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读懂中外名人趣闻轶事(西南联大名人趣闻轶事)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最近又刷了一遍电影《无问西东》,张震独特的嗓音拉开电影四代人的历史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最近又刷了一遍电影《无问西东》,张震独特的嗓音拉开电影四代人的历史故事,叙事的镜头很舒缓,却很有渲染力今天来简单讲讲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短,却培养人才最多的一所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因为网上资料较多,就讲讲那些有趣的是事情)。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一直被成为中国近代以来学术高峰, 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到1946年8月,三校复员北返结束,共计有8年时间。
一所只存在了8年, 仅有3882名学生毕业,史上最穷的破烂大学可也是从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师它的存在就像一颗流星:短暂,但熠熠生辉。
共赴时艰北京大学校,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共同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但是三校都独立,并且都有各自的办事处和研究机构,如何合作办学成了一个大问题冯友兰曾打个比方—— 当时的联大,好像是一个旧社会中的大家庭,上边有老爷爷、老奶奶作为家长,下边又分几个房头。
每个房头都有自己的"私房"他们一般生活靠大家庭,但各房又都有自己经营的事业
西南联大搬迁到昆明之后,南开校长张伯苓,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教育部令他们轮流担任三校校务常委会主席,其实三位校长都知,如果三人都去负责学校管理工作,极可能出现矛盾,最终导致管理混乱于是,张伯苓把自己的职责委托给了,用一句天津方言说"我的表你戴着"。
蒋梦麟又将担子压给了梅贻琦,用他的话说就是"在联大,我不管就是管"于是,西南联大的具体事务,由梅贻琦来掌管
大师辈出陈寅恪号称"教授中的教授",能用13种文字阅读,学问之博大精深,被傅斯年誉为"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陈寅恪教历史,上课第一天就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陈寅恪的课,旁征博引,指点中西,内容涉及历史、宗教、语言等多方面,能完全听懂他的课的学生凤毛麟角,但却吸引了冯友兰、吴宓等诸多教授去旁听,据说听课的有小一半是别的教授著名学者许渊冲说:"哈佛大学也找不到陈寅恪这样的四不讲教授。
"
狂人刘文典,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全世界研究庄子的算半个人,另外一个人就是他自己——刘文典"他连搞新文学的沈从文都看不起,评沈从文升教授时他刘文典就说:"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可拿四块钱。
可我不会给沈从文四毛钱沈从文都要当教授了,那我是什么?那我岂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吗?"
在西南联大时,有次大家躲避日军飞机袭击纷纷奔逃,沈从文经过刘文典时,刘文典大怒,骂道:"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什么用都没有,跟着跑什么跑啊!真是个狠人~
梅贻琦在一次开学典礼中讲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时的西南联大教授有:中文系的教授:朱自清、闻一多,外文系教授:吴宓,朱光潜,历史系教授:陈寅恪,哲学心理系教授冯友兰、金岳霖,算学系教授华罗庚,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教授冯景兰,社会学系教授费孝通,机械工程学系教授吴学蔺、褚士荃,航空工程学系教授庄前鼎、冯桂连、王德荣,国文学系教授沈从文、英语学系教授叶公超、柳无忌,史地学系教授钱穆。
艰苦的生活力学教授周培源住处离联大20余里,没有公路无法坐车,他只好买了一匹马,每天早上骑马先送两个女儿上学,再骑到联大可以说是彼时联大独特的一道风景线食堂里吃的是"八宝饭",饭里有谷子、红米这些必须品,也混有石头子、老鼠屎,被他们戏称为"八宝"。
就这还只是有一顿吃,没一顿吃的
朱自清患有严重胃病,在昆明因为饥一顿饱一顿更加严重,有一次得了痢疾,还坚持连夜批改学生作文,妻子劝他休息,他说"我答应明天给学生的"书桌边放着马桶,整整改了一夜作文,拉了30多次,第二天人都脱了相,脸也没洗就去上课了。
在那个年代凭空在昆明开办一个学校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刚建校的西南联大,没宿舍、没办公室、没教学楼,也就剩一帮人了单身的五位教授挤在不足20平方的包厢里,然而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依然没能阻止他们不断的学习与写作。
