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有哪些(以弱胜强的历史故事有哪些)满满干货
“写读后感,不能只是史实的罗列,重点是感、是评,是一个人历史观的呈现。”
导师的话《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一书篇幅大,时代多,跨越的历史时期很长,作为一则又一则故事,从阅读上来讲,很容易陷入一种浅而淡,浅的就是一读就过去,淡的就是也没什么带出来的思考那在读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在读的时候,第一在意的是“故事”,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里,有人物、有情节,而且往往是性格鲜明的人物,曲折起伏的情节,你翻开来,一篇篇看,就是在人物与情节看到发生在古老过去的一件又一件事不管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国君,还是足智多谋的大臣,就像在舞台上演着戏,你看着看着,会入戏。
第二在意的,就是这个“古老过去”,也就是“历史”听起来,“历史”这个词很大很复杂,但你在故事里,看这些人,做这些事,会有很奇妙的感受,比如说你会想,原来中国的古人跟今天的人差不多,有优点,也有毛病,有的为人民为天下造福,有的则是为名为利为享受;人与人之间也是一样,今天关系超铁到了明天说不定就打起来, 当然,好也有好的原因,打也有打的理由。
除了联合与征战,也会有很多别的什么关联,然后,你可能还会想,就这么发展着,中国的两千年就过去,来到了现在是的,阅读“历史”,往往会让我们思考一个很终极的问题:现在,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么长的历史下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就变成了现在这样?。
第三在意的,倒是我作为老师引起的,在阅读中你能体会到林汉达写下的这些故事的语言表达,清晰明白,就像在对着你说话,后来才知道,这是他用心追求的,他就是希望用这样的话语风格,让同学们读得懂读得进,从这一个特点,你能发现,《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里的每一篇,都适合读、适合讲。
我们可以以“历史故事分享会”、“历史人物品评会”、“历史事件我来谈”等读法来开展阅读交流,大家从这些故事里选择有思考,有心得的,提前做好准备,或者是故事讲读,或者是进行人物分析,当然要联系故事本身来谈,还有就是那些重要历史事件,大家来分析它的前因后果,聊一聊对这些事件的阅读与理解(或不理解)。
读《一鼓作气》有感
崔觉行 9岁几天前,我读了《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的《一鼓作气》,它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打仗,鲁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故事其中,双方军队擂鼓对峙的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齐兵两次击鼓发兵,鲁国两次都没有应战齐军第三次进军时,自然无精打采,像泄了气的皮球而鲁军已经等了好久,打起仗来自然起劲儿,书里用“就跟雹子打荷叶似的”来形容,能想象得到那是何等的气势啊!我仿佛看到齐国千军万马,旌旗蔽空的场景。
面对大军压境,鲁国也不甘示弱,士兵们动作整齐划一,随时准备冲锋杀敌只见齐军擂动战鼓,一队队车马向鲁军冲去,可是鲁军竟然只放箭,不进攻无奈之下,齐军只好发起第二回合,而鲁军的反应竟然跟第一回合相同,齐军的气势反而弱了不少。
第三回合,齐军懒懒散散地击鼓进军,哪知鲁军鼓声大作,战士们个个勇猛出击,把齐军杀了个片甲不留,直到齐军辙乱旗靡,四散奔逃我觉得这个场面实在太震撼了!读完这个故事,我又看了关于《长勺之战》的小视频,并阅读了《左传·曹刿论战》。
我发现,在历史记载中,曹刿是主动求见庄公的,而在故事书中,是施伯把曹刿推荐给鲁庄公的我认为曹刿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鲁庄公虽然有勇无谋,但是虚心纳谏,而且不耻下问我很喜欢这个故事,于是决定为它画一幅插画我把画面分成左右两部分,分别画鲁军和齐军。
齐军戴的是尖头盔,因为齐国率先宣战要攻打鲁国,而且齐军人数比鲁军多得多,让我感觉他们很高傲,所以我为他们画上了尖头盔;而鲁国耐住性子,等到最佳时机再发兵,带给我一种憨厚老实的感觉,所以我为他们戴上了扁头盔。
我先画出两员主将, 齐军主帅挥舞着红缨枪,鲁国将领手持流星锤;接着我画出主将身后的小兵们,并为他们配上了三节棍、回旋镖、铜戈、长矛等冷兵器,让齐军的一员小将高举“齐”字大旗,这样齐鲁两军就一目了然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部分,我在左下角和右下角分别画上了几面大鼓,还有擂鼓的士兵。
因为齐军擂鼓三次,所以齐军擂鼓的士兵画得比较清晰,我让他手持鼓棒,双目圆睁,用波浪线表示鼓震动发出的声波而鲁军击鼓的士兵画得比较模糊,因为他们一直在等待时机待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时,才击鼓进军,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让长勺之战成为了流传千年的经典战役。
【妈妈的话】《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阅读营的第一本历史书冷老师留了一项很有意思的作业——为其中一个故事画幅插图开心的插画提交之后,小猫老师邀请他把创作思路写下来,并让我与大家分享陪伴他完成的过程说来惭愧,我是在接到这项“任务”后才参与进来的。
看到开心画的是《一鼓作气》的战争场面,我便请他讲讲创作过程开心一时半会儿梳理不出一个清晰的思路,只说男孩子喜欢战斗的场面,而长勺之战打得太精彩了我意识到,从文字到插图,是进入文字内部、将其视觉化并有美感地呈现的过程;而将插画的创作思路用文字整理出来,则是一个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过程。
于是,我们把这项任务分成了两部分:第一,为什么喜欢这个故事?第二,如何设计的这幅插图?关于故事本身,我们又细化成了一个个小问题:1. 这个故事最吸引你的是哪个部分呢?2. 这个部分你认为最精彩的是什么地方呢?
