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是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科学知识是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燃爆了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作者 | 拙棘本号原创理性、客观、中立,这三个词每一个都是千头万绪,有无数种哲学立场可对它们作出规定乃至解构。事实上,一些反对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作者 | 拙棘本号原创理性、客观、中立,这三个词每一个都是千头万绪,有无数种哲学立场可对它们作出规定乃至解构事实上,一些反对理客中的文章就借用了大量哲学资源,试图釜底抽薪地对理性、客观、中立这几个概念作出解构,而非满足于一种经验性的批评。
后者意味着,不怀疑理性、客观、中立本身能够成立,而仅仅对特定情境中的理客中话语特别是中立立场所发挥的作用提出批评读哲学容易让人养成一种糟糕的习惯,即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特定概念分析一下而所谓概念分析,往往就是脱离语境,展开相关语词的语义可能性。
但真正重要的是,在进行这类分析之前仔细领会日常言说所传达的真正含义,而非不管对方实际想表达的意思,单把某些个语词拎出来,然后像捏橡皮泥一样把它捏成各种形状,再依次进行攻击这并不是说,日常言说和哲学分析是完全隔绝的,而只是说,既然你试图分析的论点是在日常言说层面而非特定学术脉络中提出来的,那么为了理解这一论点,你也必须先停留于日常言说层面,才能把握它的实际意思。
我们所说的理客中是一个流行于公共讨论中的日常概念,而非学术概念作为日常概念,理性、客观、中立都足够清晰,或者说,模糊得恰到好处,我们能够很好地领会和使用这些概念理性和非理性相对我们一般都认为,遵循逻辑规则是理性的;模仿自然科学的求证方法是理性的;相信科学家等专家学者的判断是理性的。
理性还和情绪化相对,理性意味着一种冷静、不易头脑发热的思考习惯客观和主观相对所谓客观,就是不预设立场,不被情绪、偏见裹挟,愿意接受相关事实,根据事实形塑自己的观点,而非根据自己的观点来挑选、裁剪事实粗略来说,
理性强调的是“能力”,客观强调的是“意愿”,理性客观就是一种愿意接受(自己也许并不喜欢的)真相,也有能力判断什么是真相的求索品质在哲学层面解构理性和客观算不上多新鲜,这类解构工作也不见得多有说服力,而且常常还会使解构者自身的立场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试图否定理性、客观的人大概并不多,理客中真正让人厌恶的是“中立”不少人指出,所谓的中立,其实是犬儒,是虚伪,表面上的两不相帮其实是在放任一方欺负另一方面对公共事件,我们可以在两个阶段采取中立立场首先是在对事件进行了解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立”和“客观”意思差不多,就是不预设立场,先以开放的态度收集信息,根据信息评估各种立场、各种说法的合理性在这一阶段恪守中立立场显然是非常合理的在了解完事件,根据相关信息形成了自己对事件的理解后,我们就要选择立场了,此时逻辑上有三种选项:支持、反对、中立。
支持者和反对者都直接“下战场”了,中立者则置身事外。但他并非彻底置身事外,因为中立立场依然有着显而易见的实践影响:使某一方少了可能的掣肘,使另一方少了可能的支援。
因此,中立绝非一种能够免于批评的立场中立是否合理,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候,中立确实是合理的比如在一个司法大体公正的国家,没受过法学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保持中立姿态,不积极支持或反对任何一方,不给法官施加舆论压力,让法官安心根据职业逻辑进行判决,这显然是一种合理的中立立场。
相反,有时候中立只是明哲保身的手段,是缺乏勇气和责任感的表现。比如发生了一件根据常识就能判断出来的冤案,你却不去声援当事人,选择中立,这显然不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