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的英文(茶的发展历史英文)这样也行?
《英语发展史》总共涉及21位“威廉”,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前13位“威廉”。在这些名叫“威廉”的重要人物当中,既有国王、翻译家、剧作家、语法学家,也有印刷商、语言学家和诗人,他们都是英语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对英语的演变产生过较大影响。
点击上方“英语发展史”免费订阅哦!摘要《英语发展史》总共涉及21位“威廉”,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前13位“威廉”在这些名叫“威廉”的重要人物当中,既有国王、翻译家、剧作家、语法学家,也有印刷商、语言学家和诗人,他们都是英语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对英语的演变产生过较大影响。
讲英语发展史,必然要提到英语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中文图书《英语发展史》涉及的重要人物有很多,其中名为“威廉”的就有21位虽然这些“威廉”的身份背景不同、所处时代有别,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和贡献大小不一,但他们都在英语发展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本文将对其中的13位“威廉”进行简要介绍这13位“威廉”都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前出现的重要人物这些“威廉”的活动范围涵盖了今天的法国、德国、荷兰、印度、中国等国家和地区,英语也随着这些“威廉”活动范围的扩大而得到传播。
按照出生年代的先后顺序,笔者将在下文逐一介绍这13位“威廉”在英语演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他们对英语演变的影响1William the Conqueror征服者威廉(约1028-1087)征服者威廉本是法国诺曼底公爵,在诺曼征服之后坐上了英国国王的宝座,史称威廉一世。
在威廉一世统治下,英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英国自此进入封建社会征服者威廉不懂英语,加之其执政期间英国的版图远及英吉利海峡对面的法国诺曼底,故从那时起,英国社会便同时使用法语、拉丁语和英语这三种语言(这种情况延续了几百年)。
在征服者威廉的统治期间,英国完成了其历史上重要的法律文书《末日审判书》(Doomsday Book,亦译《末日判决书》)英国法律制度的基础主要就是在征服者威廉时期奠定的征服者威廉的第三子也叫“威廉”,也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威廉二世(绰号红脸威廉)。
与征服者威廉同时代的中国人包括北宋年间的毕昇、沈括和苏轼
巴约挂毯上的威廉公爵形象(刺绣图)2William Langland威廉·朗兰德(约1332-约1386)威廉·朗兰德的拉丁名字是Willielmus de Langland在中国,他的姓氏也被译作“朗格兰”或“兰格伦”。
威廉·朗兰德是生活在14世纪的一位诗人,与“英国文学之父”乔叟是同时代人他的叙事长诗《农夫皮尔斯》(Piers Plowman)被许多人认为是中世纪英国文学的典范《农夫皮尔斯》的内容与宗教有关全诗文字简练,多用口语,寓言接近民众,其中的比喻和象征简明易懂。
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中世纪英语诗歌的典型特点,即押头韵(alliteration)在阅读《农夫皮尔斯》时,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早在罗宾汉的故事问世之前,劫富济贫、行侠仗义的人物形象已经在《农夫皮尔斯》中出现了。
与威廉·朗兰德同时代的人物包括中世纪英国诗人约翰·高尔(John Gower,《情人的忏悔》的作者)以及中国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和罗贯中
15世纪早期的《农夫皮尔斯》手抄本一页3William Caxton威廉·卡克斯顿(1422-1491) 威廉·卡克斯顿是英国商人,早年去欧洲大陆做布匹生意,后在科隆学会了印刷术,并在布鲁日与人合伙开办了一家印刷厂。
1473年,威廉·卡克斯顿在欧洲大陆印刷出版了历史上的第一本英语书——《特洛伊历史故事集》(Recuyell of the Historyes of Troye)1476年,他回到英国,在伦敦建立了英国第一家印刷厂。
印刷书籍的出现对于语言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印刷本取代手抄本是语言文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威廉·卡克斯顿的这一贡献不但为之后《公祷书》(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威廉·莎士比亚创作悲剧《特洛伊勒斯与克里希达》(。
Troilus and Cressida)提供了历史参照英国建立第一家印刷厂的时间比宋朝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晚400多年威廉·卡克斯顿曾在他的印刷车间向爱德华四世及王妃展示印刷品,而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却未能得到擅长书法的宋仁宗(赵祯)的赏识。
与威廉·卡克斯顿同时代的中国人包括明朝著名理学家娄谅威廉·卡克斯顿去世时,明朝画家唐寅(唐伯虎)21岁
威廉·卡克斯顿肖像图4William Lily威廉·利力(约1468-1522)这位“威廉”的姓氏有三种拼写方法:Lily,Lilly和Lilye威廉·莎士比亚的姓氏也有多种拼写形式,如Shackspeare,Shakespeare,Shakespere,Shakspeare,Shakspere等。
