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许倬云(历史学家许倬云王力宏)这都可以
也许是遇到了“本家”,许知远专访历史学家许倬云,贡献出了可能是《十三邀》迄今为止质量最高的一期节目。
先天性肌肉萎缩,13岁时许倬云才学会拄着棍走路从大陆到台湾,再到美国,今年,许先生已经90岁高龄也许是遇到了“本家”,许知远专访历史学家许倬云,贡献出了可能是《十三邀》迄今为止质量最高的一期节目在此之前,对许倬云先生,我知之甚少,更没有读过先生的著作,印象只有台大历史系毕业,傅斯年先生的学生,受胡适影响不小,与李敖是台大历史同门,后来还打过官司。
以及,后来知道的,赴美任教之后,还带出一个学生叫王小波;再以及,有个外孙叫王力宏。
从1930年的江南水乡,到美国匹兹堡,许先生身上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但也有着对西方文化体系的冷峻洞察他的经历使得他中西汇通,博采众长许知远问:(近代以来,我们闷棍还没挨光)觉得什么时候会过去?他说,“要里头自己喘得过气来,里边自己养,能仰着头,说我不怕这个不怕那个,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拿全世界人类曾走过的路,都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
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你未见”面对现在全球性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是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目的在哪里他的建议是向里看实际上,从小残疾的先天条件,让他也只能向里看,这一点也侧面反映在许先生的夫人对许先生的性格评价上——不认输。
年纪那么大了,愣是每天听年轻小孩讲一点,早早学会使用电脑,而很多许先生同龄人、年龄更小的教授学者,早早放弃身体上的残疾,会在思想和精神世界里把这部分能力补回来典型特质就是,残疾人会更敏感,也更具备洞察力——如,我很敬佩的作家史铁生,台湾歌手郑智化。
许倬云先生更是不遑多让数十本煌煌学术著作,毕生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刻洞察,证明了许倬云先生没有浪费自己的天赋——上天给他关了一扇门,然后留下了一扇窗他从那扇窗望出去,看到了古今中外浩然五千年的条条纹理,以及隐蔽在背后的历史经脉。
许知远问,“您对中国文化最有信心的到底是什么呢?”许先生答:“我抗战期间的经历影响我一辈子,也影响我念书的选方向,以及我关心的事情抗战期间是求死不得,求生不成,我又是残废,也不能上学,7岁抗战开始,我到13岁才能真正拄着棍走路,我就跟着父母跑,我父亲的工作是战地的文官,所以我们也就在战场前,战线前前后后,常常就住在乡下,老百姓那儿去接个铺,庙里边借个地方就住了,所以我跟老百姓日子很接近……农夫怎么种田,7、8岁的小孩坐在地里去抓虫子,那这些经历,我在中国内地的这些日子,看了很多,我的心一直念的那些人……。
我们打8年是靠农村撑起来的,那时农村的,各地撤退的人,或者拉锯战术前线撤到后边农村,农村人一句闲话不说,接纳难民,一句闲话不说,多少粮食拿出来一起吃,没有(粮食)一群人也一起饿,满路的人奔走,往内陆走,没有人欺负人,挤着上车,挤着上船,都先让老弱妇女往上推,自己留在后面,大路上奔走,多少老年人走不动了,跟孩子说你们走,走!……
所以我知道,中国不会亡,中国不可能亡!”讲完上面这些话之后的一句话是,“对不起”——
许先生为自己的失态抱歉。这个九旬老人,每次讲到抗战经历,都禁不住哭成泪人。此时,我只能为自己曾经面对似乎熟知又熟的历史时,那种肤浅的轻佻,而羞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