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_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作者
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齐白石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中西绘画交融的转折点,还深刻地蕴含了中国与西方在艺术创造思维和科学思维创造方式上隐秘的共性与焦点。
1922年,齐白石先生60岁时,迎来了他一生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在画界已经有相当声望的陈师曾,将齐白石的画作带去参加日本东京的“第二回中日绘画联合展览”,结果大获成功,作品全部以不菲价格卖出,而且还通过参会者,带到了法国巴黎的画展上,受到西方现代绘画大师毕加索的高度关注和赞赏。
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齐白石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中西绘画交融的转折点,还深刻地蕴含了中国与西方在艺术创造思维和科学思维创造方式上隐秘的共性与焦点其意义远远超出迄今为止我们所认知的一个人,一个学科,一个国家的界线。

齐白石一、毕加索与爱因斯坦:颠覆传统时空观英国阿瑟·米勒,被世界公认的著名爱因斯坦研究专家之一,他的《爱因斯坦与毕加索——空间、时间和动人心魄之美》一书,跨科对20世纪科学界和艺术界这两位最伟大的代表共鸣人物都是在26岁几乎同时发表的高创造性作品“相对论”和《亚威农少女》进行了对比分析,
认为两者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多点透视,对传统时空观念的重大突围不同只在于,一个表达为科学定律,一个表达为绘画作品米勒认为,虽然毕加索1907年创作《亚威农少女》时很可能对爱因斯坦1905年的狭义相对论一无所知,但。
艺术家们一直都在思考着如何表现空间和时间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当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为先锋派的思想浪潮的核心问题爱因斯坦不修边幅,满不在乎,头发蓬乱,加上对音乐和哲学的热爱,使他更像一位诗人,而不是科学家,而。
在这副波希米亚式的外表后面,是追求学术问题时近乎残忍的严肃,这将使他更深更远地走进精神生活,而将其他所有事情排除在外,对爱因斯坦个人形象的这种双重性描述,也正好从一个角度形象说明了创造性活动的双重性,科学和审美观念与思维的交织及其统一。
围绕这个焦点,米勒还以历史为线索,对两者的生平经历、情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进行了平行对比两位各自存在于美国和法国、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先锋派”代表人物,在“时间和空间”这一重要意义上,“他们俩其实是在解决同一个问题”。
!他们共同突破传统时空观,使得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于20世纪初在物理学和绘画两个领域中同时经历了根本性的和摧枯拉朽式的变革,共同开启了20世纪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最伟大的创造时期”结论是,两者在时空观、创造性思维、甚至美学观念上,有本质共性。
这一共性的认识,通过毕加索,也辐射到中国画家齐白石身上毕加索高度赞赏齐白石,毕加索与爱因斯坦又有着高度相通点将这三位在不同国度、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中的杰出人物之间串连起来的,是一条关于时空观念的逻辑红线。
从以上得知,能得到国际承认和欣赏,绝不是国内那些摹仿性的西洋画,也不是色调古雅的传统国画,而恰好是齐白石那种“精神与近世艺术潮流相吻合”,“有高度现代艺术的气氛”创新的中国画!齐白石绘画的创造性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以至于他在去世后,还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选为1963年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亚威农少女》二、齐白石的时空观: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的绘画,有很感性的趣味,但却绝对不是盲目跟着感觉走他有自己深刻而明确的绘画思想观念他的“似与不似”的理论,虽然不成系统,但确实是一个具有很高概括性的、重要的理论视点。