很多人都一家人来到了云南,比如闻一多就和家人挤在十几平的小房子里当时刚刚归国的华罗庚,带着家人在附近找了个住处,住的是猪圈牛圈上面的阁楼他曾写道:"猪马同圈,我与之同作息"
当时在昆明物价暴涨,货币贬值,西南联大教授们的生活普遍陷入困难境地,闻一多一家人口多,开支大,生活几乎陷入绝境,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有些熟悉闻一多的老朋友想起他当年曾搞过篆刻,建议他从这方面找点出路,闻一多细心思考后,欣然接受了朋友们的建议,觉得从事篆刻既可依靠自己的劳动增加收入,又不失风雅,便开始挂牌治印。
闻一多正式挂牌治印时,西南联大教授浦江清特意撰写了一篇非常精彩的骈文简介润例,称闻一多是"文坛先进,经学名家,辨文字于毫芒,几人知己;谈风雅之源始,海内推崇",并将闻一多与明代篆刻名家黄济叔、清代擅长刻印的经学名家程瑶田相比,对他的学识和治印技艺做了十分生动贴切的描述。
西南联大的梅贻琦、蒋梦麟、冯友兰、朱自清、潘光旦、沈从文等12位著名教授联合在润例上署名从此,闻一多在薪金之外又增加了新的经济来源,一家人的生活开始逐渐有所改善跑警报趣闻在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据统计,战争期间,日军战机先后281次空袭云南,最多的一天,出动27架飞机轰炸昆明。
傅斯年为躲避日军的轰炸,找人在楼前挖了一个大土坑,上面盖上木板当作防空洞使用,经常下雨使下面水深到膝盖,住在楼上的陈寅恪由于失明,不方便跑警报,经常到下面躲避,因此还专门作过一副带有讥讽意味的对联:"见机而作,入土为安。
"金岳霖随身携带着《知识论》的手稿,在跑警报的时候也会和他养的鸡一同带着跑警报,一次他跟往常一样带着手稿跑警报,等警报解除之后,他径直带着鸡回去了,却把70万字手稿忘在了山上,等会去找的时候,已经不知所踪,他凭借强大的记忆力,又重新开始写。
熟话说,有人失去,便有人得到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戒指金岳霖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
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独特的授课方式联大教授授课风格各异,但一般都反对照本宣科,而重视讲授自己研究所长,外文系的吴宓,当时在西南联大负责讲《中国通史》,他也是个极有个性的教授,中国传统的历史教学,都是按照朝代顺序讲的,夏、商、周、春秋……这几乎已经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模式,很少有人考虑要改变它。
但吴晗先生却对此进行了改革,他讲中国历史,不是按照朝代来讲的,而是按照专题来讲,比如:石器时代、殷商时代、春秋封建、战国七雄、土地制度、刑法制度、科举制度……这样的好处,是使许多相同类型的、原本散落在各个朝代的零乱的资料得到了归类,更有利于学生进行专门的研究。
刘文典在西南联大讲《文选》课,不拘常规,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带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便一边吸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时他是下午的课,一高兴讲到五点多钟才勉强结束。
有一次,刘文典上了半小时的课,便结束了上一讲的内容学生以为他要开讲新课这时,他宣布:"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 原来,下个星期三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届时,校园里摆下一圈座位,刘文典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生动形象,见解精辟,让听者沉醉其中,不知往返。
刘文典讲课时,吴宓偶尔也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闭目讲课的刘文典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兄以为如何?"吴宓则照例起立,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
西南联大的教授还有冯友兰、朱自清、钱锺书、沈从文、吴晗、钱穆、王力、梁思成、以及理工科著名科学家吴有训、吴大猷、华罗庚、陈省身等等海外留学归来的爱国知识分子诸如此类的授课方式还有很多,大师都是自己的授课特点,即别开生面,又让学生能够记得住。
教授们在认真教书的同时,著作也没有停下来,在西南联大期间, 陈寅恪写下《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吴大猷写成了《多分子的结构及其振动光谱》、汤用彤写下《中国佛教史》、钱穆写下《国史大纲》、冯友兰写下《贞元六书》、金岳霖写下《知识论》《论道》、陈序经写下《文化学系统》、潘光旦写下《优生原理》《性心理学》、王力写下《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华罗庚写下《堆垒素数论》、吴大猷写下《多原子分子的机构及其振动光谱》、周培源写下《湍流理论》、赵九章写下《大气之涡旋运动》 、孙云铸写下《中国古生代地层之划分》还有冯景兰的《川康滇铜矿纪要》……..
中央电视台也出了一档《西南联大》纪录片,讲述了那段峥嵘岁月,如果还有一颗静下来的心,可以买一套岳南的《南渡北归》,详细了解一下那些岁月中大师们所展现出来的:任泰山崩于眼前也能行你所行的从容、沉着和专注"的西南联大精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