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个人知识库最好的软件(建立自己的知识库用什么软件)满满干货
万物互联的知识经济时代,黄金屋和颜如玉不再只存在于书本里,而是存在于万物中。信息爆炸让人脑再也无法装载任何一个细分领域的所有信息,因此如何利用现代化工具快速精准全面地获取信息构建个人知识库随时取用,成了与个人认知能力成长息息相关的核心技能
万物互联的知识经济时代,“黄金屋”和“颜如玉”不再只存在于书本里,而是存在于万物中信息爆炸让人脑再也无法装载哪怕任何一个细分领域的所有信息,因此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快速精准全面地获取这些信息,构建个人“知识库”随时取用,成了与个人认知能力成长息息相关的关键技能。
人类天生的“狩猎”天性让我们执着于追逐会动的目标,执着于力量的积累和武器的构建;人类后天的“耕种”行为让人习惯于耕耘和保存于是,“猎人”和“农民”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同时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分工协作,以及个人的多元行为系统当中。
而在知识领域,知识库同时具有“武器”的特性和“仓库”的特性知识库的采集和整理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人“猎取”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人把信息固化为随时可取用的知识体系我们看到无数的知识整理术,用从不同角度出发但大抵符合金字塔原理的方式去整理信息,形成了市面上各种整理术方法论体系和产品体系,比如福尔摩斯的
“知识宫殿”理论,工作清单Any.DO,云笔记工具有道云,脑图工具Xmind在此回到目标:个人选用这些工具的根本原则是什么?如何通过工具实现“知识猎人”和“知识农民”两种身份的无缝切换?篇幅所限,这里暂且先不讨论阅读、学习这种将思维内化的动作本身,仅讨论与之关联的作为“外脑”的知识库。
暂且不讨论国家级、领域级、企业级、团队级的协同知识库,仅讨论专属个人的知识库这里提出个人总结的知识库两大原则:1. 敏捷性 2.全面性原则1:知识库必须具有敏捷性敏捷的含义是,知识库的内容,必须是“活”的知识,与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并且,知识库内容的录入,编辑,取用以及分享的动作,要足够迅速。
断舍离的原则是,不要自己不要的东西,要的东西自己都充分了解,触手可及,这决定了:(1)收纳的信息绝非囫囵吞枣,只有经过审视的信息,才可以收入信息库;(2)取用的方式绝非一层层深抽屉,而是1-2步快速可达。
原则2:知识库必须有全面性有太多外部知识库工具夺取我们的注意力,如果个人知识库无法做到数据获取的全面性,对知识取用场景适配的全面性,尤其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核心知识存取诉求方面如果不能充分满足,人的习惯一定是逐渐弃用,不再认真维护,它的价值必然逐步降低。
反之,越来越全面的个人知识库必然不断增加自身的价值,越来越好用,成为我们个人不断成长的终极“外脑”脱离生活实际的构想没有意义接下来我直接分享个人在知识库搭建方面的实践和基于实践的思考请大家记住上述这两个原则,下文的每一个字,均围绕这。
2个原则展开1. 个人数据库采存中心:NAS数据中心个人知识库必须有一个核心的采存中心这个采存中心可以是笔记本,台式机,云主机,但有一种专属知识中心的软硬件形态,叫做个人NAS存储,其中的翘楚是群晖NAS
这里不讨论不同NAS的优劣,仅以群晖NAS为例,分享个人构建知识库的使用经验使用要点:1.NAS盘的核心在于将各路数据信息通过同步软件自动同步至NAS,成为个人最高级搜索中心;2.推荐RAID1备份,确保高可用。
关于NAS盘的大小,我选了双盘4TB,目前完全够用,还有2个盘位空着;3.推荐对需要全文索引的文件内容打开Universal Search的索引功能,相当于个人版谷歌全文搜索,这是不少知识库产品梦寐以求的功能,搜索个人知识库能力是非常强劲的;。
4. 为了防止存储空间浪费、搜索性能浪费和搜索视觉空间浪费,创建新文件时先用Everything搜一下是否文件已有,有就建立一个软链接而非直接复制文件;5. NAS里面,常用数据需要和主力电脑同步主力电脑
(我是笔记本),D盘尽可能大,500G以上,把除照片视频外生活和工作经常取用的信息都放进NAS同步目录里,做双向物理同步确保手机终端、电脑终端、网页端多终端随时可查可分享可下载,确保网络条件不行的时候,
主力电脑里的文件依然在手1.1. 云盘云盘是NAS数据中心的核心数据来源,这里用的是国内云盘几乎硕果仅存的百度云NAS盘可以离线自动同步百度云盘指定目录的数据事实上,NAS盘空间再大,双盘备份,都无法保证存得下所有数据,也无法保证数据万无一失,所以一个容量超大且不容易倒闭的云盘就是核心的另一个存储空间了。
