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了吗苏东坡传中趣闻轶事是什么(苏东坡传中的趣闻轶事有哪些)
读书第十九期:《苏东坡传》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肥肥算是初次阅读人物传记,在读书方法需要和此前有一些改变阅读时,我把本书大致分为“重要剧情” “好句积累” “人物线索” “趣闻轶事”几个主线进行展开,以便后续进行笔记摘录和内容索引不过,东坡的生平想必大家也已然了解,
本篇内容中,我想更多侧重于几件关于他的小事,略作一二分享。现在,让我们走进书中,走进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本文预计阅读时间为15min欢迎转发收藏!# 引言# INTRODUCTION
正如作者所说,“要了解一个死去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 这是因为:现今仍然在世的人,他的生活尚未完结,一旦遇有危机来临,谁也不知道他会如何行动——醉汉会戒酒自新、教会中的圣人会堕落、牧师会和唱诗班的少女私奔……活着的人总会有好多可能的改变。
还有,活着的人总有些秘密,他那些秘密之中最精彩的,往往在他死了好久之后才会泄露出来这就是何以评论与我们自己同时代的人是一件难事,因为他们生活离我们太近了虽然人生如戏,但是置身舞台的我们,对于下一幕戏将会如何,却是茫然无知的。
朱光潜在《谈美》中也认为,“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林语堂与朱光潜从文学和美学两个角度,不约而同的提到了“距离”的确,时光荏苒间,世人对苏东坡的喜爱跨越了千年,也沉淀了千年。
当悠悠历史成为过往,我们在探寻他人的生命足迹之时,似乎亦是一场找寻自我之旅# 东坡其人# PART ONE我想,苏东坡应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杂学旁收”之人他不仅仅是诗人和散文家,也是第一流的画家、书法家他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因此他常与僧人往还,他也是第一个将佛理入诗的人。
他曾经猜测月亮上的黑斑是山的阴影,他在中国绘画上创出了新门派——文人画,从而使中国艺术增加了独特的优点他也曾开凿湖泊河道、治水筑堤他自己寻找草药,在中国医学上它是公认的权威他也涉猎炼丹术与瑜伽,直到临去世之前他对寻求长生不死之药还极感兴趣。
他曾对神恳求、与妖魔争辩,而且有时他居然会获胜他想攫取宇宙间的奥秘,不幸未竟全功,只成功了一半,乃一笑而逝……苏东坡身上有太多精彩之处,一篇几千字的笔记里恐怕很难一一说清楚在我看来,也许他不是一个样样精通的行家,却是一个永远保持热爱、永远有生命活力的人。
他的心态是开放的,他的眼光是关注当下的,我愿称他是个脚踏实地的“生活家”
东坡生平及行迹图在苏东坡蓬勃旺盛的生命历程中,我们不得不说,他身上是有一种“气”在的“气”本是普通字,是空气,是气体,是大气,是精神,是力量,是运动,是闷在心里的恼怒在《孟子》里,“气”是哲学概念,类似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所说的“生气勃勃”,是人格上的“元气”。
使伟人和匹夫显然不同的,往往是精力元气上的差异在孟子的哲学上,“气”是伟大的道德动力,更简单的说,就是人求善、求正义的高贵精神这种精神,人人皆有,是与生俱来的人在世界上生活下去,这个“气”可因得其陶冶而增长强大,亦可因消减而衰弱。
以苏东坡的情况而言,“气”对于他来说的意义正同于伟大的精神,一个人高升到无极限的精神,至大至刚,激烈冲动,因其本身充沛的元力必要发之于外而不可抑制佩服苏东坡的人和批评苏东坡的人,就常说到他这种至大至刚之气。
孟子曾在自己本身察觉到有此力量,认为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学生问孟子:“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回答:“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可以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的特殊地位,也正是由他的人品道德与风格文章两方面塑造的世人爱他的气度风骨、爱他的才学文章“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道理自不必讲,越是喜爱越觉得对方千百般的好。
但是在阅读本书时,我仍然认为苏东坡不是个尽善尽美的“完人”,我们在读他的生活,并非是学习某种道德形象,而是走进他、了解他、包容他对于苏东坡,我更希望爱他的不完美、爱他的真性情;更重要的是,爱他那般活在当下。
需要知道,苏东坡并不是个全然完美的人,但他是个真实的人人有影子,才脚踏实地、才和谐完整# 兄弟情谊# PART TWO提到苏东坡,弟弟子由也不得不提,对两兄弟之间的互动,书中也是施以不少笔墨东坡与子由两兄弟同年做官,一路相互扶持,尽管二人在政治上看法相似、立场相同,但性格上却迥然相异。
