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英文翻译(历史文化英文翻译)原创
中国高校名英译背后的三类历史与文化
文章由本刊摘编整理自网络,梳理了师范大学、交通大学、和清华北大等威妥玛式拼音译名的历史和文化现象,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师范大学:来自历史上日本的误译?为什么中国很多“师范大学”被翻译为 “normal university”?
这个 normal 并不是直接来源于英语,而是来源于法语世界上第一所“师范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简称为“巴黎高师”“巴黎高师”的法语名字是: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de Paris,简称为“ENS”。
巴黎高师这个名字如果用英文翻出来是这样的:Super Normal School of Paris,直译成汉语就是“巴黎超级 normal 的学校”但这里的 normal 不是译为“正常的”normal 其实源于名词 norm(标准、规范、典范),作为形容词的 normal 应该理解为“符合标准的、符合规范的、符合典范的”。
因此,Super Normal School of Paris 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巴黎标准学校”、“巴黎模范学校”,或“巴黎典范学校”中文里说的“师范”源自于古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就是学生的标准和典范,所以“normal”跟“师范”还是有关联的。
事实上把“normal school”译为“师范大学”是日本人1872年,也就是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仿照巴黎高师建立了亚洲第一所师范学校--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筑波大学的前身),并把“师范学校”和“normal school”的译法传入清末的中国。
因为 normal 的传播路径是从法国到日本,再到中国,这就导致很多美国人、英国人搞不清楚为什么中国的师范大学要翻译为“normal university”,不过你要是问一个法国人,就不会有障碍了在英国或美国,没有专门的师范院校,都是以“师范系”的形式存在于综合性的大学里,英语不叫 normal school,通常说成 teachers college 或 the college of teachers。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系颁发的证书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前面提到的“巴黎高师”是法国最好的大学,全球排名常年在30-40名就这么牛叉的一所大学,至今不叫大学(university),也不叫学院(college),而叫学校(school),几百年没变过这种叫法。
二、交通大学:文化上的此交通非彼交通
“交通大学”被翻译成了“jiao tong university”,有些同学可能会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交通大学”不翻译成“traffic university”?“交通大学”在中国有五所: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京交大、西南交大,还有一所在台湾,叫“国立交通大学”。
这五所交通大学有着共同的根源,源于1896年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这一源头在12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逐渐发展成了现如今这五所大学。
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在建校114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上,道出了“交通”二字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对“交通”的理解源自庄子所云“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阐释的是一种宇宙观和价值观,是中国人对宇宙万物和谐共生的哲学认知,是对自然规律的独特感悟。
其实庄子的这一说法最早出自于《易经》,原话为“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古人认为,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万物大通之时用大白话说:天和地和谐共处时,万物才可能生存、繁衍这里的“交通”不是“交通安全”的“交通”,而是古人的一种宏大的宇宙观和世界观,故不能翻译为“traffic”。
当年的译者一定也很纠结,一方面校名不能译得很繁琐,另一方面又想保留全部的文化概念,所以只能用拼音了。只能说中华文化太过博大精深。另一方面:
中国著名银行叫“交通银行”,这里的“交通”跟“交通大学”的“交通”含义又不一样了交通银行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光绪皇帝为了道路、邮政、海运等事业组建的银行所以这里的“交通”和现代含义的“交通”比较接近,有兼有车辆运输和人际交流之意。
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的交通银行已经不再专门为运输服务的银行了,故英文翻译为 Bank of Communications(简称“BCM”),更体现出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理念。
再有“人民大学”翻译成“renmin”,而不是“people”?原因其实也简单,因为“人民”在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概念,能引发人们很多情感,可以说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但 people 在英文中只是简简单单表示“人”,如果把“人民大学”翻译成了“people’s university”,。
老外可理解不了“人民”两个字背后的情感同理,“人民币”的英文翻译不叫 people’s money,直接就用拼音 Renminbi再回到文章一开始的那句话,翻译有时候很简单,有时候很难,当碰到中国特色概念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处理,万万不可直译出来,否则可能会引发误解,甚至闹笑话。
三、清华北大:历史遗留的威妥玛式拼音法(Wade-Giles romanization)
清华大学的英文:Tsinghua University,北京大学的英文:Peking University为什么不叫 Qinghua University 和 Beijing University?而用 Tsinghua 和 Peking?。
这是源于华文世界的两大注音体系:邮政式拼音和汉语拼音,讲两种注音体系之前,大家先知道一件事:中国古人如何标注读音?通常有两种方法:①“直音法”借另一个简单的汉字来表示一个较难汉字的读音,比如把“肇”的读音注为“兆”。
②“反切法”这种方法稍微难一些,但功能强大。比如“缓”字被标注为“胡管切”,即取“胡”字的声(h),再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再合成为 huan(h+uan)。
利玛窦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来到中国传教当时的传教士都很拼,为了方便传教,他们刻苦学习汉语正是利玛窦第一次用拉丁字母来标注汉字发音,史称《西字奇迹》(Wonder of Western Writing)。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至踏来瓜分中国列强们为了处理涉华关税、邮政及贸易等事务,开始研究汉语在此历史背景下,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外交家威妥玛(Thomas FrancisWade)创造了“威妥玛拼音”在“威妥玛拼音”的基础上,在邮电部门诞生了“邮政式拼音”(Chinese postal romanization),进而统一了中国的人民、地名、物名的英文注音。
威妥玛这套注音系统影响了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之初的100多年虽然现在“邮政式拼音”早已被废止,但一些说法仍然保留了下来比如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国际代号为 PEK,正是采用了“北京”的邮政拼音--Peking 开头三个字母。
另外中华香烟”叫 Chunghwa,“青岛啤酒”叫 Tsingtao Beer,这种让大家觉得有些陌生的拼写就是“邮政式拼音”一些传统的中国概念,用的这种拼音系统,而且被英文词典收录,比如:功夫(Kung fu)、太极(Tai Chi)。
还有一些著名的中国人名也是同样道理:孔子(Confucius)、孙中山(Sun Yat-sen,其实就是“孙逸仙”的谐音)、蒋介石(Chiang Kai-shek)。
因为邮政式拼音符合老外的发音习惯,标注方式对他们十分友好,所以在海外比较流行接下来就到了1958年,中国大陆正式公布“汉语拼音方案”,并向全社会推广,这就是咱们的汉语拼音了“汉语拼音”(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其正式说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这个方案主要运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国际上正式的叫法是“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广东的”中山大学“,没有采用 Zhongshan University 的说法,也是用邮政式拼音:Sun Yat-sen University,故被广大网友戏称为”双鸭山大学”中国另一所名校南京大学的英文旧称是 Nanking University,但后来改成:。
Nanjing University。
南京大学校徽另外还有件比较有趣的事,“西安翻译学院”的英文名是 Xian Fanyi Univerisity(简称 XFU),“翻译”两个字被翻译成了“fanyi”。
图文摘编整理自网络(鸣谢:侃英语[ID:KanEnglish] ),仅用于交流分享,若涉及版权纠纷,敬请联系平台编辑处理和删除更多内容请见 微博:@语言学人等更新,欢迎关注投稿,往期相关链接:希望有帮助,希望一起走得更好更远,感谢支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