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历史学专业学什么(大学的历史学学什么科目)没想到
第二届 //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师范)专业教育教研与实践工作坊2022年11月14日 2022年11月14日上午,第二届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师范教育教研与实践工作坊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
第二届 //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师范)专业教育教研与实践工作坊2022年11月14日 2022年11月14日上午,第二届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师范教育教研与实践工作坊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国际交流中心举行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上海市各区县高中历史教研员、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骨干教师代表受邀参与研讨,历史学系学科教学的本科生、研究生代表参会。
一、开幕式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刘江老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姚潇鸫老师致开幕辞姚潇鸫老师代表主办方对各位与会者的大力支持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就本次工作坊的缘起和准备情况作了说明,指出召开此次工作坊旨在进一步提升高校历史师范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希望参会嘉宾能够为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培养建言献策,期待今后“流金课堂”的系列活动能够得到与会专家的支持和帮助。
随后,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徐茂明老师致辞徐茂明老师将本次工作坊的设想向各位历史教研员作了汇报,对上海师范大学师范教育的传统与重视作了说明,指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始终注重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衔接,今后将以工作坊的形式常态化进行。
此外,为沟通大学教育与中学师资培养,了解历史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希望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史声》刊物能够成为历史系和中学沟通的平台,并欢迎所有教研员和中学教师赐稿,针对专家学者的批评建议,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将从各方面改进历史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
开幕式的第三个环节,由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专业负责人、副系主任薛理禹老师介绍历史学系师范教育工作的情况薛理禹老师简要回顾了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师范专业的教育发展历程,并从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学生培养三个方面汇报了专业特色情况,指出近年来学科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离不开各位历史教研员的大力支持帮助,希望与教研员深化合作,共同提高师范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师范教学技能,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并向各位专家老师表示了衷心感谢。
二、主题发言本次工作坊的主题为“‘双新’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与师范生培养路径”,分上下半场发言,由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刘琼敏老师主持上半场进行主题发言的专家分别为普陀区高中历史教研员鲍丽倩老师、青浦区第二中学蒋妍老师、徐汇区高中历史教研员方勇老师、黄浦区高中历史教研员任琍老师、虹口区高中历史教研员阮清老师、崇明区高中历史教研员宋咏春老师、宝山区高中教研员唐向东老师、金山区高中教研员王群老师。
鲍丽倩老师以“核心素养目标化视域下的教学评价探索”为题,从历史作业设计出发回应本次工作坊的主题,指出“双新”背景下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需要师范生更加关注“聚焦教学评一体化,聚焦学习评价”的作业设计,并提出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作业设计的三个关键词:基、精、通。
基即基础知识,“基础”在二期课改的话语体系下亦是核心知识和历史发展趋势,是需要师范生建构的结构和逻辑关系;精即抓住关键点,注重内容主旨与素养目标的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师范创设情境、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通即贯通,包括单元教学、初高中衔接内容的贯通和素养的融通。
朝着这个方向,教学评的一致性有了抓手,师范生能根据教学目标作出改变和融合,明确作业设计的路径
蒋妍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指出高中教材近年来的变化与特点,认为应对这一变化最直接方法是转变教学理念和思路蒋老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和师范生的培养路径提出四点思考首先,针对统编教材内容庞大的特点,基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学会处理知识的重难点,以此落实学生学科的核心素养;其次,合理整合教材内容,以单元教学的方式、以单元主题为核心,把握知识点中的重点;再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其四,利用历史教学中的逻辑关系提升学习效率,整体把握历史脉络,构建知识结构。
方勇老师的主题发言则从培训先行、实践为基、技术智能三个方面,分享了“双新”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与师范生培养路径他谈到,作为师范生要明确进入中学的课标要求,即教师应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就要求大学的师范生教育需进行顶层设计;大学的实习环节中要做实教学设计环节,让师范生设计一堂课,以此检验师范生对课程标准的把握;要注重教育信息技术赋能,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需以学生的学识为中心,仔细斟酌信息资源、合理利用。
任琍老师回归了师范生基本功的培养问题,指出当前师范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谈及黄浦区教育学院在培训新教师过程中,与新教师接触过程中的一些情况,认为新教师的基本功应在师范生培养中得到加强比如,当前师范教育的书法类及课件制作等相关基础课程的设置,学校对师范生基本能力的培养需多加要求。
