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许倬云(历史学家许倬云为什么在美国发展)难以置信
许倬云的学术成就,与其大时代下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在80岁时,他总结一生:“在时代巨变之中,残疾之身躯,随同父母,不断迁徙。二十岁前,未尝宁居,中年时,离台来美,不觉又已四十年,一生之半,在海外度过。一转眼,已是八十岁,眼看要终老异国。
金融观察家编者语许倬云的学术成就,与其大时代下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在80岁时,他总结一生:“在时代巨变之中,残疾之身躯,随同父母,不断迁徙二十岁前,未尝宁居,中年时,离台来美,不觉又已四十年,一生之半,在海外度过。
一转眼,已是八十岁,眼看要终老异国”时光荏苒,又十三载,这段总结依然可以用敬请阅读来源/微信公众号“FMBA”“从大陆逃到台湾,在台湾重新生根发芽,长出新的中国的旁枝,这个是我们到台湾时最大的感觉我亲眼看见美国在五六十年里的变化,却没有变得更好,我感受到它的衰退。
”视频那端,远在美国匹兹堡的许倬云先生,双臂交叠,对着镜头缓缓地说2022年夏,范耀文、陈语思/摄
许倬云是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集中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中国上古史过去一年,许倬云八易其稿,完成新书《经纬华夏》新著以考古学为基石展开论述,考察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
这应该是他最后一本学术著作,他感叹道:“我已老迈,大概再无余力撰写如此较具规模的专著”全书结尾,是这位常年心怀忧虑的鲐背老人对这个世界的殷殷嘱望:希望《礼记·大同》里的“大同世界”理想,早日在中国乃至世界落实。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采人之长,舍人之短,在我们源远流长的基础上,熔铸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文化的初阶,在更远的未来继长增高拳拳此心,以告国人”近日,这位93岁的老人获得“2022-2023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他将于7月8日在“世界因你而美丽——2022-2023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与全球华人共享荣耀。
许倬云的学术成就,与其大时代下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在80岁时,他总结一生:“在时代巨变之中,残疾之身躯,随同父母,不断迁徙二十岁前,未尝宁居,中年时,离台来美,不觉又已四十年,一生之半,在海外度过一转眼,已是八十岁,眼看要终老异国。
”时光荏苒,又十三载,这段总结依然可以用01“抗战是我非常重要的记忆”许家所经历的动荡,是从太平天国时期开始的许氏家族是士大夫世家,清朝乾隆年间从福建搬到无锡,成为当地士族太平天国战争开始后,许家所在的无锡——这一全国最富庶的平原地区,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重创。
军锋所至,文人士绅悉数逃散,许倬云的爷爷跑到外地做师爷谋生待战乱落幕,无锡许家的26个男丁只剩下5个许倬云的父亲许凤藻,出生于1891年,考上了位于南京、隶属于南洋水师的江南水师学堂,从此走上海军军官之路。
1930年,已经育有两儿两女的许凤藻、章舜英夫妇在厦门又收获了一对双胞胎,哥哥叫许倬云,弟弟叫许翼云弟弟一切正常,哥哥却先天性肌肉萎缩导致手脚弯曲,一辈子离不开拐杖1935年,许凤藻携全家调任荆沙关监督,兼任外交交涉员。
两年后,抗战全面爆发7岁的许倬云对战时生活记忆深刻,“抗战是我非常重要的记忆,看见人家流离失所,看见死亡,看见战火,知道什么叫饥饿,什么叫恐惧,这是无法代替的经验”“我真正有记忆,忽然从小娃娃变成有悲苦之想,就在抗战时期一批川军赶赴前线时。
”因身体原因不能上学,许倬云坐在家门口的抱鼓石上,望着延绵不绝的川军队伍从家门口走过妈妈带着一群妇女忙着烧开水,给大军提供饮水大人都在驻足议论:“这些人一个都回不来的”他见证了离乱,见证了伤兵们无可奈何的哀痛。
伤员聚在村子的广场上,第二天死掉一半人,第三天又死掉一半中的一半人医生们忙不过来,药物和耗材简陋,伤兵们喝了高粱酒,把酒倒在腿上后就开始被截肢,一时间鬼哭神嚎每次看美国经典电影《乱世佳人》,看到伤兵一幕,许倬云就会想到家门口的惨状。
这段经历,让幼小的他瞬间长大谈及抗战岁月,许倬云常感慨:“为什么我到五十岁才能原谅日本人?我不原谅日本军阀,我原谅日本人”许凤藻被派主持第五战区经济委员会后,工作重心是保障军粮民食供应以及安定社会秩序随着战线的推移,父亲到处驻点办公,全家人只好跟着走。
许倬云常常被安放在土墩上、石磨上,坐在小板凳上静静看众人干农活这让他得以深入内地农村,了解长江沿岸的山川胜景及传统中国农村的生活习俗——这段艰难困苦的底层经历,成为他一生的精神底色后来,他写作《汉代农业:中国早期农业经济的形成》一书,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托少年时期的切身经验,重构了传统中国农业基本盘的整体面貌。
