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具有哪些特点(科学知识具有()特点)怎么可以错过
6月1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第十九届夏至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3年6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第十九届夏至研究生学术论坛在闵行校区图信八楼成功举办,论坛由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主办,21级科技史博士生们负责此次论坛的筹备工作本次论坛以“ChatP2P:共话科技与人文”为主题,共选择了
11位优秀青年学子对论文进行了精彩展示和汇报,内容涉及科技史、科技哲学等多个领域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任祝景,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侠,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
杜严勇,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教师邵艳梅,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师黄庆桥、史斌、沈辛成、刘铮,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博士后杨蓉、牛琮、王怡萌;线上观看直播的有: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
江晓原,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师柳海涛、穆蕴秋、王延锋、陆群峰等,校内外共计650多名师生线上/线下参加了本次论坛。
合影
一领导致辞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任祝景致辞任祝景老师首先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向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和远道而来的同学们表示欢迎,向辛勤筹办会议的老师、同学们表示感谢她指出,“两至论坛”自2005年创办以来,历经十九年耕耘,是全国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技术哲学等相关专业的青年学子展示学术风采、碰撞思想火花的舞台。
她希望各位同学通过今天的交流获得启发和灵感,期望本次论坛可以作为促进学术交流、拓宽研究视野的引玉之砖,为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支持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学科的发展最后,她预祝第十九届夏至研究生学术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侠致辞李侠老师首先对学院领导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对所有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欢迎他介绍到,“两至论坛”时隔三年重回线下举办,收到了来自全国21家科研院校来稿,最终筛选出11篇论文进行现场汇报。
他希望汇报的同学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与现场老师和同学们积极交流他还介绍了上海交大科学史学科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希望通过“两至论坛”这一特色学术品牌,能为所有开设相关专业的全国科研院校的研究生们提供一个学术操练的平台。
最后,他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共同度过愉快的一天!二论文汇报报告一:中古文本中“以德祛疫”的叙事模式与书写范式
汇报人:成雅昕(河南大学)
点评人:史斌 (上海交通大学 )成雅昕同学从“以德祛疫的叙事模式与书写规范之源”、“修德与祛疫的内在逻辑”以及“德性与德行的互动共生”这几个维度阐发了“修德祛疫”与缓解因疫病引发的社会伦理矛盾之间的联系,认为以德祛疫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认为其象征意义大于预防和治疗疾疫的效果,不能单纯以科学、迷信来判断。
史斌老师肯定了选题的趣味性和价值性,认为从南宋永康学派和事功学派说起,一味修德是不可以祛疫情的,提出对“德”的重新定位和审视;还建议论文可以增加讨论“人和气”之间关系的思路,并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找到实例充实原文。
除此之外,结论过于平淡,不妨大胆亮出自己的观点针对此报告和点评,与会师生展开了讨论:沈辛成老师认为论文仍需一些人类学的背景知识,对于当时人的行为动机的总结缺乏了一种历史观,我们从科学方面解释效应可能不失为一种更加客观的思路。
