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英文怎么说(科学,科学的,科学家用英文怎么说)一篇读懂
当代科学家应当成为擅长与他人沟通的人,无论是与其他的科研人员或者非科学领域的人群
欢迎点击上方关注我们,欢迎转发此文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copyright@作者授权美国学与国际研究公众号,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当今的世界处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之中,对于科学创新和多样化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得多2020年2月26日,美国国家科学学会与卡弗利基金会和艾尔弗·斯隆基金会合作,共同举办了一场研讨会,展望科学事业发展的未来与前景。
研讨会在华盛顿举行,科学和技术政策领域的著名专家共同探讨:在新的时代要求下,现代科学研究体系是否需要重新建构在此期间,科学发展面临了另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新冠病毒的传播;同时这个研讨会的举行也是为了纪念美国科学发展史上一份颇具影响力的报告——《科学:无尽的边疆》发表75周年,这份报告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几周。
1945年7月19日,时任战时科学研究发展局主任万尼瓦尔·布什向罗斯福总统呈交了一份科学研究报告《科学:无尽的边疆》(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这份报告颠覆了以往联邦政府与国家科研事业的关系,重新设想了一个新的发展蓝图。
万尼瓦尔·布什基于他战前和战时的经历得出结论:发达的经济和强有力的国防都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科学创新和高素质人才他建议政府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高等院校的支持力度,建立一个院校、工业、政府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模式。
科学由此作为无尽的边疆,取代了美国领土意义上有界的西部边疆(The Frontier),成为驱动美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参加该研讨会的众多专家认为,在新的历史挑战下,万尼瓦尔·布什的科学发展模式需要改进。
这是此次研讨会举行的初衷,也是这份会议记录的由来此次会议的记录命名为《无尽的边疆:科学发展的下一个七十五年》(The Endless Frontier: The Next 75 Years in Science
),主要由会务报告人史蒂夫·奥尔森(Steve Olson)记录起草,由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出版,文章全文可在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的官方网站(http://nap.edu/25990)下载浏览该文章主要从五个方面讨论了科学发展的相关问题,分别是:如何应对不断发展的科研事业、科学与公众的关系、科学与慈善机构的关系、政府与高等院校科研伙伴关系的演变和如何从基础研究到经济创新和增长。
参与科学与公众关系模块讨论的专家主要有:科学和技术中心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娜·多尔杰洛;丽塔·艾伦基金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伊丽莎白·克里斯托弗森;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亚伦·艾达科学传播中心联合创始人亚伦·艾达;哈佛肯尼迪学院科学和技术研究教授希拉·贾桑诺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科学、政策和成果联合会副主任兼社会创新未来学院临床副教授马哈茂德·法鲁克。
文章的第四节记录了专家们以科学与公众的关系为主要出发点进行讨论的过程这是本文要译介和评论的部分七十五年前的那份报告关于科学的规划与研究并不是面面俱到亚伦·艾达(Alan Alda)谈到:“在我看来,万尼瓦尔·布什在《科学:无尽的边疆》中,遗漏了一个重要因素,而这正是现代科学繁荣兴盛的重要因素”。
被遗漏的关键因素是----科学的传播,75年来科学传播的作用日渐增长,并且变得极度重要关于科学传播,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所所长潘教峰是这样定义的:“科学传播主要是以公众理解科学的理念为核心,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传播渠道和手段,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以提升公共的科学知识水平、技术技能和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08)》)。
从科学传播的角度来看,除却公众科学传播这一重要方面,科学界内部,科学家之间进行的学术交流也是科学传播的重要部分科学传播理应是双向的传播反馈过程,正如在科学界内部进行的科学传播,科学家们交流学术观点,彼此反馈提升;但公共科学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单向输出过程,虽然有些人已经意识到科学发展应当征求公众的意见与看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征求公众的意见大多发生在科研已经得出成果后。
综上,科学传播必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学家承担起向公众传达科学本质的任务,二是科学界内部也必须进行沟通交流,科学家掌握一定的沟通交流技巧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科学家应当成为擅长与他人沟通的人,无论是与其他的科研人员或者非科学领域的人群;三是公众如何向科学家、科学界反馈自己的观点,只有收到相应的反馈,科学界才能真正了解公众的需求,进而让科学真正从公众需求层面发展。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公众对于疫情、疫苗等科学事实的了解非常的迫切,科学家需要承担起向公众深入浅出地传达科学事实的任务,同时,公众也要有渠道向科学家反馈自己的关切,使科学家能够从公众需求的层面展开科学研究而科学界内部的沟通交流,则更需要科学家掌握沟通技巧,尤其是在科学日益细分的当今,科学界内部的跨领域交流不仅取决于沟通的技巧,还取决于建立跨领域之间共享的知识空间,这个共享空间的建立也要有强有力沟通能力为基础。
