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查询历史天气(长春历史天气记录查询)一篇读懂
夏日炎炎,关注气象变化,创造美好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近气象档案,了解气象档案事业与气象档案馆的发展,探究数字环境下气象档案的利用与服务现状。
记录气象变迁聆听气象往事Meteorological archives
导语今年夏季,我国大范围的高温天气持续不断,平均高温天数较常年同期偏多3.6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根据气象观测记录,我国多个省市,如四川、上海、浙江、江苏、河南、河北等,最高气温已超过40℃,很多地区最高气温已突破历史极值。
气象档案作为气象观测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对于掌握气象变化、保障国民生产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本期,小编将带您走近气象档案,了解气象档案事业与气象档案馆的发展,探究数字环境下气象档案的利用与服务现状。
1气象档案是什么?气象档案是国家档案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专业的气象科技数据、情报、资源、资料为特色, 是气象专业科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气象专业研究的发展, 取决于对气象历史资料的分析判断和探测(观测)能力的深度, 其中, 基础的原始资料是保障, 分析和判断能力是支撑。
原始的气象资料档案, 具有特殊性、专业性、系统性、保密性的特点气象档案的管理有别于其他类别档案的管理, 它突出档案历史资料和情报信息的价值, 能够体现气象探测(观测)数据时时变化的动态价值, 除了有着十分重要的辅助科学研究的作用外, 还有着深远的战略功能。
[1]2我国气象档案事业与气象档案馆的发展
(一)1912-1937年民国政府中央观象台、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形成的档案1913年7月,“中央观象台”依据国际通用的相关标准,制定了《气象观测规则》,《规则》明确规定了气象探测的各气象要素的单位及精度、时次、标准时间等。
11月,“中央观象台”开始出版《气象月刊》,该刊是我国近代最早的气象刊物,也是民国时期气象档案工作的重要反映1915年“中央观象台”开始绘制每日天气图,进行天气预报,次年正式向社会提供北京地区天气预报第一张中国人发布的手绘天气图档案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目前仍完好地保存在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
此外,这一阶段全国各省市开始设气象总站及多个测候所,到1920年后全国各省设立了气象观测所,其中直隶地区设立了26处,当地政府还相继设立了航空、水利、海洋等部门的航空、水文、海洋气象观测站1929年1月“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正式成立,竺可桢先生任所长。
该所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气象科学研究机构在竺可桢先生的领导下,气象研究所在近代中国气象台站建设、气象观测、天气预报、气象科学研究,以及气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1937-1949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气象档案1.“中央气象局”和“中美合作所”形成的气象档案1941年10月,国民政府在重庆成立了“中央气象局”,这一时期的气象观测主要是为战争服务,存留下来的气象档案多为军事、航空气象台站记录所得。
当时采取“边接收、边增设”的办法,在全国建设测候网在“中央气象局”建立初期,气象台站只有20余处,测候所60余处抗战后期,建立了一级测候所30个、二级测候所120个、三级测候所350个、四级测候所1500个,形成了大量的战时气象档案记录和有关史料,这些气象档案为助力全民族抗战胜利提供了必要支持。
抗战期间,气象档案的另一个形成渠道是中美合作形成的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为了美国对日作战需要,美军方与国民政府协商进行军事情报交换为此,于1943年成立了中美技术合作单位,简称“中美合作所”。
1944年,中美双方在华盛顿正式签订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协定》,为美国军方空袭日本本土提供气象情报2.民国空军所属气象台站形成的观测资料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气象观测任务也宣告终止,连续观测形成的档案资料就此中断。
为保障解放战争胜利,中央军委克服了种种困难,先后在吉林、齐齐哈尔、沈阳、牡丹江、长春、公主岭设立了多个气象台,保障人民解放军辽沈战役顺利开展1949年,国民党军溃败,解放军占领并接收了驻沪、宁空军和“中央航空公司”气象机构,接管了南京气象站、上海气象台、杭州气象台存留下来的大量气象观测档案。
3.解放区气象台站形成的档案记录自1946年底后,中央军委陆续培养了多批气象干部,如张乃召、邹竞蒙、周鲁女等,他们为新中国气象事业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气象观测的范围也向全国扩展,中央军委先后在各大军区组建了气象观测站,形成的气象观测档案范围和数量大幅增加,迄今有馆藏1600余卷。
