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画(科学画报到哪里去了)快来看
《科学画报》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科普期刊,是著名的中国科学社在1933年创办的,一直持续发行至今,是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科学普及期刊。
《科学画报》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科普期刊,是著名的中国科学社在1933年创办的,一直持续发行至今,是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科学普及期刊新文化运动后,科学在中国的地位急速上升,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由政府中知识分子官员及各个研究机构的学者们发起了“中国科学化运动”,力图将科学普及给广大群众。
为了积极响应“科学化运动”,已经于1915年创立具有很强科学性的《科学》杂志的中国科学社,决定需要创办一份着眼于广大基层民众,力图转变民众对于科学的误解,并把握科学的精神内涵,避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短视,以帮助民众完成对科学从器物层面到精神层面的过渡,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眼光使生活科学化的科学普及刊物,于是《科学画报》应运而生了。
中国科学社会徽
《科学画报》创刊号封面图(图片来自网络)期刊发刊词是由中国近代分析化学学科的开创人王季梁先生所撰写,提及《科学画报》的主旨是“把普通科学知识和新闻输送到民间去……用简单文字和明白有意义的图画或照片,把世界最新科学发明、事实、现象、应用、理论以及于谐谈游戏都介绍给他们。
逐渐地把科学变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创刊之初,就组织了一组30余篇的特约文章,由蔡元培、任鸿隽、竺可桢等知名科学家执笔,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述科学的重要性,提倡科学,并给出一些研究科学的方法这其中包括《中国之科学化运动》(卢于道)、《科学与人生》(蔡元培)、《科学家应取的态度》(竺可桢)、《科学上之发明及吾人应有之努力》(徐善祥)、《科学的误解》(顾济之)等具有重要意义及影响的文章。
王季梁(1888-1966),本名王璡,字季梁,是1909年由清朝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的庚款留美学生他是在中国土地上最早拿试管作分析化学实验的中国人,也是有史以来,最早在中国设置现代化学实验室的化学家之一1925年他撰写的《关于中国古代金属钱币化学成分分析》的论文标志着现代分析化学学科在中国的建立;开创了中国人第一次用现代分析化学的方法从事中国古代科技和金属冶炼发展史的研究。
《科学画报》力求文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阐明正确而高深的科学道理,尤其以新颖、图文并茂的编排设计各种小栏目,不停完善更新在第一卷时还是竖排文字,第二卷为了便于科技文章中的西文数字、公式等的呈现与阅读,就改成了横排。
而其大量采用图示、图解、照片等方式,通过以图释文,把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融汇在一起,即能直观说明科学原理又使读者易于接受并形成申科印象,大大区别于我国传统全部以文字为主的文献资料,达到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的效果。
如第二卷第14期的“化学游戏”栏目里,就用隐形墨水的小游戏来介绍化学知识含有结晶水的二氯化钴为赤色的晶体,加热则变成无水物成为青碧色的因此以二氯化钴水溶液写字或画图于纸上,虽然有桃色的痕迹,但从远处观察很难发现。
而若将此纸放在火上一烘烤,则呈现出字画的青碧色来将之暴露于空气中,则又复褪色以隐形墨水的小游戏让大众接受到化学知识
《科学画报》依靠中国科学社的优质人才资源,创建了一个高水平的编作者团队,其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创刊不久便获得读者的青睐,当代不少科学家都曾受该刊启蒙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广大青年热爱科学、投身于科学的事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为民众读物之一,与科学馆、电影、广播等其他科普媒介共同构建起了近代社会教育体系,是社会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其所载的文章仍是今天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史、社会发展史的重要史料,仍值得重视参考文献:1.《科学画报》编辑部.科学画报五十年:1933-1983[M].1983.
2.关培红.中国一本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科普期刊——《科学画报》.中国科技史料[J].1993(4).3.李嘉南.《科学画报》的科普研究(1933-1937)[D].武汉大学,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有自1933年创刊到1952年的全部《科学画报》,此后的有部分缺藏,具体可通过中心目录检索系统进行查阅。
目前书库正在修缮中,修缮完毕后可预约提阅预约方式如下:预约渠道1:“中科知汇”微信公众号--服务--预约到馆预约渠道2:拨打电话82623353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