关于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许倬云回忆:“在抗战逃难中,我是被背着走的,在湖北是背在背上,在四川是背在背篼里,我父亲单位里总是有身强力壮的人背我”“因为我一辈子不能动,不能跟人家一起玩,所以永远做一个旁观者,这跟我一辈子做历史研究有相当大的关系,历史学家也做旁观者。
”这段经历,使得他终身的历史研究,都注重“常民”视角,而非传统的政治史或帝王将相2021年冬,陈荣辉/摄
02抗战胜利后的漂泊,从无锡到台湾抗战胜利后,许凤藻出任全国引水委员会主任,奉命恢复被战争切断的航道短暂干了一阵子,就退休了父亲刚一次性领到的退休金,遵照政府要求兑换成金圆券,就在急速通货膨胀中化为废纸。
1946年,许倬云插班进入无锡辅仁中学就读高中因为身体残疾,此前他都是在家自修,接受父亲、兄姐的指导父亲读什么书,他便跟着读,而父亲最喜欢读宋代名臣的奏议许倬云最初沉迷于看武侠小说,10岁时遵父命读《史记》。
抗战时,他读了许多报刊,有《大公报》《观察》《时与潮》《东方杂志》父亲无法对其进行系统教育,但会随机指点,比如在短波收音机上听BBC时,把欧洲战事进展结合地图,讲给在家自学的儿子辅仁中学创建于1918年,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预备学校。
圣约翰大学是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创办的大学,还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教会学校抗战时期,辅仁中学搬入上海租界,抗战胜利后迁回无锡学校教科书由上海印刷局提供,英语教科书从印度运来它是一所规模小,但教学严格的高中,教师多为无锡士绅家庭的知识分子。
许倬云的两个哥哥都曾就读于辅仁中学,但他的身体情况特殊父母去跟学校商议,学校只列出一项条件:第一学期必须及格难以想象,一个孩子跨过小学、初中,直接进入高中,怎能轻松应对课程?然而,学校确实为了帮助许倬云,把冒尖的十多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班,开展“尖子生教育”。
回顾中学教育,许倬云深感同学的提携,他也直言:“语文、数学很容易学,数学简直是天底下最容易学的,因为有迹可循同样有迹可循的物理与化学也很容易掌握”他认为:同学之间对他的帮助,不仅是补足了自己缺少正常教育的遗憾;而且,又因此得到许多同学互相帮助的经验。
读完高中,父母准备送许倬云进入荣德生在1947年创办的私立江南大学这所新大学以食品工程专业见长,但许倬云更属意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是《国史大纲》作者钱穆随之而来的世变,打乱了他的安排1948年底,他随二姐许婉清夫妇南下去了台湾。
作为流亡学生,许倬云插班进入台南二中读高三他觉得,这所学校比辅仁中学差太远了读了三个月就高中毕业考虑到手脚不便的他将来可以在家做翻译,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方东美的太太帮他填报了台大外语系草创初期的台大,学生少,老师多,学生有很多时间可以与老师交流。
多年后,许倬云一直念念不忘如此密切的师生关系在外文系一年后,许倬云转入历史系因为校长傅斯年看到他的入学成绩,认为他应该去读历史系大二开始,许倬云以历史系为主,考古人类学系为辅当时“中央研究院”迁台的人马多在台大兼课,许倬云有幸受到诸多学术大家指点,还常常是一两个人一班“吃小灶”。
1953年,许倬云本科毕业并进入台大研究所,主攻中国上古史研究所刚成立,没几个学生,老师还是原班人马他在台大的恩师有:考古学家李济之,曾主持河南安阳的殷墟发掘,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历史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沈刚伯,是西洋史研究的开路者;考古学家董作宾,是民国时期甲骨文研究最重要的甲骨学“四堂”之一;文化人类学家李宗侗,经常派三轮车接学生去家里上课;民族学家凌纯声,完成中国第一部民族学调查……
“我一辈子感激的是不同风格、途径的老师,每个人都给我一些东西,每个人都给一个终身仰慕的楷模我也没有专挑哪一位老师的路线,我走我自己的路,但每个人对我都有相当大的影响”他回忆台大时期的授业恩师时说道2008年,许乐鹏/摄
03在美国近一甲子1956年,许倬云从研究所毕业进入“中研院”史语所在胡适的帮助下,他获得纽约华侨徐铭信的1500美元奖学金,得以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1957年夏,他坐船远航美国东海岸不同于其他留学生坐飞机或快速客轮,他是廉价货船的“附带乘客”。
这艘船装载着菲律宾出产的铁砂,慢吞吞地驶向目的地“船离开基隆码头,大约在黄昏时航向菲律宾沿着台湾东海岸,眼看着台湾岛从绿色的山陵,逐渐退向西边水平线,渐行渐远,衬托西天云彩,宛如浮置于太平洋淡灰色海波上的一盘墨绿色盆景。
