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的特点(历史小说的特点意义)这都可以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这四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在长时间的写作、流传、阅读的过程当中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四部小说凝聚着非常丰厚的文化价值...
摘要: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这四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在长时间的写作、流传、阅读的过程当中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四部小说凝聚着非常丰厚的文化价值,那么这些文化价值咱们可以从多方面来加以阐释,今天郭教授就从每一部小说中选一个侧面给大家讲一讲。
作者:郭英德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大小说名著大家都耳熟能详,指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它们产生的年代是从明代一直到清代这四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在长时间的写作、流传、阅读过程当中,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四部小说名著自身凝聚着非常丰厚的文化价值这些文化价值可以从多方面来加以阐释,今天,我从每一部小说中选一个侧面来讲一讲 今天,我们主要探讨一下《三国演义》的历史意识、《水浒传》的政治思考、《西游记》的人生哲理、《红楼梦》的生命体验。
从远的历史,近的政治,到咱们的人生,再到每一个人的存在,大概顺着这么一个线索,我们来考察一下四大小说名著带给我们的文化启示一、《三国演义》的历史意识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历史小说肯定包含着古人对历史的思考、认识和阐释,用一个词来概括,就可以说是历史意识。
明代有一位叫杨慎的状元,他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后来,毛宗岗重新修订《三国演义》的时候把杨慎这首词放在整部小说的一开始,因为他认为杨慎的这首词能够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历史的一种看法。
这么一首词把人所参与的,所表演的古往今来的一种历史,放到了水、山这样一种客观景物面前大家知道,不管是水还是山,虽然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它的变化是比较微小的,也就是说它相对是静止不变的,相对人世来说,人一天一天老去,但是山水依旧,所以他讲的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时间的流逝在空间的相对静止的面前,显得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每一段时间当中,历史英雄们表现出了那种可歌可泣的壮举,他们的努力在当时是有意义的,但是在过了以后,也许我们进一步思考、探讨的话,也许会对他们的意义提出某种疑问。
是非成败转头空,他们在世的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行为,到他们死去了以后,转头都空了,真正留下来的是什么呢?是人们对历史的一种言说,就是人们还在不断地讲述历史,不断地叙述历史,因为人们在历史上要汲取的是在现在生存的那种力量,是面对未来的一种勇气,这是历史对当代人的一种价值。
古人在思考历史的时候,有种种不同的思考方式,比如《三国演义》这样的一部小说,他写的是三国的历史,但是从他整体的结构框架,咱们可以看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特点这就是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里头一开始说到的,他说:叙三国不自三国始也——三国必有所自始,则始之以汉帝。
叙三国不自三国终也——三国必有所自终,则终之以晋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本来《三国演义》或者是叫《三国志演义》,它讲的是三国(魏、蜀、吴)的历史按照这样的一种最简单的认识,故事的开端应该是魏国的建国、蜀国的建国、吴国的建国,有了这三国鼎立,然后才来讲述这个故事,然后三国被晋国一一灭亡了,那么这三国故事也就结束了。
但是书中不是这样的,《三国演义》小说演义了很长一段的曹操的故事,曹操生活的年代是东汉末年,所以三国故事的开端是什么呢?它是汉灵帝的建宁元年开始写起,为什么选择汉灵帝的建宁元年呢?小说家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一个统一的东汉王朝为什么会分崩离析呢?为什么会形成三国鼎立的分裂的局面呢?为什么从统一走向了分裂?他要思考这里头的原因,找到历史发展的那种必然性的原因。
不同的文学家,不同的历史学家,可能思考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民间流传的一部说书的故事,叫《三国志平话》,在《三国志平话》里头,作者在探讨之所以会三分天下的时候,他认为这跟刘邦建国之初的政策有关系大家知道,一个很著名的话叫“狡兔死走狗烹”,什么意思呢?就是刘邦靠着一批猛将,一批英雄们打下了天下,但一旦拥有了这个天下以后,这些功臣们最终都没有善果,比如说韩信,比如说英布,比如说彭越,在刘邦手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这些战将,都被刘邦找种种借口给杀死了。
