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可以数学家的趣闻轶事演讲(中国数学家的趣闻轶事)
今天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几本菲尔兹奖得主的图书
题图来自bedneyimages / Freepik,文章部分节选自图灵教育2018 年 8 月 1 日上午 10 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本届菲尔兹奖正式公布菲尔兹奖(Fields Medal),是据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John Charles Fields)要求设立的国际性数学奖项,于1936 年首次颁发,常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本身未设数学奖)。
菲尔兹奖每四年颁奖一次,在国际数学联盟(IMU)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上举行颁奖仪式,每次颁给 2-4 名有卓越贡献的年轻数学家截止 2018 年,共有 2 位华裔数学家曾获得过菲尔兹奖,分别是 1982 年获奖的数学家丘成桐和 2006 年获奖的数学家陶哲轩 。
而本次有 4 位数学家获得此殊荣他们分别是德国数学家 Peter Scholze、意大利数学家 Alessio Figalli、伊朗裔数学家 Caucher Birkar 以及印澳裔数学家Akshay Venkatesh。
下面放上合照一张
左起分别是,Peter Scholze,Alessio Figalli,Caucher Birkar,Akshay Venkatesh值得一提的是,照片中的第一位 Peter Scholze 是 4 人中年纪最小的,他因“在代数几何学中发起的革命”,获得 2018 年菲尔兹奖,成为最年轻的菲尔兹奖得主之一。
这让我想到了多年以前的陶大神Alessio Figalli 主要研究变异和偏微分方程,而且他的导师正是我们《一个定理的诞生》的作者维拉尼Caucher Birkar 主要研究的是代数几何Akshay Venkatesh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数论,拓扑学,表征理论等。
在这里,要感谢这些伟大的数学家们为数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而就在颁奖过后半小时,Caucher Birkar 教授的奖牌竟然被偷走了这算是历史上最难忘的一次得奖经历了还没和奖牌确认过眼神,它就已经消失在茫茫人海。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回的消息,心疼教授一秒,这届菲尔兹奖颁奖礼也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为这 4 位新晋得奖人祝贺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那些曾经获得过菲尔兹奖的数学家们今天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几本菲尔兹奖得主的图书。
以下文章节选已获出版社许可.向上滑动阅览小平邦彦介绍著作小平邦彦(1915年3月16日-1997年7月26日)是日本数学家以在代数几何和紧复解析曲面理论方面的出色工作而著名他也是代数几何日本流派的奠基人,也是20世纪数学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1954年获得菲尔兹奖,是获此荣誉的首位日本人他也是为数不多的同获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的数学家之一
Weyl将菲尔兹奖授予小平邦彦(图片来源:日本数学会)几何入门科普作品提升观察判断与逻辑思考能力1954年获菲尔兹奖,1957年被日本政府授予文化勋章,1984年获沃尔夫奖著有《微积分入门》《复分析》《复流形理论》《几何世界的邀请》等。
小平邦彦的主要贡献在代数几何和群论方面他推广了代数几何的一条中心定理:黎曼一罗赫定理还证明了狭义凯莱流形是代数流形和所谓小平邦彦消灭定理1956年起他同斯潘塞一起,把黎曼的模数理论推广到高维复结构的变形理论,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
小平邦彦又把它推广到由一类复可递的连续伪群所定义的结构的变形理论上50年代末,他又转而研究紧复解析曲面的结构和分类,用一个不变量(小平维数)把曲面分为有理曲面、椭圆曲面、K 3曲面等,并且每类都建立一个极小模型,这对后来代数几何学和复解析几何学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日本年轻一代数学家有重大影响,他的论文收集在1975年出版的三卷全集中解析“数感”与数学思维反思数学教育中的功过与得失重塑独立思考能力与数学兴趣平面几何是观察判断与逻辑思考的精妙结合,是初等数学教育中培育创造力的好途径。
本书是几何入门的不二选择本书以欧几里得几何、希尔伯特几何、复数与几何为轴线,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从作为图形科学的几何、作为数学的几何等不同角度介绍完整的几何世界,是几何入门、训练思维与创造力的佳作理解数学需要具备一种纯粹的感觉,即“数感”。
本书为日本数学家、菲尔兹奖与沃尔夫奖得主小平邦彦先生的思想随笔文集,书中收录了小平邦彦先生对数学、数学教育的深思、感悟文章,记述了数学家对“数学”“数感”的独到理解,文笔幽默,深入浅出同时,书中还辑录了小平邦彦先生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时期,与赫尔曼•外尔等数学大家交流的趣闻轶事,对深入理解数学、数学教育具有深刻启示。
