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推荐名人的趣闻轶事英语作文(成为名人的利弊英语作文)
两种矛盾的特质,塑造了公共场域里的郑渊洁
近期围绕郑渊洁的一波热搜,让人不得想感叹一句:5G冲浪高手竟在我身边。昨天的他,尚不识“凡尔赛”,是为何物。
今天的他,顿悟“凡学精髓”,无师自通。
眼瞅着,慕名而来的明星太太、芳龄富婆们越来越多王一博老婆、易烊千玺老婆,再到刘昊然太太、胡歌太太、张杰太太、吴亦凡太太、郭麒麟太太郑渊洁老师依然稳如泰山,腾转挪移,应对自如看着看着,我的嘴角留下了羡慕的泪水。
你想啊,有多少作家能自信说出一句:你的老公,是看着我的书长大的蹭明星热度,借机推书,事后发博道谢的作家,我倒是见多了又有多少名人,尤其是中老年名人,能在微博上和90后、00后迅速打成一片,而不是做个毫无感情的营业机器人?。
当然,你要是对郑渊洁有所了解的话,就会说:嗯,不愧是他!01.自卑与自嗨出书,是每个文学青年的终极梦想郑渊洁不太一样他入行的初衷,是为了挣钱糊口退伍以后,他列了张长长的清单,上头包括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戏剧。
既想靠文字谋生,又拿捏不准到底哪种体裁更合适,他决定先试试写诗此后,他在各大文学杂志上陆续发表了近百首诗歌可发表的作品越多,他就越是迷茫这种迷茫,在和真正的诗人打过交道后,瞬间达到顶峰面对才华横溢的同行,他不由得退却了。
无奈之下,他才把目光投向了排在倒数第二的“备胎”——儿童文学。要不是转型成功,他就得考虑改行写相声,跑去和郭德纲、于谦抢饭吃了。
1986年,小有名气的郑渊洁出席一场在庐山举行的中青年作家座谈会在座的大多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正儿八经的作家唯有他,是个小学肄业、靠背诵《共产党宣言》识字的文盲而作家圈又不像娱乐圈,有实绩不代表能得到认可和接纳。
“文盲”,是他始终撕不掉的标签、拔不掉的倒刺。公众面前,提起学历话题,他总是态度谦逊。各大见诸纸面的报道,他亦戏称自己是“著作等身的文盲”。无论如何,他不可能明说:我是文盲,我自豪。
直到重新遁回虚构世界里那些原本羞于启齿的自夸,才借人物之口,被痛快宣泄出来:“你如果认为精彩语言都出自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之口,你就大错特错了”“大师傅和揉馒头洗菜刷碗的小工在烹饪期间说的话,那才是真正的字字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
”——《金拇指》看似自嘲的口吻,暗藏着压抑许久的自我认同。
和其他同行不一样,高产如郑渊洁几乎没有体验过灵感枯竭的痛苦他的痛苦,源于对“自证”的渴求而这种自我证明,偏偏又要通过自贬的形式:虽然我是文盲,但这不影响我的才华直到作品出版,名利双收的的成就感才源源不断地形成良性反馈,让他愈发甘于自溺:。
“我是懦夫,不敢像刘胡兰那样为改变世界献身,就通过写童话逃避现实。”
《金拇指》借写书“自嗨”,这不是头一遭22岁那年,还在工厂上班的郑渊洁经受了一场失恋打击女方的父母先是要求他去考大学,深知自身斤两的郑渊洁拒绝了接着,他们又嫌郑是个低学历工人,没前(钱)途但对方清楚不能直接棒打鸳鸯,否则会起到反作用,就以曲线救国的方式拆散了这对小情侣。
多年之后,这段经历被原封不动地搬进《智齿》里。
《智齿》里,特地安排了经典的打脸环节男主梁功辰被前女友抛弃后潜心创作,一跃成为文学巨匠错失良婿的悔恨,成了一家人的心结不仅如此,他还在这部带自传性的作品里,大开主角光环一顿操作猛如虎,把男主吹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文史地位直逼鲁迅。
以局外人的视角,也嗅出了爽文内味儿。
在作品里夹带私货,古今中外的名家们都没少干据传,金庸笔下的表哥大多是薄情寡义、不得善终的丑角(《天龙八部》的慕容复、《倚天屠龙记》的卫璧),意在影射他的表哥徐志摩相比之下,郑渊洁胜在坦诚他承认,写作的源动力就是想让前女友感到后悔。
《金拇指》里靠炒股发财的半文盲欧阳宁秀,《智齿》里逆袭的天才作家梁功辰,《皮皮鲁和鲁西西》里创造无数奇遇的差生皮皮鲁“郑渊洁”的意识碎片,在不同的作品里汇流终点,则指向一场无声的自我疗愈——被剥夺的尊严,必须要用创作来找回。