这些珍贵的档案史料印证了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历史,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遗产[2](三)1949年至今我国气象档案事业的发展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我国的气象事业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气象档案工作也随着全国气象观测体系和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渐入正轨。
1.逐步完善了气象档案管理体制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 百废待兴, 我国气象事业处于全面接收和建设阶段各大军区成立了气象处, 气象业务由部队管理, 同时负责档案的收集、存档管理、整编出版及服务这一时期, 解放军相继接管了国民党驻宁、沪空军和“中国航空公司”等气象机构,以及上海气象台、南京气象站、杭州气象台, 恢复和重建了232个气象台站, 妥善收集了很多气象档案。
1950年4月, 军委气象局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始共同组建联合资料室, 气象事业开始转向民用, 军民气象融合是这时期的特点, 也为全面恢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1953年8月, 气象部门转为地方建制后, 开始建立由中央气象局、省(市、区)气象局、县气象站构成的四级气象档案资料管理体制。
自2000年起, 为了适应气象事业发展需要, 在全国气象行业开展了档案管理体制改革, 从原来的四级管理体制改为国家和省两级管理体制, 体现了科学分工、安全管理、集约高效的原则2.档案事业管理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和标准化轨道
1996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 之后1999年6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正式发布, 成为我国档案工作的法律依据长期以来, 中国气象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标准规范, 包括《气象记录档案管理规定》《气象工作档案归档管理规定》《磁性载体气象资料归档管理办法》《气象档案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档案管理制度, 编制的《气象数据集核心元数据标准》《气象台历史沿革数据文件格式标准》《气象资料分类编码和命名标准》《气象档案 (文献) 缩微技术标准》等, 已经在全国气象档案业务中广泛应用。
2018年, 中国气象局组织制定了《珍贵气象档案分级鉴定办法》, 同时《珍贵气象档案管理办法》也将在2019年颁布实施这些法规和标准为气象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3.气象档案数字化, 夯实档案资源建设基础
2007年, 历史气象档案数字化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积累, 数字化成果初见成效同时, 有关部门建设和运营了“全国历史气象记录档案管理和在线查询系统”, 实现了面向档案分类整理、目录建设、档案鉴定分级、档案保护、数字化、数据集建设、开发利用等的系统化管理。
在此基础上, 气象档案数字化成果上线服务, 并在气候变化研究,编制档案馆指南、气象史志、气候标准以及气象科普方面得到广泛应用[3]3数字环境下气象档案的利用与服务气象档案是人类在气象科学技术领域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记录,不仅印证了气象事业的发展轨迹,也是研究近现代气候及环境状况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契机,气象档案能够实现数字化管理,根据统一的标准和格式将材料录入系统中,构建气象档案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使气象档案的应用更加广泛目前,各地纷纷针对气象档案设计和开发出相应的业务系统,实现气象档案的高效利用。
1贵州省气象档案管理系统贵州省气象档案管理系统主体基于B/S结构,并在数字化模块混合C/S的结构模式系统提供了覆盖档案馆(室)各项工作的全部功能,包括档案收集、整理、归档、鉴定、统计和利用六个业务环节,实现了对纸张、电子文件等资料的收、管、用、存等功能,实现了气象档案信息的闭环管理及一站式服务。
贵州省气象档案管理系统技术架构图 图源:网络系统囊括了现有的气象记录归档、日常管理、提供利用以及各气象台站向省级档案馆移交气象档案的全过程,主要涉及对气象档案进行日常管理、借阅和入库操作,以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从而实现将原生数字气象档案与传统介质转化形成的数字化文档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利用。
系统架构通过基础层、服务层、应用层和展现层得以实现其中,基础层包括主机、存储和网络,服务层提供用户操作权限、数据存储和日志监控等服务,应用层包括文件管理、档案管理、档案统计等功能,展现层通过PC、手机和平板实现系统相关数据的可视化。
贵州省气象档案管理系统结构图 图源:网络在主界面登录后, 通过用户、密码和验证码即可进入web展示用户登录后页面顶端有“个人中心”“档案检索”“档案管理”等按键,左侧“模块菜单”详细显示了每个门类的档案,右侧可显示当前选中档案类型的每一条档案记录。
贵州省气象档案管理系统检索页面 图源:网络贵州省气象档案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解决了贵州省气象信息中心在日常工作中气象档案收集至归档之间的脱节问题,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工作量,可为档案管理员提供完整的档案业务功能。