所以,《三国志平话》的叙事者就拿这个来说事,他认为这里头有因果关系这三个人死了以后,400年死不瞑目,他们的冤魂积聚成了一股冤气,这股冤气最终导致了东汉王朝的分裂,成为魏、蜀、吴三国,这三个人分别托生为魏、蜀、吴三国,三分汉朝天下,这是一种历史的阐释。
这种历史阐释带着很强的因果报应的观念,这种历史的思考相对来说是比较虚幻的,你怎么能讲东汉王朝的统一到分裂是由冤冤相报的原因造成的呢?难道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原因吗?所以,《三国演义》小说就要探讨这种政治原因,他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是因为朝廷内部的动乱造成的,那么朝廷内部的动乱就属于内祸和外乱,内祸是外乱的根源,而这个内祸是什么呢?在东汉末年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外戚专权,就是皇后、皇太后这一支力量专权,超越了大臣的权力,超越了皇帝的权力。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宦官乱政,这成为东汉末年政治动乱、政治黑暗的一个根源作者就追到了这个根源,所以他是历史的思考,是对历史上实际发生的这种政治事件背后的原因的一种思考任何一个小说家在选择故事开端的时候,肯定是有一定意义的,而这种意义就包含着对历史的思考,是历史意识的一种表现。
那么,《三国演义》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结局不是三分天下,而是讲西晋的统一 在这样的一种整体框架上,咱们可以看出一个特点,这个特点用毛宗岗的总结叫“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里讲了一种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发展的规律带有某种必然性、客观性,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往往人们讲到历史规律、社会规律或者自然规律的时候,人们往往推究到一种不可避免、不可改变的一种事实分久了一定是合,合久了一定是分咱们在讲自然规律的时候也是这样,太阳升起来一定是要落下去的,太阳落下去一定还会升起来的,所以日升日落是一种自然规律。
但是小说家在选择“分分合合”这种循环的历史的时候,他有选择权,而这种选择权恰恰包含着小说家对历史的思考,也就是咱们讲的历史意识 《三国演义》小说家在选择历史“分分合合”循环演变过程的时候,他选择的是什么呢?他选择的是从合到分再到合的过程.大家知道,分合分合是循环的,从分到合是第一种选择,选择从合到分第二种选择,第三种选择是分合分,第四种选择是合分合,至少有四种选择。
那么在这四种选择当中,《三国演义》小说家选择的是合分合,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统一的东汉王朝在诸侯割据的局面下分裂成了魏、蜀、吴三国,然后最后又到了西晋王朝的统一 在这样一种整体结构下,他一方面表达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对整个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发展,他是带着一种很坚定的信念的,即分裂是暂时的、短暂的,统一是必然的、长久的分裂是一个痛苦的、苦难的过程,而统一才是人们真正理想的社会状态所以,《三国演义》带有很强烈的大一统的观念和信念。
当你阅读《三国演义》小说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写两头的“合”写得少,“分”的过程写得非常热闹也就是说,在《三国演义》小说舞台上活跃的这些英雄们生逢乱世,整部小说就是他们在乱世当中的生活表现和生命展示小说家还要进一步进行判断,在乱世当中,种种英雄在展示他们人生价值的时候,有没有不同的价值体现呢?或者说有没有不同的意义呢?小说家认为有,这种不同意义具体表现在对曹操一方和刘备一方的叙事偏向上。
大家知道,任何人讲故事,他喜欢什么就会多讲什么,他不喜欢的东西他会少讲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实际上有一个很简单的阅读选择,凡是作家用更多的文字、更大的篇幅加以描写的,肯定是作家认为更重要的、更有意义的东西;凡是作家用比较少的篇幅、比较短的文字来描写的,肯定是作家认为相对的来说不那么重要的、不那么有意义的东西。
从三国的实际的历史来看,大家都知道,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整个历史舞台上,占据中心地位的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中原地区,因为那个时候中原地区、北方地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尤其是从长安、洛阳,一直到曹操迁都许昌这一带,这是三国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所以,小说一方面尊重历史,比较完整地写出了曹操一生驰骋疆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从小说第二回一直写到第七十八回曹操去世,里头有一系列曹操的故事曹操号召各地的诸侯来讨伐董卓,曹操将汉献帝迁都许昌,曹操平定了中原,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统一等等。