,足可由此透视他的整个画作的灵魂和技法精髓;也足可解读与毕加索,并通过毕加索与爱因斯坦思想之间的逻辑连接点、科学与艺术美学思维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是齐白石“画前人所未画”的秘诀所在他的绘画,以严谨的笔法笔墨,工笔和写意交融,多点透视又简约灵动,在“似与不似”之间传达了中国传统艺术传神的美学精神;且其绘画题材多为自然界的小小生命,除了尽人皆知颇负盛名的虾,还有小鸡、小鸟、小鱼,总是成双成对,深情对视,更“多出几分拙意和天真”,直接触及人心和人性最柔软之处,不由人不怦然心动。
他的绘画与配诗细腻娟秀,书法篆刻雄健硬朗,两种反差极强的美学风格交相辉映,体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驾驭不同艺术种类的高超技能。
齐白石名画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且“衰年变法”开创“红花墨叶”一派,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80岁之后,画虾技艺更是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当时参加日本画展的国内画作共计400多幅,其他画家却没有齐白石那样的幸运。
有人认为,齐白石的成功,关键是在陈师曾指导下,创生了“红花墨叶派”,画法“衰年变法”的结果这有些道理,但似乎还狭隘了一些更深层次上,是齐白石的作品在思维方法和绘画技法上,有西方人感觉特别惊异同时又可以理解之处。
这是中西方思维和技法不同中的协振效应而且,在当时中国美术界,自1889年李铁夫到美国学习油画开始,就不断有人到国外学习西方绘画,回国后或开办美术学校,或成立美术团体,或创办美术杂志,或成为美术教授,使中国美术界的格局大为改观。
然而他们也没有得到像毕加索对齐白石那样的评价原因很多,米勒的分析给了我们一个重大提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时空结构,时空结构观念,是关于宇宙世界的根本观念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齐白石的画作,才能够理解毕加索对齐白石赞赏的关键原因所在。
齐白石没有留学,却以自己对自然深刻的观察,从小练就的木雕基础,以及严谨的写生功力,用“似与不似”而又不失严谨和深刻细腻的手法,表现了蕴含在自然时空深处又超越自然时空特点的诗情画意西风东渐,能逐渐改变国人的艺术审美观。
“齐白石的画风,正好是走在国人新审美观的最前列,得之于开风气之先”,其实是接近人最本性的东西科学追求精确的“是”,但是科学创造起于“似”的猜想所以,真正的科学创造,都是由“似”到“是”的实证和推论过程艺术追求“似”,但是立足“是”。
齐白石在强调“似与不似”的同时,也非常强调写生、写实技法的训练,先尽量求“是”,才可能最后达“似”所以,他有一句名言:“我从来不画没有看见过的东西”他没有看见过龙,就拒绝画龙他问学生,虾子的背是从第几节开始弯的,学生无答,他说“是从第三节开始弯的”。
据说上世纪三十年代收藏家徐某得张大千《绿柳鸣蝉图》,请齐白石在上题诗齐看画后说,“蝉在柳白枝上,其头应当朝上,绝对不能朝下”张大千在加寓居青城山时,特别观察柳条上的鸣蝉,果不其然齐白石解释说,蝉头大身小,柳条细柔,若蝉因头朝下,是抓不稳的。
这就是齐白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精神表现在画作中,就是细腻深刻,就是“不似”中的“神似”他的绘画既有西方的严谨,又有中国的灵学动,有西方强调的“实”,也有中国看重的“虚”他只用水墨就把这样的虚实相生的空间感处理国度得极好,是西方人用几何透视和水粉、油彩无论如何都难以表现出来的。
而这,正是毕加索科共所求三、毕加索与齐白石画作1956年张大千去法国拜访毕加索时,毕加索说他在学中国画,捧出了他的五大本习作给张大千看据杨继仁《张大千传》载,毕加索当即抱出五册画来,全是用毛笔水墨画的花鸟鱼虫,说“这是我仿贵国齐白石先生的作品,请张先生指正”,还激动地说,中国画真神奇,齐先生画鱼,没一点色、一根线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
1932年4月,在蔡元培和叶恭绰的电促下,齐白石选送了几幅作品,代表中国参加在德国举办的国际画展,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他的声誉传遍欧洲毕加索1937年为抗议德国纳粹空军滥炸西班牙格尔尼卡,创作了巨幅油画《格尔尼卡》,1949年他的《和平鸽》被巴黎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用作会徽。
