传承,着重挖掘和表现孔子思想的内涵和外延。
展览筹备历时四年,是山东省首家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全面立体展示孔子其人、孔子思想、儒学源流、后世影响的综合性、开放式、互动性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下面以展览为例,列举和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对孔子思想展览进行的探索和创新。
3.1 深度发掘,坚持原创 内容设计是陈列展览的灵魂和核心,博物馆陈列内容的选择要坚守学术的严谨(单霁翔,2013)用旧的形式来表现新的内容,坚持原创,“万世师表”展览分为四章第一章“圣乡寻根”,交代孔子思想产生的文化根基和时代背景问题;第二章“天纵之圣”,讲述孔子坎坷不凡的一生;第三章“金声玉振”,阐释孔子思想精华;第四章“儒行天下”,全面介绍孔子思想在中国、亚洲乃至世界范围的传播和发展。
展览打破原有“孔子文化大展”的框架结构,在内容上注重纵向挖掘深度,探寻孔子思想来源,展现齐鲁之邦多元开放、兼容并包的文化底蕴,突出山东儒学发源地的重要地位;重点突出孔子思想精华,抓住“儒家是活的,孔子是活的”,用一个个思想故事,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细致勾勒儒学传承发展脉络,展示儒学源流,凸显出儒学长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展览通过精心提炼的研究成果内容以及相应的展示手段来吸引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储备层面的受众群体,充分展示儒家文化的精华,真正做到“观有所悟”,而非“走马观花” 策展人深入发掘《论语》《左传》《史记》《孔子家语》等典籍,从原典出发,深入解读,展览所用图片等影像资料,来源有据,并重视新发现资料的应用。
《圣迹图》选用明成化弘治年间的彩绘本《圣迹图》和民国北平民社版本《圣迹图》,历代孔子像选用了山东博物馆和曲阜珍藏的明清孔子肖像,并充分挖掘近年来新出土和新发现资料,如海昏侯墓出土衣镜背面孔子像、《论语·知道》竹简等,利用新技术让孔子像以高清投影的形式回到了故乡山东。
3.2 扬长避短,“物”尽其用 博物馆陈列展览以文物藏品为主要语言(单霁翔,2013)朱朗斯·布兰特指出,人物相关文物背后的故事、所牵涉的人物发展轨迹和整体营造出的氛围,使展览具有独特的诠释度(Julins Bryant,2001)。
整个展览在展陈手段上,将文字资料、图片影像、文物展品与多媒体影音技术相结合,虽以多媒体影音技术为主,但并不疏于文物等实物展品的选用在策展中,囿于时代久远、考古发掘、馆藏有限等原因,真正用来展示孔子生活时代的文物展品并不多见,而能直观体现孔子思想内涵的展品更是匮乏(王琳琳,2015)。
“万世师表”展抛弃“物”的束缚,另辟蹊径,精选12件文物展品,虽少但精,充分体现山东地域特色,涵括陶器、玉器、青铜器、石经、碑拓等文物 第一章“圣乡寻根”主要通过富有山东特色的陶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展品,如大汶口文化时期白陶鬶、龙山文化时期蛋壳陶、商代融方鼎、周代启卣,以及山东高青和济阳出土的一组礼玉(玉琮、玉柄形器、玉璜)等,来展示孔子家乡齐鲁之邦深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底蕴,交代孔子诞生的地域文化土壤和时代背景,揭示儒学为何产生于齐鲁大地,为何产生于春秋时期,解决孔子思想的主要来源问题,突出山东儒学发源地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金声玉振”重点展示孔子思想精髓,并突出孔子创办私学、传承古学、开创儒学三大贡献孔子一生用六经培养人才,并补救保存、整理传播六经来传承上古文化六经文本因时代和传承等原因,各家并无供传习的官定经本,汉代订立的《熹平石经》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
馆藏有东汉《熹平石经》残石,石经残破,文字很少,策展人员通过资料梳理,利用上海博物馆等其他馆藏的石经残石,进行拼合缀补,想象还原出《诗经·小雅·节南山》《诗经·小雅·正月》的内容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被尊奉为“万世师表”,建立孔庙祭祀孔子的历史传承了两千五百多年,孔庙碑刻是重要的见证者,其中以“孔庙三碑”最著。
第四章“儒行天下”之“至圣先师”单元,精选汉代“孔庙三碑”《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拓片,创新性地制作碑刻灯箱复原展示后人对孔子的尊崇 3.3 沉浸体验,阐幽发微 营造对话语境,是一种以观众情感体验为核心的策展理念(刘畅,2018)。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对孔子文化的亲近需要一个文化的载体,即物态的落实或者是形象的传播怎样的表现形式能够承载和阐发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新媒体等技术和传播工具为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更多选择。
