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古墓全集2022完整版商墓(探索发现2015古墓全集)不看后悔
成都故事Chengdu Story
摄影 / 袁义明在成都,从来没有抽象的传统,千年天府文化与每个人的生命体验发生关联,得以保存、流传和创新,各种文化场域遍布城市“文化不是物
成都故事Chengdu Story
摄影 / 袁义明在成都,从来没有抽象的传统,千年天府文化与每个人的生命体验发生关联,得以保存、流传和创新,各种文化场域遍布城市“文化不是物资也不是货币,它是智慧更是品质,是精神能力也是精神定力,它越用越发达,越用越有生命力,越用越本土化、时代化、大众化。
”作家王蒙写过论文化自信的专著,指出传统文化有着生生不息的活力文化“越用越发达,越用越有生命力”,在千年古城成都得到有力的印证文明根系根植于城市的基因,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表达不胜枚举,文化共享延伸至城市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十年来,彰显着巴蜀魅力、时代精神的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图景,在成都蓬勃展开追溯文化之根考古大家张光直曾说,文明起源问题“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终极问题”正是有了“我们从哪里来”的追问,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界的热点。
千年前,李白兴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古蜀神话传说虽然精彩纷呈,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对它的历史、文化认识模糊不清考古,是对历史的叩问和探寻古蜀历史正是在成都考古人数十年如一日的考古发掘中,变得可知可感。
今年 1 月,新津区宝墩遗址展馆正式开馆,将“天府之根”推至 4500 年前的文明曙光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成都平原相继发现了新津宝墩古城、大邑高山古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等八座史前古城,引发学界关注,将其统称为“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
其中因新津宝墩古城遗址最具代表性,故将该文化命名为“宝墩文化”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是迄今所知长江上游地区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史前城址群它们是成都平原城市文明的起源地,也是成都平原迈进文明门槛和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历史见证。
2009 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开展考古研究,不断还原着古蜀文明最初阶段的生动面貌
供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正是以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为代表的宝墩文化为起源,接续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再到以十二桥遗址、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再到以成都商业街船棺墓为代表的晚期蜀文化,勾勒出古蜀文明长达 2000 年的发展脉络。
成都,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古蜀文明后逐步融合进华夏文明整体之中,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人以鲜活的材料补齐缺环,让历史更加丰满2015 年新川创新科技园开始建设,新川古墓群被发现,考古工作延续至今,共发现了六千多座各朝古墓,时代自战国时期延续至明代,被称为埋藏于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
2021 年 11 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几十年来,纳入成都市大遗址名录的已有 28处 39 个遗址点,丰富的大遗址资源,真实记录着成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正是得益于考古的探索发现,我们得以在时间长河中锚定过去、现在与未来,成为文化自信最坚实的源头。
同时,考古成果深入城市肌理有代表性的如成都春熙路附近的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成果被创新性地保留展示,最繁华的商业街道嵌入地下遗址玻璃展厅有人说,“成都人在这条街上逛街,一逛就是一千多年”,能最直观感受到文化的传承延续。
通常被认为是一对矛盾的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两大命题,也在成都踏出新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实践中探索出,建立考古工作站助力乡村振兴的“宝墩模式”新津区打造了一条乡村旅游环线,从成新蒲快速通道接入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
考古工作站精心研发出模拟发掘区等研学场景产品,开发了宝墩随性杯、宝墩稻米等独具特色的一系列文创、农创产品,打造乡村消费新场景不仅是工作站与遗址展馆本身的需求,带动的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精品农业等,也为当地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表示,多措并举的考古实践,不仅保住了宝墩古城的绿水青山和文物古迹,还释放了大遗址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乡村振兴,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知所从来,思所将往古蜀先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构成了天府文化独特又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城市发展传承千年的文化血脉。
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巴蜀文脉,文化将在城市建设治理中不断焕发生机在文博里徜徉
摄影/袁义明2022年 7月 3日,“超融体——2021 成都双年展”迎来了它的第 100 万名观众,观展人数和展览规模在全球双年展的历史上都堪称空前这次现象级的艺术大展,在新建成的成都天府美术馆与成都当代艺术馆举办,历时长达八个多月。
展馆的独特建筑与文化气场、展览水平之高,都令人惊喜海内外共 272 位艺术家参展,覆盖全球35个国家与地区,参展作品数量共 506件,涵盖了架上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数字媒体等众多品类,形成宏富开阔的艺术图景。