”许倬云这样回忆第一次出国离开台湾,货船去菲律宾装货,再下一站则是夏威夷的檀香山许倬云上岸参加观光团,印象最深的是无边无际的凤梨田、甘蔗田,以及建在甘蔗田边上的朗姆甜酒厂实地察看,他才理解了农工业、资本主义经营、大规模生产的规模和性质。
停靠巴拿马运河时,闸门蓄水,几万吨的轮船被抬升,开闸,降水,船离去许倬云第一次亲身体会到,现代技术的使用能够产生多大能量待船驶入美国最大的河口湾——切萨皮克湾,看着内湾又深又宽,两岸却很平坦,他感叹:“上帝对美国不薄!天造地设开了这一条航道,世界其他地方没有如此的条件。
”看见纽约的水运之便利,他愈发感慨:“美国的富足,除了人力以外,也有无可比拟的天然条件”1957年8月中旬,27岁的许倬云踏入芝加哥校园之际,美国的民权运动勃起,终于引发了阿肯色州“小石城事件”州长抵制最高法院的判决,动用国民警卫队以阻止黑人学生进入高中校园,州的自治权与联邦权力发生冲突。
总统艾森豪威尔将阿肯色州国民警卫队联邦化,派陆军101空降师去小石城,护送黑人进校园许倬云刚巧见证了这幕风起云涌的剧变芝加哥大学,是当时美国中东考古乃至埃及考古研究最强的学校许倬云进入芝加哥大学的东方研究所,但因腿脚不便而住在神学院宿舍里。
歪打正着,此地神学院的学生有反叛的传统,他们更加乐于投身民权运动,这也造就了许倬云的独特经历这个撑着两根拐杖、腿上装着石膏套的中国人,跟在一群白人黑人后面,参与各种街头政治,比如去火车站接黑人,去监督社区投票……中国年轻人追求种族平等的精神,感动了美国人。
许倬云在芝加哥大学读书5年,每年有2到4个月在医院接受免费手术,矫治他的先天残疾这家医院的定位是帮助穷人矫治小儿麻痹症,医生对许倬云的病例非常感兴趣手术之后康复期间,是漫长难耐的岁月幸而可以和许多残疾儿童的家长聊天,彼此都是同病的病人或者其眷属。
在这一特殊场合,虽然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同病相怜,反而能敞开心扉,这也让他得以有机会了解美国普通民众的心理及生活许倬云日后回顾,自己在芝加哥“读了”五年的美国社会,并非全通过书本,“我的日子过得非常丰富:开刀、念书、搞民权、神学院宿舍里聊天。
”经由如此的传奇经历,他见识了美国最底层的生活,包括美式政治中不完美甚至丑陋的现象这种遭遇,其实是绝大多数留学生无从遭遇、也无法想象的情况许倬云常常感慨:他何其幸运,能够因此病苦的遭际,反而有此机缘进入当地民众的生活深处,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与环境的关系。
1962年,许倬云拒绝了五份美国工作的邀请(其中包括芝加哥大学),选择回到台湾当时,赴美留学的台湾学生普遍选择留美,许倬云是第一个学成返台的博士之所以作此选择,是出于三个承诺:对母亲、史语所、台大钱思亮校长。
回来后,他同时在史语所和台大工作,后来在台大做到历史系主任许倬云在学界可谓年少得志,做事直率的风格招人嫉恨,复杂的人际关系令他疲于应付加之无法接受国民党对校园的干涉,1970年他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客座访问,迫于台湾的时局,选择定居匹兹堡至今。
在台8年的一大收获是,他与小12岁的孙曼丽相爱而结合,他称其为“守护天使”许倬云说,自己在几十年里经历了美国最为繁盛的辉煌,也看见美国正在日渐衰败,这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这个国土曾经承诺给我们许多可以发展的空间、发展的线索。
这会儿,没走完——甚至还没开始走,就败落了这非常可惜,也非常令人难过”2023年初,Joshua Franzos/摄
04《万古江河》成畅销书从1960年代开始,许倬云在台湾、美国不断教研与著述据新近出版的《倬彼云汉:许倬云先生学思历程》记载,截至2022年,他共有中文专著58种、英文专著6种、中文合著及编著26种、英文合著2种,共计92种、212个版本行世。
他在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论文《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 An Analysis of Social Mobility, 722-222 B.C.》,1965年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哈佛大学汉学巨擘费正清评价为“小经典”。
2006年,这本书在大陆翻译出版,名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去年,根据芝加哥大学论文原本翻译的新版也已完成,预计今年内出版新译本的名字更为明晰:《古代中国的转型期:春秋战国间的社会与政治制度变动》。
1991年,大陆引进出版他的第一本书《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这本史学通识读物,由其上课讲稿和对话录组成,强调以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国历史——这也是他一以贯之的学术立场1994年,大陆出版他的第二本书《从历史看领导》。
同年,他在大陆还出版了学术专著《西周史》这本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整合考古、文献、金文三方面的资料,从文化、观念、制度、生活等角度,论述了大一统的“华夏中国”是如何形成的自1984年联经初版至今,这本书已经印行了十个版本,成为该领域必读的学术经典。
