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塔星岛音符探索点:幻塔星岛补给仓位置
在匆忙的旅行和撰稿生活之余,我意外的接到了一个特别的任务:采访一位即将开启北极旅行的探险家,他的名字叫:刘冬生。
To boldly go where no one has gone before.勇踏前人未至之境——《星际迷航》
在匆忙的旅行和撰稿生活之余,我意外的接到了一个任务:采访一位即将开启北极旅行的探险家,他的名字叫:刘冬生这对我来说真是熟悉又陌生的体验,熟悉的原因是:曾经做电视编导的时候,三天两头有采访任务;而陌生的是对于“极地探险家”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可以说是完全处在自己未知世界的一块空白。
“这太酷了!我很想采访一下他本人!!”我立马答应了这项工作。▲先来看看采访视频
在采访刘冬生之前,我通过视频、图文等资料初步了解了他的相关背景。户外爱好者、北方口音、高大壮硕、健康黝黑、对于探索世界的热诚等等,这些标签浮现脑海。
直至采访当天见到刘冬生本人,我才知道原来他是彤程公益基金会的理事。然而他谦和的态度、对同事们平易近人的姿态,让人第一印象似乎更直观的感受到他探险家的身份。
平时的刘冬生热心于各项公益事业说起户外的极限项目,大家最先想到的估计是是登山、攀岩,要是把这些体验放到地球的两极,那么难度就会大大增加比方说:极寒、极旱或极湿、无信号、日照强、暴风雪、身体和心灵的考验等等。
而相比较一般的户外极限运动,随着地球气候变暖,探险家体能及意志力等因素,让挑战两极的成功率非常低,甚至在未来会更低。这也是为什么翻看各大户外品牌的赞助历史中,却鲜少有极地项目的出现。
在身心和物资有了全面的准备下,“只有动机,才是能支持你走到终点的理由!”刘冬生特别在意“动机”这个初衷,到底是想通过极地挑战赚钱?一举成名?还是超越自我?那么,他最初是如何萌生了想要挑战极地的这个念头呢?
▲打开音乐,我们一起去极地冒险1.在心中埋下一颗种子故事还得从1989年说起,这一年的夏天,一支由中、美、前苏联、法、英、日六国组成的国际探险队,从南极半岛顶端的海豹冰原岛峰出发通过徒步、狗拉雪橇等方式,经过220天的艰苦跋涉,行进了5986公里,完成了。
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合作穿越南极大陆的冒险。
1989年南极国际探险队在这支探险队中,一位名叫秦大河的中国科学家,被永远的载入了史册,因为其他5位成员都是职业探险家,更因为秦大河成为了首位有动力穿越南极大陆的中国人。
1990年抵达南极点的秦大河南极归来的秦大河,在人民大会堂作了演讲,在电视机一旁守候的刘冬生被深深打动了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挑战极地冒险与发现未知的好奇心,似乎已经悄悄埋藏在了当时还是初中生的刘冬生心里
在南极冒险的秦大河2004年,在加拿大生活的刘冬生和朋友在加拿大西北地区的高速路自驾“路的尽头是什么?”刘冬生怀着好奇心问朋友,“北冰洋”朋友回答,“我们能不能开到北冰洋?”“可以试试~”于是两个人一直开到了道路的尽头:。
真的是北冰洋“我能顺着冰走到北极点吗?”刘冬生问“还有2000多公里呢,可以试试。”朋友笑着回答
但刘冬生并没有把这次对话当笑话,回来查资料一看,发现还没有中国人徒步走过北极,自己会不会成为第一人呢?怀抱着这样的念头,当事业逐步进入稳定期的2008年,刘冬生以加拿大的一场极地训练课程,开始了更有针对性的锻炼。
2.为什么不先试试南极?“我可以走到北极吗?”刘冬生在训练之余,问了老师4年前同样的问题,“北极太难了,为什么不先试试南极再决定?”老师回答
在南极的刘冬生每天用一张手势照片记录旅程就这样,2009年冬天,刘冬生开始了历时43天的南极徒步穿越之旅在南极气温零下三十几度的茫茫冰原中,刘冬生每天需要徒步30公里,抵达南极点时,已是2010年
皮肤黝黑8个度,体重下降20斤……但想到自己成为“中国无动力探险南极第一人”这一点,身体的苦似乎都不算什么了。在极地挑战的这个圈子里,刘冬生终于让老外看到中国人的身影!