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在文学风格上,作者将二人比作亨利·詹姆斯与威廉·詹姆斯;东坡像威廉,子由像亨利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的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兄弟二人气质不同,形貌各异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称子由在陈州充任教授时,东坡常到弟弟家盘桓小住,有时会住上七十几天子由很穷,住的房子又小又矮,东坡常常对弟弟的高大取笑,写到:“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当然,这不过是兄弟间的玩笑尔苏东坡对子由的深情是非比寻常的,他后来曾在写给好友李常的诗中言:“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弟弟子由在给苏东坡的墓志铭中则写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在苏东坡的诗集中,兄弟二人的唱和之作也非常多。
仅以“子由”为题目的诗,如示子由、答子由、次韵子由、怀子由、寄子由、别子由、迎子由、和子由等等,就超过了100首在这些诗里,兄弟二人交流琐碎的日常生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央视纪录片《苏东坡传》截图神宗元丰二年苏东坡被捕入狱,在这著名的“乌台诗案”中,倒是有一则兄弟间的趣事值得一提苏东坡在监狱时,他的儿子苏迈每天到监狱去看望他,于是苏东坡和儿子暗中约好:儿子只许送蔬菜和肉食,倘若听到坏消息,他才送鱼去。
有几天,儿子苏迈要离开京城,到别处去借钱,他把送饭这件事交给朋友办,但是忘了告诉朋友那个暗号那位朋友送去了熏鱼,苏东坡大为震惊,他心想事情已然恶化,大概凶多吉少了于是他和一个很照顾他的狱卒商量,给弟弟写了两首诀别诗,措辞极为悲惨,诗中说他一家十口全赖弟弟照顾,自己的孤魂野鬼独卧荒山听雨泣风号。
他表示愿世世为手足在诗里,他又细心的表示,以前皇恩浩荡,蒙受已多,无法感激图报,实在惭愧又说这次别无可怨,只是自己之过弟弟子由接到信之后,感动万分,竟然伏案而泣狱卒随后把此诗携走到后来苏东坡开释时,狱卒才将此诗退回,说他弟弟不肯收。
作者认为,子由根本知道这是条计策,故意把诗交还狱卒,因为这两首诗在狱卒手中会有很大用处狱卒按规矩必须把犯人写的片纸只字呈交监狱最高当局查阅这个故事里讲到,苏东坡坚信这些诗会传到皇帝手中,结果正如他所料,皇帝看了十分感动。
据说,这也是何以苏东坡的案子虽有御史强大的压力,最后却判的很轻的缘故之一还有另一故事倒足以从侧面证明两兄弟之才仁宗嘉佑四年,苏家举家迁往京都,一切安顿后苏氏兄弟二人也顺利通过京都部务和制策两次考试后来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受审时,仁宗的皇后对当时的皇帝说:“记得苏东坡弟兄二人中进士时,先帝很高兴,曾对家人说他那天为子孙物色到两个宰相之才。
”相信仁宗皇后之言也对他的案件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黄州行迹# PART THREE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他官位降低,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在黄州,苏东坡过上了神仙一般的生活。
也许黄州只是个湫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使强而有力,是以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黄州这种神仙一般解脱自由的生活让苏东坡从精神到写作都发生了变化。
过去的讽刺尖锐消失,代之以温暖、亲切、透彻东坡享受生活之时,也给天下带来了四篇他笔下最精彩的作品: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相信大家经历过高中全文背诵的都不陌生hhhh)从这些作品的写作风格上,可以见到作者精神的自然流露。
东坡与友人泛舟赤壁在此,摘录书中写《赤壁赋》部分的原文以作分享:苏东坡正和同乡道人杨世昌享受夜景,那是七月十六仲夏之夜清风在江面上缓缓吹来,水面平静无波东坡与朋友慢慢喝酒吟诗不久,明月一轮出现于东山之上,徘徊于北斗星与牵牛星之间。
白雾笼罩江面,水光与雾气相接二人坐在小舟中,漂浮于白茫茫的江面之上,只觉得人如天上坐,船在雾中行,任其漂流,随意所致二人开始歌唱,手拍船舷为节拍唱出了: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东坡的朋友善吹箫,开始吹起来,东坡哼着歌唱,箫声奇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细若游丝,最后消失于空气之中另一个船上的寡妇竟闻之而泣,水中的鱼也为之感动苏东坡也为箫声所动,问朋友何以箫声如此之悲朋友告诉他:“你还记得在赤壁发生的往事吧?”一千年以前,一场水战在此爆发,决定了三国蜀魏吴的命运。
