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202344(探索发现2020)墙裂推荐
喜欢我不要忘记点击“关注”,您的支持与分享,是我最大的写作动力!
喜欢我不要忘记点击“关注”,您的支持与分享,是我最大的写作动力!文丨汲影说编辑丨汲影说经过调查发现,《探索 发现》栏目收视率在国内纪录片栏目中连续多年位居前列,作为一档老牌的历史人类纪录片栏目,《探索 发现》历经20年市场风云和时代变换,还能保持较高的收视率,并且成为一档知名度较高的栏目,这背后的原因亦是本文希望解决的问题之一。
《探索发现》为什么能够保持较高的收视率(受众的广泛关注)、《探索发现》满足了观众的哪些需求、《探索发现》栏目受众有哪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又是什么是什么……基于以上疑问,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探索发现》受众的认知与行为,来探宄背后的因果关联。本文将扎根研究的问题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受众认知问题。本部分问题围绕受众对于历史人文类纪录片栏目及《探索发现》栏目的认知展开,认知理论观点认为,个体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可以用来解释其行为产生的动机,受众对栏目的认知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收视行为的发生,还会对栏目的美誉度产生影响。
可见,想要深入研究受众的收视行为,还需要提前了解受众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该层次的研究问题确立如下:Q1:受众对历史人文类纪录片栏目的认知程度受众对历史人文类纪录片栏目的定义如何2.收看此类纪录片的原因是什么3.此类纪录片栏目哪些元素是吸引受众的4.优秀的历史人文类栏目应该具备的特质有哪些5.哪些因素会影响受众收看历史人文类纪录片栏目
Q2:受众对《探索发现》栏目的认知程度1.对《探索发现》栏目的基本了解和基本印象2.对《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平台的了解3.对《探索发现》栏目观众群体的认知4.对《探索发现》栏目内容和题材的认知和了解5对《探索发现》节目效果的认知6.对《探索发现》影响力的认知
第二个层次为受众收视行为问题。学者刘艳将心理学领域有关人的行为动机的观点借用到了大众传媒领域,她认为受众的媒介使用动机也明显带有心理学的因素,并指出在受众媒介使用中的行为动机可分为三个层面,即“媒介使用前的动机、媒介使用时的动机和媒介使用后动机”。根据该学者的观点,本文将受众的收视行为亦划分为收视前的行为、收看时的行为和收看后的行为三个方面,具体问题如下:
Q3:收看栏目前行为表现收看之前是否会关注栏目的评分、评价等等内容2.从何种渠道了解到这一栏目的3.—般选择在什么时间段收看和谁一起看4.哪些因素吸引受众收看栏目(收视行为产生前)Q4:收看栏目时行为表现
收看过程中的快进、快退、短暂换台等行为2.收看过程中是否会与同伴进行内容讨论3.收看过程中是否会受到节目效果影响做出反应4.收视平台的选择及互动行为Q5:收看栏目后行为表现1.受众的点评、打分等行为2.受众的分享推荐行为3.栏目的评价反思行为
第三个层次为影响因素问题。通过前期文献回顾发现,目前关于《探索发现》栏目受众行为影响因素的探讨并不常见,各类讨论散见于各类文献中,专门讨论《探索发现》栏目的非常少,关于受众主观态度的资料更为少见。因此,本文希望通过这部分问题关注受众选择《探索发现》背后的原因,探宄受众选择该栏目的影响因素。具体问题如下:
Q6:影响受众选择收看《探索发现》栏目的因素有哪些1.《探索发现》吸引受众首次观看的原因是什么2.栏目播出满足了受众的什么需求3.同质栏目的选择标准是什么Q7:影响受众持续关注《探索发现》栏目的因素有哪些
1.对栏目的知名度有什么看法2.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收看《探索发现》栏目3.重复收看以及对外分享的原因4.栏目需要提升的地方5.不看某一期节目,会出于哪些方面的原因
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讲,本文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所有收看过《探索发现》栏目的受众,但这一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须得对研究对象的范围加以限制。为了保证研究的可操作性,使得研究更加高效和精准地展开,本文将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对研究对象进行具象化。
第一,《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的数据显示,基于前期的预调查发现,随着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栏目出现,尤其是纪录片领域的多元化发展,广大受众可选择观看的栏目不在少数,加上快节奏的经济生活,导致娱乐性较强的纪录片更受年轻人欢迎,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关注度在年轻人中间可能不高。
第二,本文的研究主旨是历史人文类纪录片栏目《探索发现》的受众行为,不仅要关注受众,更要研究受众的收视行为,所谓的“收视行为”就是用户通过某种渠道对某一节目发生了视觉、听觉或者其他层面的选择性行为。青年群体乐于接受新事物,更乐于参与互动,从而更多地产生“收视行为”。
