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对唐朝的评价(历史学家如何评价慈禧)学会了吗
一、“历史叙述”的概念分析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件,研究历史离不开叙述。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言,没有叙
一、“历史叙述”的概念分析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件,研究历史离不开叙述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言,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它的重要功能在于“传递”历史这种传递,既包括历史事实的传递,也包括历史叙述主体个人意识的传递。
易兰在《历史叙述的客观与主观》中指出:“历史叙述从理论上来说,并不只是一个未展开的事件序列,还包括因这些事件而存在的三种可以辨别的观点:叙述者、叙述的受众(听众或读者)以及被叙述的对象而这三者之间的一致性是历史叙述的最大追求,即。
历史叙述以真实地、完整地还原历史本来而口为最高原则”张垚在《历史叙述如何接近历史真实》中指出,真实才是历史的灵魂要让有血有肉的历史叙述接近“历史真实”,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允许多元叙述的存在历史叙述主体偏好的不同带来历史叙述的多元,我们可以依靠多元历史叙述中差异性的并存、不同解释的竞争、多种观点的互相补充,使历史叙述有文有质,既具备丰富的“表情”,又接近真实的“本貌”。
二是注重史料选择的科学性历史叙述不是文学虚构,史料是历史叙述的前提历史研究者需要通过加强自己的学术修为、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提升史料选择的科学性、运用的合理性,从而不断接近“历史真实”三是区分叙述的层次性。
历史叙述是分层次的,既有纯粹事件叙述,也有将事件叙述与因果分析交织在一起夹叙夹议的叙述可以说,历史叙述中包括了“事、义、文”三要素为了使历史叙述更加接近“历史真实”,需要注重“事、义、文”三要素的组合方式、侧重点,在整个历史叙述的大范畴内追求细致的针对性。
张兆金在《高考试题的历史叙述与教学启示》中指出,高考试题本身“就是一种叙述”命题者对历史事实或历史记录进行简要叙述,目的是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素养构成进行考查对历史叙述的理解和辨别程度是学生考试成败的关键,这就决定了历史叙述在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考查中的重要性,我们对历史叙述应多加关注。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三套历史试题都对历史叙述的概念进行了考查如全国卷I第26题,题干呈现了关于唐初径州之战的四种表述,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概念的理解和辨别程度全国卷11第35题,以不同时期的《赫鲁晓夫回忆录》文本为载体,考查历史叙述受到时代影响的认识。
全国卷I第27题,通过北宋时期关于宋太宗活动的不同记录,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与历史记录的认识近两年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关于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有如下变化:2016年2017年、2018年变化解读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1.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2.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3.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考试大纲在“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相关表述调整重在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
的认识理解,淡化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认识,淡化历史现象和观点的证明,只要求加以说明,能力要求有所降低二、高考命题分析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6)表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2.(2017·海南高考·19)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3.(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4.(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5.(2018·河南八市高三第二次测评·18)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B.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D.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6.(2018·安徽十校联盟高三摸底·8)戊戌政变前谭嗣同曾劝说袁世凯“围园劫后”(包围圆明园,劫持慈禧太后)
,关于在这一事件前后,袁世凯在何时告密有不同的记载袁世凯在《戊戌日记》一文中声称,自己是在政变发动之前告的密;张一麟在《心太平室集》则称,袁世凯在政变发动之后,为撇淸与维新派之间的关系才告的密这反映出()
A.当亊人的历史叙事一定真实可信B.同一历史亊件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7.(2018·山东滨州高三9月调研·5)《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毛玠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表明()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
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8.(2018·四川成都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检测题·26)表2 记述出处“(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李)斯受始皇遗诏……立子胡亥为太子。
”司马迁《史记》“秦王赵正(即赢政)出游天下……病笃……丞相臣(李)斯、御史臣(冯)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西汉竹简《赵正书》“古太子皆不将兵使将兵,即为有意废立。
扶苏之不立,盖决于监军上郡之时二十余子,而胡亥独幸从……始皇在位,不为不久,而迄未建储,盖正因欲立少子之故”吕思勉《秦汉史》表2为不同文献关于秦始皇逝世、秦二世继位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推定的历史事实是