l以下我们再细看一下科学家掌握沟通技巧的重要性民意调查显示,公众尊重科学并且会对科学产生兴趣,但是艾达也指出,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科学只是看世界的另一个视角,而这就是问题所在为了向公众传达科学的真正本质,科学家必须擅长与他人沟通交流,无论是彼此之间,还是与政策制定者或者公众。
以一种共情方式与大众沟通,不仅仅意味着将专业的科学术语转换成大众化语言,还要设身处地从公众视角来看待科学在主持《美国科学前沿》——一档美国电视科普节目时,艾达没有让嘉宾简单地用一个专业演讲来回答一些专业问题,如果他不明白嘉宾的叙述,就会直接告诉他们,
“我不太理解你的话,请再解释一遍”这改变了嘉宾和观众的关系,艾达说:“由一个只是观众被动接受的过程变成一个动态输出—反馈循环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可以有所收获”观众们看着正在接受采访的科学家,“不是把他们看作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人物在讲艰深晦涩的理论,而只是看作一些很聪明的人正在讲述一些有趣的事情。
”拉近了科学家与公众沟通的距离,也就拉近了科学与公众的距离艾达意识到,培训科学家与观众建立的动态联系,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与社会大众更好沟通,而且可以帮助科学家群体内部进行更好地交流随着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合作越来越多,科学家们必须与不同学科的学者或者习惯于不同表达方式的同事们针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在这个时候,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他说:“通过更好的交流,合作的效果才能大大提升”由于交流需要突破自身限制,所以科学家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科学研究的要点“我认为、预计并且期望:在科学家群体内部,科学也会因交流而发展得越来越好”在前面的小组讨论中也强调,社会需要那些“希望并能够与社会其他领域接触”的科学家。
年轻科学家们需要机会与其他领域的专家交流,同时也需要机会接受培训,学习如何与来自非科学领域的人群更好沟通交流他说, “如果我们不让他们早点接受培训并且开展多方沟通交流,他们就很难将这件事做好”l需要强调双向沟通的重要性。
希拉·贾桑诺夫(Sheila Jasanoff)指出,关于公众参与科学的大部分讨论都集中在科学家如何更好地向公众传达他们的想法上“但公众如何向科学家表达他们的观点却很少受到关注”例如,STEM这一缩略词(即。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的首字母连写)是为推动科学发展形成的教育理念,但却没有一个相应的缩写,把政策、政治和文化等与科学同样重要的概念植入科学家的头脑中。
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其他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一定了解,每个科学家都需要机会与公众接触,来了解社会的想法抛开科学研究结果,回溯更远的上游——研究的起源,就可以讨论另一个问题:我们的社会为何产生如此多问题?“问题是由谁造成的,这才是我们社会亟待明确的问题之一。
”贾桑诺夫说:“为什么我们以现在的结构组织社会导致了这么多问题?”例如,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使得许多货车司机失业,与其在此为货车司机的未来哀叹,不如提前征询他们对于新科技的首要需求“也许在他们工作的很多方面,他们并不需要自动化科技。
” 另一个例子是要询问患者群体,他们希望从基因编辑中获得什么来改变他们所处的境况,而不是科学家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基因编辑科学与社会之间这种相互交流,可以使科学研究事业避免被一些像身份认同、归属感和集体意识等社会基本问题否定,从而可以顺利推进。
在万尼瓦尔·布什的报告《科学:无尽的边疆》中,科学被描绘成新知识的来源,可以传递给后人继续改写和发展,但是这幅科学蓝图忽视了科学与社会是相互交织的两个方面,科学家们处于社会之中,社会又处在科学的影响之下,这个被很多人喜欢的界面隐喻与如今的发展境况却不是那么相符,科学家或者是科学并不应是社会的旁观者,而应是参与者。
l谈到参与,那么公众参与的时机就很重要马哈茂德·法鲁克(Mahmud Farooque)谈到,75年前,公众参与并不是双方对话的一部分,最终的问题症结也不是科学如何为了社会创新,而是科学要随着社会的需求创新。
因此当今公众参与的时机与之前不同了——对话要在科技创新开始推进之前进行,而不是得出研究成果以后尽管万尼瓦尔·布什意识到了科技创新所涉及问题的复杂性,但是他在75年前的报告中描述的系统却是以从科学到社会的单向路径,这并不能将科学与社会真正融合为一体。
与之相对,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推行了公众参与对话的新程序,这使公众得以预先参与科学研究的相关决策公众与大学,科学研究中心和无党派智库共同商讨如何处置诸如核废料、气候变化、基因编辑、自动汽车和互联网未来等重要问题。
虽然通过这一过程形成的网络暂时还很薄弱,但是它已经成为公众预先参与商讨的一个可复制和推广的模式这将会是社会全体共同创造的未来,而不是社会被科技创造的未来法鲁克说:“如果把社会和公众放在中心位置,那么我们正试图解决的就是一个不同的问题,双方的对话就会随之改变。
”这种形式的对话使得包括科学家在内的参与各方都受益由此产生了之前没有被纳入考虑范畴的问题和方法,为投资于研究提供了新的支撑,更好的揭示了研究的价值和潜力,这不仅仅是知识合作生产的产物,这更是社会文化制度的变革。
综上所述,《无尽的边疆:科学发展的下一个75年》,这份由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资料中,科学与公众的关系被重新聚焦,科学家的沟通交流能力尤其是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价值科学与社会也更加双向融合。