3. 读到这个精彩之处,你联想到什么画面?内心有什么感觉呢?为了让它并不简单停留于“有趣的故事”,我在网上找到了关于长勺之战的小视频及电视剧片段,看完视频,开心由衷地赞叹这场“以少胜多”的奇迹我又为他补充了《左传·曹刿论战》,在古文和故事书的对比阅读中,开心发现了曹刿出场的差异,也更加深入理解了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特点。
讨论进行到这里,开心把这几个问题的回答用文章的形式整理了出来,最初“打得精彩”的感性体会有了清晰完整的文字输出接下来,要梳理插图的创作思路了我取来一张白纸,让他按照绘画的过程来复盘从纸张布局、人物头盔、兵器设计、阵营区分、击鼓场景等方面按创作顺序回顾,开心讲解得很细致,我也惊奇于他的奇思妙想。
在兵器方面,我不确定开心画的是否都是当时已出现的武器,于是逐一查找了相关资料回旋镖的历史可追溯到石器时代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正式的枪大约出现于东汉时期,与剑并称为“冷兵器之王”流星锤起源于史前猎人狩猎用的飞石索,人称“软兵器之首”。
铜戈也是春秋时代重要的冷兵器之一然而,三节棍则是宋代才出现的,所以长勺之战上是不可能有三节棍现身的看来,画一幅历史故事的插图,也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复盘绘画思路的过程,我自愧学识不足冷老师说:“林汉达的历史故事,既是历史的,又是语文的。
”而插画作业的加入,又将历史故事指向了美学表达历史也好,语文也好,美学也好,都关乎我们的文化建构那么精读历史故事的过程,就成为了孩子们与自身文化传统发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生机与情态,探索并构建的是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乃至生命系统。
两个改革家
张宇辰 10岁读了《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比如不畏艰险,带着三十六个人就去出使西域的班超;有受尽痛苦,写出《史记》的司马迁;有在外流离失所十几年,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最后又做成国君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还有用兵如神、身残志坚的孙膑……但是这些人物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商鞅,另一个是赵武灵王。
他们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一个在秦国,一个在赵国,他们的改革相隔大约30多年商鞅变法是从公元前359年到公元前338年,他的最大拥护者就是秦孝公,秦孝公基本上是什么都听他的赵武灵王是赵国国君,从公元前307年,开始推行胡服骑射。
他们两人的改革都很伟大,都有深远的影响,但是他们的变法也有些区别商鞅的变法很彻底,从书里上看到,他的变法主要围绕“法治”、“富国”和“强兵”这6个字首先是法治,有了严格的制度,这样人民能安居乐业,能好好种田,安心过日子。
第二,富国就是有钱有粮商鞅鼓励生产,不生产的,就是不种田,不纺织的,会受到惩罚,努力种田还能减税他鼓励人们开垦荒地,接收外地农民,把很多以前的壕沟都填成了平地,然后种上了庄稼,让秦国国库里有了钱,粮仓里有了粮。
最后就是强兵,有了完善的制度,国库有了钱,国家就能去招兵买马,有了粮,军队的给养就能补上,然后还有奖有惩杀一个敌人就记功一分,升一级,还能领赏,这谁不愿意去打仗?军队变得特别有战斗力!商鞅还干了几件很重要的事情,他设立了县一级的统治机构,这个官名叫县令,这个官到了持续到明清时期都还存在,影响非常深远。
另外,他主张迁都咸阳迁都这件事在任何朝代都是很重要的,都会有战略意义在商鞅变法之后仅仅十几年的功夫,秦国就从之前各个诸侯认为的戎族,变成了一个强国,连周显王都打发人去犒劳它它把周围的很多国家都打服了,迫使它们和秦国结盟。
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人,所以很多人恨他,他最后被秦孝公的继任者车裂而死,但是他制定的规则还是被保留了下来最后秦国统一中原成为霸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商鞅和他的变法功不可没赵武灵王的改革就是四个字:胡服骑射。
以前,中原各国人的衣服都很宽大,所谓宽袍大袖,就是下摆很长,衣领很宽,行动起来很不方便而北方胡人善用骑兵,机动性强,神出鬼没,速度比步兵快很多如果你去看战国时期的地图,就会发现赵国四面都是敌人东面有东湖、燕和齐,西面有林胡和楼烦等国,南面有秦、韩和魏,北面还有匈奴。
