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李硕老婆(历史学家李硕老婆照片)这都可以?
当时的大小环境,在此基础上来看孔子的学术思想与成就、一生主要政治与教育活动。现在看是逆历史潮流的;4:孔子一生述而不著,但是整理六经是非常大的贡
全书依据现存文字和考古资料,详尽还原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的大小环境,在此基础上来看孔子的学术思想与成就、一生主要政治与教育活动书中一些重要观点:1:春秋是中国的贵族共和时代,跟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社会有一些相似;。
2:英国的大宪章,和孔子时代的“侯马盟约”,都是封建主之间协商的产物3:孔子想恢复的是周朝初年各级封建主规规矩矩的社会,现在看是逆历史潮流的;4:孔子一生述而不著,但是整理六经是非常大的贡献,否则后人很难了解孔子之前的社会;。
5:孔子提倡惯例法,反对成文法,后世在成文法的基础上纳入孔子的思想,就越搞越复杂;6:孔子不是十全十美的圣人,他的家庭生活很失败,他那套“孝悌”家庭伦理学说也问题多多;7:孔子死后,子贡带头振作孔门,提升孔子地位,他的方法就是神化孔子;
8:老实又有点笨的曾参整理了《论语》和《礼记》,《礼记》许多反人性的内容可能是曾参不明白孔子说话的上下文,给后世的儒家埋下了“吃人的礼教”的伏笔作者对这一段历史的解读,我感觉学术功力强过易中天和王立群两颗星。
对许多事件的不同学术观点做了自己的取舍,逻辑上比较自洽最重要的是不仅仅根据史书把故事讲一遍,而是极力还原出当时的场景涉及到许多诸侯国的狗血故事,人物事件纷繁,并且这段历史是媒体上相对较少提及的,基本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有许多生僻字,适合在电脑上用Kindle PC版看,可以随时查生字,随时看地图书后附了当时的大事记,我感觉还缺更详细的地图,和书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的关系图总体评价5星,非常好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按高的算,要超过两米了,有点吓人按低的算,也有一米九左右古代人营养条件不好,身高普遍要矮一点,所以孔子这个头,到哪儿都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2612:那么周王、诸侯、大贵族们,难道没给自己留一点地产吗?有,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份“自留地”,不分封出去,而是派一些管家去管理,征收赋税,靠这些来养活自己,而不是靠下级的诸侯、大夫、士来进贡钱财。
#4103:小贵族对大贵族、大贵族对国君的义务,就像诸侯对天子一样,主要是出力打仗,基本不交税所以春秋的时候列国打仗,大小贵族们就驾着马车,带着刀枪和自家农奴上战场,替国君出力#4234:总的来说,春秋贵族和农奴之间的关系没有很明确的法律规范,那时也没有成文的法典,都是贵族们的“人治”状态。
欧洲的中世纪也是这种一层层分封的关系,但他们的亲属网没春秋贵族这么庞大,封君和封臣之间大都没有亲属关系,所以另有一套很复杂的法律和观念来规范“封建”关系,权利义务规定得更细、更平等,比如“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4295:打仗时,见了对方国君的战车,要有礼貌地打招呼问候哪怕要俘虏敌人的国君,也要行着礼说客套话这样才算是“君子”,在贵族圈子内才被瞧得起所以,春秋时打仗,都是贵族自己玩的游戏,规模小,跟老百姓没关系,战争也不太伤害老百姓。
#4626:这三家权力和地位又不一样,排行是倒过来的:季孙氏地位最高,世代掌握鲁国政权;叔孙氏次之;孟孙氏最弱鲁国的政局,其实是这三个家族的“贵族共和”,或者叫“寡头共和”,他们三家商量决定的事就是鲁国的国策。
#5327:孔子的教育事业,和他的弟子团队,就在“社会需求”的夹缝里这么起步了他教这些早期学生,主要是“职业教育”,最实用的知识,还不是“六经”那套高深学问#6698:孔子这次陪南宫敬叔旅行,算是为老东家孟孙氏成功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他也得到了现实的好处。