如何消解内心的自卑感,与自我达成和解?答案,还是搞创作这是他的生命之光、欲念之火如果不是靠创作成名,他可能会一辈子直不起腰、抬不起头来因此,当作品被点名批评,创作生涯遭遇危机时,他才会惊慌失措,活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阉割:。
“我这人胆子特小,当时就被吓阳萎了。”从此,他的小说里再也不曾出现鼻子以下的人体部位。
02.天生反骨没机会接受正统的文学教育,间接导致郑渊洁化身独狼也因祸得福,成了最旁逸斜出的那根“金枝”: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编织独特世界观的创造力,浑然天成的幽默感他的小说,有的比单口相声还逗关键是,他的创作有意避开了那只屏蔽一切危险的大手。
在他的笔下,孩子面对的世界并非纯白无瑕,而是沾染着些许暗黑、惊悚、诡异的色彩。个别极端的家长可能把这样的书列为“禁书”。
他的笔触,又是满满的温情与关爱。而这种关爱,往往通过“反差”来凸显——《皮皮鲁与419罪》主讲各类刑事犯罪,不避讳死亡、性、谋杀等成人内容,出发点却是普法和鼓励自我保护。
相比起来,主流市场对于儿童文学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主张传播真善美、灌输积极正确的价值观,情节低幼。总之,教育寓意>故事性>情感交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从不轻易上价值,这就是郑渊洁的“财富密码”。
《童话大王》封底写着一行小字:“本刊适合8-100岁的读者阅读”更有趣的是,他笔下的故事大多具有超前性和跨时代的意义以当下的眼光来审视,也毫不过时诸如提倡性教育的《皮皮鲁与419宗罪》,涉及反腐话题的《细菌集中营》。
还有,直接让郑渊洁坐实“预言家”称号的《舒克贝塔和歌唱家》故事里,校长一拍脑袋,决定让田径班的学生改学跳水,让武术班的学生改学棋类,让游泳班的学生改学武术,让跳水班的学生改学足球底下的教练们一听,顿时傻眼。
校长却一本正经地解释,“正因为他们不懂下棋,才让他们去学,以此培养他们的奋斗精神,磨练他们的坚强意志。”如此荒诞的虚构情节,居然在去年9月成为现实…
遗憾的是,由于先后遭到家长举报和官媒的点名批评,“充满了少儿不宜的内容”,甚至有学校封杀了郑的书迫于压力,原本备受欢迎的成人系列长篇在出到第7本《鬼车》时,无限期停更了后续的出版计划又经历了数次搁浅有生之年,我们恐怕是没机会看到剩下的13本小说了。
这也就是郑渊洁明明著作等身,旗下的改编作品却不多的原因之一。除了爱惜羽毛,从不随意授权。最主要的,还是碍于尺度问题。当初中途叫停的《魔方大厦》,妥妥的前车之鉴。
不难发现,他大概是和公权力关系最紧绷的童书作家不光他的作品屡屡被禁,作品里也流露出反权威意识、对教育体制的反思、对集体主义的警惕比方说,《驯兔记》皮皮鲁所在的班级,每个乖巧听话的同学都变成了兔子老师的催促、家长的训诫
(包括改食谱和夹耳朵、下药),所有人都希望他能赶紧“改邪归正”。但任由大人怎么软磨硬泡,皮皮鲁都表示抗拒。
短片的表现手法夸张诙谐,还带了几分喜剧色彩但仔细想想,每句台词都若有所指:“瞧皮皮鲁的耳朵,那么小真难看,再看梁果的脸一点毛也没有,光秃秃的,丑死了”“他们真奇怪,他们是怪物”既然皮皮鲁会因此变成少数派,那“耳朵”和“绒毛”的隐喻自然也可以无限延伸。
故事里的皮皮鲁,故事之外的郑渊洁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刺向应试教育的一记问号小学时,老师让同学谈理想,别人都想当科学家、艺术家,唯独他说长大想当掏粪工人;作文课,老师安排写《早起的鸟有虫子吃》,他偏偏走逆向思维,改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
这篇作文,后来成了他退学回家、接受家庭教育的导火线。
《驯兔记》的结局,是皮皮鲁无奈地戴上兔子头套,被成功驯化现实中,郑渊洁却拒绝被同化说回86年的那次庐山聚会出席作家们纷纷大谈自己看过的书,说的头头是道轮到郑发言时,他说:“我最近在看库斯卡娅的书特受启发,你们看过吗?。
在座各位纷纷点头,结果他又说,这人是我瞎编的。于是,他再也没参加过作家笔会。港真,一看到这段陈年轶事,瞬间就有画面感了:“这作协,不待也罢!”