鉴于此,科学家需要进一步提升当下情境中的多维度沟通交流能力全文获取网址: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 http://www.nsf.gov/od/lpa/nsf50/vbush1945.htm#ch1.2
The Endless Frontier: The Next 75 Years in Science: http://nap.edu/25990
转载请注明本公众号如无特别说明,所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平台所有文章观点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相关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敬告:本公号友情提供相关书讯或书目索引链接,以便爱书人前往第三方平台选购语言学图书精选推荐
推荐阅读:汉语国际教育怎么办?大咖云集出谋划策(李宇明、刘利、王甬、吴应辉、王辉…)推荐 | 一文讲清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毛浩然 孙国强:教育部社科项目申报的痛点、堵点与转折点讲座回看 | 黄忠廉:2021年度国社科活页新变化专项解读
科研贴士 | 如何写好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推荐 | 图解高校教师职称评价基本标准黄国文: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重磅 | 中国知网发布2020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人文社科期刊
教育部:国学、中国文化经典教育、书法学等交叉学科正式设立吴勇毅:国际中文教育“十四五”展望张辉 张艳敏 | 批评认知语言学:理论源流、认知基础与研究方法冯志伟:关于“第三人称数据”的观察和检验 | 序陆晓蕾 倪斌《Python 3:语料库技术与应用》
沈家煊:悼念吉尔·富高涅先生(Gilles Fauconnier)盘点 | 各学科C刊 2021年重点选题方向汇总!(来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书讯 | 张伟年博士《以语类为视角的英语教材评价》出版人人字幕组事件为何引起网友集体哀恸?参考《我不是药神》
关注 | 人人影视,死于2021年春刘英凯:试论奈达“读者反应”论在中国的负面作用(修订稿)文科生可以学会的Python——雷蕾《基于Python的语料库数据处理》大数据分析:2021国家社科项目指南最新选题方向和热点,项目申请重要参考
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通知的四个新变化顶石方法论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言学)申请书范例(C154M19)2020人大复印资料语言学·文学类最受欢迎文章集萃教育部语信司 | 夹用英文的中文文本的标点符号用法(草案)
【收藏】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申请书撰写参考模板聚焦 | 202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画像!外语教学:国别和区域研究专题 |《外语学刊》《2021微信表情包使用指南(古文版)》出炉!一个时代的转身:川普离任演讲 + 拜登就职演讲(视频 + 中英全文)
教育部:全球有70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 语言学立项名单一览近四年国家社科青年项目“语言学”类立项名单一览译词 | 64个跨文化核心词(含中英释义)黄友义:疫情之后看外语和翻译的多与少 |《中国外语》
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当时”和“现在”陈平:语言交叉学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陈平 | 交叉学科教学与研究:做什么,怎么做?刘海涛:学科交叉是发现语言规律的利器吴应辉 梁宇:交叉学科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构建
吴应辉: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图说孔子学院新机制 新模式 | 2020孔子学院合作论坛主旨发言孔子学院:践行《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东方典范荐书 | 潘艳艳《多模态国防话语的认知批评研究》附胡壮麟教授、张辉教授序
新书 | 顾曰国 黄立鹤:《老年语言学与多模态研究》多模态视野下的国家媒介形象:概念与特征 | 中国社会科学报心理语言学系列论坛预告(1月13-3月24日)视频+全文| 马斯克专访,远见令人震撼!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语言学领域有哪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理论?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刘英凯:信息时代翻译中“陌生化”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交流 | 那些隐藏在高校“文学院”中的“自然语言处理”专业李晨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别与区域研究范式的思考
推荐 |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全收录(值得收藏)重磅!《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正式出版!《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全文)国外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 现状与前瞻( 1934-2020)
专访 | 乔姆斯基:知识分子沉默不语是一种罪恶沈家煊:“能简则简”和“分清主次”——语言研究方法论谈李强:关于区域与国别研究方法论的思考神经语言学国际热点与趋势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学者聚焦 | 潘文国:徜徉在中外古今之间
