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档案电子版(档案封皮电子版)越早知道越好
大家好,今天兑观科技小编又为大家分享档案知识干货了,本篇分享主要内容为——我国古代档案库房建筑发展简史(下)。
大家好,今天兑观科技小编又为大家分享档案知识干货了,本篇分享主要内容为——我国古代档案库房建筑发展简史(下)。
明朝从上文可知,自宋代开始,封建社会档案馆库建筑发展为两大类型:一类属皇帝档案库,是宫殿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保管帝王文书及其世系,明代的皇史宬即属这一类型,这类库房建筑往往采用适于档案典籍保护的最高建筑技术;另一类是保存王朝中央和地方机关档案的库房,这类库房建筑尽管在设计方面也考虑到适于档案保护的一般条件,但与宫殿建筑相比要简易的多,明朝中央文渊阁库楼、后湖黄册库等均属这一类。
皇史宬皇史宬是明清两朝的皇家档案库,是中国传统的“石室金匮”式档案库房建筑,但又有其独具特色的地方它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档案库房皇史宬又叫表章库“宬”字之意为“屋所容受”,亦即库房之意,它主要用于收藏皇帝的实录、圣训和玉牒等。
其建筑有如下特点:(1)皇史宬模仿古代“石室金匮”之制建筑而成,整个建筑不用木材,都用砖石垒砌而成(主殿是石室,砖只是装饰)这样的建筑结构,优点在于坚固耐久,一来可以防火,470多年从未发生过火灾,而据初步统计,自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至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474年间,紫禁城内共发生过火灾73次,其中,属雷击引起18次,人为引起55次,曾数次殃及一些库房中的藏书、档案,造成了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二来能防震,皇史宬历经几百年而岿然不动,显然是因为它的这种坚固的砖石结构;三来还能抵御风霜雨雪的侵蚀,不那么脆弱易腐蚀。
(2)建筑分为主殿和左右殿,主殿位于2米高的石基上,殿内鎏金铜皮包制的雕龙樟木金匮置于1.42米高的特制汉白玉石台上,四周有螭首排水孔,这样的结构设置既利于泄水,又可防潮(3)皇史宬最大的特色还在于它特殊的墙壁厚度,南墙宽6.2米,北墙宽5.9米,东西墙各宽3.6米,这种特殊厚度的墙壁可以大大减弱因室外温度急剧变化而对室温造成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石质材料导热系数小,另一方面导热量与材料的厚度成反比,材料越厚,热阻越大,导热量越小。
如:240mm厚的墙砖,热阻为0.295m2•k/w;370mm厚的墙砖,热阻为0.455 m2•k/w这样非常有利于控制室内温度,使其在自然状态下,冬天保持在15℃,夏天一般不超过25℃,基本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档案库房适宜温湿度为14℃~24℃的要求。
(4)整个殿身是无梁庑殿式建筑,屋顶为起脊式拱顶,因其坡度大,所以排水非常顺畅,利于防水、防潮黄琉璃瓦盖顶,对太阳辐射热反射系数大,吸收系数小,有利于屋顶隔热这是因为物体的颜色能够影响物体对辐射热反射与吸收的比例,颜色越深,吸收系数越大,反射系数越小。
(5)殿内没有窗户,只在东西两山墙各设一个通气口,有利于防光又起到通风的作用;北墙无门窗,正南墙开有五座门,方便出入,利于运送档案历史上我国档案库房建筑很多,但多数已毁,像皇史宬这样保存如此完好的几乎没有了,这就越发显示出了这座建筑的特殊价值。