青年人群是互联网运用的主要力量,同样有理由认为青年群体是媒介接触的主要力量,所谓“旧酒装新瓶”,将拥有20年历史的“旧”栏目放在互联网“新”时代,那就无法回避对青年受众群体的研究。综合以上三点,又考虑到便捷性、可接触性等原则,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本文将青年群体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在此基础上展开受众研究。
本文旨在采用质化研究视角和扎根理论的方法来探宄《探索发现》栏目受众的收视行为。质性的研究的目的是就某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扎根理论则是从经验资料中生成理论,这表明扎根理论研究并不需要过于庞大和复杂的样本量,因此在抽样方法的选择上一般遵循“目的性抽样”的原则,研究者依据研究主题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对象,这些对象能够对研究提供最大化的信息量(Pattern,1990),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为了使资料的收集更加科学有效。
本文也主要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同时结合滚雪球抽样和判断抽样的方式,让研究对象的选取更加高效便捷。所谓滚雪球抽样,即通过一位确定的受访者发现另一位潜在受访者的方式;判断抽样则是以研究者的主观判断为依据,主动抽取那些契合研究主题、具有显著代表性的个体作为调查对象的抽样方式。
访谈人数的确定遵循扎根方法的理论饱和原则(theoreticalsaturation),即“在不断的资料比较中,没有新的概念出现,理论能够完全由数据支撑……但是并不是指所有的类属和概念都需要发展到饱和点,只有核心类属必须要遵循这一原则”。
因此在对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的过程中,本文没有一开始就限定了访谈的数量,而是在访谈的同时进行资料分析,判断是否有新的观点出现,只要依然有新信息涌现就持续增加受访者数量。随着访谈的持续深入,逐渐发现受访者的观点、意见和感受开始出现许多重复之处,当访谈到第15个对象时,已经没有出现新的观点了,随即判断可能己经达到“理论饱和”的状态,不能从访谈中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了。
但是本着研究的严肃性和准确性原则,又增加了3名受访者来验证是否达到了“理论饱和”的状态,确认不再有新的观点出现。因此,本文最终确定了18位受访者,通过对这18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收集了一手资料,作为本研究所依赖的样本资料信息。
“访谈是一种以研究为目的的交谈,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通过口头交流获取直接经验资料。”深度访谈是质化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该方法一般采用开放性提问的方式,“引导”受访者用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研究者则希望能够从与受访者的对话文本中抽象出新的概念、理论等。
深度访谈往往比较适合研宂复杂而抽象的现象和问题,这类问题往往盘根错节需要信息的深度挖掘,只有与研究对象进行自由深入地交谈,才能对研究主题进行深刻的理解。
受众对纪录片栏目的收视行为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其中受众心理的挖掘是很难完全通过量化的实证研究来实现的,因此深度访谈在了解受众收视需求、收视心理等方面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研究通过对《探索发现》栏目多位受众展开研究性、目的性的交流,引导受访者尽量全面完整地表达自己关于《探索发现》栏目的观点和看法,深入了解该栏目受众对栏目的认知、态度、情感以及受众的需求、心理等重要内容,并形成文字版的访谈纪录、编写备忘录,为进一步理解研究问题和进行下一步的扎根理论研究做好准备。
访谈预留了多种选择方式,既包含线下面对面访谈,也包含线上电话访谈,由于疫情等因素影响,其中90%的访谈采用线上电话的方式完成。在受访者同意之后,访谈全程进行了录音,访谈结束后,随即将录音转换成文本资料保存。
受访人员共18人,年龄层次集中于2030岁之间,教育水平有高中、本科、硕士和博士4个层次,职业不尽相同。根据受访者收看过《探索发现》栏目的期数,将他们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卷入层次,收看集数在20集及以上的定义为“高度卷入”,收看集数在1020间的定义为“中度卷入”,收看集数在10集以下的定义为“低度卷入”。
访谈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全程录音保存,并在访谈结束后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稿,便于导入进行分析,平均访谈时间介于4570分钟之间,访谈时间不等,详细的访谈提纲见附录一。受访对象详情如下表3.1.1所示,为了保护受访者隐私,表中所有的受访对象均隐去了真实姓名,由编号代替,编号MlM13分别代表男性受访者1至13号,W1W5分别代表女性受访者1至5号(皆按照访谈顺序排列)。
参考文献:[1]何苏六主编.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张同道等.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0.05.第13 页.
[3]张同道,胡智锋.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9[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9.04.第41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