作为反体制者,必然要承受体制的排斥郑渊洁一心瞧不上作协内部抱团、阿谀奉承的风气:“喜欢扎堆儿的不是作家,是群居的蚂蚱”(出自《智齿》)而作协呢,自然也不怎么待见他明知他深受读者欢迎,却不肯给他颁任何文学奖。
既然你拒绝抱团,那就换一种惩罚方式。
聊到这,就不得不捋一捋他和北京作协副主席曹文轩的纠葛了这两人的爱恨情仇,可比隔壁那对“相敬儒宾”CP来的带感多了2010年,郑渊洁宣布要退出北京作协,理由之一是他不愿与曹这样的作家为伍就事论事,曹文轩在玉树地震后还去青岛各校办“巡回讲座”和卖书,确实显得不合时宜,过于冷漠。
2019年,两人的恩怨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由头,是第13届中国作家榜首次将“童书作家”单独列榜榜单上,不见郑渊洁,老冤家曹文轩却以2700万版税名列第三于是,有人趁机拱火,“天天说自己销量高,连名字都没有,你敢回应吗?”。
针对网友的质疑,他先是直接晒出税单,表示这才是作家最可靠的凭证。税单上,明明白白地标了纳税额:138万和84万。
接着,又详细地道出了来龙去脉他之所以榜上无名,并非不够格,而是主动拒绝至于深层原因,则是这张榜单泛着有毒的泡沫据爆料,某些童书作者会打着讲课的幌子进入学校,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这些讲课名义上是“自愿征订”,但只有购书才能换到面对面交流和签名的机会,摆明了就是强行推销。
多年前,郑渊洁被出版社忽悠着去过一趟。等他了解完内幕,就再也没去过。
那“某些作家”,又是指谁呢?他po出一张校方派发的征订单,里头赫然列着曹文轩的作品。话已至此,再迟钝的看客们也终于回过味来:敢情又是在炮轰曹文轩呢。
眼看着舆论愈演愈烈,多次被cue的曹文轩总算给了点反应但回应却很模棱两可,他只说:让大家去判断吧这里姑且不负责任地解读下,大概就是我懒得辩解,你们爱信就信一个光明正大,果断晒出税单另一个避重就轻,不敢正面回应同行的质疑。
我只能说,高下立判。
我猜,有人要皱眉了作协的作家海了去,他为啥老揪着曹文轩不放,还动不动阴阳怪气?一来,多年前对方曾当众怼过郑渊洁:“咱们这儿有人不知天高地厚,一个人写一个月刊(指《童话大王》),如果他能写够两年,我的名字倒着写。
”这股恶意,化作他几十年来笔耕不辍的动力。二来,曹就如同体制的代言人,或说缩影。两人的恩怨纠葛,则象征着他与体制的缠斗。他不服输、不退让,只是不想被体制同化,沦为无情的卖书机器罢了。
如果他只一味diss曹文轩,好事者还可以回击,说他这是投机取巧、欺软怕硬事实上,他的笔杆子也化作批判的武器,挥向更多当权者捋一捋时间线他上次发表公开信,向前任教育部部长喊话是5年前的事信中,表达了对童书非法入校现象的担忧:。
“希望袁部长能够制止作家进入校园兜售童书,同时希望袁部长为更多的作家进入校园讲课创造条件。”“我呼吁作家不再去校园推销自己的童书,给孩子自由选择图书的机会。”
他关心的,不止眼前这一亩三分地。2011年,在微博上直播买黄牛票,公开问询铁道部长:“为什么售票处没票而黄牛有呢?期待您的回复。”
舟曲县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他呼吁要严惩贪污赈灾捐款者;