牛琮老师认为以前的君主推崇“以德祛疫”说,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容易起到极大的心理安慰作用,所以才能够传承千年李侠老师提问将“疫”归因于“德”是否有一种误导民众的倾向,又是否及如何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又是否有这样的情况,可作进一步思考。
报告二:丹道与天文:元代道士陈致虚科学工作研究
汇报人:毛俊鑫(山东大学)
点评人:杨蓉(上海交通大学) 毛俊鑫同学从“陈致虚科学工作的具体内容”、“陈致虚科学工作与其宗教活动之关涉”以及“陈致虚科学工作的科学史意义”三个方面阐述了陈致虚的丹道工作及其科学贡献,认为其科学工作在中国科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杨蓉老师认为论文总体较有新意,具体论证仍需细化从内容上看问题有二:其一,论证过于简单,建议在文本中增加赵、陈引文列表进行对照,进而分析比较呈现出二人的知识关联性;其二,陈致虚借助赵友钦的成果进行丹道推广工作是否可以称为“科学活动”也仍然是值得商榷的。
此外引用和文献格式要注意精准针对此报告和点评,与会师生展开了讨论:王怡萌老师认为本文章立意较好,但是讨论主题过于发散,可以在方向上更加细化,比如对研究中宗教和政治结合的两部分认识要更加深入。
李侠老师建议同学深挖陈致虚的生活时代背景,这对其思想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报告三:西方天文学在朝鲜的传播及其影响——以朝鲜学者为中心的考察
汇报人:王云帆(上海交通大学)
点评人:王怡萌(上海交通大学 )王云帆同学介绍了西方天文学在朝鲜的传播,从朝鲜学者对西方天文学的接受、同构或是拒斥进行分析论证了西方天文学在朝鲜学者眼中并非是一门独立的科学,而是政治、文化乃至宗教的附属品,指出17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西方天文学对朝鲜的影响有限。
王怡萌老师认为该同学古文阅读功底很扎实,材料充分,在前人扎实的研究上有自己的视角,并指出朝鲜学者对中国天文学的学习在明清之前就已经开始,其背后蕴含了科学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变化,建议也可以从科学背后的政治关系入手,理清史实事件发生的真实背景,让读者明确文章的创新性,并建议汇报人指明分野说引入论证的原因,提醒汇报人在这篇文章中,在知识传输的过程中,不仅有政治的维度,而且还有文化和价值的维度。
针对此报告和点评,与会师生展开了讨论:
史斌老师表示史学文章要写清事件的时间段,注意人物和流派归属的准确性,对问题的讨论要进入到深层的论证。报告四:“在地化”编辑:《抚郡农产考略》农学知识的建构与传播
汇报人:林伟(南京农业大学)
点评人:史斌 (上海交通大学)林伟同学认为晚晴地方性农书《抚郡农产考略》的农学知识以特定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等为建构依据,形成具有专属指向的“在地化”农学知识观念,“重农”“劝农”的理念贯穿其农学知识的编辑始终,带有突出土宜、绘图帖说等特点。
然而该农书主要在精英群体中传播,不能在民众中有效共享史斌老师认为该文总体上写得四平八稳,引入“在地化”概念一方面虽然能概括出农书知识的部分特点,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淹没农书本身的精华部分,还需进一步思索;论文对农书农学知识建构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其编辑特点,对其知识背后蕴藏的更深层次的农学思想或有待进一步挖掘;另外需要充分考虑成书更广泛的社会背景,对彼时西学东渐下中国社会阶层尤其是“农”的变化以及传统农学知识所面临的冲击作进一步考量。
针对此报告和点评,与会师生展开了讨论:
沈辛成老师认为“在地化”知识不一定不能广泛传播,要视具体的场地、需求和受众而定。李侠老师认为在中国农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可能有哪些因素制约了知识由特殊向普遍的提升和跨越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报告五:“胎毒论”与近代中西医天花病因之争
汇报人:张恒(扬州大学)
点评人:牛琮(上海交通大学 )张恒同学首先对“胎毒论”在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进行梳理,认为在此演变过程中掺杂了对儿童的关注、理学意识的强化和清代官方权威的干预等社会因素;其次,他表示西医从实证角度对“胎毒论”进行批评,中医在坚持认为天花是内发的胎毒的基础上,也承认了天花的传染性质,形成了“胎毒为内因,细菌为外因”之说;最后,他认为虽有多人对“胎毒论”进行修正,但仍然难以用科学化的语言进行论证,因此导致了“胎毒论”由坚持经典学说、到“中西汇通”的尝试再到抛弃,这体现了在现代公共卫生体系下“不善而改”的探索。
