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类包括哪些专业(历史学考研包括哪些专业)难以置信
一、学院简介学科教学(历史)以历史教师教育、历史比较教育、中学历史课程问题、中学历史教材、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中学历史课程教法和学法、中学历史教学
一、学院简介学科教学(历史)以历史教师教育、历史比较教育、中学历史课程问题、中学历史教材、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中学历史课程教法和学法、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历史教学的实践,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研究,构建历史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以便服务中学历史教学。
主要研究方向:00 不区分研究方向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从事基础教育、综合文科师资、高等教育人文教育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文秘、专业技术与管理等二、专业目录045109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
招生年份:2023年所属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学位名称:[0451]教育拟招生人数:20学习形式:全日制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33教育综合④842史学综合
三、考试大纲科目代码:333 科目名称:教育综合I.考查目标教育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 (一)教育学原理约 60 分; (二)中国教育史约 30 分; (三)外国教育史约 30 分; (四)教育心理学约 30 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一)名词解释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二)简答题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三)分析论述题 4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80 分Ⅲ.考查范围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本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本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三)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学校教育制度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七、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二)课程设计 (三)课程改革 (四)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八、教学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原则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组织形式 (六)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九、德育 (一)德育的概念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三)德育过程 (四)德育原则 (五)德育方法 (六)德育途径 (七)德育方法十、教师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二)教师的素养 (三)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十一、班主任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二)班集体的培养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十二、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二)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三)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四)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
【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掌握学习教育历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教育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现象,探讨有益于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启示4.通过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一)“学在官府”(二)大学与小学 (三)国学与乡学 (四)家庭教育 (五)“六艺”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一)私人讲学的兴起 (二)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三)孟轲的教育思想 (四)荀况的教育思想
(五)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六)法家的教育思想 (七)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二)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三)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一)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二)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三)科举制度的建立 (四)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五)韩愈的教育思想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二)书院的发展 (三)私塾与蒙学教材 (四)朱熹的教育思想 (五)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一)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二)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七、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一)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二)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三)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八、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一)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二)“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三)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四)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五)严复的教育思想 (六)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九、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一)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二)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三)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四)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五)1922 年“新学制” (六)收回教育权运动
十、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二)教育制度改革 (三)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四)学校教育的发展十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三)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四)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五)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十二、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一)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三)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四)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六)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第三部分:外国教育史【考查目标】1.掌握外国教育思想和制度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重要的教育制度和重大的教育事件,理解教育历史发展的线索2. 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认真阅读和理解国外名著。
3. 能运用历史方法和知识分析教育现象4. 通过外国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一、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二、古罗马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三、西欧中世纪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 (二)世俗教育 (三)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四、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家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五、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二)天主教教育
六、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 (三)德国教育的发展 (四)俄国及苏联教育的发展 (五)美国教育的发展 (六)日本教育的发展七、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 (四)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五)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六)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七)斯宾塞论教育 (八)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九)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十)杜威的教育思想 (十一)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十二)苏联教育思想
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考查目标】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启示2.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三)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四)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五)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三、学习及其理论 (一)学习的内涵与分类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三)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四)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五)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四、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及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五、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及知识获得的机制 (二)知识的理解 (三)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六、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及其作用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七、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一)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二)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三)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四)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八、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四)创造性及其培养九、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 (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四)品德不良的矫正
十、心理健康及其教育(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科目代码:842 科目名称:史学综合Ⅰ、考试性质史学综合考试是我校为招收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素养,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历史学学科本科生所能达到的良好以上水平,以利于人才的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4.论据充分,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