它涵盖了气象档案的收、管、存、用全过程,有助于实现对各种气象档案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初步形成了气象档案的自动化管理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贵州省气象档案管理水平[4]2安徽省气象档案业务系统安徽省气象档案业务系统采取了构建气象档案标准化体系、完善气象档案元数据、采用知识图谱和物联网技术等关键手段,构建起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和鉴定 5个子系统, 从而改变了传统气象档案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为丰富气象档案资源、开展气象档案的智能化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安徽省档案业务系统功能图 图源:网络气象档案业务系统流程按照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顺序依次展开档案收集按照档案移交和审核顺序开展,档案整理形成档案描述数据(元数据)库和档案库,档案保管对象为档案库、元数据库、知识库和管理信息库,档案利用则是对保管的档案开展借阅、查询和浏览。
安徽省气象档案总体信息流程图 图源:网络档案经过案卷级和文件级元数据整理,形成条目数据, 条目数据与档案图像挂接,用户在查询元数据时可实现对档案元数据及图像文件的查询与检索 档案利用人员登录后进入首页,通过查询找到要检索的档案。
安徽省档案业务系统档案利用 图源:网络目前,该系统已在安徽省气象部门实际业务环境中投入业务运行, 提高了安徽省气象档案服务水平和效率后续将重点开展知识图谱技术架构下的档案编研能力建设, 进一步推动气象档案内蕴知识的分析挖掘、价值发现和社会化应用,更大程度实现档案资源的价值。
[5]3中国气象数据网如今,气象档案资源服务早已融入到政治、经济、民生等各领域发展中,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关乎国家安全的军民融合工程建设,均提出了对气象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共享的明确需求。
充分利用全国气象部门的规模优势,发掘和释放档案资源的潜在价值,有效提升气象档案工作的竞争力,成为气象档案工作开放、创新、共享的重要基础[6]2007年2月,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正式启动了气象记录档案数字化项目。
经过10年的发展和积累,完成了馆藏约159万页解放前珍贵气象档案以及约115万页各种高空、辐射、农气报表的图像扫描和部分著录要素的录入,构建了“全国历史气象记录档案在线查询系统”,其数字化成果已经上线服务。
与此同时,全国32个气象档案馆馆藏纸质档案完成扫描约16492.4万页,占总量的55%,数据量达138TB,建立了完整的数字化建设流程,形成了面向档案分类整理、目录建设、档案鉴定分级、档案保护、数字化、数据集建设、开发利用等的科学业务链。
中国气象局2015年9月29日正式向社会公布《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共享目录》,并依托国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开通了中国气象数据网,气象数据开始越来越多地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气象档案馆作为中国气象数据网的建设和服务单位,坚持以“权威、开放、共赢”为理念,向政府部门、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质的气象档案服务。
相关气象档案资源开放两年多来,平均每年可为企业节省近千万元开支,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效益超过12亿元,占全部新增效益的约18%此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200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从中国气象数据网获取数据服务,有效支撑了国家科技创新发展。
中国气象数据网图源:网络多年来,针对数字气象档案资源已经形成了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质量控制体系贯穿整个数字气象档案管理业务流程随着社会发展,用户对气象档案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此,气象档案管理部门开发了各类气象档案数字化产品,整编数据集16个。
如今,数字气象档案管理除了提供在线、离线服务外,还可以为用户定制提供气象分析服务产品,利用馆藏缩微品还原提供大尺寸天气图图像数据,满足不同利用者的需求气象档案管理部门利用丰富的馆藏优势和20年共享服务经验,开辟了气象档案资源共享服务的新领域,依托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了实时、准确、全面、开放的共享目标,在气象档案开发利用方面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1]张晓北.浅谈气象档案科学应用价值[J].现代农业,2018(10):111-112.[2]兰平.我国民国时期的气象档案[J].山东档案,2020(1):29-31.[3]兰平.气象档案事业70年回顾与展望[J].气象科技进展,2019(4):67-69.
[4]汤宁,支亚京,陈怡璇,鲁霞.贵州省气象档案管理系统建设[J].福建电脑,2021(1):74-76.[5]江双五,温华洋,盛绍学,范增禄.智慧档案馆背景下安徽省气象档案业务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021(9):128-137.
[6]兰平.不断创新的数字气象档案共享服务[J].数字与缩微影像,2019(4):38-40.文案:汪思彤、何田、史林玉编辑:汪思彤、何田投稿邮箱:danganxiaobao1@163.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