牛琮老师首先肯定了选题的新意和作者对史料的充分梳理接着她针对文中问题给出了几点建议:第一,文章结构不合理,可压缩“胎毒论”古代史的篇幅,把重点集中在近代史;第二,在近代史的梳理部分观点不够新颖,文章运用的史料较丰富,就需要基于此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最后,牛琮老师认为该文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在描写古代史和近代史时,作者的角度截然不同作者重点从外史的角度梳理了古代史,而在近代史的梳理中,却集中于西医的实证和中医自身的坚持和改造等内史的角度,前后不同角度的论证不足以支撑最终的结论。
并建议可以将“胎毒论”在近代的外史部分扩充进去,以此丰富论据,也有利于作者观点的输出针对此报告和点评,与会师生展开了讨论:
史斌老师认为该文古代史部分可以简略论述。而关于中西医之争的部分,需要结合时代背景、社会因素进行讨论的,尽量避免辉格史观。报告六:使“人”居于空间:《人与空间》作为弥合建筑现象学撕裂现状的可能性
汇报人:魏莞琳(清华大学)
点评人:邵艳梅(上海交通大学 )魏莞琳同学首先回顾了存在空间与建筑空间逐步分离的建筑史,诺伯格-舒尔茨的《存在·空间·建筑》将建筑空间定义为存在空间的具体化,它是诺氏迈入建筑现象学的初步尝试魏莞琳同学认为正是这样的划分预示了日后建筑现象学的撕裂。
面对其撕裂现状,魏莞琳同学以诺氏书中提及的《人与空间》为例谈弥合的可能性:只有真正从“人”出发,建筑空间才是存在空间邵艳梅老师首先肯定了选题的价值,认为这个问题不是空谈玄理,而是在建筑实践当中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这也充分证明了现象学领域研究资源的丰富性。
接下来,邵老师对于论文论证的层次进行了建议:比如可以在论文中更紧密地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论著相结合,更多地阅读相关研究文献,可以使文章更丰富;在行文过程中,也应当有更多的哲学意义和语言上的哲学论述针对此报告和点评,与会师生展开了讨论:
李侠老师阐述了自己对于“空间”概念的理解,建议将“空间”的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论述刘铮老师建议,论文中一定要把空间生产的机制给讲出来,才能够用现象学的某种方法去反思我们现在的空间生产的问题。
报告七:斯蒂格勒的第三滞留忽视了身体吗?
汇报人:于晓艺(清华大学)
点评人:刘铮(上海交通大学 )于晓艺同学首先介绍了“第三滞留”是当代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技术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基于对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大师及人类学和技术史研究的继承与超越,斯蒂格勒把第三滞留定位在了记忆外化的物质性载体层面,但对第三滞留的此般定位难以解释诸如肌肉记忆、模仿行为、表演行为等与身体相关的技术案例,并且斯蒂格勒身体始终抱有含混模糊乃至避而不谈的态度,斯蒂格勒的第三滞留明显存在着身体的缺环,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的去个体化倾向。
为了召回被技术所敉平的个体,于晓艺同学引入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来重构斯蒂格勒的第三滞留,从而揭示在何种意义上第三滞留可以打开内-外居间性的技术领域,进而揭示作为“第一哲学”的技术哲学的存在论结构刘铮老师首先肯定了选题的新颖程度与其广阔的研究前景,但略有遗憾的是写作过程中没能成功凸显选题的优势:要从理论的内部去构建斯蒂格勒和梅洛庞蒂的联系,避免过度解释。
刘老师为于同学进一步改善论文提供新视角:可以更多关注技能习得理论和记忆内化,用梅洛庞蒂去续写斯蒂格是绝对可能的,甚至可以提出一个概念叫做第四滞留来弥补第三滞留的缺失,这是一个原始的理论创新针对此报告和点评,与会师生展开了讨论:
朱郭凯泽同学对于胡塞尔的身体滞留理论作了进一步补充。黄庆桥老师提出哲学研究要有创新意识,鼓励有“野心”的学术追求,同时要注重经典阅读和联系社会实际。
报告八:探析人工智能中的极权主义因素——基于汉娜·阿伦特的视角
汇报人:张友恒(武汉理工大学)
点评人:杜严勇(同济大学 )张友恒同学认为鉴于AI越加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社会挑战也出现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他从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理论思考,总结出极权主义运行的基本特征,从而试图探讨和分析极权主义的特征和因素是否存在于AI应用以及它所引起的社会挑战之中。
他认为极权主义因素随着AI应用的扩散和升级,将会普遍的存在于AI与社会和人类的交互之中,但并非表明AI从根本上是支持极权主义的,AI研发人员应关注AI所带来的社会挑战,并及时合理地消除它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