这些杰出的几何画派作品,依然保留和强调了西方绘画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几何原理,追求“写实”,又打破呆板的规则和过于写实的风格,采用多点透视营造“似与不似”的时空意味,表达了作者主观精神世界的矛盾结构正如毕加索解释的“我的每一幅画都装有我的血。
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1955年2月17日,齐白石参加首都文学艺术界响应世界和平理事会关于发动大规模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的签名大会,他在《告世界人民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并作大会发言6月14日,他与陈半丁、何香凝等14位画家,用半个月集体创作了巨幅作品《和平颂》,齐白石在上面画了一群生动的和平鸽,笑着说“毕加索的鸽子看不到翅膀的抖动,我的能”,其寓意是,此时的中国已经过上了和平生活了。
该作品由中国代表团带往芬兰赫尔辛基,献给了世界和平大会
齐白石在国际上赢得了极大赞誉日本外交官、美术收藏家须磨弥吉郎称赞齐白石为东方的塞尚;法国油画家克利多说,他到东方以后接触过的画家,不计其数,无论中国、日本、印度、南洋,画得使他满意的,齐白石是头一个,并作文称之为“中国艺术界之创造者”。
;一位德国画家去拜访齐白石,认为他运用毛笔“以一种难以置信的稳定而大胆活泼的笔触”作画,“他将火红的颜色如褐色、橘红、棕色及类似的颜色配合漆黑的中国墨色,使得他的绘画有高度现代艺术的气氛”有消息称,在Artprice公布的2010全球十大艺术家排行中,齐白石、张大千分别以3.392亿美元、3.043亿美元的年成交额位列第二和第四。
这再次证明了齐白石的中国绘画具有的世界意义齐白石与毕加索的内在联系,也就是其与爱因斯坦的科学创造的内在联系,与世界和人类共性的联系四、陈师曾的睿智与博大胸怀打开这条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思想和技法上联通的道路,必记住一个重要人物。
这就是独具慧眼和拥有博大胸怀的陈师曾未成名前,画界指责齐白石的作品缺乏“书卷气”;出名以后,攻击他是“匠画”、不守古法“无所本”,属“野狐参禅”等而在当时中国画坛颇有声望的陈师曾却认为,齐白石的绘画思想新奇。
,“不是一般画家能画得出来的,可惜一般人不了解,我们应该特别帮助这位乡下老农,为他的绘画宣传”。
陈师曾本人,对中国山水画既有理论又有创作实践经验,画作强调个性和表现生命气势,此与齐白石志趣相投;理论上认为“研究之法,宜以本国之画为主体,舍我之短,采人之长”,学贯中西的特殊经历和深厚的家学渊源,使他
比之其他因为崇尚西方文明却往往不懂自我民族传统的绝大多数留洋学生更有远见和睿智,所以鉴赏作品往往能高屋建瓴齐白石说:“陈师曾从日本回来,带去的画,都统统都卖了出去,而且卖价特别丰厚”,“法国人在东京,选了师曾和我两人的画,加入巴黎艺术展览会。
日本又想把我们两人的作品和生活状况,拍摄电影,在东京艺术院放映,日本展览以后……我卖画生涯,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这都是师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远忘不了他的”这情景有些类似中国《易经》的命运5000多年前诞生的易经,一直笼罩在神秘邪说或算命、工具的阴影里。
1703年4月1日,德国世界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收到耶稣会传教士白晋寄来的伏羲太极图,他高度惊赞中国人早期思维中竟然隐藏着他在1679年才发明的二进制数理思想,几天后就写成了论文《二进位算术的阐述——关于只用0和1兼论其用处及伏羲氏所用数字的意义》,发表在法国《皇家科学院院刊》上。
之后,《易经》在西方科学界盛传开来,有学者甚至用以解释杨振宁、李政道等华人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原因齐白石,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20世纪50年代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63年又被推举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甚至他学画的故事被编入了小学生课本,其声名登峰造极,几乎人人皆知,有关的研究也屡屡问世
但是,他的绘画,以及他所代表的中国绘画中蕴含的人类对宇宙自然之物的深刻理解、感动、自由和时空的表现,还值得进一步探究人类有差异,更有着共同的东西,只是它们散在不同领域、学科、国度,太需要有陈师曾和传教士白晋那样睿智和胸怀开阔的使者,来搭起彼此沟通的桥梁。
我们期待有更多机会,共同分享人类自身无与伦比的杰作和智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