学者聚焦 | 文秋芳: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四点建议姜望琪:Halliday的语篇衔接理论 |《语篇语言学研究(第二版)》重磅 | 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语言学立项趋势及申报建议 ( 2009-2019)
重磅 | 全国高校拟新增语言类专业硕博学位点名单(语言服务最新整理版)新书 | 王军:《衔接的认知语用研究》 商务印书馆【高端笔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邢向东:论语言研究中的问题导向国内生态学视角外语教学的特征和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干货 | 国家标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附电子版下载)冯志伟:当前计算语言学发展的几个特点 | 中国社会科学网重磅 | 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圣杯就在眼前:“现代语言学之父”乔姆斯基的批判与期望
世界语言谱系及语种概览 | 语言学微课堂陈平 | 理论语言学、语言交叉学科与应用研究:观察与思考马会娟: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徐锦芬 曹忠凯:国内外外语 /二语课堂互动研究韩晔 高雪松 | 国内外近年线上外语教学研究述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
近十年国际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中国英语教育四十年反思及其对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启示报告全文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
王学典:何谓“新文科”?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宣言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名录一览表(2020年版)干货 | 3000个常见公共场所英语标示!(国家英文译写规范)李宇明 郭熙 周洪波 | 中国语言生活研究十五年。
讲座视频 | 沈骑:后疫情时代的国家话语能力规划张伟年 段宛云等:战略传播学视阈下特朗普涉华新冠肺炎污名化推特分析语言专业师生必看的10部电影(附观看链接)蔡基刚:应急语言服务与应急语言教学探索大汇总 | 第1 - 10批推荐使用的外语词规范中文译名(附Word版下载方式)
中国外语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9)何莲珍: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修订依据与要点向明友:顺应新形势,推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设置评注文秋芳教授:中国外语教学70年,未来道路究竟向何方?
书讯 | 利奇《语用学原则》中译本出版Fodor《心理语义学》:在心灵与语言之间精选 | 应用语言学研习丛书(13种)一览:回顾经典 分析热点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外国语》2020年第5期
陈力:西方现代教学理论真的反对语法教学吗?接触理论:生成语法研究的新进展 | 中国社会科学报荐书 | 徐烈炯著《生成语法理论: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合辑 | 双语版《美丽中国》( Amazing China ):1-58集(全)
对外汉语专业常用资料库大全收藏!76种学术研究必备科研工具梁茂成 | 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两种范式:渊源、分歧及前景麦蒂森论翻译 |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荐书 | 北京大学出版社语言学图书书单视频 | 听胡壮麟教授讲《语言学教程》那些事儿
中国访谈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培养跨文化交流引领者戴炜栋 胡壮麟 王初明等: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戴炜华 吴国玢:论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大师课程 | 乔姆斯基等:语言,思维和大脑王缉思:浅谈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学科基础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太平洋岛国研究:历史、现实与未来程琪龙:语言研究的超学科意识 |《外国语》2020(2)视频 | TED Ed:语言进化编年史李建波 李霄垅 | 外国文学和国别与区域的交叉研究:国情研究专家的视角
荐书 | 德古意特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应用丛书(13种)外语教学类高被引论文排行榜 TOP 10“国家形象研究”高被引论文排行榜 TOP 10蔡基刚:学术英语? 通用英语? 对学术英语再认识高雪松 : "人文 vs. 工具" 也许是过去四十年外语教育大辩论中的伪命题
中英文学科、专业名称对照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分享英语学习方法乔姆斯基:三个讲座,国内少见视频 | Metaphors We Live By 内容导读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疫情防控外语通”为例
《牛津英语》语法大讲堂(视频全集)所以,什么是语言学?| 语言学微课堂
扫码关注,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目前已有2.24万语言文学、国别区域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欢迎加入我们,交流分享,共同学习!
赞一个,点亮在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