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博客登陆(科学网博客 官网)学到了
我的“博客科普”13年回顾
Outreach 2018: 我的“博客科普”13年回顾2018年7月7日,我终于在第七届国际“物理学新前沿”大会的Physics Education and Outreach分组会议上,做了一个关于写博客作科普的20分钟报告。
因为先前已经把这只小喇叭吹出去了,这里做个小结,给科学网编辑部的MM们一个小交待虽然来参加这个会主要不是为了这个科普报告,而是应邀作一个关于中微子理论的主场大会报告,但借机回顾一下自己这十多年来利用博客平台八卦科学和科学家逸事的经历,还是很有意思的。
而且不回首不知道,这些年还真写了不少,有些东西重新看一遍也还觉得有点意思,确实留得下来。可能到了该出一本的时候了,不知道有没有哪家出版社愿意合作?
Physics Education and Outreach分会场是一个小房间,只有十几个座位,原因是从事科普和愿意聆听的人确实很少本来在我作报告之前的session,只有六七个听众,其中主要还是有报告任务的,但后来一下子增加了五、六个人,大部分是来给我捧场的:我的老朋友、著名物理学家Fritzsch教授;不止一次在我的博文中担当主角的理论物理学家Frampton教授;即将加盟中科大的吴博士;上海交大的李博士;还有我不认识的一、两位。
主持人Despina大概没想到我的报告给会场增加了一点人气,当时显得有点错愕其他报告人都是讲实验项目的,只有我是搞理论讲博客的,因此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但无论如何,大家都很宽容我首先回顾了自己在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世界物理年)加盟美国费米实验室的“量子日记”博客网站写作的经历。
当时是领导派任务派到我头上来的,没想到后来写博客竟然成为我生活的一道风景线,所以我在报告中诚实地说:In this connection, I have no regret to be the first person to try tomato(就此而言,我从未后悔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的第一篇博文写于2005年1月18号,是关于中国大亚湾中微子振荡实验项目的这真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我从始至终见证了这个了不起的实验,直到该实验2012年取得重要突破性成果,2016年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我在“量子日记”一共写了36篇博文,少量是英文的,大部分是中文的这些作文涉及到高能物理学实验项目、科学家的故事、我自己的科研经历和体验等,我的博文风格也因此形成到了2005年的年底,“量子日记”网站不再运营(大概隔了两年左右又重新开张),我也暂时休笔。
2007年1月18日,科学网博客问世我最初婉拒了编辑部的邀请,因为那时科研工作很忙但是我在2007年秋天改变了主意,觉得有个地方保存博文、有个窗口写博客作科普也不错,就加盟了科学网所以我不算是科学网的第一批博客写手,但是由于我在“量子日记”网站写博客的经历比几乎所有中国科学家都早一些,“之父”的名头绝不是自吹的。
将来传媒专业的研究生可以专门研究一下中国科学家的博客科普问题,给我老人家一个官方的封号为好(偷笑)。
我在科学网上贴的第一篇博客文章,其实是2006年夏天在莫斯科开会时写的,题目叫做“莫斯科遍地新娘”从那一篇开始到最近的《科学家的3P原则》,我一共在科学网写了400多篇博文我肯定不算劳模,也不算第一、二层次的“著名”博主。
按照有些网友的分类,我属于有自己较鲜明特色的“知名”博主。毫无疑问,这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光荣称号了。不客气、不过分地说,我在国内学术界和科普界的一点小名气,主要是靠科学网挣来的,对此我心怀感激。
接下来我在报告中举了一些博文例子,来说明我是怎样outreach的其中一个例子是拿薛定谔老师开涮的,因为他的生活作风问题比较特殊,与他写出那个伟大的方程式密切相关Frampton教授对薛老师的生活作风也很感兴趣,现场作了一些补充。