难道苏东坡不能想象曹操的战船,真是帆樯如林,自江陵顺流而下吗?曹操也是个诗人难道东坡不记得曹操夜间作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吗?朋友又向东坡说:“这些英雄,而今安在?今天晚上,你我无拘束,驾一叶之扁舟,一杯在手,享此一时之乐。
我们不啻宇宙中的一蚊蝇,沧海中的一沙砾人生在瞬息之间,即化为虚幻,还不如江流之无尽,时光之无穷我真愿挟飞仙而遨游于太虚之中,飞到月宫而长生不返我知道这些只是梦想,从无实现之望,所以不觉箫声吹来,便如此之悲了。
”苏东坡安慰朋友说:“你看水和月!水不断流去,可是水还依然在此;月亮或圆或缺,但是月亮依然如故你若看宇宙之中发生的变化,没有经久不变的,何曾有刹那间的停留?可是你若从宇宙中不变化的方面看,万物和我们人都是长久不朽的。
你又何必羡慕这江水呢?再者,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属于我们的据为己有,又有何用?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供人人享受的凭我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耳听到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这些无限的宝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造物无私,一切供人享受,分文不费,分文不取。
”听了这一番话,朋友也欣然欢笑。二人洗净杯盘,继续吃喝。后来,不待收拾桌子,便躺下睡去,不知东方已经露出了曙光。
还有一次,东坡与好友夜游,他在江上的一个小舟中喝酒,夜晚的天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唱词一首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写了这首告别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这谣言传到太守耳朵里,他大惊,因为他有职责监视苏东坡不得越出县境太守立刻出门寻找,结果发现苏东坡尚卧床未起,鼾声如雷,仍在酣睡这谣言也传到了京都,甚至传到皇帝的耳朵里。
次年,又发生了一个更严重的谣言苏东坡有几个月在家闭门不出,谁也没见到他那时,散文大家曾巩在另一省去世,谣言说苏东坡也在同一天去世,二人一同玉楼赴召,同返天庭了皇帝听说后向一位大臣询问,那大臣是苏东坡的亲戚。
他回奏说也曾听到此一消息,但不知是否可靠那时皇帝正要吃午饭,却无胃口吃,叹了口气说:“难得再有此等人才”于是离桌而去这消息也传到好友范镇耳朵里,他哭得很伤心,吩咐家人去送丧礼随后一想,应当派人到黄州打听清楚才好。
一打听才发现传闻失实,都起因于苏东坡数月闭门不出的缘故苏东坡给范镇回信说:“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 尾声# PART FOUR读苏东坡,会感慨他行迹之广,心灵之豁达但是,东坡足迹的遍布,一半缘于兴趣,一半却缘于命运。
几经沉浮的仕途,不仅仅是如我们熟悉的那句“若论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这样心情放松但是苏东坡极少怨天尤人,他永远是活在当下的,这也是令人最佩服的一点有人说苏东坡是个与民同乐的人,在海南,他会同田间老农说笑;在凤翔,他虔诚的为民祈雨祷告;在徐州,他治水筑堤,兴建黄楼。
他把脚步扎进泥土,开怀迎接风雨如若寻找东坡的足迹,也许要去杭州走走,这里几乎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杭州的处处都与东坡相交融但是,若问我最期望在哪里遇见苏东坡,我的回答则希望是黄州几篇高中时并不陌生的佳作都但是在黄州写就,同时也是在这里,他完成了自己心态的转变。
相信这就是前文提到的苏东坡的“气”的形成——既是柏格森所说的“生气勃勃”的气,也是《孟子》中“浩然之气”的气这短短的几千字,只是于我心中留下精彩印象的掠影,毕竟,苏东坡的人生太丰富了,值得一提的故事也是那样的数不尽、道不完。
在他的生命长河中,又与如此多优秀的友人交汇碰撞,那些生活趣味、风骨性格,还需要读者自己去品读欣赏希望读罢文章,你也有机会可以翻开《苏东坡传》,亦或是打开仅有6集的《苏东坡》纪录片,了解这位“北宋生活家”的丰富人生。
惠州白鹤峰东坡祠随拍肥肥碎碎念——与本书结识还是源于之前一次试稿经历,当时在微信读书上读来就觉得很不错,后来又是机缘巧合,突然很想了解苏东坡,他那种在逆境中乐观的心态真是令人景仰不过我还是第一次读名家传记类的书籍,很多地方做的不算太成熟。
横向比较而言,上一本传记是听书《曾国藩》,作者唐浩明的文笔生动、演播者一人分饰多角把人物形象勾勒的活灵活现不过,这些时间与空间的阻隔、语言与文字的障碍,都不妨碍我们了解苏东坡、走近苏东坡他的豁达开朗、活在当下、勃勃生气,让我每每感慨即使相隔千年也是如此的跃然纸上呀!。
往期回顾
夏鱼肥肥 微信:XFFdophy微博:夏霏_Dophy长按左侧二维关注我呀~点亮“在看”支持肥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