1998年,《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终于在大陆被翻译出版同年,他还在大陆出版了《历史的分光镜》,这是由其学生陈宁、邵东方将其学术著作中的主要观点提要整理而成直到2006年,《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同步在海峡两岸出版,不仅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在海峡两岸销量也超过百万册。
2019年7月,清华大学向新生发送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一并送上《万古江河》,校长寄语新生“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许倬云一生主张“为常民写史”,终于,他的著作由此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此后至今18年间,他在大陆出版新作近二十种,自选集、演讲集、旧书新版络绎不绝,成为这个时代最具公众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
近年来,他的线上课程、演讲、谈话频频“破圈”,受到年轻群体的喜爱2020年疫情初起,《十三邀》对他的采访播出,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现象,一句“往里走,安顿自己”令无数人闻之落泪即将出版的《经纬华夏》,与《万古江河》一样,有着一以贯之的“大关怀”。
许倬云在新书末尾《余白》中描述这般继承性:“我平生著作,其计划与开展的过程,以《万古江河》最有特色……这本书稿即将完成,本打算作为《万古江河》的续编,以补充过去陈述的分析以外,又在别的层面进行一些讨论,以说明中国这一华夏共同体,如何可以经历数千年而不败。
这本书写作过程中,我的想法逐渐改变,终于走了完全不同的路线,可以说与《万古江河》居然脱钩,全然不同了”他阐述两书的相同与不相同,“如此改变,是顺着自己的思考路线发展,顺其自然;而且因应着考古材料的众多,有一半以上的论述是有关考古成果的启示,而并不限于传统的文献资料所记载的范畴。
”他觉得高兴的是,居然在整理地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时,他找到了一个缺口:将“祝融八姓”的扩散,与龙山文化后续者大汶口文化的衰退,结合为一个相关的现象,而归结于距今4000年世界气候普遍干旱、寒冷的现象而且,在如此转移之后,中国的古代居然就从新石器时代转变为青铜时代。
在《经纬华夏》中,许倬云赞叹中国文化经历多次调整磨合后,呈现出来的包容性:“如此特色,在世界其他文化形成过程中,甚为罕见——很少有地理上如此完整的一片空间,作为族群融合的场所于是,从本书陈述的时间看,中国文化跨度近万年,少说也有六千年。
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这一个例极为独特”他希望经由这本书,让国人知道——“天地之间应有如此的中国”
许倬云一直主张:读书固然重要,更要读“社会”这本大书——制度、规章、书本,往往与当下发生的社会现实存在相当程度的距离九十多岁了,他还保持着少年时的习惯,每天看《纽约时报》《大西洋杂志》等英文报刊,以及两岸的中文资讯,为这个变化剧烈的世界心怀忧虑。
限于身体他已经三年足不出户,但不妨碍他对新技术的关心、思考对于个人主义之下日渐疏离的人伦关系,他显得忧心忡忡“人工智能会对包括历史在内的人文学科造成什么改变?”他回复道:“我不担心AI超越我们,我担心我们忘了别人——人跟人之间不再有面对面的接触,人把自己封锁在小盒子里边,忘了外面有血有肉的别人。
”作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许倬云在自身领域的卓越贡献,也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华人榜样、成为“2022-2023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的获奖者完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FMBA”,2023年7月8日(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篇编辑:姚玲利温馨提示:目前微信推送文章不再按照发布时间排序,而是会优先显示“设为星标”或者点击过“在看”文章的订阅号推送广大读者朋友们可以点击上方蓝字“金融观察家”,然后再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或对喜欢的文章点击“在看”,方便查阅。
感谢您的关注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金融观察家“聚焦金融政策研究促进金融专业交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