最重要的是,他有了这辈子的第一辆马车#7529:中原原有的那些民族,有些可能已经有姓的观念;没有的,也被周人强行安了一个“姓”,用来区分能否通婚比如商人,都是“子”姓(孔子是商人后代,所以也是“子”姓);秦、梁、莒国是“嬴”姓,薛国是“任”姓,邾国是“曹”姓。
这些族群(小国),也逐渐都有了同姓不婚的禁忌氏,用来区分贵族的家族、家支氏的来历很多#77910:所以春秋的周王室,可以说是“有形式,没内容”,没人公然否定王室的权威,但列国内部、列国之间的事情,王室已经无力管理了。
新的国际秩序应该是什么,需要各诸侯国自己摸索#85411:春秋时,列国贵族的动乱都差不多,根源是利益,导火线是女人这原因也简单,后世官僚制度,是办公室(朝堂)政治,充其量发展到会议桌、酒桌上;贵族社会则是家庭政治,很大程度上是被窝里的政治。
#95412:春秋时期的大道理是,国家不能消灭,贵族也不能消灭哪个贵族为非作歹,实在天怒人怨,最合适的办法是把他法办:或驱逐,或砍头(不太体面,一般是责令自尽)但他这个家族不能消灭,得找他的兄弟、堂兄弟,继承族长地位,继续繁衍下去。
#103513:鲁昭公一党逃奔齐国,孔子在家冥思苦想一阵,结论是:走,带上老婆孩子,追随国君,流亡去也三家都叛乱了,要继续跟着季平子、孟懿子混饭吃,就是立场不坚定,投靠叛乱者孔子知书达理,这个觉悟不能丢。
#103914:孔子从齐国归来后的十年,就是40岁到50岁之间,他在鲁国的生活相对平静,没做官,主要是招徒弟,讲学这是他的学术声誉迅速增长的时期,很多有名的弟子,都是这个时期投到他门下的#125015:比寡头共和更糟糕的情况,就是阳虎这种管家篡夺了主人的权力,还掌握了国家政权。
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陪臣就是阳虎这种当管家的小贵族孔子说,这种局面,能维持三代人就不错了#131816:还有更有趣的,后世读史的人一直没注意到原来,孔子和阳虎这两人,长得个头、相貌一模一样,这太难得了。
#134317:其实在春秋时代,国家关系和后来,和近代很不一样,那时的中原列国默认大家是周天子统治下的成员,互相间没太大的军事戒备;至于和蛮夷国家相邻的,因为路程较远,总有做出反应的时间,一般也没有专门管理国境线的边防机构。
那时称国界为“封疆”,“封”就是在路边堆一个大土堆,作为国界的标志,很少有别的管制措施#142618:孔子理想的政治秩序没什么新鲜的,就是周人灭商,建立王朝之后的“封建”秩序首先是周王(天子)和诸侯国的关系。
周王要有权威,国君们必须服从周王,定期去朝觐,为王室服务其次是诸侯国内部国君和贵族们的关系和周王与列国的关系类似,国君要有权威,贵族们服从国君#162219:孔子承认阶级差别、高低贵贱,但在这个基础上,他不主张贵族和统治者们为所欲为,而是号召他们对老百姓好一点,让老百姓有条活路。
他提倡“仁”,具体到政治和阶级关系上,就是号召贵族和当权者们别盘剥得太厉害,更别草菅人命#166320:孔子也是周人的正统观念,在生活中很少谈到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他还说,贤明的王者,不会拿自己的私人事务去麻烦上帝,王者向上帝献祭,祈求的是天下风调雨顺,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人事务。
以此类推,贵族或者普通人祭祀先祖或家里面的灶神等小神,也是例行公事,不是为了个人的某种私事这和基督教等西方宗教很不一样,#1832
21:如果看看欧洲的贵族时代,视野会更广一些欧洲中世纪,国王们和贵族也有分权的矛盾,但像春秋这样贵族彻底架空国王的还不多所以欧洲是贵族们和国王搞盟誓,订法条,规定各自的势力范围和权利义务英国这个现象最明显,就是八百年前的“大宪章”,主要是贵族们防范国王权力扩张。
#2194
22:“堕三都”的事业,就这么成了半吊子工程三桓家族慢慢开始回过味儿来:原来孔子这人不是那么好使唤的,他有自己的主见,而且还会损害三桓家族的利益#249323:他后来丢了官,周游四方很多年,弟子们照样追随他,吃苦受累甚至担风险,班子一直没散掉,还越来越大。
这非常难得,不但之前没有,后世也再没有过这么坚定团结、能折腾的师生团队(除了墨子一伙人,可关于墨子的记载太少,我们不了解详情),这跟孔子的个性很有关系#261324:孔子从政之前,学术声望已经很高,举国上下期望值也大,觉得他一出来当官,鲁国肯定能有一番新气象。
可实际上,孔子解决不了鲁国最大的难题:三桓专权#2643