其实在报告的前一天,我曾经跟Graz大学的Plessas教授聊天,他退休之前用的就是薛定谔当年用的办公室他证实了坊间的传闻,薛老师当年确实经常带着老婆、孩子和情人一起生活,大家相安无事看来薛老师的情商,远高于他的智商(偷笑)。
相关阅读:薛定谔老师的生活作风问题
我也讲了一些科学家死后,人们刻在墓碑上的方程式,以纪念这些大师的贡献其中特别提到了霍金他老人家生前的愿望但据我所知,霍金今年下葬之后,他喜欢的那个方程式并没有出现在墓碑之上(还是暂时没有树碑?)我为此请教了也来开会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Mukhanov,他在会议正式开始的第一天作了首发报告,讲的就是霍金的理论工作。
他说自己也不清楚霍金的墓碑这件事。也许还要等一段时间也说不定。相关阅读:刻在墓碑上的方程式
追求幽默是我的博客的主旋律,因此我不失时机地介绍了理论物理学家Boris Kayser关于Majorana中微子的三段论,大家都喜欢听我强调了“搞笑,我们是认真的”这一基本原则昨天有位同学给我发来一个笑话,就显得很认真:“期末,学生看到自己的分数后对老师说:老师!你教的都是没用的东西!老师:我不许你这么说自己!”。
相关阅读:中微子专家Kayser: 搞笑,我是认真的!
我在报告中也谈到了学术论著致谢的幽默,但是我在准备PPT的时候,特意略去了关于Frampton教授的故事,当时我还不知道他也会来开会,甚至来听我的报告我是明智的,要不然就尴尬了但是我真的有点喜欢他了,大热天还西装革履的,不失英国的绅士风度。
除了介绍我自己的博客,我还提到了我的同事曹俊老师的中微子博客,也提到了科学网著名博主武夷山老师关于“博客学”的一些讨论武老师的这方面研究很值得重视,比如他引用了美国青年学者Jarreau博士关于science bloggers’ self-perceived communication以及who reads science blogs等(准)学术论文。
相关阅读:美国学者的经验研究——谁在阅读科学博客?科学网编辑部能否对中国的科学博客作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命题了。
我列举了写博客的一些好处和坏处好处包括:1)课题组出名;2)自己出名;3)结交不同学科的朋友;4)出版社找你出书;5)媒体找你采访;6)学生慕名而来要跟你读研究生;7)有人请你作科普讲座;8)你的男校友和女校友通过博客找到你,甚至要和你约会(偷笑)。
当然,写博客的缺点也不少,比如:1)你有时会禁不住在工作时间看博客或者写博客;2)你有时对博客太在乎了,甚至会情绪化;3)你有时不得不面对一些负面的、无理的评论;4)你有时会在虚拟空间中迷失自己,变得焦虑和神经质;5)你的隐私有时候会多少暴露一些。
我强调,永远不要忘记自己领薪水的身份是科研工作者,不是博客写手所以,正业永远是第一位的,即便由于能力有限做得没那么好博客永远是花絮,谁付出太多谁受伤由于时间关系,我在报告中不得不略去几张PPT,其中最忍痛割爱的是下面这两张动画。
科学网博客让我出了一些小名,学生们脸上都有点无光。这令我老人家有点尴尬。但是我能说什么呢?在你的生活中,哪块云彩有雨永远是个难题。所以,我还是那句话:如果你爱他(她),早点告诉他(她)。
你看看,我在这里就明目张胆地告诉编辑部的MM们,我老人家其实是挺喜欢科学网的,虽然我不像有些博主那么大起大落地爱和恨。科学网给我的生活增加了一些生动、一些色彩,它是我科研之余的额外维空间的一部分。
这么多年静悄悄地过去了,我不发微博、不玩微信,我只在科学网上偶尔写写博客,而且产量变得越来越低但是,我应该是第一个把科学网博客的福音传到欧洲、传到地中海的(这算不算一带一路的一部分?),这件事再过二十年回头看时,一定很有趣。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邢志忠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79-1123810.html
关注我们微信号:sciencenet-cas (←长按复制)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