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链一号05星发射(天链一号05星发射点评)学到了
7月6日23时53分,我国天链一号05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虽然官方媒体对此次发射也有及时的报道,但是描述的文字信息
7月6日23时53分,我国天链一号05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至此,我国第一代数据中继系列卫星圆满收官,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具有全球覆盖能力的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虽然官方媒体对此次发射也有及时的报道,但是描述的文字信息很少,并没有提及该颗卫星的价值,实际上,这颗卫星不但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是我国反航母作战体系的重要一环。
发射现场视频在这里要跟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中继卫星,它一般停留在距离地面数万公里的远地静止轨道,一般仅需要三颗就可以完全覆盖整个地球凭借着高轨道覆盖的优势,中继卫星可以成为卫星与卫星之间以及卫星与地面之间的数据通讯中转站,虽然这个功能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建设天链一号中继卫星的初衷是服务于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但是近年来在军事上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天链卫星分布图天链卫星在航天工程中的作用说到“天链一号”工程,就不得不说神舟5号载人飞船载人飞船一般位于距离地球400千米的轨道,每90分钟绕地球飞行一圈,受地球曲率的影响,在大部分时间里飞船在太空中无法与地面取得通讯联系。
为了增加飞船与地面通讯站的通讯窗口,我国建造了数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在载人飞船发射之前前往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建立与飞船的通讯联系
远望号航天测量船2003年,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进入太空,受制于当时的通讯条件,在太空中的神舟五号只有在经过我国国土上空之时才能与地面通讯站取得联系,而每一次国境的时间也仅仅只有10分钟左右。
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杨利伟只能孤独地待在狭小的飞行舱中,等待下一个通讯窗口的到来,地面指挥人员甚至不知道杨利伟的身体状况在21个小时的时间里,神舟5号绕地球飞行了14圈,并与地面进行了数次天地通话,每一次的通话时间仅有5分钟左右。
杨利伟
神舟5号太空飞行路线不过,这个状况在之后的几次神舟飞船上出现了明天的改观到了2013年的神舟10号飞船上,不但天地通话不再是障碍,我国宇航员王亚平甚至在太空中为全国的中小学生进行了长达51分钟的在线直播授课。
在这51分钟里,神舟10号飞船已经飞越了近20000公里,绕地球飞行了大半圈,在超出我国国土观测站范围之外,神舟10号也能向地面传输清晰的画面
王亚平在太空中为全国中小学生授课而在最近的神舟12号载人航天任务中,我国三位航天员与习总书记进行了十多分钟的天地通话,通话效果很好,画面清晰,声音稳定除此之外,我国地面指挥中心能够对天和号核心舱进行全天候监控,不管太空站在哪个位置,都能进行实时的通讯,体现了我国强大的太空通讯能力。
神舟12号进行天地通话以上所有的进步,都与“天链一号”工程密不可分,我们先来看一下天链一号卫星的发射历程2008年4月25日,天链一号01星发射2011年7月11日,天链一号02星发射2012年7月25日,天链一号03星发射。
这三颗卫星一颗在非洲上空,一颗在印度洋上空,一颗在太平洋上空,能保证中低轨道飞行器在非洲直太平洋的大区间内,至少有两颗天链卫星能将卫星通讯型号转发到中国陆地上的监测站,这也是为什么神舟10号飞船能够与地面指挥中心进行24小时不间断通讯的重要原因。
天链一号三颗卫星在赤道上空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能够对200公里以上、2000公里以下的空间全轨道覆盖,覆盖率近100%,能对太空中的每一个角落进行监控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够为中低轨道的飞行器提供精准定位服务,通过中继卫星就可以将实时的信号传输到地面指挥中心,不需要再出动航天测量船满世界撒网。
2016年11月22号以及2021年7月6号,我国分别发射了天链一号04以及05星,进一步壮大天链一号卫星的力量,让我国天基通讯没有任何的死角除了能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行信号中转以外,天链一号卫星也能对我国在月球以及火星上的探测器通讯信号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的中继转发,大大提升了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通讯能力。
天链一号卫星分布图天链一号卫星在军事上的价值说完了在航天工程上的价值,下面我们再说一说天链一号卫星在军事上的巨大价值天链一号工程在军事上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可以实时监测中远程弹道导弹的具体飞行数据;另一个就是可以与我国侦察卫星配合,提升我国反航母作战能力。
第一,在对中远程,尤其是洲际弹道导弹的监测上,天链一号中继卫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射程在3000公里以上的洲际弹道导弹来说,弹头飞行高度一般在1000公里左右,地面指挥通讯站很实时监测其飞行数据,而利用航天测量船也存在很大的弊端,而中继卫星则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
随着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日益完善,我国的中远程弹道导弹需要拥有可以机动变轨的末端突防能力,这就需要我国地面指挥站实时掌握导弹的飞行数据,对导弹进行不间断的控制天链一号中继卫星可在数万公里的远地轨道上接收并转发地面指挥中心的信号,并将导弹的飞行数据转发到地面指挥中心,提高导弹的打击精度以及突防能力,提升打击效果。
DF-41导弹模拟发射图第二,在反航母作战体系中,天链一号卫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我国相继发射了高分系列、风云系列以及海洋系列等卫星,这些卫星都能发挥侦察作用在以前,我国侦察卫星对西太平洋海域过顶时间为较长,并不能对我国周边海域进行实时的侦察监控。
随着我国太空侦察力量的逐步完善,我国卫星对特定海域的过顶时间已经缩短为不到一个小时,为我国反航母作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由于侦察卫星的飞行轨道高度仅在400公里左右,由于地球曲率的限制,在对远离我国国土的特定区域进行过顶侦察时,就需要等上几十分钟进入新一圈轨道后才能将侦察数据传回到国内。
天基侦察卫星可以发现海域中的航母目标这几十分钟在进行战略侦察时影响倒不是很大,但是对出现时间比较短暂的机动目标就不够用了,最典型的就是对航母目标的侦察上航母最高航速可达30节,也就是每小时近60公里,如果侦察卫星在发射目标后,需要等待数十分钟之后才能将目标数据传回到地面指挥中心,那么在这个时间里航母已经移动了近60公里。
以我国的DF-26反舰弹道导弹威力,在接到发射指令到导弹到达3000公里以外的目标上空,这就需要近20分钟时间,此时敌方航母目标已经离开侦察区域近80公里,而反舰弹道导弹弹头上的主动雷达搜寻范围仅为50公里左右,无法对航母目标进行锁定,也就无法完成打击任务。
DF-26反舰弹道导弹在天链一号卫星的协助下,侦察卫星可以将侦察到的数据转发到中继卫星之上,然后中继卫星就可以快速地将数据传输到地面指挥中心,中间不会有时间差,确保对航母目标打击的时效性。
美国航母在接到打击指令后,DF-26反舰弹道导弹就可以立即启动发射程序,将导弹密集的发射到侦察卫星发现航母所在海域十几分钟后,DF-26导弹的打击弹头就出现在了距离目标上空100公里的太空,此时航母目标仅机动了十几公里,弹头上的主动雷达开机并迅速锁定目标,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此时十多枚导弹划着一道道火舌,以45°的攻击夹角以及15马赫的攻击速度砸向航母甲板,在电磁脉冲弹的配合下,完成反航母作战任务
打击效果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