皇史宬可谓集我国古代档案馆库建筑艺术和技术之大成者,在我国档案馆库建筑发展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后湖黄册库黄册库是明朝中央档案库黄册是明代管理户籍、人口和征调租赋徭役的原始档案,因封面统一使用黄色的纸或绢而得名。
当时全国呈送中央的黄册集中存放在黄册库,因该库建于南京后湖(即今玄武湖)中心的几个岛上,所以称其为后湖黄册库其规模之大、存档数量之多、使用时间之长、规划设计之完善、管理之严密在当时世界上是空前的后湖黄册库建筑的设计与规划颇具匠心,虽然无法与皇史宬这样的皇帝档案库相比,但也是相当有特色的:。
(1)库址选在湖心岛上,四面环水,可以有效防止火灾发生,且周围筑以界墙,断绝人畜往来,便于保密防盗这与汉代石渠阁在阁四周修筑水渠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库址选在湖心岛上也有缺点,会给库房的防潮去湿带来困难。
(2)明太祖朱元璋采纳民间一老者的建议,令库房的朝向一律采用东西朝向,可以避免强烈日光对库内黄册档案的曝晒损害东西朝向的建筑在我国古代档案馆库建筑中是罕见的(3)库房内部地面铺垫沙土,以防鼠患上面再敷盖木板,防止潮气上升。
这种预防措施在我国古代的黄册库、架阁库等库房中多有采用,但后来的使用情况表明,上述两项措施在实践中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4)库房内放置大木架四座,每座木架又分为上中下三层,用于置放黄册为保障木架的坚固耐用,能承负重压,严禁用竹片制作。
这种木架即相当于现代仓储所使用的货架,在当时来说,质地算是比较好的但是所有木料都存在火灾隐患,因此现代库房已禁止使用(5)黄册库的建筑施工与维修均采用责任制就是凡修建库房的工匠,要将自己的姓名刻在所施工的库房的柱子上,负责保修十年,由施工因素造成库房损坏事故的,要严加惩处。
这种责任制有效地保障了施工质量另外,明朝还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来管理黄册库,如由最高统治者严密控制;严禁外泄和入库查抄黄册内容;库房钥匙平时藏于内府,不准掌握在某个人之手;出入库的时间有硬性规定;库内严格实行火禁等。
所有这些规章制度对档案保护都是非常有利的后湖黄册库存在了270多年,始终没有挪动过,直到清军南下,该库才毁于战火之中明朝作为中央档案库的还有大本堂、文渊阁库楼、古今通集库等大本堂原为皇子读书的地方,后又用来收贮从元朝官府收集到的档案和部分图书以及本朝的档案。
文渊阁库楼收藏明朝中枢机要档案其建筑特点为“砖城”,即外墙用砖石砌成,不用木料,利于防火它是故宫中唯一使用黑色玻璃瓦的建筑在五行中“黑色”象征“水”,“水”可以克“火”,所以文渊阁库楼用黑瓦,代表水克火,取防火之意。
但是从上文我们知道,深色瓦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系数比浅色瓦大,所以不利于屋顶的隔热楼分两层,上层筑长方洞口为窗,石柱、边柱以生铁铸成直棂窗,用以采光通风,又可防盗防火因为所进天然光弱,库中黑暗,所以又有防光之效。
古今通集库建于皇宫内,是明代皇帝的御用库房,主要保存皇帝赐封功臣、名将、藩王的诰封、铁券等,还保存京官、外官的诰封底簿此库规定每年六月初六,对所保存的档案和图书都要进行晾晒,以防霉烂地方档案库明朝的地方档案库得到普遍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有二百座左右,其名称不一,有称黄册库的,也有称案牍库、案册库、册籍所、造册局、贮册库等。
这些库房的建筑技术,较前朝也有所进步,更加有利于档案的防潮、防光、防火、防尘、防虫、防霉等如明嘉靖年间太平府架阁库,有文章记述其库房的建筑规模与特点:“建库三连各五楹,左藏黄册,右藏案牍布地以沙,防鼠侵也。