翻看他的种种言论,我脑海里浮现出另一位好莱坞的知名反骨斗士——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他们都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以及一股韧劲儿一个以导筒为笔,为底层人物作传另一个以笔为刀,披露社会乱象,坚持为公众利益发声。
面对高墙与鸡蛋,他们永远坚定地站在鸡蛋那一边03.有一种温柔,叫作郑渊洁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有过同感对于郑渊洁,我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他和我们身边的爷爷辈很像,都掌握了娴熟的“变脸”技巧对待父辈,总是习惯板着个脸,表情严肃;。
对待孙辈,转个身,他们又笑眯眯的,连褶子都泛出一股和蔼慈祥。不信?那就来回忆一下。除了和曹文轩互怼的新闻,最常被刷屏炒冷饭的新闻,是不是这条:
有人品出了所谓超前的投资意识和经济头脑也有人看到命运的偶然,暗生羡慕然而,我却看到了隐藏在“凡味”表皮下,几十年如一日的对待读者的热忱与真诚随着地产升值,这些均价破十万的房子里,依然躺着上百万封读者来信,安然不动。
对他来说,读者的信任才是无价之宝:“告诉你妈妈,她小时候给我写的信,现在住在我的房子里,风雨无虞。”
说起读者来信,我想到另一段暖心趣闻1993年,郑渊洁在签售时对某位小粉丝许下承诺:未来如果学好英语并且愿意的话,可以来当他的助理时光荏苒,他本来已经快忘了这个小插曲,直到对方出现在他的激励下,当年还是学渣的小女孩拿到了广外英语系的文凭,最后果真成了他的助理。
儿时梦想被偶像小心翼翼地呵护,直至美梦成真。这可不就是真正的童话吗?
再看最近这波热搜。很多网友把他的评论区当成了宝藏,纷纷夸他有趣。
但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不止把他当成名作家、童话大王,更把他看成“理想型家长”的投射因为他始终把年轻人当作独立和平等的对象来交流,而不是摆出“我比你年长,所以你必须听我的”的姿态,站在权威的立场,企图说教。
说白了,就是没有爹味儿。当无数油腻而不自知的微博大V忙着以人生导师自居、大谈人生感悟时,他对不想结婚的粉丝说,“这是民典法赋予你的权利。”言下之意,你可以自由选择未来的人生,无需被束缚。
有年近30岁的粉丝来求祝福,希望早日脱单好家伙,郑式金句又张口就来:“宁可世上没有孩子童书再无市场,也不能祝没有缘分的人脱单生孩子就为了我的童书有人买……与其同床异梦生不如死不如孤独求败傲视群芳”
对苦于做阅读理解的粉丝说,“能理解吗?不能理解我重写。”
对沉迷吃鸡的粉丝说,“祝永远不装盒。”
他的豁达、舒朗、幽默,远远超越了年龄的限制。正应了那句,“不管长到多大,心中都有童话。”
再仔细想想,他先是叫板权威,又和体制唱反调,是不是也站在孩子的立场?“大人只看利弊,小孩才分对错”。话虽老,理不糙。
心如磐石者,亦有似水温情坚硬与柔软,两种矛盾的特质塑造了公共场域里的“郑渊洁”他在互联网的不断“翻红”,无疑证明了一件事:我们所处的时代,不缺为体制与权威高唱赞歌的人我们所处的时代,不缺麻木无趣、随波逐流的成年人。
唯独,缺少怀揣一颗赤子之心的异类。最后,谨以此文献给各位和我一样的小读者,祝大家永葆童心。-END-
互动话题 你有没有关于郑渊洁的故事跟我们分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