阮清老师通过分析虹口区教研室提供的课堂教学评比表,从“关注学生”这一角度切入主题,指出评比表中“关注学生乐学”和“师生关系”占比达50%,以此提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立足学生学情,根据学生的学情实际进行调整,回应学生的需求,依据学生反应生成及时评价。
同时指出新教师在课堂中有一个通病,就是更关注自己的讲、更侧重于展示教师个人的学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阮老师提出,“双新”背景下,新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转变身份,做到真正把学生放在首位
宋咏春老师针对见习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不足、核心素养的课堂运用流于形式、专业素养及教研能力薄弱等问题,从听、写、看三个方面提出新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应做的一些准备听,即听专题讲座、观摩课等;写即在教学中积累反思,积极参与课题申报,以研促研;看即提高空中课堂的运用,从模仿到迁移,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积累创新。
唐向东老师基于师范生的培养,提出四点要求:第一,师范生要做到职业的规范性,即在师范阶段练好“童子功”,其专业素养是未来就业的核心武器和核心竞争力;第二,达到专业性,主要的方法路径便是课堂教学,师范生在个人生涯中需打造一节“招牌课”,这是必须完成的指标;第三,在史学思想理论方面夯实基础,使其更具有竞争力;第四,学会“两条腿走路”,师范生除了要在课堂内“站”好,还需在课堂外学会做课题、撰写论文。
这些是师范生在踏入教师职业之前要形成的要求
王群老师的发言主题为“以培训促教学,以教学促成长”,她认为师范生的培训关键在于“规范”二字,其规范性体现在教学设计的规范和学习过程的规范,建议师范生重视研读文本的差异、加强课堂实践的研究,教研员则要对新教师保持关注,加强培养。
下半场进行主题发言的专家分别为闵行区高中历史教研员陈艳老师、嘉定区高中历史教研员檀新林老师、浦东新区高中历史教研员吴广伦老师、长宁区高中历史教研员吴笛老师、杨浦区高中历史教研员叶朝良老师、静安区高中历史教研员左卫星老师、奉贤区高中历史教研员朱志浩老师、松江区高中历史教研员张史敏老师。
陈艳老师结合中学实践指出师范生进入中学后需要关注的三个素养:第一,问题素养历史学科具有批判性思维,要求师范生学会设计有质量、有挑战性的问题,并且要考虑问题的贯通性和批判性;第二,史料素养认识历史史料素养的独特价值,掌握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方法引导素养。
史学方法的引导,基于文本提出的问题以及确立问题的视角此外针对年轻教师“有学历,缺能力,有专业,缺文化”的现象提出四点建议,第一读通历史教科书的原始材料;第二养成阅读史学论著的习惯;第三经常性浏览史学网站;第四,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史料来源。
檀新林老师指出当前“双新”背景下,历史学科处于转型时期,是“素养为王”的时代,更加看重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在“我为什么教历史”“该怎么教”“课堂教什么”三个方面要有自己的思考,否则将不适应现代教育意识形态。
教师应在教学中突出主线,从文本阅读中厘清线索、把握主旨
吴广伦老师从解决学生在历史课上睡觉的情况入手,指出如何使教师教的课让学生喜欢,如何让学生接受教师的表达,是当前历史学科教育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基于“双新”背景下,吴老师提出两个解决措施:第一,解读文本和建构逻辑过程中进行问题化处理;第二,教学中可视化、情境化的应对,利用时政、漫画等突破重难点。
吴笛老师另辟蹊径,从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和师范生培养路径的一个侧面切入,希望将博物馆资源带入课堂他指出,博物馆入课堂与课标中的创设情境相关,是活化教材内容的运用,将博物馆资源带入课堂教学环节,融合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放宽视野,体现教师的胜任力、号召力和计划能力。
叶朝良老师的主题发言为新教师树立了危机感,他指出新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区别:第一,新教师备课倾向于个人喜好,且教学目标的主体都是教师;第二,新教师对学生的需求考虑不足,史料的讲解不够透彻,有糊弄史料的情况;第三,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先得出结论,再通过一系列史料论证,如此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第四,新教师在复习课上采用机械模式,不利于学生知识点的巩固。
左卫星老师用“目中有人”四字回应本次主题发言具体要求在于,第一,“目中有人”的核心是由物到人的转变,这亦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二,提前了解教育对象,想清楚学生为什么喜欢听课?是因为成绩还是基于个人发展;第三,以学生为本并非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第四,不要以为真正了解学生,尤其在出题时要关注学生的具体情况。
朱志浩老师指出,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对师范生的培养路径很清晰,但是学生的职业理想目标却不够清晰针对师范生的培养路径,朱老师提出三点要求,第一,师范生要加强专业知识的贯通性,要切实重视两门通史的贯通;第二,师范生要提升个人写作能力,在大学的学习中要学会积累、学会学习,进行写作实践;第三,完善、强化三个月的课堂教学师范实习,师范生实习基地和带教老师的选择可以借助教研员的推荐。
张史敏老师开门见山,针对本次主题提出五点要求:第一,专业知识方面,师范生需熟悉各个版本的通史;第二,开设新教材涉及的职官制度、法律史、史学理论等专门史研读;第三,注重专著的研读,既能引领自己,也能从中选取教学素材,成为课堂中增采的部分;第四,运用连续化方式对核心概念进行整合;第五,熟练运用白板等教学技术。
至此,上海市各区县16位高中历史教研员的主题发言结束本场主持人刘琼敏老师对各位教研员的主题发言进行简短总结,并再次感谢各位教研员的建议与分享三、闭幕式闭幕式上,主持人薛理禹老师向各位教研员在此次工作坊中精彩的发言和热烈讨论表示诚挚感谢,并请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王小莉老师在总结环节中致辞。
王小莉老师指出在素养为导向的时代背景下,新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是关键,新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命题比赛,学会提出问题并寻找出相对应的材料以逻辑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是新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的培养途径之一
最后,上海师范大学高红霞老师发表闭幕致辞她代表主办方对参与此次工作坊的上海市高中历史一线教研员表示诚挚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感谢今天参会教研员提出的建议和分享的信息,感谢一直以来教研员对上海历史教育改革的贡献,希望今后教研员能一如既往地支持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为历史学系的教育发展共同努力、保持高度。
本次会议历时四小时,专家学者围绕“‘双新’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与师范生培养路径”,进行了高密度的发言报告和交流,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与见解,会议最后,刘琼敏老师再次表达了对与会嘉宾的感谢,此次会议圆满结束。
供稿:历史学系2020级学术型硕士 邹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