使用要点:1. 百度云容量超大,可以直接转存其他百度云分享的链接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数据源;2. 手机个人照片和视频体积过大,直接默认同步百度云保存即可,确保数据不丢,不一定非要同步到NAS盘中;3. 手机端接收的文件不一定
都会同步到电脑,但主要存在本地并自动上传百度云,就可以通过百度云同步功能,转存NAS盘,确保全局搜索得到,白无一失;4.可以将所有百度云盘中需要被快速搜索的文件夹自动转存NAS,确保搜索可达1.2. 邮件
邮件是工作往来最重要的数据来源之一,在完整个人知识库视图中是不可或缺的使用要点:1. 邮件要确保多终端同步电脑端,手机端,都需要聚合所有日常个人和公司邮箱的统一邮件搜集器,电脑端推荐Foxmail,手机端无数。
需要同步所有个人+公司邮件帐号,设置高频定期同步,电脑端本地下载所有附件,并且同步所有历史邮件,才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2. 关键邮件可以导出为EML,放入NAS同步目录,添加主题、人名等标签信息供搜索;
3. 邮件里如有大附件,必然存在时间限制,一定要及时转存到网盘,或者NAS本地1.3. 书本纸质书,一般人无论看过多少遍,实际上几乎都是无法记住70%内容的,事实上只读了1遍的书,吸收度达到30%就不错了。
真正取用和分享的时候,还是要越详实准确越好所以,这时候,随身携带到处可翻可分享的电子书就是王道Kindle,微信读书等软件,都有内容搜索能力所以,花点钱买电子书是有必要的从价格来看,一般电子书只有实体书
2分之1到3分之1的价格,换来的是大屏小屏随处可读,电脑手机平板同步,随时可搜的便利,这是纸质书根本无可比拟的优势太沉重的纸质书,其实可以转化成电子版方式很简单,拍照片1000页的A4大小的书只要500
张高清照片即可,导入特定文件夹加个标签,全文搜索对于目录页,建议直接用离线或者在线工具识别识别力最强的当然是在线工具,百度的在线OCR服务,小批量免费,通过简单的JDBC调用即可使用要点:1. 电子书(照片,
txt,pdf,caj,mobi等)存在NAS里多终端同步(NAS,网盘,手机,电脑);2. 关键内容要标注、收藏、评论,会出现在书本的对应内容里供搜索和回顾;3. 利用阅读器软件本身的能力做文件全文搜索。
本地安卓阅读器推荐静读天下;4. 喜欢的书,有用的书,尽量都花钱买下来放kindle/微信读书里存着,随时多终端取出回看和分享1.4. 手机本地手机本地的信息包括:文档,文件,图片(包括图片的额外信息,如备注,标签,位置,图片中的人),图片中的文字,截屏,短信,社交软件信息等。
手机作为个人最重要的终端,信息存储,提取,同步,全域搜索是核心的很多人并没有把手机当做一个核心的搜索工具看,事实上手机理应作为一个综合搜索工具被系统化地利用使用要点:1. 手机本地容量是关键,可以确保毫无顾忌地下载,存放本地,快速读取。
内存是最稳定快速的,所以建议购买至少256G内存手机如果用扩展卡,建议至少256G,让手机达到接近电脑的容量迁移手机时数据要完全迁移,尤其微信历史记录和本地文档文件;2. 推荐选择移动大流量套餐,上海本地是
270元一个月,送千兆移动家庭宽带,每月150G手机流量,最高可累加到300G,超过流量只限速不封顶,全部是5G流量目的是确保最高速的上传下载,上传下载时无所顾忌;3. 手机的滚动长图功能是最高效的信息截取分享法,一目了然,不缺不漏,随时可达。
;4. 建议日常养成拍照片,截图,尤其是文字内容的习惯OCR技术让文字信息很容易快速搜索出来,事实上当前华为Mate40系列手机已经实现了离线把所有历史照片的文字内容和人都识别出来;如果给图片加备注,就可以。
立刻在手机负一屏搜出来;5. 用一个USB+TypeC双接口的迷你U盘实现快速手机本地文件传输和分享,U盘随身带;
6. 所有电脑能打开的文件,手机端都需要能打开如果不能打开,要同步原始文件+格式转换后能打开的文件(xmindCAJ、VSDX如果打不开就转成PDF);7.手机端识别工具十分丰富,要善用识别工具的搜索能力:百度。
/谷歌识图,微信音乐识别,手机智慧识别(就是拿镜头扫花花草草的时候实时显示是什么花什么草)1.5. 电脑本地电脑本地是日常使用最核心的使用场景,基本原则就是在空间允许的前提下同步尽可能全的数据同时,电脑作为数据上传最主要的终端,承担核心的数据打标签工作,便于按照个人需要的风格去查询。
电脑端做文件搜索,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神器”,叫做Everything使用要点:1. Everything是最高效的电脑本地文件搜索神器初级用法:直接搜文件名高级用法:不仅搜文件名,还可以选择搜目录;高级用法
2:可以对文件内容做全文搜索(性能有限);2. 深度全文搜索文件内容的软件还包括Notepad++等,可以实现实时扫描文件夹下所有文件的内容;3.所有手机端工具,都要有对应的电脑端软件,实现数据跨终端后的无缝使用体验;
