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说树林是什么收藏家说树林是(历史学家说树林是什么收藏家说森林是什么)这都可以
我在年轻的时候,曾在大兴安岭森林里同我们鄂温克族的长辈们学习狩猎技能,后来变为一名成熟的猎手。在这磨炼的过程中,我在森林的怀抱里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我们鄂温克人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情感。
乌热尔图其力木格摄影您是以文学反映民族心声乃至关注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与生存难题的心中的困惑与表达的难度怎样兼顾?比较典型的实例是哪一类作品?我在年轻的时候,曾在大兴安岭森林里同我们鄂温克族的长辈们学习狩猎技能,后来变为一名成熟的猎手。
在这磨炼的过程中,我在森林的怀抱里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我们鄂温克人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情感,同时也把一种敬畏之情镌刻在心中,那一段生活对我来说真是刻骨铭心我后来的文学想象,主要是借用小说的形式来抒发心中的这一情感,比如,短篇小说《七叉犄角的公鹿》,中篇小说《雪》、《丛林幽幽》等作品。
之后,我开始借用读书随笔的写作形式来继续思考这一主题,撰写了《生态人的梦想》、《大自然,任人宰割的猎物:麦尔维尔的1851》等文化批评类的文章,思考以往我们所确立的对大自然的态度的正误
20世纪70年代在敖鲁古雅乡您从文学转向学术研究,主题仍然是上述内容,学术研究与文学表达的各自优势和难点在哪里?这方面有价值的成果是哪些?大约在2000年前后,我写作的兴趣点落在了地方史上当时我们鄂温克族仅有的一位历史学家过世了,他的有关鄂温克族起源方面的研究成果,需要有人阐释、要有人来继承、也要有人去记忆,我觉得无法回避这件事情,就在这一专题中投入了自己的精力,没想到一晃就是十几年。
其间,我编著了《鄂温克史稿》、《鄂温克族历史词语》等作品,其实都是在解读那位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我认为从事小说创作的人,已经习得了文字上的表现力和一种特殊的构造能力,但不应该局限在小说这一虚拟的领域,当现实生活需要的时候,还应该成为一名文化建设者。
2007年与俄罗斯鄂温克人在鄂温克旗敖包前。
2008年在俄罗斯萨哈雅库特共和国与当地鄂温克人在一起您一度转向摄影,以图片赞美大自然,反映环境与人的关系,出版了几部画册,后来就放下了,文学、学术、摄影之间的表达方式的转换意味着什么?我确实把一段很重要的时间放在了体验摄影上。
摄影最大的好处是,你作为创作者必须在场,这就使你有机会成为感官上的现场感受者、心灵上的个人体验者,以及图片形式的记录人摄影者的活动是频繁的,也是大跨度的,这一特性恰好与写作上的安静成为强烈反差,也造成时间上的冲突。
当我的写作冲动增强的时候,就不得不疏远了摄影活动,重新回到孤寂的写作中
研究鄂温克人滑雪板。
使用鹿筒去打猎。
2008年乌热尔图(中)与俄罗斯鄂温克人出席鄂温克旗成立50周年庆典巴义尔摄影您还收藏了大量与民族、艺术有关的物品,它们以独特的造型充满着浓郁的民族和宗教色彩,您还出版了几部画册,展现了茫茫草原和浩瀚林海中鲜为人知的丰富内容。
这样的关注跨度是少见的,请谈谈这方面的感受和多重表达之间的关联我年轻时养成了简捷明快的生活习惯,身边除了猎枪、猎刀和马鞍子之外,随时会处理掉多余之物,让自己时刻保持轻松没想到四十多年后,我竟成为一名石质类器物的收藏家。
我给自己的解释是好奇心,是被未知事物以及未知文化的吸引对于我来说,最有磁力的是器物本身的文化谜底譬如,我发现中国北方草原上新石器晚期的石质类器物,大多指向一个文化聚焦点,那就是龙的祖型,也就是说,它们与龙的起源有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而龙的造型符号所包容的早期观念,涉及古人的女阴崇拜、头骨崇拜,以及最为重要的动物力量崇拜当然,不能忽视的还有一点,那就是符号的记忆系统但凡跨越(人类)代际的符号传递活动,必须要借助一个稳定的平台,这一记忆平台与巫或萨满的活动相关联。
为此,我大胆地为龙的起源勾勒出一张路线图,收入我的《一个涉龙的话题》一书中
在兴凯湖考察鄂温克族起源地。
在澳大利亚北部土著地区考察岩画链接:乌热尔图,鄂温克族,1952年生,童年生活在内蒙古莫力达瓦旗1968年初中毕业后回到大兴安岭使用驯鹿的鄂温克族人中10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短篇小说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优秀文学作品奖。
1985年被推举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1990年,按个人意愿返回呼伦贝尔草原,在贴近自然的环境中读书和写作文学作品:短篇小说集《七叉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日文版)、《你让我顺水漂流》、《萨满,我们的萨满》,文化随笔《呼伦贝尔笔记》、《一个涉龙的话题》等。
文史类图书:《述说鄂温克》、《呼伦贝尔历史地名》(整理乌云达赉遗稿)、《鄂温克族历史词语》、《鄂温克史稿》、《蒙古祖地》、《石器思维:收藏者手记》等。
乌热尔图谈创作。2005年。巴义尔摄影
乌热尔图著作。
全家福。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乌热尔图提供)报道巴义尔 其力木格 ∣编辑 其力木格审核 巴义尔∣网络编辑 其力木格来自《民族画报》蒙古文版2017年第9期
-EN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