本书节选章节及相关内容:» 令人费解的日本数学教育 - 惰者集» 围绕数学世界的学术交流 - 惰者集» 数学印象 - 惰者集» 作为图形科学的平面几何 - 几何世界的邀请向上滑动阅览丘成桐介绍及著作丘成桐(英语:Shing-tung Yau,1949年4月4日-),美籍华裔数学家,曾获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及沃尔夫数学奖,自小在香港长大并完成本科,后入籍美国。
目前担任哈佛大学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丘成桐热心于推动中国的数学发展,在中国建立并领导多个数学研究中心,致力于培养年轻数学家他还多次对中国的科学发展谏言献策,毫不留情批评中国学术界的腐败现象受父亲影响,丘成桐自幼便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有浓厚兴趣,造诣颇深,曾作一文以述数学与中国文学之结构关系,举红楼梦及各代诗词为例,并联系王国维人间词话,以释证其观点。
优秀的科学家需要人文的训练 丘成桐、刘克峰、杨乐、季理真编写的《数学的艺术》分数学的艺术、数学人生、数海钩沉、数学与教育、数学书信栏目,邀请知名学者撰文,内容涉及数理与人文、拓扑的艺术、折纸艺术与偏微分方程、折纸艺术与偏微分方程、回首来时路、有关尼古拉· 布尔巴基学派的数学辩论、与丘成桐教授关于中国数学的对话等,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数学科普读物。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的学生和教师阅读,也适合对数学和数学家感兴趣的高级读者展现数学的人文内涵传播数学的人文之美 《数学与人文》的首卷本登载了对主编的访谈,他们对本丛书的宗旨做了很详细的阐述在首卷本的“数学科学”、“数学星空”、“数海钩沉”、“数学魅力”、“数学教育”等栏目中,讲述了中外数学史和众多名家的生动故事、趣闻轶事,介绍了数学教学和学术研究中的经验体会,让读者看到了数学的趣味性、严谨性和它的无处不在。
《数学与人文》的创版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所以在首卷本中设立了新中国60年数学发展的专题其中刊登了丘成桐教授撰写的“中国高等教育”一文,他从一个数学大师的角度纵横古今地畅谈了他所理解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况、问题和展望;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数学会,讲述了国际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召开的曲折过程;还介绍了三个数学分支(代数,数论,调和分析)的发展。
本书精选章节及相关内容:» 丘成桐:哈佛大学三十年» 丘成桐:我做学问的经验» 丘成桐: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研究精神向上滑动阅览陶哲轩介绍及著作陶哲轩(英语:Terence Chi-Shen Tao,1975年7月17日-),第二代澳洲香港移民,澳大利亚数学家,童年时期即天资过人,24岁当UCLA数学系终身教授,31岁获菲尔兹奖。
陶哲轩在幼年时期便展现出数学天分陶哲轩在7岁进入高中就读,9岁进入福林德斯大学,10岁、11岁、12岁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分获铜牌、银牌、金牌,分别是金银铜牌最年轻得主的记录保持者他在16岁获得学士学位,17岁获得硕士学位,21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其博士指导教授是埃利亚·施泰因(Elias M. Stein)。
他从24岁起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教授陶哲轩除了使用英语,还会说粤语论述解决数学问题时会涉及的各种策略、方法旨在激发青少年对数学的兴趣本书是国际知名数学家陶哲轩15岁时的著作,从青少年的角度分析数学问题,主要是数学竞赛等智力谜题,用学生的语言解释思考过程,完整展现了少年陶哲轩的解题思路。
本书启发性强,既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思维逻辑,又能充分展现数学的魅力经典实分析教材强调逻辑严谨和分析基础本书主要介绍了数学分析中的内容,以构造数系和集合论开篇,逐渐深入到级数、函数等高等数学内容,举例详实,每部分内容后的习题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有利于读者掌握所学的内容。
本书在附录部分还介绍了数理逻辑基础和十进制,突出了严格性和基础性本书精选章节及相关内容:» 解题的策略 - 《陶哲轩教你学数学》» 陶哲轩十岁时的演讲:我的回忆» 豆瓣书评9.4,数学领域超级经典» 视频 | 采访地表最强的数学家
» 陶哲轩:什么是好数学? (上)向上滑动阅览维拉尼介绍及著作赛德里克·维拉尼(法语:Cédric Villani,1973年10月5日-),法国数学家,1998年,在巴黎第九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研究玻尔兹曼方程和分子运动论。
自2000年9月,担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自2009年起,担任庞加莱研究所(Institut Henri Poincaré)主任,2010年菲尔兹奖得主豆瓣评分8.9分畅销世界的当代数学家传记,知名数学家塞德里克·维拉尼荣膺菲尔茨奖的精彩历程
讲述当今顶级数学和物理学界的逸闻趣事真切感受数学研究生涯的艰辛与乐趣,了解数学家的日常工作与思维方式作者维拉尼将以日记形式再现这段研究生涯,揭示一个数学定理的诞生历程,描绘数学家和科研工作者的真实人生本书精选章节及相关内容:
» 里昂,2008 年 3 月 23 日» “感性”数学家塞德里克·维拉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