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燃爆了
最近,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协发出《关于在中等师范学校实施“园丁科技教育行动”的通知》。这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大英明举措,必将对我国教育改革和社
最近,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协发出《关于在中等师范学校实施“园丁科技教育行动”的通知》这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大英明举措,必将对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笔者深受启发,并以此审视和检讨了历史教育、教学现状,认为有些问题值得提出来探讨。
一、目前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已成为当今中国人民的共识但说起中师或中学的科技教育,人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以为就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学科的教学,与历史学科不相干。
其实不然,以中师历史为例,不仅历史必修课教材中有许多科技史知识,而且历史选修课教材中也有许多科技史专题之所以形成这种偏见,在于长期以来,知识界把历史学科划入了文科这种非此即彼、非文即理的形而上学划分,给历史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1、大学(包括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在专业课设置上,重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历史的开设,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历史的开设,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科技史基础知识实际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得益彰的。
古今中外的例子很多,如古希腊许多数学家同时又是著名的哲学家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曾要求复旦大学的理工科学生学一点社会科学知识那么文科(特别是历史科)学生又何尝不该学点自然科学知识呢?2、大学、中师、中学的历史教材、教参中科技史知识份量较少、地位较轻、内容枯燥。
如1986年版中师《世界历史》中的近现代科技史内容都排成小字,只供学生阅读自学,而这些内容与当代科技关系紧密,应该说比较重要《中国历史》中的科技史内容相对要多一些可喜的是,中学、中师新教材已有改变,而且中师历史新大纲又规定了选修课的科技史专题。
此外,教材、教参对涉及的科技知识和名词,解释或说明不详细相反一些科普作品还联系历史讲了不少科技知识如笔者讲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时,介绍他反对“生而知之”观点所例举的论据“两小儿辩日”,就用我在科普文章上看到的光学原理等知识作了补充说明。
这样引科技知识入思想史教学,既化难(哲学内容)为易,又宣传了科技常识,还使课堂教学充满了趣味性反之,若没有文章介绍,一旦学生如小儿问当代“孔子”,老师恐怕只有“历史重演”了3、历史教师缺乏科技基础知识,无法讲清教材中的科技内容。
如讲唐朝僧一行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子午线”这个名词好解释,但这个“实测”具体是怎么个测法?没有任何书作说明,因而无法给学生作答在讲选修课《中外文明史常识》时,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如“盈不足”、“等间距二次内插法”等等。
书上也没在解释,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说者昏昏,难使听者昭昭也有的老师认为科技史内容枯燥、纷繁、缺乏故事性、生动性、系统性,不好讲,从而轻视它的教学4、历史教师缺乏科技意识由于习惯思维的影响,历史教师也将自己固封在文科里。
加之中学教育是文理分科,大学教育又不学科技知识,缺少科学思维训练,没有树立科技意识在历史教学中的表现就是:科技史教学缺乏深度和力度,处于一种浅表状态.变成了单纯的、干巴巴的科技史名词传授和记忆历史课“科技教育”的优势,不能得到发挥。
二、历史课“科技教育”的优势当今社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兼容,科学界内各学科互相渗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产生而历史从古到今那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讲政治、经济、军事,要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不仅只讲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发展史,也要讲技术的进步历程。
正因为如此,历史课进行“科技教育”就有其得天独厚之处1、能从宏观上、历史整体上树立学生的科技意识历史不是孤立地、单独地就科技讲科技,而是将它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与政治、经济发展,思想文化进步相联系、作比较;也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而是全面地、系统地讲述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横向范围更广。
使学生从宏观上、历史整体上把握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意义,进而树立起大科技的意识2、给学生以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培养,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课讲科技是讲学科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史,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全貌。
而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引起社会变革,这种相互作用和因果联系的历史思维,使学生摆脱狭隘学科圈子的认识,形成事物相互联系、全面分析等等认识论和方法论,生发出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热爱科学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是极其光辉灿烂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教师讲授这些伟大成就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必将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而对古今中外伟大科学家勇于探索、创造,为科学真理献身精神的讲授,则可以树立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远大志向和高尚人格的塑造。
三、历史课“科技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1、提高科技史内容在历史课中的地位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大学历史系应开设科技史专业课,至少也应开成选修课中师历史必修课中的科技内容不应偏废,应作重点(特别是近、现代科技史)讲授。
选修课中的科技史专题也要开设其次,在教材、教参编写上,应编写出适合大学教学的科技史教材对中师而言,则应编写出与中师历义教材中科技史内容相联系、有较详注释说明的教学参考书,以便教师教学使用2、加强对历史教师的科技知识培训。
“教育者应先受教育”,所以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现有历史教师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如举办“科技史知识培训班”.请理科教师结合教材中的科技史内容讲课参加“科技夏令营”,以陶冶情操,树立意识参观“科技馆”或“科技实验”,以受直观形象的科技教育,等等。
目前.正在全国中师开展的“园丁科技教育行动”就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历史学科也应制定出参与“园丁科技教育”的行动计划3、加强对历史课“科技教育”的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要实现历史课“科技教育”的优势和提高历史课“科技教育”的效益,就应认真研究探索、总结经验、完善提高。
首先对教材编写中科技史内容的选择取舍问题的研究如中师历史选修课中世界科技史专题就略嫌少点其次,对历史课“科技教育”形式的探讨除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外,还可以采用哪些形式?其三、对历史课“科技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课堂教学是历史课进行“科技教育”最常用的形式,因此需要在教学理论上、教学方法上深入研究,交流经验,以提高“科技教学”质量总之,历史课是进行“科技教育”的一支特殊力量在新的形势、新的要求下,它一定能为“科技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