“万世师表”展览抛开了“物”的束缚,从“以物为本”迈向了“以人为本”,综合运用实物(历史文物)、图像(图片、摄影)、雕塑、模型、多媒体(音频、视频、三维立体投影)、智能移动终端等手段,设计游戏、问答等交互体验环节,借助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浅显易懂的设计语言、美轮美奂的展示方法、交互检索的智能方式等多种手段,让观众与孔子在展览中相遇、尊重、亲近与彼此融合。
“金声玉振”单元是展览的核心展区,集中展现孔子思想的博大幽微为充分体现“儒家是活的,孔子是活的”,单元设置思想展示区和互动体验区①思想展示区,利用《论语》《史记》《孔子家语》等古文献资料,让木刻版《圣迹图》动起来,通过与孔子有关的视频动画小故事展示孔子思想精髓。
②互动体验区,设置“至圣先师杏坛讲学”“射以观德 君子之风”“识仁知礼 温故知新”“周游列国 互动长卷”等一系列多媒体,打造“新六艺”体验,使观众在亲身体验中了解一个本来的孔子,让孔子像谆谆善诱的老师那样,带领观众领悟儒家思想的真谛,感悟儒家文化“活的生命”。
而这种新颖、便捷的“科技+孔子文化”模式也被宁波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引用到展览中 3.3.1 思想故事动画 策展人以《史记》《论语》等先秦古籍记载为依据,搭配选自民国北平民社出版的《圣迹图》,通过其中的放鲰知德、观器论道、孝经传曾、四子侍坐、赦父子讼、观蜡论俗、侍席鲁君、过庭诗礼等有代表性的体现孔子思想及学说的八个经典故事,带领观众走进孔子的思想世界。
在表现形式上,特别将平面的图画转化为动态的影像,孔子及相关人物在动画中会展开对话及做动作,观众可以通过点选触控屏幕,让人物对话持续进行,在动画片尾会揭示孔子思想在“观器论道”故事部分更是根据场地特点,设置了欹器装置,帮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中庸之道”,让观者在一系列的故事中,感悟孔子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卓越智慧。
3.3.2 “至圣先师 杏坛讲学”互动问答 孔子开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互动区复原杏坛讲学场景和杏坛石碑,运用多台数字设备,虚实结合的场景让观者身历其境,穿越三千年的时空,与先师孔子隔空对话(图1)对话的内容整理自《论语》等经典儒家典籍,涵盖了仁、孝、礼、智、友、信、为政、君子等八个方面,观众可扮演弟子向孔夫子求教,点选触控屏幕提问,孔子以白话回答,所言皆有《论语》的章句出处,并呈现弟子个性与介绍;与此同步,三面环型幕墙会出现真人等大的孔子全息投影,对提问者有问必答,循循善诱。
在题目设计上,针对弟子不同专长与个性相应提问,由此展现至圣先师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3.3.3 “射以观德 君子之风”礼射体验 “射”为古代六艺之一,对于射礼,孔子重视其内涵的贯彻与体现,以此敦促射者反身修己,谦和礼让展区射艺场景的设计参考古代射圃,箭靶样式则据宋代聂崇义《三礼图》选取了有据可循的四款兽侯,互动游戏以《周礼》记载的古代五种射技计分,依据射中箭靶次数分別获得“襄尺、白矢、参连、剡注、井仪”的等级。
通过观众对实体弓箭的操控和动作捕捉技术的配合,打造实体弓身与虚拟箭矢结合的互动体验游戏,参照展区射艺礼仪及技巧的知识版面,观众可以在此区拉弓,真实体验射艺每次游戏有四发箭,透过体感装置感应射箭者动作标准与否,依照不同的拉弓力道,操控箭的准度,从游戏中体验“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的儒学思想。
游戏结束后,个人射艺积分转化为射箭评分标准,观众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将自己在射箭场上的成绩记录下来,并分享给周围的朋友(图2)
3.3.4 “识仁知礼 温故知新”成语通关 孔子与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大量经典言论,汇集在一部《论语》中,成为汉语词汇中众多成语的来源这些成语涉及修身、处世、教育、为政方方面面,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并且至今仍常现于我们的日常会话和写作中。
展区设置一台大型触控魔墙,粹选出自《论语》及儒家经典中的200余个成语供观众完成互动体验观众可以点选触控墙,回答由《论语》成语转化的题目此装置间可以供两人同时操作,观众可以和自己的朋友一同竞赛,在限时60秒内看看谁的答对题数更多。