这些敌人中,北方游牧民族尤为厉害,他们都是骑兵,赵国的步兵打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赵武灵王决定像游牧民族那样骑马射箭,训练骑兵要骑射就必须改变穿着习惯赵武灵王主张要穿胡人那样裤子和衣服分开的服装,这样就既方便又松快。
但是当时人们是极力反对,因为这相当于是改变了传统当时穿这种衣服的人都是囚犯,这种裤子被称为“牛鼻裤”,所以人们认为穿这种衣服有被侮辱的意思但是赵武灵王毅然决然地坚持改革
他的改革颇有成效在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把临近的中山从魏国接收过来了,又收服了东胡和邻近的几个部族,他还打发使者去联系了一些其他的国家,赵国变得非常强大到了公元前300年(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楼烦都已经收服,还扩张势力扩张到代郡、雁门,西边到云中、九原,一下增加了很多土地,赵国的实力甚至可以和秦国比肩了。
但是,赵武灵王他的改革不是全面的改革,是一个局部改革,改的是他们的作战方式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商鞅比赵武灵王要伟大商鞅和赵武灵王相同的是,他们都是勇敢的改革家,他们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非常精密的机器,利益就是中间的螺丝,电子元件和管道。
这个利益包括很多人的利益,农民的利益、地主的利益、贵族的利益、群臣的利益、皇亲国戚的利益、还有国君本身的利益改革就是要就往这台精密的机器上安一些元件,或拆下一些东西,或者拿你的工具箱去拧拧螺丝如果你动了某个阶层的利益,他们会跟你拼命,因为你抢了人家的饭碗,很可能他们就会来报复你。
尤其是贵族,人家有权力,说把你杀就把你杀了,所以改革是非常危险的商鞅下场就很惨,但是我相信商鞅在改革之前,他一定做好了心理准备他一定知道他的拥护者死了,他的生命也就基本结束了改革家也是创新者,创新就是做以前人没做过的事,有时候还不会被人接受。
赵武灵王想学习胡人的服装和骑射技术,就是他的先人没有想到、更没有做过的事情,一开始受到很多阻挠,可是他没有放弃这让我想到了梵高梵高是荷兰人,他后期作品的画风一开始就不受人接受,有些人觉得他的线条很扭曲,它的配色不够真实、很奇怪,有人不理解,觉得他是瞎画。
梵高并没有随波逐流,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今天,他的画作被奉为经典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既然它已经是几百年、几千年之前的事情,我们又没有办法改变它们,我们为什么要去学它呢?我的回答是:学历史的目的就是 “引以为戒”或“引以为鉴”。
古人犯过的错误,我们就不要再犯唐太宗刚即位的时候,他就拿隋炀帝当错题本,隋炀帝干了什么不好的他就不干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古人好的地方,比如学习商鞅和赵武灵王的勇敢和创新好的故事和小说非常有代入感主人公激动,你也会跟着激动;主人公紧张,你也会跟着紧张,历史也是这样。
读历史会让你体会到人情冷暖和喜怒哀乐,读历史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历史不是故事,但它的作者是一个好编剧【妈妈的话】读《林汉达历史故事集》是阅读课以来阅读量最大的一次,内容非常丰富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故事中撷取几件来写,让宇辰煞费苦心,这篇稿子,可以说是三易其稿。
最开始,他读到晋文公重耳称霸和三家分晋的段落,觉得很传奇,于是想写晋国的兴衰,这本书里没有晋国的诞生,他就在网上找,发现 “桐叶封弟”之后产生了晋国,此后延绵六百多年,直至三家分晋,这也是战国时代开始的标志。
宇辰感到晋国非常重要,而且晋文公重耳也非常有故事,他计划要画一幅重耳流亡图,图上还要标明有谁慧眼识珠,看出落魄的重耳能成大事,又有谁鼠目寸光,有眼不识金镶玉可是后来宇辰又觉得最有意思的国家是秦国,起点最低,成就最大,秦孝公、秦穆公都非常有本领…于是又开始收集各种内容和重读相关段落……随着阅读的深入,商鞅吸引了他的目光。
最终他决定写两个变法改革的人物—-商秧和赵武灵王前期确定写作的内容花了很多时间,但写起来进展较快,而且我觉得他有两个方面超出了我的预期一是对改革者勇气的评价,虽然我不知道商鞅是不是像宇辰写的那样向死而生,但改革者一定会面对利益受损阶层的挑战和压力,这在《林汉达》里没有提及,而宇辰意识到了,我觉得很棒。
另一方面,我曾告诉宇辰,写读后感,不能只是史实的罗列,重点是“感”、是“评”,是一个人历史观的呈现他对“历史观”三个字很有兴趣,所以在文末加了一段他对“历史”的看法最后一句“历史不是故事,但它的作者是个好编剧”,有点意思。
2021.9-2022.8开心读书盘点及推荐(穿插阅读笔记和原创小故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