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知识点归纳整理:陈情表知识点归纳整理总结
成人高考是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简称,属国民教育系列,国家承认学历,参加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各省
成人高考是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简称,属国民教育系列,国家承认学历,参加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组织录取成人高考分为专科起点本科(简称专升本)、高中起点本科(简称高起本)和高中起点专科(简称高起专)三个层次。
薛老师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备考,特别整理了成人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努力备考,在此预祝同学们顺利通过考试!成考高起专《语文》名篇必考词句《滕王阁序》(王勃)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3、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5、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7、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8、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9、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10、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成人高考高起专语文复习:常见易错成语 差强人意:差:稍微地原来意思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容易误解为“不如人意” 惨淡经营:煞费心思,着意布置、谋划和管理某项事业。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憎恨或鄙视的样子 登堂入室:登上厅堂,又进入内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 改弦更张:弦的松紧与调的高低不合,应收紧或放松,使声音和谐。
引申为改革变更 耿耿于怀:对所经历的事持有看法,不能忘却,牵挂心怀 起死回生:救活垂危的人形容医术高明 苦心孤诣:用心良苦,造诣极深用以称许刻苦钻研学问、创造业绩为他人所不及者 身临其境:亲自到某个地方,应与“设身处地”相区别。
文不加点:写文章不用涂改就很快写成形容文思敏捷 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首先遭遇灾难 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 两小无猜:指幼年男女天真无邪,相处融洽 目无全牛:古代有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所看见的是整个的牛(“全牛”),三年之后,技艺大进,动刀时只看到皮骨的间隙,而看不到全牛。
后因以“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精湛纯熟典出《庄子养生主》 紧锣密鼓:多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 明日黄花:指过了重阳赏菊日的菊花,比喻一旦事过境迁,则徒然感慨 祸起萧墙:祸乱产生于家中,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
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 有条不紊: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 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容易误用为贬义 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
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使用时容易弄错感情色彩 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
此词不能用作贬义 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与“不约而同”区别开来,“不约而同”也有不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的意思,但“不约而同”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
应与“无可厚非”区别“无可厚非”意思是不可过分指责前者表示言行完全合乎情理,后者表示虽然有缺点,但是还是可以原谅的 莫衷一是:折衷,决断;是:对成语意思是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使用时要注意术语不能指一个人。
刮目相看:指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别人注意本成语一般用来指看待别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不足为训:训:准则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百忙之中仍然从容不迫不能误用作贬义 仁者见仁:指对同一个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相同。
本词使用也要注意语境如:“在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要仁者见仁,以便达成共识”这句中的成语属于误用,在原则性的大问题上当然不能“仁者见仁”,否则就不能“达成共识” 屡试不爽:爽,差错。
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注意不能将词义理解反了 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或不久以前不能误解为不久的将来 附庸风雅:附庸:追随,风雅:文雅,多指才学为了装点门面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不能误作褒义。
含英咀华:咀:咀嚼,英、华:花朵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咀嚼比喻欣赏、领会诗文的精华使用时注意本词领会的对象成人高考高起专语文复习:修辞手法分类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如: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成考高起专语文辅导:病句和语句衔接1.成份残缺: 考生重点要掌握由使令动词造成的缺主语现象。
一般常见的使令动词有:使、叫、让、令等,如果这些词用在句子的主语前特别要小心 比如:看到妈妈步履蹒跚的背影,使我一阵心酸 在这个句子中,主语是“我”,在“我”的前边出现了一个“使”字,根据语法,主语和宾语应该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而“使我”属于动宾短语,不可以做主语,所以这个句子属于缺主语。