杜严勇老师认为张同学在写作中语言的表达、观念的清晰性是较好的,目前学界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不是新的话题了,那么张同学的创新点在于借助阿伦特的理论,来分析人工智能当中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可以加强:首先就是要注意学术规范性,参考文献和标点符号一定要使用规范、正确;其次是进行外国文献的翻译时,要在准确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最后是要注意论证的严谨性,杜老师提供两个参考意见:一个是注重从内部探讨阿伦特极权统治的根本特征,一个是从技术角度对极权主义进行反思。
针对此报告和点评,与会师生展开了讨论:沈辛成老师建议写文章不要只追热点,一定要有一个持续关注的动力作为支撑。
报告九:绵延的断裂:论巴什拉的“瞬间哲学”对柏格森的批判
汇报人:周怡尘(南开大学)
点评人:李侠(上海交通大学)周怡辰同学认为巴什拉在《绵延的辩证法》中致力于批判柏格森式绵延的连续性,进而提出了一种“瞬间哲学”,即论证时间是由中断的瞬间二次构成的“非连续绵延”但她通过对比研究后指出巴什拉对柏格森式绵延的反对是不彻底的,但他反转了柏格森对于时间和连续性的本体论假设,为科学知识的重建清扫了认识论障碍。
李侠老师首先肯定了周怡辰同学的工作,认为该篇论文理论深奥,研究难度较大,学术精神可嘉其次,李老师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提出了几点修改建议:一是调整文章结构,现有的导言部分太长,不能快速进入主题;二是还需思考绵延和瞬间是不是建构的?巴什拉如何解释创新性?巴什拉和柏格森的理论谁更符合我们对时间的理解?三是结论部分还需呼应主题,也可以增加一些大陆哲学的理论或案例丰富研究内容。
针对此报告和点评,与会师生展开了讨论:
刘铮老师提出该论文还应进一步介绍和参考部分国外的研究文献,了解前人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报告十:何为范式理论中的主观要素?——以康德的反思性判断为库恩所遭受的“主观主义”指责辩护
汇报人:朱郭凯泽(同济大学)
点评人:沈辛成(上海交通大学)朱郭恺泽同学首先提出库恩遭遇“主观主义”指责本质上是因为库恩在无规则性和可普遍性具有双方面的要求其次提出康德的“反思性判断力”契合早期库恩的意图、“共通感”的概念揭示出那些通常认为具有客观性的规则在具体应用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相同的主观要素。
最后,他认为科学活动始终是作为人的活动,抛开人的要素,要求一种绝对的客观性,本身就是科学原则超出其效力范围后对自身的一种执念沈辛成老师首先指出论文中部分文献的标注不规范,需要补充原文的出处其次,沈老师提出论文的论证还需要加强,特别是从科恩到康德,康德到审美,审美到科学之间的论证转换较弱,难以使人信服。
最后,沈老师赞赏了该同学在学术领域的探索精神,希望他以后能继续保持做学术的激情报告十一:人的非自然意向性分析
汇报人:李佳易(上海交通大学)
点评人:刘铮(上海交通大学)李佳易同学认为人的意向性分为自然意向性与非自然意向性,其中非自然意向性构造并指向技术,这种被构造的技术为人本身和外在世界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与潜在风险作者认为追溯非自然意向性的起源并对其展开分析,应从中西方自然观的哲学根源上探寻超越人与自然二元对立论的多元可持续发展路径。
刘铮老师认为该同学想法很多,但文章论证还需加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说明为什么需要对“意向性”进行二分?进行划分后对理解现代科技是否有帮助?二是论文缺乏针对性,许多概念没有理清,个别观点还需商榷。
三是文章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需要注意细节针对此报告和点评,与会师生展开了讨论:邵艳梅老师提出立论需要有文献的支撑,不能想当然
牛琮老师提出文章中有关“基因编辑”的论述还不完善,尚需修改。王怡萌老师提出要厘清“自然”的概念,不同时代“自然”的含义和指代范围不同
三颁奖环节现场9名专家组成评议组,根据11位报告人的论文和报告情况进行了综合评定,最终评选结果如下:优秀奖5名同学:张恒、成雅昕、毛俊鑫、张友恒、李佳易
三等奖3名同学:周怡辰、魏菀琳、王云帆
二等奖2名同学:于晓艺、林伟
一等奖1名同学:朱郭恺泽
此外,李侠院长还对沈辛成老师作为本次论坛指导老师的工作表示肯定和感谢,并为其颁发了“优秀指导教师”荣誉证书。
四闭幕致辞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侠老师再次强调了“两至论坛”的意义与价值,向辛勤工作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并诚邀大家冬至论坛再相会!
编者按感谢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编译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共21所科研院校的同学的特别关注及来稿!感谢“科学的历程”“爱知学者”等公众号对本届夏至论坛的支持!我们冬至论坛再会!来源:第十九届夏至研究生论坛筹备组图片:朱敏栋、彭山峰审核:毛丹责编:袁玲
“ChatP2P”第十九届夏至研究生论坛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