覆沙以板,寝气蒸也贮藏以度,分庋以区,便检阅也旁启多窗,日暮通畅,使之常燥而无润也……莅视有厅,出入有门,誊录有庑,翼然伟观”可见,他们在修建档案库房时,能自觉注意到对档案的保护问题了私家藏书楼明朝私家藏书楼的发展也颇引人注目。
如浙江鄞县藏书家范钦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建成的“东明草堂”(现名为“天一阁”),影响非常久远,它是一座充分考虑到藏书保护功能的私家藏书建筑,特别是在防火方面:(1)书楼的命名,依据古书上“天一生水”的说法,取“以水制火”之意,移“天一”两字作为阁名,使其具有了文化内涵。
(2)传承汉朝石渠部的做法,在建造书楼之初,即在附近凿一水池,池中蓄水备用相传天一池与月湖暗通,故池水终年不涸,不仅可以防火,就是一旦失火也能迅速利用池中水源来救火,从而避免了“远水救不了近火”的尴尬(3)按“地六成之”之意,进行书楼的布局设计。
打破了一般建筑物忌用偶数的格局,把书楼分建为六间,东西两旁筑封火墙,在楼下中厅上面的阁栅里,绘制了许多水波纹作为装饰(4)阁的四周都有空地,并建筑围墙,起隔绝火种的作用天一阁能保存至今,与其严密的防火措施是分不开的。
可见明代档案库房的建设较前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建筑技术也得到了普遍提高,而接下来的清朝则基本无甚创新清朝清朝档案库房建筑基本沿袭明朝,皇史宬仍然是清朝皇帝的御用档案库,另外还设置了内阁大库、清史馆大库等。
内阁大库始建于明朝孝宗弘治五年(1368年),专门保管明王朝的实录、玉牒副本及诏、册、制、诰等御用档案文件它也是清朝中央最重要的档案库,保存着清朝内阁和宫廷重要的档案文献,同时还将皇史宬旧存明朝实录移存于此。
大库沿用古代楼阁式建筑技术,没有太多创新之处它位于紫禁城东南隅,有书载:“库坐南向北,共二十间,开门四,每间深四丈,重之以楼北面有窗,窗中用铁柱,柱内有罳罘(音思浮,即屏障),外有铁板窗……”大库为砖木结构,东西两库室内均为重楼,室内梁柱、楼板、楼梯全用木材。
这种木质建筑,极惧火库内光线黑暗,白昼进库都需燃烛,一方面这有利于防光,但带入火种,又增加了火灾的可能性内阁大库建筑显然无法与雄伟的皇史宬相比,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皇权强化的反映综观我国古代档案库房建筑,可以总结出以下3个特点:
1.从职能来看我国古代档案库具有收藏保护档案、图书、编修国史等多重职能,亦即档案库房为“档、书、史”三合一的机构,因此,档案库房管理活动与藏书楼(图书馆)等机构的管理活动并未完全分开,其管理对象较为宽泛,但主要管理活动侧重于档案管理。
不过其总的趋势是由综合化向专门化转变的如前所述,殷商时甲骨窖穴内除了收藏甲骨之外,还有谷物和各种器物;西周的天府收集王室珍奇宝物,是朝廷的总仓库;直到唐代甲库的出现,表明有了专门的档案库房;宋代的架阁库,明代的皇史宬、后湖黄册库等则都是专门保管档案的库房。
2.从库房选址看先秦的档案库房建筑都设于宗庙内,自秦汉时期,档案库房开始从宗庙中分离出来秦朝殿内“中央禁室”和两汉王朝中央档案库的出现,正是这种分离的标志,不过仍是建于皇宫或官府之中的到了明代,逐渐有了脱离宫廷、官府的独立的档案库房建筑如后湖黄册库。
这一方面说明档案库房越来越专业化了,同时也说明统治者对档案的保护和管理更加重视了3.从建筑技术来看自保管甲骨档案的地下库窖,到保管档案典籍的石渠阁、石室,再到皇家档案库皇史宬,库房建筑技术不断提高其发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从只求坚固耐久和保密安全,到全方位考虑防火、防潮、防光、防虫、防霉、防盗等防护性能以及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