25:孔子没再婚,也没小妾小老婆,晚年周游列国,一点牵挂都没有在传统时代,这是标准的另类人士,那时只要家境稍微过得去的人士,都要讨上一两房小妾后世很多道学先生,嚷着这也学孔子,那也学孔子,但这一条死也学不来。
#294626:孔子不是十全十美的圣人,他的家庭生活很失败,他那套“孝悌”家庭伦理学说也问题多多。究其原因,可能就因为他是个哲学家,而哲学是不能指导家庭生活的。#2973
27:商人文明最大的特色是鬼神崇拜,而且是嗜血的鬼神崇拜不管是给天神还是给自己祖先献祭,都杀很多牲畜和人商人死了埋葬时要杀人殉葬穷人家没奴隶可杀,也要杀只狗埋上#311728:孔子这种“三代大同小异”历史观,其实完全忘掉了商朝文明的血腥残暴,末代商王纣成了替罪羊,王朝的一切罪恶都归到了商纣头上。
这倒不是孔子的创作,很可能是周朝开国者周公的国策;只是这段历史的文献太少,今天已经难以如实复原了#3173
29:所以孔子理想的司法模式,就是贵族大老爷听完双方的陈述,脑子里转一转,想想以往有什么惯例,然后做出一个判决但从战国开始,列国搞变法都颁布法典,完全不是孔子这套理想秦汉时候,法律不考虑亲属关系问题再到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时候,儒家的影响越来越大,朝廷立法也受影响,觉得应该把亲属关系考虑到量刑里边去。
这一下子就搞复杂了,#382530:孔子提倡的君臣尊卑,搞的“堕三都”那类举措,目标也就是建立起和现在楚国一样的政治秩序,但是行不通,贵族寡头的势力太强大,已经积重难返了楚国明显更适合孔子但那样一来,就有了更大的“道义”问题。
因为他要是给楚王做事,就是承认了在洛阳周王之外,还有个对等的王,更何况历代楚王的梦想,是取代洛阳的周王,统治整个中原世界#406331:冉有左军和齐军混战了一番,双方逐渐都向后撤,又拉开了距离鲁军班师回城,清点一下战果,斩获敌军首级八十个,自己的损失大概也差不多。
四五万人的一场大战,战死百余人,双方都觉得惊心动魄,产生了很多可歌可泣、著之竹帛的言行#438232:孔子最后生活在鲁国的这几年,季康子对他完全是国老、国师的待遇,但没给他安排实职,不用管具体事#4474。
33:这也是春秋史一直上演的一幕:“蛮夷”国家没有贵族寡头政治的传统,集权程度高,能迅速崛起可当他们接触到“文明”的中原世界,会被这里复杂的文化和游戏规则吸引,也想按照中原的政治伦理来当霸主,维持中原旧秩序。
这又降低了他们的战斗力和扩张性楚国、吴国相继走过这个历程,而在吴国灭亡后,取代它的越国也走上了这个循环#463834:虽说是拿腔捏调的官报,有总比没有好,《春秋》能抄出来,变成书,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其他国家的档案,没有经过这种汇编整理,就大都失传了。
#471735:他整理了“六经”,让这些文献可以完整、准确地传递给后世人,可谓功德无量因为“六经”都是春秋和更早的文献,里面记载的那些事件、文化,和后世中国(战国以后的)很不一样如果没有“六经”,现代人几乎没法解读上古中国。
#482636:孔墓外面盖起了一百多所房子,形成了一个郊外街区,被称为“孔里”,到近代变成了著名的孔府、孔庙、孔林,“三孔”旅游景点,还有人把这里叫“阙里”,说这是孔子在曲阜城里住的街区,他讲学也在这里。
其实在孔子时代,他的坟墓还在曲阜城外孔子活着的时候和今天的“三孔”没任何关系,这里只是他的墓地而已#514437:面对社会上对孔子的质疑和否定,子贡带头振作孔门,提升孔子地位,他的方法就是神化孔子,把孔子包装得全知全能、半人半神。
#523238:再后来,子贡去世了,曾参也老了,他有了完全的自主权,才和学生们合作,把孔子生平说过的话、办过的事正式写下来,这就是《论语》和《礼记》两部书直到曾参死后,他的弟子们还在往《礼记》里面增补各种内容。
#543139:孔子的形象被比较真实地记录下来,多亏了曾参的老实,这主要是《论语》;把儒家学说搞得不近人情,没人性,埋下了“吃人的礼教”的伏笔,则是因为曾参的愚蠢,主要代表是《礼记》所以,要说塑造儒家的功劳,除了孔子这个开山始祖,就是曾参这个记录、转述人了。
#544540:五年时间里,从孔子后人、一介书生到兵团主帅,目睹和亲自促成了暴秦瓦解、霸王陨落,然后又是著述生活孔藂的身份跨界之大,故事信息量之浓缩,远超过《静静的顿河》里的格里高利我们今天的人,能写好他的故事吗?#6746。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