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网(小学科学网络培训心得体会)不看后悔
摘要: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巧”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
摘要: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巧”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本文就小学科学教学中在哪几方面可以“巧”用现代教育技术,真切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作了简单的阐述关键词: 科学课 巧用 现代科技 神奇《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用一支粉笔、一本书对学生进行机械地、单一地传授知识的方式,显然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因而要根据所教内容有选择地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体会到网络的神奇。
一、在创设问题情境上“巧”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上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科学课程教学目标的体现学生参与的前提是学生的注意指向的学习内容,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形成参与的欲望,思维才得以活跃起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不感兴趣;如何激活学生参与研究呢?就必须“巧”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使科学教学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的探求知识。
在科学课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应用电教煤体,为学生创设犹如"身临其景"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教材《认识我们自己》有一节叫“我的手”,教学时先利用多媒体,放映一部关于侦探如何根据指纹来寻找犯人的故事的小电影,接着启发:影片侦探是根据什么来判断那一个是犯人呢?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此时学生探究的欲望强烈,学习兴趣浓厚,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它能变抽象为直观,化虚为实,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研究的欲望同时可以为学生自行探求科学知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为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搭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二、在重、难点上“巧”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探究地不断深入,教师们成功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功能,把文本、图片、音像、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制作成各种课件,用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效果非常显著例如,在教学《青蛙》这课时,在讲青蛙是怎么捉害虫的时候,由于播放青蛙捕虫的视频正常播放速度比较快,为了让学生观察清楚,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用慢镜头播放,使学生能清晰地看到:一只大青蛙张开大嘴,倒在下颌的舌头像张开的折尺一样伸出来,舌尖一下子粘住了一条虫子,又一折,送进嘴里去。
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屏幕上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多媒体的交互作用,灵活播放青蛙捕食这个讲不清,道不明、实验又极难做成功的难点,就这样迎刃而解了这样,学生学的有趣、轻松、牢固,比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在这里多媒体技术起了突破难点,化难为易的重要作用又如教学《一杯水的观察》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水在自然界中是怎么循环的?这个问题单靠教师口头表述,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把内容制作成课件,水在地面上通过阳光的照射开始蒸发,变成水蒸气,然后上升到高空遇冷变成云,云和云之间相互碰撞,形成下雨现象,水又回到了地面上,这样就形成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内容就显得直观、形象了但学生可能有疑问:水是通过什么样的形态上升到高空的呢?其实这里就要涉及到“水蒸气”的问题了,水蒸气犹如空气,无色无味,学生不可能察觉,怎么办呢?怎样让学生观察到水蒸气呢?利用课件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把水蒸气设计成带有一点颜色的物体,让学生能观察到,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三、在培养实验能力上“巧”用现代教育技术《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就是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不仅要敢于放手让学生面对大自然进行独立地探究,还要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必要的手段,去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实验器材、材料,学会使用的方法,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在这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也是大有用武之地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配合实验,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理解得更快,印象更深刻更好地进行观察、实验如在教给水加热时,要求使用酒精灯课本上有插图,但图是静态的,部分学生不容易理解。
于是,我用多媒体做了一个小课件:第一步,出示酒精灯,让学生认识酒精灯认识到什么部位,就闪一下那个部位,刺激学生感官,帮助学生记忆第二步,做一个点酒精灯过程的动画:先演示去掉灯帽的过程,再出示怎么点火,最后出示灯芯被点燃的图画,重要的地方,如点灯时手的位置等都重复播放,并加以文字注解,播放时教师再配合讲解。
点燃后,出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由下往上点火?第三步,出示一个燃烧着的灯芯的特写,让学生观察比较火焰的三层颜色的区别:外层是淡黄色的,第二层是桔红色的,最里边一层是浅蓝色的然后,出示标注,让学生记住最里边的一层叫做焰心,第二层叫内焰,最外边一层叫做外焰。
同时介绍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要用外焰加热第四步,多媒体演示如何熄灭酒精灯,“桌面”上的酒精灯帽“飞”到了灯芯上,灯熄灭,同时强调一定要用灯帽来灭火焰演示后,同桌之间相互思考、讨论,并让各小组实际操作一遍。
这样相信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都会有一个大踏步的提高四、克服室外考查困难时“巧”用现代教育技术小学科学中介绍的一些知识连接着广阔的自然界,室外观察和考查是科学教学常用的方法由于环境的局限,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小学生,对自然的许多事物又缺乏感性认识。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室外考查的困难,还可以设计一些课件来帮助学生直观有序认识事物发展规律这样能够让学生通过视觉上的感受,真正去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如在教学涉及到一些天文知识、国家的地理环境、古代生物,生物的生长过程等很难见到的自然事物时,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现,使学生如临其景,印象深刻。
如:小学三年级科学《植物的一生》一课,学生通过实验只是了解凤仙花生长形成过程,对不同的生物的生命过程并不了解,感受不到其他生物成长过程的复杂多样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有局限性如果这时教师设计的动画展示更多的植物种类的生长过程,让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也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了解大自然,获取更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五、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时“巧”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课中,对某些事物的探究往往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些内容时间非常长,肉眼很难觉察,或者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不容易理解,像这样的问题或现象是没法用语言来正确描述的,即使是讲了之后学生也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就不知道。
我们就可以“巧”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整个教学过程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如教学《地震》时,先让学生上网查询世界各地有关地震的资料信息,从学生最关注的地震信息,如台湾地区平凡地震的现象、地震带给人们的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接下来通过课件模拟带领学生考察某地地震发生后的现场,展示:倒塌的房屋、大地的裂缝、扭曲的树木、改道的河流、支离破碎的山峰……更有不绝于耳的地下隆隆声这些生动而又形象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对“什么是地震”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产生急于了解“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探究欲望。
并通过学生亲手操作实验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感受电脑三维动画演示所带来的“地壳受到巨大挤压力而断裂,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更使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在此基础上积极思维,分析推理,并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结果,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有利于科学知识的保持。
六、扩大学生知识面时“巧”用现代教育技术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对周围世界等方面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以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开放式教学,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使用信息工具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已经知道的知识相联系,对此联系认真思考,并根据需要分析、整理;然后向同学们作汇报、交流,进一步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形成书面材料,在学校橱窗、黑板报以及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展示。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深化知识、增强思维力和想象力,还能扩展知识、发展智力,也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培养实践能力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根据内容有选择地“巧”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给小学生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感受网络的神奇,而且能为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也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艺术,为培养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参考文献】1. 《科学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2. 《科学课》,湖北教育出版社 。文|海镜小学邢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