游戏最后会根据玩家答对的题数,以竹简(图片)形式颁发奖励,奖励依据《礼记》中记载的西周国学选士的秀士、俊士、进士三种等级,观众可以输入自己的姓名,将竹简寄给自己留念;也可以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扫描二维码,把游戏评分的竹简奖励“证书”储存在移动终端设备中(图3)。
3.3.5 “周游列国 互动长卷”动画 孔子为宣扬“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走上周游列国的漫漫长路,先后游历了卫、曹、宋、郑、陈、蔡、楚等七国,历时十四载才返回鲁国周游列国的故事是孔子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理解孔子进而体悟儒家思想境界的一把钥匙。
本展区结合相关史料,挑选明彩绘本《圣迹图》中12个故事图像为蓝本制作成多媒体动画影片长卷采用投影融合技术,将12个故事连成长卷,长卷由左到右以时间顺序排列,观众可以透过科技体感装置,在长卷轴前挥动双手,触发感应点,画作中的人物则将事件经过通过对话等形式展现给观众,以此与观众产生互动,让观众可追随孔子的足迹,体会周游列国的一系列坎坷经历,回望两千年前孔子历经的风雨沧桑,激发对孔子宦游之旅的文化思考(图4)。
3.4 纵向挖掘,虚实相辅 展览设计运用了大量图表、多媒体电子翻书,一方面在内容上增加展览深度,丰富了展览层次,利于观众深入解读;另一方面在展陈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展厅空间,也为展览增色例如第一章“圣乡寻根”之“积厚流光”单元触摸屏“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展示了对孔子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尧、舜、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的重要贡献和思想。
又如第二章“天纵之圣”以明代彩绘《圣迹图》故事为墙面背景,镶嵌多媒体触摸屏,高清晰展示《圣迹图》所绘孔子生平故事图版《轴心时代》站在世界范围的宏观角度,审视孔子思想的重要地位选取孔府藏明代孔子燕居像、首都博物馆藏2~3世纪印度犍陀罗风格雕塑释迦牟尼、卢浮宫藏古希腊雕塑苏格拉底、米开朗基罗作品《创世纪》耶利米图像等这些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先哲先知,通过对比来审视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轴心,对于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中华文脉绵延不断之功;而图表《儒之源起》对“儒”的身份、发展进行了探析;《孔子年表》依据历代孔子画像,设计了孔子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形象,以年表形式简述孔子一生主要事迹,简单清晰,生动直观。
再如第四章“儒行天下”之“薪火相续”单元,展示孔子之后由战国时期至当代孔子思想传播的情况利用历代重要名儒大宿影像资料,制作“儒学传承发展示意图”,通过对历代儒家思想以及儒学发展重大事件的展示,形成一条先秦至近现代的时间轴,勾勒儒家思想传承发展脉络,揭示其在中国历代政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儒学发展长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论语变迁示意图利用海昏侯墓、新疆等地出土文献以及传世古籍资料,将《论语》成书后的流派发展清晰地展现出来,见微知著,《论语》在经学地位的上升起伏也是孔子以及儒学地位的一个缩影。
“东传西渐”单元以多媒体电子翻书形式通过“走出国门 进入邻邦”“漂洋过海 影响欧美”两大板块,利用反映东亚、欧美各国儒学传播发展历史的人物、与孔子相关国外胜迹等图片资料,全面详细介绍孔子思想在东亚文化圈和欧美的传播情况,揭示孔子及其伟大思想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此外,展厅在场景设计上,格调古色古香,还原了杏坛碑、孔子讲学、大成殿、孔府大门等场景序厅伫立高达2.561米的楷木雕孔子像,由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阜楷雕代表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颜景新先生,以孔子故里曲阜孔林内巨大的楷木,运用圆雕技法雕刻而成。
展厅孔庙模型占地12.5㎡,将大成殿、奎文阁等孔庙原貌缩小,是按一定比例制造的木制结构孔庙模型,重现了山东曲阜的孔庙原貌值得一提的是,为表达对孔子这位中华民族至圣先师的敬意,版面词样式融入古籍页面元素,5000字版面词全部由书法家楷书而成。