他如实地写了这个故事,但是咱们注意到,小说的第一回不是写曹操的,而是写刘备,是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从这样的一种选择可以看出,小说家认为第一主角,三国时期的第一主角,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整个第一主角不是曹操,而是刘备。
所以他放在第一回来写,那么刘备的故事从第一回一直写到第八十五回刘备去世,在这个故事当中咱们又更进一步地发现,在讲述刘备的时候,小说家的叙事重点又放在刘备集团当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诸葛亮——的身上诸葛亮的故事从第三十七回一直到第一百零三回,所以有的人认为,《三国演义》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一部诸葛亮传,在三十一回以前,可以说是诸葛亮前传,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嘛,那是为诸葛亮出山做种种的铺垫,铺垫到了他不得不出山,而一出山就立刻改变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局面,三分天下。
那么,在诸葛亮去世以后,演义的是诸葛亮后传,一旦天下没有了诸葛亮,整个局面发生逆转原来可歌可泣的很多故事都集中在诸葛亮一系列的军事、政治行为上,所以,诸葛亮七擒孟获也好,六出祁山也好,这是整个小说当中的叙事重点,当然更不用说前头的赤壁之战呀等等。
诸葛亮成为整个故事的中心点,为什么呢?因为在小说家看来,虽然在历史上人们是很难简单判断是非和善恶的,用古代的历史观念可以说春秋无义战,咱们现在很难判断,是曹操举行的种种战争是正义的呢?还是刘备集团举行的种种战争是正义的?在小说叙事当中,认为刘备一方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而曹操一方的行为是非正义的行为,刘备一方的行为是善的,而曹操一方的行为是恶的,这就形成善和恶的对比,正义和非正义的对比,正义和邪恶的对比。
这是小说家所要强调的,或者说小说家在叙说历史的时候,表达出来的一种道德倾向,这是对历史的道德阐释,那么,这种历史的道德阐释从小说家的叙事来看,他希望他能够代表普通民众的一种愿望,希望刘备集团能够最终统一天下。
小说家这个愿望,老百姓的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最终是取代了曹魏集团的司马懿集团统一了天下,在整个小说叙事当中,司马懿集团属于被批判的角色,但正是这种势力最终统一了天下所以,尊刘抑曹的政治倾向和最终刘败曹胜的历史事实之间构成了一种悲剧性的冲突,人们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构成了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诸葛亮临终的时候深深哀叹,“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
这是天意,这个天意落实到具体的历史上就是历史的事实,小说家不能够去改变历史的事实,写刘备集团最终统一天下,他只能尊重历史事实在既尊重历史事实,又要表现自己的道德倾向,这样两种选择上,构成了一个激烈的冲突。
并不是人们的善良的愿望在历史上都能实现,当然另外一方面,人们也应该保有这种善良的愿望 我的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国学大师启功先生,有一首词讲得很有意思,这里读一下,供大家思考《咏史》,“古史从头看,几千年兴亡成败,眼花缭乱”,兴亡成败太多了。
“多少王侯多少贼,早已全都完蛋,尽成了灰尘一片,大本糊涂流水帐,电子机难得从头算”,这么多历史,五千年历史这笔糊涂帐,你哪怕输入电脑里头也算不清楚,竟自有若干卷,存下这么多的二十五史太多了“书中人物千千万,细分来,寿终天命,少了一半”,至少有一半人不是安享天年的,正是成年盛年的时候就去世了。
“试问其余哪里去,脖子被人切断”,“还使劲,龈龈争辩”,还使劲地在那里争,使劲争,争什么呢?“檐下飞蚊生自灭,不曾知,何故团团转,谁参透,这公案”历史的整个的发展的趋势,历史上所有的这些人们都在争都在夺,都在抢夺是非,都在判断是非曲折,所以兴亡成败的整个过程构成了一种历史,那么在这个历史的背后,更值得思考的很可能是在历史上的价值,人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历史上人们争夺的过程。
二、《水浒传》的政治思考 《水浒传》的故事和《三国志演义》的故事有一点不同,就是《三国志演义》的故事是按照历史上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实撰写而成,《水浒传》的故事呢却带着很强的传奇特点宋江起义的故事,北宋末年的确有这个故事,但是历史记载太简略了,把它演义成一篇长篇小说,里头带着很多传奇特点。
在这种传奇的叙事当中,更能够看出古人对于历史、对于英雄的一种思考 从总体结构来看,《水浒传》小说始于洪太尉误放走妖魔,这是第一回了宋仁宗时期是北宋的一个太平盛世,但太平盛世的时候,京师这一代发生了瘟疫,瘟疫很重,所以专门去龙虎山请张天师来祈香、做法,祛除瘟疫。
派谁去呢?派了殿前太尉,叫洪信这么一个人去皇帝派洪信到龙虎山请张天师,没想到张天师早就得知,他是神仙嘛,他早就知道这个消息,他自己到京师来了洪信扑了个空,在上清宫的伏魔殿那里,他看到有一块大石碑压在那,他问这是怎么回事?人家告诉他这块大石碑底下压着妖魔,一定要镇住这个妖魔,洪信不信,哪有什么妖魔被压住,他就愣揭开这块大石碑了,一揭开以后,一道黑气冲天而起,散到四方,就成为梁山一百零八个英雄好汉。
(未完)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文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