4.手机端是向NAS、网盘单向上传的,电脑端主要是与NAS数据双向同步的,要设置好目录5.电脑端要养成对文件打标签的习惯,确保标签符合自己的搜索习惯;6. 实践下来,笔记本外存SD卡尽管可以扩展,但性能总体不佳,远不如
SSD由于可靠性有限,建议扩展SD卡仅用于其他非重要文件存储,不要用于读写频繁的网盘同步场景2. 云笔记云笔记是生活和工作的跨终端同步核心记录工具,是个人知识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要点:1. 个人和生活分开。
。用手机双开软件同时开2个软件,而非频繁切换帐号电脑端可以网页端一个帐号,客户端一个帐号:
2.云笔记的文章的收藏要养成随时收藏的习惯最佳的工具就是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把文章链接发到有道云笔记服务号中,就一键完成了收藏,实现全文可查;3.带录音和实时转化文字功能设备是会议记录大杀器,比如汉王录音笔记本等,实时翻译。
,实时同步,从此记录不用愁,原始录音文件和文字同时产出,多终端同步,大幅提高会议记录效率;3. 云待办云待办是比云笔记更直接快速的日常TODO list和突发事件突发灵感记录工具,属于“轻信息”,也是个人知识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用要点:1. 云待办是最好的随手记工具,具有多级目录和大容量对于其中重要的需要持久化的信息需要存储到知识库,即云笔记中;2. 多终端同步,手机记录->电脑查看,存储;3. 区分生活和工作列表;购买会员,获得无限列表。
(个人用得最顺手的是滴答清单);5. 完成任务后要标注完成,不要影响视觉和搜索,这符合断舍离原则;6. 所有内容历史均可搜索,要记得使用软件自带引擎4. 外部:公司内部系统信息公司内部系统信息是个人知识库搜索的重要外延。
信息的随处可达性,是将它纳入个人知识库搜索体系的关键使用要点:需要设好手机VPN,公司内部网址收藏进收藏夹,包括Wiki,JIRA,OwnCloud等,选择浏览器电脑模式访问,确保随处可达,在路上也可以迅速给客户截图或文件分享。
5. 外部:在线协作文档企业多人协作场景,在线协作文档是最常见的工具,也是个人知识搜索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线协作文档是最好的免费协作文档工具,大量协作信息都可以储存在这里,不会丢,可同步,与office。
基本兼容6. 外部:互联网知识库(简述)互联网知识库是个人知识库的延伸,话题太大,这里仅做简要展开1. 国内论文:国内 中国知网 万方等,通过淘宝买账号2. 国外论文:谷歌,谷歌学术,Wikipedia。
3. 研报搜索:发现报告万德4. 地球搜索:谷歌地球(手机版和电脑版)5. 其他搜索引擎:微博,微信,小红书,twitter,facebook等使用要点:1. 一定要跨终端翻墙软件,确保始终无墙推荐:SquirrelVPN
2. 如果英文不好或者没时间看外文材料,就直接截图翻译,比如华为用截图翻译工具;或直接网页翻译;或谷歌内容翻译;3. 如果谷歌搜到的论文无法找到直接下载的文件链接,就查到对应的DOI,从 SCIHUB中搜索该
DOI,获取文件 https://scihubtw.tw/;4. 谷歌地球可以搜索整个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图层信息,甚至可以看见自己的家(安卓手机安装谷歌框架就可以装谷歌地球软件,如果有限制,用OurPlay
安装)百度街景图是补充5. 研报聚合网站推荐:发现报告(大部分报告都可以直接下)https://www.fxbaogao.com/,400一年万德:最全最专业最贵,个人1w+1年,有钱有专业需求的人,或者公司渠道可以购买。
其他各种成千上万元的行业专业研报:各显神通通过各种渠道去采购吧6. 知识库搜索:别小看微博,微信,百度,谷歌,小红书内部搜索能力,当今世界,每个大互联网app都想做成搜索引擎,每个app内的内容都对其他引擎做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完整的内容,一定要多APP搜索比如:实时新闻用微博搜,专业内容用谷歌,日常中文信息用百度现在的搜索引擎早已不是百度一家独大了,尤其微信的搜索引擎能力已经非常了不得了,强烈推荐纳入个人日常的搜索维度当中。
7. 外部:云桌面使用要点:1. 云桌面是知识库的外延,要义在于可移动的敏捷性;2. 通过Zoom可以实现手机/平板操控远程桌面,可在关键时刻远程办公,解燃眉之急8. 总结与展望归根结底,发挥知识库最大效用的奥秘在于全域敏捷搜索的思维方式与日常生活工作习惯的融合。
信息的第一索引永远是大脑因为只有大脑,才是美丽的。下一篇公众号文章预告:《对广域超融合个人搜索引擎技术的展望——从智能眼镜到脑机接口,构建人生知识图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