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不能做的事情(清明节不能做的25件事)一篇读懂
“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本 文 约 2800 字阅 读 需 要 7 min—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确认识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作者 | 北音 转述师丨梁聪聪
人大代表:我们的死亡教育几乎是空白朋友圈里一位宝妈在求助:“孩子养的小金鱼死了一条,该怎么和孩子解释呢?在线等……”后面跟着一串焦虑、为难的表情你的孩子是不是也问过类似的问题呢?长辈病重或去世、意外的发生、媒体上各种灾难的新闻,甚至孩子养的宠物离世……随着孩子的成长,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信息会让孩子对死亡产生疑惑和好奇。
而家长们对回答这样的问题常常感到为难、纠结甚至是避讳前不久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谈到:“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的终点,但是我们的死亡教育几乎是空白以至于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常常不知所措,甚至丧失尊严。
”顾晋代表建议,从中小学生开始开展死亡教育,让孩子们认识死亡、尊重死亡、尊重生命。
马上就是清明节了,这正是和孩子一起聊聊死亡这件事的好时机清明节又被叫做踏青节、祭祖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祀大节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正是源自于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人们在这个节日中通过扫墓等活动礼敬祖先、追思逝者、面对死亡。
来,让我们聊聊死亡这件事在网上看到过一段祖孙之间的对话:爷爷被诊断出患了癌症,可能不久就会去世,他没有向年幼的孙子隐瞒这件事,而是和孙子一起讨论了“死亡”这个话题“他们有跟你说今天我们要聊什么吗?”“聊关于你癌症晚期的事情吗?”
“现在你对这件事了解到什么程度了?”“你现在身患四期肺癌晚期,你会因此去世……”爷爷面对死亡、谈论死亡的态度,本身就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死亡是每个人最后总都要面对的结局,不用忌讳谈论死亡,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地谈论这件事。
当孩子问爷爷“你多久会想到一次死亡”时,爷爷坦白地承认:“我每天都会想到死亡。”但最后,他告诉孩子:“这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不要为此沮丧。我们要做的是享受当下。”
而在我们普遍的教育中,缺少了“死亡”这一课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死亡教育缺失的后果,便是将死亡和生命当成儿戏有人研究了50名自杀青少年,其中25人在自杀前的思考时间不足15分钟,只有4人考虑了24小时以上;很多青少年试图自杀的原因甚至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常事”。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确认识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不要剥夺孩子和亲人最后说“再见”的机会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就讲了一个关于死亡和告别的故事。
小男孩艾斯本的爷爷心脏病突发去世,爷爷是艾斯本最喜欢的人,他伤心极了,整天哭个不停这天夜里,艾斯本看到爷爷变成幽灵穿墙回来了重新见到爷爷的小艾斯本又惊喜又激动,之后的每天晚上,爷爷都来找艾斯本玩儿,可爷爷却心神不定——他总不能一直做个幽灵啊。
艾斯本和爷爷从一本书上得知,去世时忘记了什么事情的人,死后就会变成幽灵为了帮助爷爷摆脱幽灵的身份,艾斯本要和爷爷一起找出那件被忘记的事在这个过程中,爷孙俩回忆起了好多共度的珍贵时光:爷爷帮艾斯本堆沙堆,他俩一起扮鬼脸,爷爷身上的烟草味,爷爷爱唱的歌,爷爷带艾斯本去游乐场,他们坐过山车坐得差点吐了……。
突然,爷爷停住了大笑,他想起了自己忘记的事情:“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爷爷和艾斯本相互道别,他们还说好了要时不时地想着对方——不过,不用一直想着然后,艾斯本目送着爷爷消失在黑暗中,不见了……。
绘本中,好好说“再见”让去世的爷爷不用再做心神不宁的幽灵;现实中,好好道别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慰藉。
朋友从小是被外婆带大的,和外婆的感情最为亲密要好她回忆起外婆去世的经历,至今都无法释怀她8岁时,外婆因为肝硬化离世外婆临终前,她被匆忙地带到外婆床前,她只是感受到大人们中间弥漫这一种异样的氛围,但没有一个人告诉她——这是你见到外婆的最后一面了,和外婆好好说声“再见”。
甚至在外婆患病期间,年幼的她也只是懵懂地知道外婆生病了,但是不严重,因为每个大人都敷衍地告诉她:“外婆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直到三个月后,当她再三追问“我们为什么不去外婆家”的时候,妈妈才不得不告诉她——外婆已经去世了,你再也见不到外婆了。
她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自己当时的愤怒和绝望,一种比悲伤更复杂、更无处释放的情绪占据了内心。直到今天,每当她回忆起外婆,这种糟糕的情绪依然浓得掸也掸不开,代替了她跟着外婆长大的日子里所有的美好回忆。
大人总以为把孩子和死亡隔离开来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大人用到的方法也许是避而不谈、搪塞敷衍、粉饰真相、信口开河……但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孩子们通过不合理的途径获得关于死亡的“知识”,这样的信息可能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当有一天孩子不得不面对“死亡”这个概念时,死亡的形象是突如其来的、扭曲的,甚至是狰狞的,与死亡本身相比,这种自以为是的隔离带给孩子更大的伤害。
带孩子正确认识死亡带领孩子认识死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成人也是通过人与事的经历和时间的沉淀,来不断修正和加深对生命、对死亡的理解。
关于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普遍被接受的观点认为儿童对死亡的认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否认死亡是必然的终点,认为死亡是可逆的过程,是一种暂时的离去2第二阶段:认为死亡只是偶然发生的神奇的事,不是普遍的,只有被“死亡先生”抓走的人才会死掉,而聪明的人、幸运的人或者英雄可以避免死亡。
3第三阶段:逐渐意识到死亡是普遍而且必然的存在,是不可逆的,可以从科学的层面上理解死亡这种生命现象因此,在带孩子认知死亡的过程中,没有简单统一的标准答案,应该顺应孩子的认知程度逐渐加深孩子的理解,既不可一味的粉饰、搪塞,也不可超出孩子的认知范围,向太小的孩子强行科普。
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时认为,在2-7岁的时候,孩子对死亡所产生的焦虑既是短暂的,又会一再发生孩子害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因为死亡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无法想象出来的;他们害怕的是分离,害怕被抛弃。
所以在孩子幼童阶段,我们跟孩子谈“死亡”时,第一个谈的就是安全感黄磊和女儿多多曾在节目中谈起关于死亡的话题:
黄磊:“你知道星星的光是什么吗?每一颗星星都是一个人的,每一个人他要离开这个世界,就到天上变成了星星”多多:“星星那么小,等我上了天怎么分得出哪颗是你?”黄磊:“我们就变成一颗星星了,一家变成一颗,相爱的人会在天空重逢,永不分离,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变成一颗最明亮的星星”“一家人变成一颗星星,永不分离”这样的说法能给小孩子巨大的安全感,消除孩子的焦虑;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对世界的理解逐渐加深,这样的故事就不能满足他们对真相的探知了,这时不妨试着从科学的层面为孩子解释死亡这件事,借用植物从萌发到枯萎的过程去举例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比动物和人的离世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阅读相关的书籍、看适合的动画片和电影,也比纯说理更加生动。
《爷爷变成了幽灵》
《寻梦环游记》要让孩子更好地认识死亡、尊重生命,你必须比孩子先懂得:对生命最好的尊重,不是闭口不谈死亡,不是一味粉饰死亡,而是我知道终点在哪里,也珍惜路上遇到的风景。-END-
责编丨阿加兔感谢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读者·新语文您身边的中小学阅读写作教育专家
对生命最好的尊重,不是闭口不谈死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