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战国将府(烽火战国最牛玩家)没想到
#头条创作挑战赛#大家好,我是老谭不胡说。上回我们聊了聊为何战国时代战争为何如此惨烈。今天我们说个轻松点的话题,“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到底靠不靠
#头条创作挑战赛#大家好,我是老谭不胡说。上回我们聊了聊为何战国时代战争为何如此惨烈。今天我们说个轻松点的话题,“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到底靠不靠谱。
到了周朝后期,立国之本“周礼”也越来越没有严肃性,礼乐崩坏到什么程度呢?甚至连诸侯的陪臣也敢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yi)”仪仗,令孔子大呼“是可忍孰不可忍”说明周代的分封制在过了几代之后因为血缘关系弱化了,诸侯就不听天子的了,各诸侯国越来越习惯各行其是。
最终,到了周幽王时代,周王朝衰弱到了这样的程度:当西边的犬戎人入侵时,各地诸侯甚至不来帮周王抵抗,所以就有了所谓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那么,“烽火戏诸侯”具体是个什么故事呢?是说周幽王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妃子,叫褒姒(bāo sì)那么,褒姒有多漂亮呢?《东周列国志》中描述她:眉目清秀,头发黑的像乌云,花容月貌,倾国倾城再加上,她从来不笑,更有一种清冷感。
周幽王十分怜爱她,就想着废了当时的王后和太子之后,周幽王还真的一意孤行废了申后及太子宜臼,这也为后来的骊山之变买下祸根为了逗她笑,周幽王就想了个主意,和她一起来到骊山的烽火台边,点燃了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
各地诸侯一见到狼烟四起,以为有敌人打过来了,赶紧率兵前来救援他们不约而同来到骊山脚下,却发现没有敌人,这才知道被戏弄了,只好又都灰溜溜的撤走了褒姒见千军万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不禁嫣然一笑。
周幽王大喜,说终于把爱妃给逗笑了结果后来,犬戎军队打过来了,周幽王又赶忙点燃烽火,但是诸侯们都不信了,没人来救天子了,犬戎最终攻破了周代的首都镐京,杀死了周幽王
这个故事是被司马迁记入正史的不过,虽然被载入了正史,但这个故事越来越多的疑点开始被发现很多友友说不可能呀,《指环王2》中霍比特人在洛汗王国点燃烽火向希优顿王国求救那段影片,很经典呀!很能说明烽火台的作用。
实则不然,原因如下:重播播放00:00/00:00直播00:00进入全屏50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首先,周幽王的时代可能还没有烽火台据史料,最早的关于“烽燧制度”的记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一书中,而目前发现最早的烽火台遗址是秦代的。
春秋战国时代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恰恰就是在公元前770年左右如果说烽火台一发明就干了件“戏诸侯”的事,未免太巧合了点而且最初的烽火狼烟也只是用来预警的是远方的哨兵发现敌人后,提前通知我军做好防御准备、平民进入城池避难的,并没有求援作用。
原因就是那时候的行军和现在的摩托化、机械化行军很不一样,会很慢近的走上一两天,远的要走几个月再者,古代出兵打仗,是一件非常复杂繁重的工作,诸侯们从组织军队到集结人马,再到准备粮草、安排后勤部队,这一大堆的工作,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所以说,从警报发出,到准备勤王,再到行军驰援,这在当时的军事组织能力下会很漫长,真等援兵到达可能城池早就被贡献了
其次,烽火戏诸侯这一故事主要来自《史记》,而司马迁写周幽王的史料,一部分来源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但在《吕氏春秋》里面,周幽王戏诸侯时并不是用“烽火”,而是靠“击鼓”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人已经学会“击鼓传音”了。
西周早期的著名政治家周公旦写过一本书叫《周礼》,里面就详细记载了负责击鼓的“鼓人”、各种用鼓的制度以及击鼓是如何运用于军事中的这说明啥?说明吕丞相做人虽然比较魔幻,但是他主持编修的《吕氏春秋》,还是有一点点可信的。
只不过,由于《史记》的知名度太高,后人大都选择性遗忘“击鼓戏诸侯”,而采用了烽火戏诸侯的说法
最后,就是诸侯起兵的问题故事的时间线,所有诸侯是一起赶到山下的这就很不符合科学逻辑了当时拱卫周王朝的诸侯国有虞国、虢国、唐国、郑国等,虞国距离国都大概206公里,唐国离国都约280公里,郑国距离国都大约380公里,卫国约400多公里,更别提镇守边疆的诸侯国如齐、鲁、秦、燕等等,他们离国都镐京就更远了!所以说,现在陕西省省的一把狼烟,是无法让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的诸侯同时看到的。
古代又没有手机和共享位置功能,这么多距离远近不一的国家,他们如何做到同时率军抵达骊山脚下的呢?
鲁迅先生也说,“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总之,所谓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bug太多,严重不符合史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