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是干什么的(科学教育师范是干什么的)这都可以
她,在逆境之中,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秘诀是什么?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我国西南有一所特殊的高校,那里荟聚了中国最顶尖的教授学者;从全国各地来此求学的莘莘学子,更是穿越层层硝烟、历经艰难险阻但这里所诞生的学术科技成就,却成了一座举世瞩目的高峰这所高校就是西南联大。
1937年11月1日,西南联大的前身——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课,这一天后来也被定为西南联大的校庆日今晚,走近这个“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探索它在逆境中仍能辉煌的奥秘这所特殊的高校,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迹。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天津沦陷,抗日局势严峻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至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学生开始正式上课(这一天也被定为后来的西南联合大学校庆日。
)学校在长沙正常办学仅一学期后,因南京陷落,武汉吃紧,学校西迁入滇,1938年2月,全校师生跋山涉水转往昆明入滇的几路人马中,最艰苦的一路,便是由湖南出发,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了学子们跨越湘、黔、滇三省,翻过雪峰山、武陵山、苗岭、乌蒙山等崇山峻岭,步行三千多里,进行了一次名副其实的“文人长征”。
1938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5月4日开课联大由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任常务委员,实际上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主持校务工作1946年7月,随着抗战胜利,西南联大宣告结束,三校各自北归复校。
△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西南联大旧址西南联大当时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也是中国最顶尖的教授和专家学者,如陈寅恪、冯友兰、朱自清、闻一多、钱锺书、沈从文、吴晗、钱穆、费孝通、罗隆基、潘光旦、贺麟、陈岱孙、王力、吴宓、梁思成、金岳霖,以及理工科著名科学家饶毓泰、吴有训、吴大猷、华罗庚、陈省身等等。
如此“奢华”的师资阵容,更是培养了大批英才西南联大8年,学生有八千人,毕业生3300余人,其中有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振道,八位包括赵九章、邓稼先等在内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六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及一百多位两院院士。
是什么造就了西南联大的传奇?▽《上学记》作者/何兆武“1939至1946年,我在西南联大度过了整整七年,读过四个系。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人生中最惬意、最值得怀念的好时光。”
△西南联大图书馆阅览室学生不一定非要同意老师的观点,可以公开反对院士邹承鲁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对生物化学非常有贡献,上世纪六十年代轰动一时的胰岛素就是他们搞成功的记者问:“为什么当时条件非常差,西南联大也不大,却培养出了那么多的人才?”他的回答非常简单,就是两个字:自由。
我深有同感当然,绝对的自由是不可能的,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会侵犯到别人,但是在这个范围之内,个人的自由越大越好。
△昆明的西南联大校舍学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自由老师各讲各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至少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得多学生思路开阔了,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不一定非要同意老师的观点,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可以公开反对。
逻辑学那时候是必修,我上的是金岳霖先生的课记得有一个湖北的同学,年纪很大了,课堂上总跟金先生辩论我觉得这样挺好,有个学术气氛,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思想,如果什么都得听老师的,老师的话跟训令一样,那就不是学术了。
还有一个理学院的同学,姓熊,他对所有物理学家的理论都不赞成,认为他们全是错的周培源先生那时候教力学,这位熊同学每次一下课就跟周先生辩,周先生说:“你根本就没懂!你连基本概念都没弄通!”可是这位同学总是不依不饶,周围还有很多人听,每次路过理学院都看见他们站在院子里辩,都变成南区教室的一景了。
△西南联大部分教师合影前排左三为蒋梦麟,前排右三位梅贻琦同学之间也经常讨论,一则学校小,几乎天天见面,二则非常穷,一切娱乐都与我们绝缘,三则战争时期,大家都是背井离乡,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待在校园里,所以惟一的乐趣就是聊天了。
