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英文译音(香港粤语英文译音)快来看
贸易编纽带,语言起桥梁。
最近和一久别朋友在外面小饮一杯,谈兴虽浓,但天气炎热,时间匆匆,倒也没有坐多久。不过看到酒杯下的杯垫,反而让我们聊起了一个新话题。
上周与一对到港不久的美国夫妻闲聊此事时,他们对下面的翻译很感兴趣,主动对号入座。只是不知那个“Ghost Chap"是否吓坏了他们。
我在今年七一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前发过一篇短文,写过下面一句,这是朋友去年在香港文化博物馆看到的。
我上周专门去了一下在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馆增加知识,可惜已撤展。
好在去香港艺术馆时,看到另外一个专栏补充了这方面的知识。
~~~~~~中国历史上闭关锁国是从明朝开始的在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的明朝,中国在一个短时间内曾经外向去了解他国,建造了庞大船队,开启了“郑和下西洋”,于1431年到达非洲东海岸,踏上过去欧洲的旅程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
战败的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走私和抢掠骚扰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海盗滋扰,下令实施海禁政策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撤销了自唐朝起就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宁波)、广东广州三处市舶司。
在明朝海禁时期,民众不但“片板不许入海”,甚至民船造得稍大一些就算违法中国从此自我封闭500年之久其实从1615至1854年,邻居日本,德川幕府也彻底封闭过他们国家外国人不能进,日本人不许出19世纪60-90年代的改革运动:明治维新让日本重焕活力。
闭关锁国,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典型的自我孤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造成了后期落后挨打的可怕局面在清朝,禁海运动始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止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并不很长。
有个典故就是清政府迫于远在台湾的郑氏家族的“海军”入侵,不得不采取禁海的消极防范1685年,清政府结束闭关锁国政策,开放了海上贸易为了便于对外国人的集中管理,1757年,清政府关闭了除广州以外的所有通商口岸。
直到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在香港的海外贸易开始发展之前,广州是外国人唯一可以自由上岸的地方不过那时候的商贸活动基本限制在广州的商馆区内,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十三行类似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特区,设有关卡栅栏,外国人不能随便外出。
下面是广州十三行的大概地理位置,旁边的沙面使馆区及中国第一个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也值得走走。
1830年的彩绘油画看十三行,在珠江边上有装卸货广场及斜坡码头,依次可见法、美、英、荷的国旗及其后面的仓储及居住区,这里是靖远街的主体区域。
1822年,商馆区失火后,新建的商贸区增加了同文街和新荳栏街。
在1840年左右靖远街和同文街的绘画中,可见当时十三行的规模及气势。
在香港艺术博物馆陈列的这个彩绘大碗(1780-1785年),可以清晰看到十三行的情况。
没有看这篇短文的话,如果看到我在香港买的杯垫和行李牌,大家可能以外是在国外买的吧。其实背景就是广州十三行。
外国商船多数会在黄埔港卸货转运,当时油画展现了繁忙景象。粤海关是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
这是黄埔古港现在的情况。当时粤海关在黄埔村设立了挂号口和税馆。
~~~~~~除了贸易的强大驱动力,东方也成了一些有猎奇、探险精神外国人向往的地方,广州也变得非常有名。你现在和外国人交流最好讲Canton,而不是Guangzhou,那是广州的代名词。
现在说说当时外国人的情况。在广州上岸后,许多人是不甘心困在商馆区的,会不顾清政府规定,到外面几条街上购买物品、手信。瓷器、织品、手工艺品都是他们喜欢的东西。
广州的漆器做工很不错,当时比日本的价格便宜许多,是畅销的外贸货。
在外贸交易中与外国人交流是一大难题,主要原因是清朝锁国政策下国人不许学习英语外国人主要靠数量极少的“通事”来翻译随着贸易量的扩大,许多广州人开始学习英语由于不是正规学习,主要靠用广东语标注译音,成了“广东英语”。
我认为叫“白话英语”更恰当,比如下面这个翻译“喝士 沃亚 挨地亚”,是Whats Your Idea(你的意见?) 的译音。
“口 乜治 衣治”,How much each? (多少钱一个?)
还有下面这些
由于广东人的大量实用性使用,在岭南地区产生了一种奇特新语言,虽然其逻辑性及连贯性都很差,但通用易懂。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厚厚的“英粤词典”,这个随着语音不同也不断演变。
在网上了解到了这个,是1828年出版的字典。
~~~~~~1842年8月,鸦片战争结束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通商口岸由广州单独一关变为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这样一来,广州的优势大为减弱,许多贸易店铺迁出广州十三行馆区其中转移到香港的很多,主要布局在皇后大道一带。
籍着国际贸易往来,香港也由此走上世界舞台,产生蓬勃生机特别是香港做为中西方的纽带及桥头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841年,随着香港的开埠,以英国为首的中外贸易量激增,白话英语在香港的发展更广、更快了香港白话比广州白话更柔、音调更多,发音也更接近英文。
前面讲的“鬼佬”这种创意英语,后来还发扬光大了,这是香港于2015年出品的本土啤酒。
另外,其他许多直译英语口音还一直保留着比如:威亚或威吔,“亞”的粵音是"ah",“吔”的粵音是“yah",“威吔”接近一些英語發音吊Wire,拍电影时吊钢丝绳的意思;波士,Boss,老板;巴士,Bus,公共汽车;。
士多,Store, 杂货铺;士多俾梨,Strawberry,草莓;车厘子,Cherry ,樱桃;的士,Taxi, 出租车;“芬”,Friend,朋友;买“飞”,fare, 买票;碌来碌去,Roll, 滚动;
班戟,Pancake, 烤饼。
一位陈姓前辈反馈到:香港人现在讲话虽然根都在广州(叫广府话也叫白话),但由于殖民时期很多英语单词直接混合夹杂广州话,就成了所谓的白话英语这个影响到了机械制造业,很多东西无法用粤音表示,于是出现了很多我们称之为泊来语的东西。
如:士巴拿(Spanner 扳手),拧士(Wrench 梅花扳手),薄落(Block 链条式起重葫芦)等等,不胜枚举从事船舶修理的康老弟接上:修船的白話英语有時候其實也有點意思,象风機叫寶路華( Blower),管子弄叫喉巷。
还有一位资深广州朋友贡献了一些香港人常用的英粤语混用词语作参考菲林,film,胶卷梳化,sofa,沙发晒士,size,尺寸甫士,pose,摆姿势咕喱,coolie,苦力,小工曲奇,cookie,饼干芝士,cheese ,奶酪
西多士,toast,烤面包片朱古力,chocolate ,巧克力维他命,vitamin,维生素呔,tie,领带咪,microphone,麦克风米,money ,钱唛,mark ,商标,做记号车呔,tyre,轮胎
踢波,Ball, 踢球茶煲兄弟,带来麻烦(trouble)的朋友肥佬,fail,考试不及格一位年长十多岁的香港朋友补充到:白話英文在我那一代已經幾乎消失了,但用白話注音學英文大有人在小時候是看見過舊英文課本有學生寫上白話標注的,懶得學那些沒規則的英語拼音。
相信这个也经历过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演变过程,上几代人融入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环境现在的年轻人英语学的很好,白话英语也就成为历史了我想这个话题也可以演绎到当下:穗港源一家,共建大湾区现在许多本土语言在流失,比如我工作过的上海的情况就非常明显。
而白话是很有特色的语言,几乎在全球范围都有使用,在新加坡是最基本语言之一希望在大湾区工作的朋友们都能都学习、讲好最基本的粤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