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科普 音频(科学知识科普小课堂)怎么可以错过
跨过春天有蝌蚪的溪流,穿过盛夏轰隆隆的雷声,踏进秋日红彤彤的柿林,在初冬的暖阳里,我又等到了你。那也是一个冬天,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进入
请点击播放有声故事,为大家讲述中国航天发展史。
大家好!我是东东哥哥我们又“见面”了!跨过春天有蝌蚪的溪流,穿过盛夏轰隆隆的雷声,踏进秋日红彤彤的柿林,在初冬的暖阳里,我又等到了你那也是一个冬天,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1970年1月30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场进行了飞行试验。
火箭点火升空后,两级分离正常,高空点火顺利,第二级火箭飞过目标航区,试验达到了预定目的多级火箭的技术终于被突破了!这说明火箭的设计方案没有问题,系统之间也是协调的那大家就对送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的任务有底了!几天后,合练火箭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作准备就绪。
最重要的时刻就要来了!4月24日21时35分,酒泉的夜晚寂静无声,只有苍穹下的星星在争相眨着眼睛,仿佛在召唤地面上的火箭和卫星快去参加它们的聚会发射中心的技术人员各就各位、严阵以待随着倒计时的计数声,点火按钮被按下,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震耳欲聋的隆隆声中离开发射台,冉冉上升。
运载火箭喷出长达几十米的火焰,明亮照人,直奔东南方向而去火箭越飞越快,直冲云霄
各地面跟踪测量台站不时报告,“捕获目标”“跟踪良好”“飞行正常”“星箭分离”“卫星入轨”“工作正常”……长征一号火箭首次发射,一举成功!卫星按设计要求准确进入近地高度439千米、远地高度2384千米、倾角为68.5度的轨道飞行。
现场所有的参验参试人员顿时沸腾起来,尽情地欢呼,跳跃,热泪盈眶……4月25日下午,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重173千克,绕地球一周114分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新闻公报一发表,举国欢庆!北京灯火通明,锣鼓喧天,彩旗招展,鞭炮齐鸣,到处喜气洋洋当时的各国通讯社驻华记者在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向本国报道了这一新闻,世界各国纷纷惊呼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神速、令人惊异十余年的集智攻关,8亿中国人的翘首期盼,五千年的飞天梦想在这一刻终于梦圆!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
中国从此步入太空时代!这种喜悦之情,想必大家也能感同身受这就好比我们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没有弄懂的知识点或者找不到思路的难题但是大家都不会被困难吓倒,止步不前,而是迎难而上,奋起直追通过努力,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不懈的坚持,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攻克了各个学科的若干难点,掌握了此前没有掌握的知识和方法!。
作为“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长征一号作为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工具而被光荣地载入史册自此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一路高歌,在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壮举后,又一步步实现了导弹武器、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伟大成就,如今,“天宫”太空安家、“嫦娥”月球漫步,55颗“北斗”也齐聚一堂,将我们的蓝色星球打扮得熠熠生辉。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国的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刷新着太空探索的新高度!2016年,国家正式将4月24日这一天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今年的4月24日,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之际,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在信中,他这样说道:作为“东方红一号”任务的参与者,你们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让我深受感动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是的,探索浩瀚太空永无止境,攀登科技高峰任重道远航天强国建设后续任务艰巨繁重,面临的困难和考验严峻复杂,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我是东东哥哥,咱们下期再见!。
——————————————本文为北京宇航学会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版权所有,违者必究文字作者:解晓芳美术编辑:李 颖音频编辑:唐丽筠音频录制:何知洋责任编辑:唐丽筠
转载自:“航天科技情报展望”公众号
北京宇航学会于1990年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发起成立,是由北京地区航天科学技术工作者组成的学术团体通过组织北京地区航天科研院所、相关高校定期开展学术交流、航天科普、成果转化与推广等活动,促进我国航天事业的创新发展与进步。
或许你想看1.北京宇航学会航天科普小课堂欢迎你2.中国火箭的故乡:北京南苑3.中国第一枚导弹——仿制10594.航天科普小课堂|好老师和好学生5.航天科普小课堂|南苑旧貌换新颜6.航天科普小课堂|全国大协作
7.航天科普小课堂|我辈当自强8.航天科普小课堂|把困难当作垫脚石9.航天科普小课堂|知易行难 勇于实践10.航天科普小课堂|中国航天由此开篇11.航天科普小课堂|走出失利 走向科学发展12.航天科普小课堂|系统工程管理
13.航天科普小课堂|一切按科研程序办事14.航天科普小课堂|抢建设施助成功15.航天科普小课堂|三个航天科学家学生时代的故事16.航天科普小课堂|不待扬鞭自奋蹄17.航天科普小课堂|一路艰辛任拼搏18.航天科普小课堂|铸造一颗勇敢的心
19.航天科普小课堂|“八一”特辑 百花齐放迎春来20.航天科普小课堂|科学研制有程序21.航天科普小课堂|千里沙海寻宝记22.航天科普小课堂|不畏浮云遮望眼23.航天科普小课堂|归国谱写航天强国梦24.
航天科普小课堂 | 而今迈步长征路25.航天科普小课堂 | 勇闯“四关”入苍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