我的许多想法就是在和同学们的交谈中得到的启发,有些甚至伴我一生老师都是大名人,天天见面的西南联大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起来的一所大学——而不是三所新校舍只有一个院子,地方就那么一点儿,房子不多,住也在那里,上课也在那里,所以彼此都非常熟悉。
包括那些理学院的老师,虽然并不一定交往,可是大家都知道这是吴有训、叶企孙,那是周培源、吴大猷,像数学系的华罗庚、陈省身,都是大名人,几乎天天见面的
△1938年,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华罗庚和家人在昆明的住宅前留影当时华罗庚从英国留学回到中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而且我们还常听同学讲那些老师的小段子,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做学生的有时候对老师也不大恭敬记得刚入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跟我讲:“今年来了三个青年教师,才二十八岁,都是正教授。
”不要说当时,就是今天怕也很少有,哪有二十几岁就做正教授的?一个钱锺书,一个华罗庚,还有一个徐宝騄,都是刚回国徐宝騄搞统计学,属于世界级的权威,后来就在北大经济系我还记得有人问:“华罗庚是谁?”有同学就说:“就是那个瘸子。
”华罗庚那时候瘸得很厉害,有一条腿总在那划圆圈文学院的老师更是天天见面了,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罗常培、罗庸都是中文系的。历史系陈寅恪、钱穆在那里,都是大师了。
△1940年,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在昆明左起: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正因为有了这两个希望,所以那时候虽然物质生活非常之苦,可是觉得非常幸福那时物质条件非常艰苦,可是,幸福不等于物质生活,尤其不等于钱多。
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
△抗战期间,闻一多教授在西南联大执教时,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挂牌刻制图章这两个条件在我上学的时候恰好同时都有当时正是战争年代,但我们直觉地、模糊地,又非常肯定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过上非常美好的生活。
这两个希望是最根本的,所以那时候虽然物质生活非常之苦,可是觉得非常幸福。——本文摘自《上学记》、何兆武访谈
何兆武,湖南岳阳人,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1921年9月出生于北京译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2015年4月20日,中国翻译协会向其颁发了“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里,他们始终没有放弃的,是精神上的昂扬。▽
蒙自环境不恶,书籍亦可敷用近方整理诗经旧稿秉性积极,对中国前途只抱乐观,前方一时之挫折,不足使我气沮,因而坐废学问之努力也——选自闻一多给友人张秉新的信注:蒙自,位于昆明南部1938年5月至8月,西南联大文法学院。
设在蒙自。
上课不久,7:15警报至,偕恪(陈寅恪)随众出,仍北行,至第二山后避之12:30敌机九架至,炸圆通山未中,在东门扫射……是日读《维摩诘经》完2:00与恪在第二山前食涂酱米饼二枚——选自吴宓《雨僧日记》
不久,又闻空军中漏出音讯,当有空袭……众大惊,遂定每晨起,早饭后即出门,择野外林石胜处,或坐或卧,各出所携书阅之……下午四时后始返……然亦感健身怡情,得未曾有余每出则携《通史随笔》数厚册……此乃余日后拟写《史纲》所凭之惟一祖本,不得不倍加珍惜。
——选自钱穆《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敌机的轰炸并没有影响学生的求学精神。他们都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用功,虽然食物粗劣,生活环境也简陋不堪。——选自蒋梦麟《西湖》
大概说来,联大学生的素质很高,……他们的成绩不逊于战前的学生,而意志的坚强与治学的勤健,则尤过之——选自近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柳无忌《烽火中讲学双城记》西南联大校歌【校歌词】《满江红》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文/央视新闻综合光明网、新华每日电讯、齐鲁晚报等。
图/视觉中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点击「写留言」聊聊你所了解的西南联大的故事更多新闻关注丨日美启动联合军演 3.6万人参加 首次反映一项特殊内容惊人丨爱哭闹的孩子变乖巧爱睡觉 疑月嫂给喂安眠药 警方介入。
警示 | 小伙翻越围栏撩熊猫 结果......(附现场视频)中国航展明日开幕 歼20、嫦娥五号、火星探测器…观看亮点在此关注 | 提前供暖谁说了算?天气无常 公共服务要暖心!惊险 | 意大利中部地区两个多月内发生四次强震 为何如此频繁?
辟谣 | 吃感冒药可能导致肝衰竭?X射线安检仪危害大?真相是…解读丨加强党内监督主要监督谁?怎么监督?关注 | 这项运动每年上百万人次参加 但绝大多数都在赔钱 图啥?觉得不错请点赞本期监制/杨继红 主编/王兴栋 编辑/吴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