()A.李斯和赵高对胡亥继位起到决定性作用B.公子扶苏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C.秦始皇猝亡是胡亥得以继位的重要原因D.胡亥继位得到秦始皇生前认可【答案解析】1.【考点】史学理论——历史叙述与历史认识论【解析】
材料“唐武德元年”,武德是唐高祖的年号,说明此时李世民尚未称帝,故A项错误;据材料“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可知,泾州战役的主帅是李世民并非刘文静,故B项错误;综合分析材料“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薛举寇泾州……不利而旋”“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薛举寇泾州……诸将为举所败”可知,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
C项正确;“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只能说明李世民患病对战役失败有一定影响,但不足以说明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失败,故D项错误【答案】C2.【考点】史学理论——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解析】材料中石油生产国“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仅仅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包含自己观点的阐述及结论性的概括,因此属于历史叙述,不是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目的的解释,属于历史解释,选择。
D项符合题意【答案】D3.【考点】史学理论——史料使用与鉴别【解析】回忆录虽是亲闻、亲见、亲历的第一手资料,也会因作者时间久,记忆不清或个人利害得失,出现有意无意的疏漏、讹误,不一定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故。
A项错误;同样作为历史资料,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各有优劣,可相互印证,不能直接断定可信度的高低,故B项错误;据材料“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不同版本对内容会有所取舍或修改,但并非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故
C项错误;据材料“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受政治环境影响,时代对历史叙述有一定的影晌,故D项正确【答案】D4.【考点】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解析】历史事实除了通过历史叙述,还可以通过实物呈现,故。
A项错误;对于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两则文献有不同记载,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北宋时期的文献虽然对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有不同记载,但这并不代表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故
C项错误;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答案】B5.【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历史认识论【解析】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及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的问题,前半句带有历史叙述,故。
A项错误;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后半句符合,但没有讲到历史叙述,故B项错误;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前半句就是历史叙述,后半句属于历史解释,故
C项正确;D项没提到历史叙述,故D项错误【答案】C6.【考点】戊戌变法;历史认识论【解析】当事人站在自身立场的历史叙事不一定真实可信,故A项错误;袁世凯《戊戌日记》与张一麟《心太平室集》关于袁世凯在告密这个事件上的时间记载相反,说明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
B项正确;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以及同时代的人的历史叙述对于还原历史事实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学家在仔细甄别史料后可以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仅仅综合多种历史叙述还不能够确认历史事实,还需要历史学家仔细甄别史料,去伪存真,故
D项错误【答案】B7.【考点】历史评价【解析】在正确的历史观指导下,历史评价可以做到公正客观,故A项错误;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这种说法成立,但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关于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载,《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和《三国志·毛玠传》站在维护曹操的立场上,而《三国志·诸葛亮传》是站在反对曹操的立场上,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故。
C项正确;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历史真相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故D项错误【答案】C8.【考点】史学研究方法;史料使用【解析】司马迁《史记》中认为李斯与赵高修改秦始皇的遗旨,改立胡亥为太子但西汉竹简《赵正书》中则认为李斯提出立胡亥的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说明胡亥继位并非由李斯决定。
吕思勉《秦汉史》则分析了扶苏将兵本就意图废立,而胡亥长期得到秦始皇宠爱,且始皇长期不建储,也是意图立少子胡亥,说明胡亥继位是始皇的意图由此A项仅在司马迁《史记》中有体现,西汉竹简《赵正书》与吕思勉《秦汉史》中都与此不符,故
A项错误;B项仅在西汉竹简《赵正书》与吕思勉《秦汉史》中有体现,与司马迁《史记》不符,故B项错误;三则材料都体现了胡亥继位与秦始皇猝亡的重要关系,故C项正确;仅第三则材料中体现了胡亥继位得到了秦始皇生前认可,故
D项错误。【答案】C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