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全知道:地理知识全知道读后感
写作者加入将书写的故事作为真实的生活,那么,骗子和精神病院里应该多是这类奇异之人;写作者将故事写在纸张之上,这是无中生有的创作,这样的骗术开启仰望旅途。在没有潜水艇的100多年前,鹦鹉螺号在海底?是是,在文字的海底神奇航行……
2022年,新年第一天,安顺府文庙与两盏研学读书会共同举办了“我在文庙学国学”研学营活动一位南京大学的志愿者现场讲述了安顺府文庙与南京夫子庙的同与不同这位志愿者名叫高豫来,当年是南京大学在贵州录取新生的第一名,是一位读书让人不操心的孩子,因为书本知识,对他,不是负担,是认知增长的快乐之源。
2022年,疫情防控下的春节,阅读与阅读征文启动2019年公务员遴选第一名的罗杰写了《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十二届安顺双阅读十佳家庭田歌携带孩子胡田九懿写了《窗边的小豆豆》与双阅读;写了《山海经》,今天,我们分享高豫来的《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我的第一本“满字书”文/高豫来2007年,我在安顺实验学校读小学三年级由于不怎么玩电子游戏,那时的我每天总会花大量的时间看课外读物,但它们与“好孩子读物”没有半点关系——在我的房间,能看见堆成小山的《汽车之友》和《兵器知识》,却找不到一本不带插图的“正经书”。
通篇文字的“满字书”在彼时的我看来,就是枯燥无聊的代名词,碰都不愿碰一下,更不用说阅读了我拥有第一本“满字书”,缘起于那一年的学校运动会当运动员在午后的阳光下拼命奔跑时,我的好朋友在看台上翻动着一本半厚的“满字书”,书的封面是一艘在海底游弋的潜艇,书名曰《海底两万里》——这引起了我这个军事迷的强烈兴趣。
经过软磨硬泡,朋友最终答应把这本封面绘有潜艇的书借给我看尽管这本书里的插图寥寥无几,但我很快被书中性能强大鹦鹉螺号潜艇、神秘的尼莫船长吸引,以至于当晚洗漱时也在举着《海底两万里》阅读(这一点当然也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爱书的姿态应该是我的榜样)不幸的是,当我沉浸在情节中时,这本书掉进了洗脚水里。
如今我已记不清当初是如何把那本皱皱巴巴的书还给朋友,也记不清但是朋友收到书时的表情,但我清楚地记得还书后的那个周末,我来到安顺西西弗书店,直奔外国文学类书架拿了一本崭新的、精装的《海底两万里》至此,我拥有了第一本“满字书”。
在拥有《海底两万里》后,翻来覆去咀嚼书本情节、围绕情节展开幻想是我那段时间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一方面,书中阿龙纳斯一行人乘坐潜艇途径世界各种地理区域、饱览各类海洋生物的情节,极大地丰富了一个9岁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我甚至在不知不觉中默认自己也是鹦鹉螺号上的一员。
另一方面,鹦鹉螺号的设计思路、机械结构以及最终展现出来的令人咋舌的性能,使我总在深夜幻想自己也拥有这样一艘潜艇,带着自己的伙伴一起环游世界;有时上课开小差,我还会在课本上画出经过自己“改进”的“理想型”鹦鹉螺号。
在醉心阅读《海底两万里》的那段时间,我正好开始了一段新的学习旅程——每周末在市图书馆阅读与表达基地学习阅读与表达,据说,这是全国唯一挂牌的阅读与表达基地,当时去的时候,知道课堂故事很吸引人,比如新版海的女儿,国王不想其他人再启发自己的公主,给她的身体设置了非凡功能,然后,这位公主失控后就开始欺负所有人。
那时候还没有美国队长的生物科技改变身体能量电影,图书馆分享的故事其实足够超前,故事改变者是作家姚晓英,这样的尝试开启了很多同学的文字提升能力因此,在作文课上,姚老师常常围绕各种书籍进行案例教学课上的大多数孩子对这些读物如数家珍,但我却只阅读过《海底两万里》。
不怎么看“满字书”的我如坐针毡,加之《海底两万里》阅读体验使我意识到“满字书”不全是枯燥无聊的,遂下决心从书店买回《小王子》、《月亮与六便士》等书,开始涉猎“好孩子读物”可以说,《海底两万里》是开启我文学阅读的一本书。
《海底两万里》不仅是我阅读文学著作的起点,也是我对写作建立认知的起点在阅读《海底两万里》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思考:“为什么这本只有零星的黑白插图、通篇只有文字的书,阅读起来甚至比通篇高清插图的《兵器知识》还有趣?为什么有的‘满字书’阅读起来就是枯燥无聊的?”在姚老师的课上,我逐渐收获了两个写作关键词,一曰“结构”,二曰“文字”——这两个关键词引导我找到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没有结构的故事,是碎片,无妨按照约定者预设路径完成阅读;而文字,是一位作家的风格基因,这一位作家与哪一位作家文字的不同,让文字花园里绽放不同的花《老人与海》与《长袜子皮皮》就完全不同诚然,《海底两万里》与科技、地理、人文强相关的题材是其吸引我阅读的重要因素,但我能把这本书读下去的根本原因,还是这本书颇为友善的阅读门槛。
自结构上看,《海底两万里》叙事的六要素清楚而齐全,情节也随着鹦鹉螺号所处地理位置的变化而推进自文字上看,儒勒凡尔纳的文字是真诚、简洁且精确的,不卖弄佶屈聱牙的概念,也不居高临下展开说教,而是把复杂的科学原理与人文生物地理知识条理清晰地呈现给读者。
以《海底两万里》为起点,“结构”与“文字”逐渐在我的脑海中扎下深根,时至今日,每当我提笔写作时都会随时自问:“结构是否完善?文字是否真诚、简洁、精确?”2021年,本科毕业后的我加入了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成为一名语文教师,讲台之上,“结构”与“文字”已成为我进行写作教学的基点,也已是我的学生们在课上记得最牢的两个关键词。
当然,《海底两万里》的意义绝不止于吸引力较强的内容题材、优秀的作品结构与文字,这本书的时代价值同样不可忽略纵使《海底两万里》是一部比较纯粹的科幻小说,着墨集中于科学技术、海洋生物和世界地理,但它仍然展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之交,西方世界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人类社会、技术发展的思考。
2007年的我,并没有读出这些内容,“工业革命”、“殖民”等词汇于我而言也是既遥远又陌生不过,这本书在三年级的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少疑问:“尼莫船长是哪里人?他为什么如此憎恶陆地上的人类社会?”“不断从鹦鹉螺号获取大海财富的陆地人是谁?他们拿着这笔钱去干什么?”“为什么《海底两万里》成书时间是在清朝,却能有如此高的‘科技含量’?”“过去的世界是怎样的?”“人类社会是怎样的?”——多年后的今天,作为熟知那段双元革命史与殖民扩张史的历史学专业科班生,我已经找到了其中一些问题的答案。
而另一些问题,诸如“人类社会是怎样的?”,则成为了指引我不断思考、继续专业研习的信标2017年,我成为了一名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出于专业需要,我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这些文献通常是一本又一本的“满字书”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同时,我还必须将获取的信息整理并输出为新的文字。
——面对一堆堆由自己整理好的文献,在惊讶自己能将如此多的信息梳理好之余,我总不禁回想起翻开那本封面绘着潜艇的“满字书”的阳光明媚的下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