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专题讲座pdf(历史学科专题讲座刘宗绪)一篇读懂
三农问题就是 、 、 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 在汉口召开,通过了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三农问题就是、、问题【考点归纳】(知识整合,自如应对)一、中国古代有关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和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春秋时期和开始出现;战国时期和广泛使用(牛耕的使用是我国 一次革命)战国:秦国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
唐朝:唐朝时发明了和灌溉工具二、古代史上的农业政策及措施战国: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唐朝:唐玄宗重视, 三、中国近代政策: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 》,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
年龄分配土地2. 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中的;3. 孙中山采用“”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3.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①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在汉口召开,通过了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
, ,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的局面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的土地政策③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会议,颁布《》四、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
时期调整措施土地所有制影响建国初期三大改造时期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五、农业科技:新中国农业科技重大成就成功培育我国第一代(东方魔稻)被称为▲党和政府调整农村政策的原因和启示(1)原因:① 。
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② 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出发(2)启示:①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针对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建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减轻农民负担;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工业支持农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保障机制等。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移风易俗,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农村教育和医疗,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依法行政;民主管理;保护农村耕地,注重环保等六、世界古代史上的农业发展古代欧洲:
(1)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2)9世纪开始,逐渐流行开来大约到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3)11世纪以后各地纷纷开展运动,土地面积逐渐扩大(4)14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
古代俄国:彼得一世改革: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 七、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农业发展:国家名称(文件)解析英国规定国王不能擅自征税法国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美国宣扬人生而平等,自由、平等、博爱。
美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国人民的土地问题国家名称(改革或政策)解析俄国农奴获得解放并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高价赎买日本规定允许土地买卖,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苏俄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苏联引导农民参加集体农庄,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美国以工代赈,改善民生,缓和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应遵循的原则:①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②要从农村经济出发,实事求是
③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维护农民的利益 ④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如何看待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与现实相比,你得到怎么样启示?这些失误后来成为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教训,成为中共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
启示: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要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建国后经济建设取得成就及挫折的原因及认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取得。
成就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本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挥党的领导干部及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建国以来经济工作失误的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经济建设缺乏经验且急于求成;理论根源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经验教训: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注意综合平衡,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改善人民生活;既要反右,又要防“左”,主要是防“左”。
【中考链接】(提前演练,决胜中考)1、新中国成之后,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几次重大调整,其中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有:①土地改革 ② 农业合作化 ③人民公社化 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 ③④ D.①③④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提高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采取的正确措施有①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该改革法》②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当年分田作主人,今岁分田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分别指的是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4、材料题 材料一:我国农村长期实行的是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
在所有制上表现为“一大二公”;在经营方式上是“单打一”、“瞎指挥”;在分配方式上是“大锅饭”——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材料二: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农民歌谣
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我国农村开始实行的 制度(2)材料二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国农村实行的(3)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对我国农村产生的不同影响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间题。
(10 分)材料一材料二 歌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一北师大版《历史》(1)材料一反映我国哪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导致怎样的后果?(2)据材料二,指出歌谣赞扬了我国农村实行的哪一制度?。
(3)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请你概括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写出两项即可)(4)结合所学知识及身边的变化,就政府应如何制定农业政策谈谈你的感想参考答案中考连接:1-3ABC4、(1)人民公社(2分)(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3)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2分)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乡镇企业发展迅速(2分)5、(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或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或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2 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或”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2 分)(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 分)(如果回答:分田包产到户或包产到户,可给1 分)。
(3)国家政策的导向(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农民积极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耕地面积等,(回答出两点即可得4 分)(4)感想:制定任何政策一定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实事求是,符合国情,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2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