姓氏拼写形式的多变性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很常见,是那时的名人所追求的一种时尚,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品位威廉·利力是伦敦圣保罗学校的首任校长(1512-1522),同时也是活跃在亨利八世执政前期的古典语法学家1542年,亨利八世钦定威廉·利力编写的拉丁语法课本为英国所有学校唯一的语法课本。
威廉·利力跟《乌托邦》(Utopia)的作者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是朋友,与他同时代的中国人包括《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
威廉·利力肖像图5William Tyndale威廉·廷代尔(1494-1536)威廉·廷代尔是亨利八世执政时期的大学者、著名翻译家他精通多种语言,包括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等古典语言,当然他也懂法语和英语。
根据流利程度,人们很难判断威廉·廷代尔的母语是何种语言当时的英国统治者严令禁止把《圣经》翻译成英文为寻求宗教自由,威廉·廷代尔从英国去往德国在欧洲大陆期间,威廉·廷代尔翻译出版了英译本《圣经》在翻译过程中,威廉·廷代尔创造出很多新的英语单词和短语,其中有很多至今仍在使用。
正因为把《圣经》翻译成了英文,他被亨利八世派出的密探逮捕,并最终被处以火刑由于拥有雄辩的口才,威廉·廷代尔是被勒死之后才被施以火刑的据说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主啊!让英国国王睁开眼睛吧!”威廉·廷代尔是语言大师,具有高超的翻译水平,他的英译本《圣经》是后人翻译《钦定版圣经》(King James Version)时最主要的参照。
与他同时代的人物包括德国宗教领袖马丁·路德,中国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和政治家张居正
威廉·廷代尔肖像图6William Shakespeare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剧作家和诗人他是有史以来英语词汇量最丰富的作家,对英语文学和英语语言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威廉·莎士比亚是个造词、造句能手,不仅为英语增添了许多新词,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成语和格言在威廉·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词法和句法相对灵活,语言表达跟着思维走,感情的自然抒发为语言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动力威廉·莎士比亚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创作了37 个剧本,包括悲剧、喜剧、历史剧等。
此外,他还写过154 首十四行诗塞缪尔·约翰逊博士(Dr. Samuel Johnson)在18世纪编写英语词典的时候,引用最多的还是威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句子威廉·莎士比亚的最高学历是在当地一所文法中学完成的,所以后世很多人都怀疑“莎士比亚作品”的真实性。
威廉·莎士比亚生活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黄金时代”,与他同时代的人物包括诗人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牡丹亭》作者汤显祖和翻译《几何原本》的徐光启。
威廉·莎士比亚肖像图7William of Orange奥兰治的威廉(1650-1702)由于他的父亲也叫“威廉”,所以人们常把他称为“奥兰治的威廉”或“奥兰治亲王威廉”以示区别这位“威廉”跟他的妻子玛丽是表兄妹关系,二人后来通过“光荣革命”成为英国共同的君主。
限制王权的君主立宪制自那时建立并被延续至今,这种政治体制跟大英帝国的崛起有着深刻的联系在英国历史上,有四位国王名为“威廉”:征服者威廉是威廉一世;威廉一世的三儿子威廉·鲁弗斯(William Rufus)是威廉二世;取代岳父(詹姆士二世)成为君主的奥兰治的威廉是威廉三世,维多利亚女王的叔父是威廉四世。
与威廉三世同时代的英国人包括既懂拉丁语又懂英语的大科学家牛顿,与他同时代的中国人包括《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和《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
威廉三世(奥兰治的威廉)肖像图8William Congreve威廉·康格里夫(1670-1729)这位“威廉”是英国著名喜剧作家,其父亲也叫“威廉”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对威廉·康格里夫的作品称赞有加,认为威廉·康格里夫胜过本·江森(Ben Jonson),甚至可以跟莎士比亚媲美。
威廉·康格里夫于1695年创作的名剧《以爱还爱》(Love for Love)曾轰动了伦敦舞台探索爱情伦理的《如此世道》(The Way of the World)于1700年首次公演时,并不受欢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此世道》逐渐被认为是英国王朝复辟时期的最佳剧作之一,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
威廉·康格里夫跟《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的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是同学,与他同时代的中国人包括清代书画家郑板桥。
威廉·康格里夫肖像图9Sir William Jones威廉·琼斯(1746-1794)因为威廉·琼斯袭有爵位,所以人们称他为Sir William Jones威廉·琼斯在英国时,曾学习过希腊文、拉丁文等古典语言。
后来他被派往殖民地印度,担任英国驻印度的法官语言研究是琼斯的爱好,在印度期间,威廉·琼斯开始对印度的古典语言梵文产生浓厚兴趣在对诸多古典语言和英语进行对比之后,威廉·琼斯提出了“印欧语”假说威廉·琼斯是现代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和奠基人。