考生遇到这样的句子时,先把使令动词去掉读一下,如果去掉语句通顺,原句一般为病句我们试一下: 看到妈妈步履蹒跚的背影,使我一阵心酸 看到妈妈步履蹒跚的背影,我一阵心酸 通过期中考试,让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通过期中考试,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句去掉“使”,第二句去掉“让”,表达的意思完整、清楚,而且主语是由代词和名词来做的,故原句是病句2.成份赘余: 考生注意不要把修饰的句子都当作病句,一定要分别试着删掉两处相互印证一下,再判断是不是病句。
比如:我终于弄明白了他为什么骗我的原因了 在这句话中,我们试着分别删掉两处:①我终于弄明白了他为什么骗我了②我终于弄明白了他骗我的原因了 这样分别删除多余的部分,发现原句的意思没有变化,说明两部分是重复赘余的,所以原句是病句。
3.搭配不当: 考生重点复习“一带二”形式什么叫“一带二”呢?它通常的表现形式是用“和、与”等词,有时也由逗号、顿号形式构成 比如:清晨我们冒着蒙蒙的细雨和泥泞的小路艰难地行进着 在这句话中,“和”的前边是“蒙蒙的细雨”,后边是“泥泞的小路”,而与之搭配的只有一个“冒着”的动词,冒着细雨是搭配的,但是,冒着小路就不搭配了。
成人高考高起专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之”代词 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例如:(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译作“这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国也》之:提到动词“有”之前的宾语,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3)野语有之曰(《庄子 秋水》之:指代“野语”的内容,可译为“这样的话”,充当“有”的宾语。
)(4)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之:指代冯谖,充当“见”的宾语)(5)公赐之食,食舍肉(《郑伯克段于鄢》之:指代颍考叔,充当“赐”的近宾语) 用于宾语前置的结构中,复指提到动词之前的宾语。
此时原有的代词词汇意义消隐,只起提宾的语法作用例如: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 秋水》我之谓:谓我)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 其李将军之谓乎?(《李将军列传》其李将军之谓乎:也许说的就是李将军这类人吧) 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陈言之务去:务去陈言)连词(结构助词)1、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多种修饰关系,通常可译为“的”。
例如:(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季氏将伐颛臾》)(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寡人之於国也》)(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谏逐客书》)2、置于主谓短句的主语后、谓语前,取消原有的句子独立性,使之变成名词性偏正结构,在更复杂的句式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此时根据上下文,通常可译作“的”、“……的时候”、“……的样子”、“……的情况(条件)下”等,也可不译出。
例如:(1)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国也》寡人之於国也:寡人对于国家的治理充当全句的主语)(2)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马伶传》李伶之为严相国:李伶扮演的严相国充当句中主语)(3)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庄子 秋水》尔向之自多于水:你以往因为河水满溢而自我炫耀的样子。
充当“似”的宾语)(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东方之既白:东方已亮充当“知”的宾语)(5)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李将军列传》广之将兵:李广带兵的时候充当状语。
)(6)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张中丞传后叙》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在全句中充当状语)(7)此吾之所为师也(《马伶传》吾之所为:我师从的,充当“师”的定语。
)动词 表示“去”、“往”、“到……去”、“到达”等意思如: 驱而之薛,使吏民如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客孟尝君》之薛:到达薛地)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
成人高考高起专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以”介词 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分别说明如下: 表示凭借 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
例如:(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五代史伶官传序》)(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 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
例如:(1)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於国也》)(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3)皆以用战为名(《李将军列传》)(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论毅力》)(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
(《马伶传》) 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例如: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李将军列传》)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李将军列传》)。
表示原因 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例如:(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冯谖客孟尝君》)(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答李翊书》)(6)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张中丞传后叙》) 表示带领 可以带领、带领的其实也一定是可以依赖、可为凭借的,因此也与表示凭借的用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也可直接翻译为“凭”、“靠”。
例如:(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 氓》)(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张中丞传后叙》) 表示时间“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在”、“于”,有时可据需要译为“按照”例如: 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