一个“融”字,展现了成都面向世界的文化胸襟近十年来,无论是成都的博物馆及其他公共文化机构的基数,还是陈列展览和文化活动的质量,都有明显的提升,展现出成都文化实力、文化创新的人文高度比如持续输出高质量临展、特展的成都博物馆就是典型个案。
成博新馆自 2016 年建成开馆,一场场大展接二连三刷屏市民的朋友圈,排队看展的盛况屡屡上演人们可以在如“光影浮空——欧洲绘画五百年”特展中,欣赏到出自提香、伦勃朗、莫奈等名家的西方艺术史杰作;也能在最近“空明流光——宋瓷·五大名窑特展”中,领略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首次集结西南地区的中式美学华彩。
引进国内外重磅展览、基于馆藏策划推出原创展览,成为成博、川博、金沙等老牌博物馆的“实力必修课”成都是座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截至今年 7 月共有博物馆 169 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 115 家博物馆总数全国第二、民办博物馆数量和质量全国第一。
一次次刷新的参观人数,意味着到博物馆去看展览,已是成都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毕业后留在成都工作的“新成都人”晴山,说他最钟情的就是这座城的烟火气与文化味最近他刚去参观了全国首家以“交子”为主题的交子金融专业博物馆。
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诞生于成都,比欧洲纸币的出现早 600 余年,是人类货币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博物馆不大,但全方位展现了交子的历史图景,用各种科技化展示手段打造多感官历史之旅晴山由此又去重温了一遍今年春节建成开放的成都十二月市博物馆。
在这里,入场券“交子券”也是馆内各种互动的“体验券”,参观陈列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非遗传承,展示着老成都商业场景、充满年代感的老物件儿,还有各种黑科技互动轮番上阵……清晰勾勒出一座千年城市商业文明的发展脉络。
晴山推荐逛完十二月市博物馆,出门走几步就可去东门码头体验“锦江夜游”项目历史上的东门码头,是锦江上的商贸集散中心,曾有“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盛况顺江而下一路游览,成都因水而兴,商因水而盛,自然领悟在胸就在今年“十一”期间,夜游项目又上新了,活水公园码头加入锦江游船,锦江游船航线正式突破 10 公里,已是成都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成都承古启今,赋予“十二月市”新的时代内涵和活力晴山还曾全程穿汉服,体验了宽窄巷子景区去年推出的大型沉浸式实景剧本杀《十二市》他充分领会到成都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打通知识与文旅体验的快感在成都,像这样让文物与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例子为数不少。
今年 9 月 10 日起,话剧《苏东坡》每周六在成都文殊坊妙剧场驻场演出观众观看完表演后,可选择乘坐景区直通车,零换乘直达苏轼出生和成长之地三苏祠,打通成都与眉山文旅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又一新尝试。
2020 年,成都被授予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十四五”期间实现旅游收入翻番音乐坊、春熙路大慈坊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武侯祠锦里、宽窄巷子、春熙路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焕新场景,出现在这座城市,助力成都打造世界文化名城,激发城市消费新活力。
文化场域,多的是奇思妙想
摄影/韩杰十年来,成都不仅在“文化基建”方面快速发展,成都人的文化生活也蔚然可观早在 2017 年,成都就凭借 3463 家的实体书店斩获“中国书店之都”的殊荣,时至今日,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在成都,书店审美都很“卷”,极具设计感的阅读美空间千姿百态,是成都人对“书”与“美”的独特表达。
去年刷屏的兴隆湖畔的中信书店,绝美“宛如掉落湖面的一本书”,驻足阅读的同时,还能透过落地玻璃坐拥湖底水草与畅游鱼儿作陪,不愧是浪漫的“水下书店”都江堰钟书阁则将来自山河壮丽的建筑灵感搬入室内空间,慷慨赠予读者震撼、大气的艺术景观,2021 年还赢得了有建筑界“奥斯卡”之称的 A+ Awards专业评委奖。
“书店 +”的生活已是成都人的习惯有方所这样涵盖美学生活、服饰、展览空间与文化讲座的大型文化综合体,也有深入城市毛细血管的个性小书店、社区书店,并行不悖,演绎出书店在成都的一百种可能一个健康而生动的“城市阅读生态系统”已经形成,大大小小的文化场域遍布成都。
近年“国潮热”映射着传统文化的回归,贴着“炫” “潮”标签的 Z 世代同样热爱传统文化,成为文博活动的热衷参与者去年 11月,金沙遗址博物馆作为西南地区首个“吃螃蟹的博物馆”,首次推出的“数字文创产品”在。
支付宝平台仅 50 秒就一抢而空,实现销售额 39.6 万元席卷世界的 NFT 热潮中,博物馆数字藏品发售持续走热,博物馆带着勃勃生机,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成都博物馆举办的第三届“这礼是成都”大赛今年 5 月揭晓了结果。
高校学生成为本届大赛的主力军团,80% 参赛作品都来自高校,打开了文创大赛的新局面年轻的创意或将出圈的文物做成富有亲和力的表情包、桌游等,向人们传递“成都欢迎你”,或是用极简的雕塑语言重构文物形态获奖者易豪杰说,“传统文化在当时也是一种潮流文化,它才有生命力,所以才能流传至今。
”他给作品取名《蓉潮》,就是致敬成都一脉相承的千年文化这些文创新生力的孕育、生长,证明着成都建设世界文创名城的未来可期博物馆界有个概念叫“无边界博物馆”,即通过文化遗产的研究展示、开发活化,让博物馆成为无差别的、人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开放空间。
借用这个概念,如今的成都也是一座无边界文化之城这里从来没有抽象的传统,千年天府文化与每个人的生命体验发生关联,得以保存、流传和创新,成就着一座城市的繁荣兴盛节选自《宝藏般的文化日常》更多精彩敬请关注11月新刊
厌倦了成都就是厌倦了生活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是诗,也是远方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是歌,也是梦想2022《天府文化》全年杂志征订直接拨打订阅热线电话028- 86624841,028- 86763285邮局订阅邮发代号:62-627
成都市区销售渠道方所书店、言几又书店西见书集、布克书店、散花书屋钟书阁、三联韬奋书店、成都书房撰文 | 黄薇排版 | 毛瑞审校 | 毛瑞 张伟 柯箐策划·监制 | 苑海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