与他同时代的中国人包括乾隆皇帝时期的纪晓岚和段玉裁
威廉·琼斯爵士肖像图10William Blake威廉·布莱克(1757-1827)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出现了很多叫做“威廉”的名人,如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威廉·哈兹里特(William Hazlitt)等。
这三位“威廉”年龄相仿,彼此认识,也有过交往在2002年BBC评选的100位英国伟人中,威廉·布莱克排名第38位,可见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许多评论家认为,在英国文学史上,布莱克是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齐名的伟大诗人(在这六位英国诗人中,有三位名叫“威廉”)。
与布莱克同时代的人物包括美国词典编纂家诺亚·韦伯斯特(Noah Webster)、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和中国清朝小说家李汝珍(《镜花缘》作者)
威廉·布莱克肖像图11William Wordsworth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威廉·华兹华斯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比威廉·布莱克小13岁他的小儿子也叫威廉·华兹华斯“华兹华斯”的粤语读音听起来很像“沃兹沃斯”,跟英语Wordsworth的发音相近。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最后一位“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提起他的名字,很多爱好英国诗歌的人马上就会想到他的名作《水仙花》(“Daffodils”)和其中的著名诗句“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根基,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他的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是许多诗人和作家的座右铭。
威廉·华兹华斯和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ey)是“湖畔派诗人”的典型代表与威廉·华兹华斯同时代的人物包括英国著名历史小说家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和中国“民族英雄”林则徐。
威廉·华兹华斯肖像图12 William Hazlitt威廉·哈兹里特(1778-1830)威廉·哈兹里特是一位富有想象力的散文家、评论家和随笔作家,与18世纪的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和20世纪的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齐名。
威廉·哈兹里特年轻时曾尝试过创作肖像画,但是没有成功在柯勒律治的鼓励下,威廉·哈兹里特写出了《论人的行为准则》(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Action)威廉·哈兹里特赞同并支持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他性格倔强,常与人争论,擅长撰写讽刺性文章威廉·哈兹里特曾与《人口论》(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的作者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激烈争论。
《席间闲谈》(Original Essays on Men and Manners)和《时代精神》(The Spirit of the Age)是威廉·哈兹里特最著名的散文集威廉·哈兹里特的文艺批评著述较为丰富,其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尖锐而充满激情。
尽管他的批评往往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但现今许多大学仍把威廉·哈兹里特的作品列入研究生主文献课程阅读书目之中与他同时代的人物包括《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
威廉·哈兹里特自画像13 William Milne威廉·米尔恩(1785-1822)威廉·米尔恩是苏格兰人,他是继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之后,基督教新教派遣来华的第二位传教士他的中文名字叫米怜。
虽然威廉·米尔恩享年只有37岁,但他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令人瞩目的米怜与马礼逊在马六甲共同创建了“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并担任首任院长(1818-1822)1843年,时任院长的理雅各(James Legge)把学院迁入香港。
这所中学现在的英文名称是Ying Wa College,每年有一半的毕业生被香港排名前三位的大学录取米怜曾刻苦学习中文,先后在南洋建立了两个印刷厂并制作了汉字活字钢模他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并将《旧约圣经·申命记》和《旧约圣经·约伯记》译成中文。
米怜的中文助手名叫梁发,梁发编写的《劝世良言》对洪秀全影响很大米怜去世以后,他的儿子美魏茶(William Charles Milne)继续在中国传教,去世后葬于北京与米怜同时代的人物包括德国童话作家“格林兄弟”,这对兄弟中的弟弟也叫“威廉”。
威廉·米尔恩(米怜)肖像图(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引自中文图书《英语发展史》(张勇先,外研社,2014)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