(《李将军列传》)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於国也》) 表示关涉或处置对象“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把”、“让”等例如: 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卷(《冯谖客孟尝君》)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冯谖客孟尝君》)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冯谖客孟尝君》) 必以其言为信(《张中丞传后叙》) 副词 作为副词,“以”主要表示某种情态或语气例如:(1)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冯谖客孟尝君》)——以:只有,也就是。
连词 作为连词,“以”的语法功能与“而”类似,只不过通常只用于表示顺承接续的种种关系,可译为“就”、“来”、“而”、“然后”、“而且”等,也可不译出例如:(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
(2)今皆解鞍以示不走(《李将军列传》)(3)且硕茂,蚤食以蕃(《种树郭橐驼传》)——蚤食以蕃:果实结得早而且结得多(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前赤壁赋》)。
(6)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马伶传》)动词“以”作为动词,常见的是“认为”、“以为”的意思例如: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 秋水》)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庄子 秋水》)由“以”构成的几种常见结构1、“以”字结构用作补语 在古汉语中,由“以”构成的介宾结构,时常用作动词或动词性短的补语成分,表示这一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凭借或关涉到的人、事、物等而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基本不再出现,相关内容通常用状语或动词宾语的形式出现,这是在阅读理解时应当注意。
例如:(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於国也》)——树之以桑:把桑树种在那里(或:在那里种上桑树)(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於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教给他们孝悌的道理(3)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答李翊书》)——告生以其道:把他自己掌握的道理、知识告诉你。
2、省略了的介宾形式 在古汉语中,当介词“以”后面的宾语是代词(如“之”、“是”之类),而且所指代的对象已在前文出现时,那么这个代词宾语时常可以省略阅读和理解时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个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出现在前面的句子中,相距较远,翻译时就应当把这个代词宾语补出。
例如:(1)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郑伯克段于鄢》)——请以遗之:请求把君王的煮肉送给她(2)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手下把这件事告诉孟尝君(3)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以何市而反:用收债的钱买什么回来?。
(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因为变法而富足,国家因为变法而强大(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陈情表》)——无以至今日:不能靠祖母活到今天;无以终馀年:不能靠我度过残年。
(6)欲将以有为也(《张中丞传后叙》)——打算留着这条命有所作为 另一个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在同句之中,而且就在“以”字之前,翻译时可直接将它作为“以”的宾语对待这种情况也可看作是“以”的宾语为了强调而提前的形式。
例如: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礼记 大同》)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 氓》)——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谏逐客书》)——用驱逐客卿的方式帮助敌国,用减少人才的行为使仇人获利。
(4)请其矢,盛以锦囊(《五代史伶官传序》)——盛以锦囊:用锦囊装起来(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五代史伶官传序》)——系燕父子以组: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起来(6)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则某知罪矣。
(《答司马谏议书》)——责我以在位久:用在位时间太长为理由批评我(7)而贼语以国亡主灭(《张中丞传后叙》)——语以国亡主灭:告诉(他们)国家已亡、君王已死(8)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张中丞传后叙》)——责二公以死守:以死守孤城为理由指责张巡、许远。
3、“以为”“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有两种意义: 一个是复合动词,表示“认为”、“觉得”的意思,这较为常见例如: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谏逐客书》)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答司马谏议书》) 另一个是省略了代词宾语的“以”字结构与动词“为”组合而成,因此是两个词理解和翻译时必须把“以”的宾语补出,才不致产生误解。
例如: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以为东蒙主:让他(指颛臾君)东蒙山祭祀的主祭人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辞之以为博(《庄子 秋水》)——以为名:以此博取高洁的美名;以为博:以此换取博学的赞誉。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冯谖客孟尝君》)——无以为家:没有用来养家的资财 传其事以为官戒(《种树郭橐驼传》)——写下他的事迹,以此作为官员的戒鉴2019年成人高考必备知识点将持续更新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思尚学苑2019年成人教育招生院校推荐: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财经学院等【热门专业】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汉语言文学、社会工作、药学、土木工程、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旅游管理、建筑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