3.The Next Step2018年初,筹备已久的北极徒步计划终于提上日程,探险家刘冬生与他的英国向导:Hannah McKeand(以下称汉娜)将从俄罗斯共青团岛的北极角出发,开启他们的旅程。
刘冬生和他的北极向导汉娜可是接机与补给的飞机,在飞往共青团岛途中不幸发生了坠机事件,机上多名人员受伤,也就是说为远征提供后援保障的飞机无法工作,因而最终挑战北极的行程没能出发,物资与装备被保存在了共青团岛的站点内。
出发北极前在俄罗斯的刘冬生正所谓好事多磨,经历了2年的等待与筹划,2020年2月初,两位探险家将再度共同出发这一次他们依然以北极角的海岸线作为起始点,目标是1000公里外的北极点,预计花费的时间在60天左右。
4.出发北极前要做什么准备?和一般徒步登山的旅行不同,去极地,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举个例子来说明:人体在20-30℃的环境中能量代谢最为稳定,而在极地,身体的基础代谢是平时的四倍,每天的消耗高达10,000卡路里。
。为应对极地的寒冷环境,有计划的增重是必须的!
刘冬生在徒步南极时与队友们的合照这次冒险全程约60天,所有的食物、行囊都要挑战者自己拖着,所以对肌肉、臂力等动力的练习也很重要。刘冬生最近不仅是一边增重,还得一边健身房里锻练着身体的各项机能。
在南极拖着行囊的刘冬生有过南极徒步的经验,和多次北极圈内的运动与极地训练,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应该是刘冬生的另一大优势一段这样的旅程往往会经历初期的新鲜感,到中期跌到谷底的状态,再进入身心灵对于极限挑战的慢慢适应,这样一个一般循环的过程,对于刘冬生来说并不陌生,重要的还是当面对突发情况时要如何冷静思考与积极应对。
刚才提到的都是从自身角度出发,而从外界的物质上来说,就是食物、燃料、极地装备等等这些物资了。
在去南极前准备的物资堆满了整个房间5.有可能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风险?按照专业发烧友的标准,真正的北极探险必须完全出于人力,探险者不能依靠空运物资、外来援助,像是犬类、风筝或机动车等,真正实现“无动力”那么相较于南极的无动力徒步挑战而言,北极是在一大块浮冰上前行!在各种拉伸压力的影响下,北极的冰面很不平整,隆起的冰丘、裂缝呈现的河流……而大浮冰之下是4000米深的北冰洋。
经过刘冬生和汉娜两位专业探险家的评估,他们预想到了更多困难:例如说与南极的干旱相比,北极非常潮湿,贴身衣物、脚上的袜子似乎永远不会干,大家可以想想每天把自己套进湿嗒嗒的冰冷衣物中,或是踩进冻成冰块硬邦邦的袜子里是什么感觉?而这样的日子要持续2个月!
在南极的时候刘冬生的帐篷和拖车在完全无法充电的北极,电力来源也成了大问题,相机、随身听,这些东西一旦电池耗尽,就失去了记录旅程的依据、刺激感官的音乐,面对每天重复不断的雪景,一切都只能靠意志力坚持了
另外在北极的浮冰上前行,或许白天行进了10公里,一觉醒来说不定会发现脚下踩的浮冰又往回飘了十几公里因为地球是绕着轴心自转,所有冰川都是从极点向四周发散,所以比起在南极这片大陆上行走,徒步抵达北极点的困难可以说是成倍增长的。
上次出发北极前,汉娜和部分装备的合影每人要拉两艘小船在冰上行走,两艘船共重120公斤(60公斤食物、30公斤汽油、30公斤帐篷、炉具等)而最近,他们又为新的风险担忧起来,例如他们已经在俄罗斯极地的营地外遇见了好几次
北极熊,而在整个旅途中,面对这100%会出现的庞大生物,如何与他们“友好相处”这是个考验还有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与冰川之间的鸿沟变大等挑战,着实让人替两位探险家捏一把冷汗刘冬生和汉娜遇到的可不是这么萌萌哒北极熊哦~。
而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