仅版面就经过书写、托裱、装框等多道程序,典雅庄重,传统文化气息浓郁,很好地呼应和衬托了展览主题 4、关于人物思想题材展览的几点思考 首先,要转变以思想介绍为主,填鸭式阐释介绍内容的思路。
对于孔子儒家思想而言,应该突出其紧扣人伦日用,植根于人心的质朴性、生活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被汉以后历代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培育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贤、重信守义、中正宽厚的道德品质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对中国传统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思想文化纽带。
尤其是儒家经典《仪礼》《礼记》《周礼》提倡的礼节规范累月经年,日益扩散,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世代沿袭,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并依照实行的社会礼俗 展览可设立专题,以个人为出发点,按照人生不同阶段形成一条时间轴,从“百姓日用”的角度,展示人生不同阶段儒家思想、儒家礼仪、传统习俗的影响,从个人道德、家庭美德、社会道义等传统美德方面揭示儒学对于个人一生各个阶段的影响。
在展览形式上可利用数字化技术,在重要的儒家礼仪如冠礼、婚礼以及科举考试等方面设计一系列的观众互动,这些从百姓实际生活角度出发的设想,更能引起观众共鸣 其次,要转变“以展品为中心”“就物论物”的设计思路。
在人物思想题材展览中,文物等展品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展示教育的教具、传播思想的媒介而已,它要服务于教育、传播的目标和内容(付利峰,2018)同时,展品是“物”,它本身不具备精神、思想,真正能够达到教育目标的是“物”后的故事以及蕴含的精神、思想等。
所以,策展人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纵向深挖,真正做到“让物说话”“让物讲故事” 第三,要让展板、墙面、场景“活”起来博物馆只有加强建设水平和展览设计水平,丰富博物馆展览内容,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打破传统的陈列格局,提高博物馆展览的艺术效果与科技水平,更好地吸引观众,更好地体现展览内容,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鉴赏艺术、感悟优秀传统文化(许崇雯,2019)互联网让智能移动设备变成了随身的信息平台,成为人与物、人与系统、人与人之间重要的连接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供无所不在的信息服务,实现与观众“零距离”的互动。
在“互联网+”背景下,展览设计者应更多关注于展品的动态演示和参与体验,灵活利用新媒体、3D数字动画、虚拟现实等技术,让展板、墙面、场景“活”起来,营造“活的情境”,与展品共同演绎有故事的“活剧” 5、结语
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如何把孔子思想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生动的表现和恰当的发掘,使观众能够获得深入浅出、轻松愉悦的参观体验,是展览工作的着力点现代博物馆的功能以教育推广为重要目标,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复兴儒家文化、传播儒家思想,博物馆责无旁贷文化是根基,科技是翅膀,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互联网时代,应转变思路,以学术深研为支撑,运用“互联网+”思维,用创新钥匙开启博物馆“活”门,利用新媒体、3D数字动画、虚拟现实等技术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沟通,将传统文化与互联网传播实现真正深度地、有机地融合,从而提高人们对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原标题:人物思想题材展览的创新性表达探析——以山东博物馆“万世师表”展为例作者:董倩倩 徐文辰 李小涛(山东博物馆)原载于《自然博物》第5卷,第75-82页欢迎转载,须注明作者与来源(《自然博物》第5卷)
微信来源:浙江自然博物院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使用,内容若有出入,请以原刊原文为准,原文完整内容,请查阅《自然博物》第5卷,第75-82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