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新课标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满满干货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家,因为重史,所以特别重视对人进行历史教育,而在历史教育中,又特别重视培养人的人文素养。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家,因为重史,所以特别重视对人进行历史教育,而在历史教育中,又特别重视培养人的人文素养“人文”一词在我国出现很早,《周易·贲》彖辞云: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孔颖达疏曰: “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孔颖达把“人文”解释为与文化教育和礼乐教化密切相关的事物
《后汉书·公孙瓒传》后论中有“舍诸天运,征乎人文”的说法,李贤注云: “天运犹天命也,人文犹人事也《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李贤把“人文”解释为“人事”在西方,“人文”的拉丁文词源是 humanitas,意即人性、教养,同样与人的涵养和教育相关。
从中西方古代典籍对“人文”的诠释来看,“人文”涉及人性、人事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涵育、道德修养、伦理教化等,内涵较为宽泛与之相关的“人文素养”,其内涵同样较为宽泛,包含人之为人的情怀、精神、涵养、德行、包容、自省等,仅就和历史教育相关的部分来讲,就包括蓄德致用的人生修养、彰往察来的历史意识、超越天命的人本思想、家国情怀的忧患意识、忠孝节义的伦理教化、涵育美德的审美情趣等。
这些有关人文素养的内容,蕴含在中国古代史籍撰述和史家思想之中,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重要方面其一,蓄德致用的人生修养中国古代的历史教育,不仅是“前言往行”等历史知识的灌输,而且是“蓄德致用”等人生修养的涵育。
《周易》所谓“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即是表达了从历史学习中养成优良的品德、不凡的器识和人格尊严就历史记述的内容来看,中国古代史学的美学旨趣主要有以下几点:崇高之美中国古代史籍大量记载了英雄义士为国赴死的事迹,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体现的是一种凛然正气,此乃崇高之美。
悲壮之美中国古代史籍大量记载了仁人志士于艰难困苦中坚守操守、不懈奋斗的事迹,他们面对险恶环境坚忍不拔、誓不弯腰低头的精神,是一种悲壮之美,正义之美中国古代史籍记载了诸多历史人物指斥外敌入侵,维护民族国家利益的事迹,体现的是正义之美。
智慧之美中国古代史家特别重视撰述政治史,记载政治家、思想家在治国理政中的各种行为以及高超的政治智慧,体现出一种智慧之美《尚书》对周公言论的记述,《贞观政要》对唐太宗君臣言论的记载,都渗透着治国安邦的大智慧之美。
历史教育的本真价值是要人们从历史中获得情感慰藉、精神寄托和生命的意义,中国古代史学所蕴含的崇高之美、悲壮之美、正义之美和智慧之美,无疑会提升人的精神品味,凝聚人的情感、强化人的意志,从而构建人自身的生命世界。
对于史书的编纂形式之美,瞿林东先生曾作过深入研究,他认为史书的形式之美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史书记载史事的真伪上看,中国史学追求信史,具有真实之美; 二是从史书编纂形式的多样性上看,中国古代史学具有体例的结构之美; 三是从史书文采上看,中国古代史学追求“善序事”,具有史文的表述之美,包括文笔的质朴、简洁、含蓄、灵动、形象等。
中国古代史学的内容之美与形式之美相得益彰,在涵育人文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作了以上六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提升人的境界,从内心深处激发人们对于德行、伦理、信仰、审美以及生命价值的思考,从而具有纵览古今的历史眼光和胸怀天下的精神气度。
刘知幾所谓“史之为用,大矣哉”,洵非虚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