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天梯山石窟)没想到
我一直纠结要不要把天梯山石窟合并到河西四郡之一武威一起写,因为目前天梯山只有一个大像窟可看,后来我去甘肃博物馆又看到了部分天梯山石窟的雕塑和壁画
我一直纠结要不要把天梯山石窟合并到河西四郡之一武威一起写,因为目前天梯山只有一个大像窟可看,后来我去甘肃博物馆又看到了部分天梯山石窟的雕塑和壁画,总的来说数量很少,拎出来说似乎内容显得单薄但是作为石窟营建“凉州模式”的肇始,它又太重要,思前想后,还是得专门聊聊。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城南约50公里的中路乡灯山村因山道崎岖,峰峦叠嶂,形如悬梯,故名丝绸之路开通后,佛教文化逐渐东传凉州作为河西四郡之一,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新高地,与此同时,“石窟寺”作为一种新的佛教文化产物在河西走廊产生、蔓延。
天梯山石窟始建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412—439年),距今约1600余年,是我国见于史册记载的第一个由一国之君直接参与创凿的皇家石窟,在我国的石窟寺发展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天梯山石窟开凿过程中,培养了昙曜等一批开凿石窟的能工巧匠和雕塑家、彩绘家,也是后来开凿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重要技术力量。
在佛教文化与石窟寺艺术方面,北凉与北魏是源流关系,即北凉为源,北魏为流天梯山石窟在明代尚有26窟,并在大佛窟前建有寺院楼阁,窟顶建塔一座,壮观宏大因历代战乱,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石窟残损严重,特别是1927年的大地震,对天梯山石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窟前大部分寺院建筑和石窟损毁,幸运的是,大佛坐像安然无恙。
到解放初期,仅存洞窟遗迹18窟,但是它几乎涵概了石窟寺的所有洞窟型制1958年,天梯山石窟下面修建黄羊河水库1959年11月—1960年4月,甘肃省政府组织以常书鸿为队长的文物搬迁保护机构,对石窟文物进行清理搬迁。
在此次过程中,工作队挖出了一通埋藏的石碑《重修凉州广善寺碑》,综合天梯山石窟北凉文物遗迹和碑铭内容,证实了天梯山石窟就是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由北凉王沮渠蒙逊所创凿的“凉州石窟”1959年12月,天梯山石窟勘察搬迁工作队部分队员和常书鸿队长(第2排左4)在第13窟前合影(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次为期半年的详细勘察和清理发掘后,除大佛窟外,距地表几十米高处的小洞窟内49身塑像、100多平方米的壁画及25箱残片均搬迁至省博物馆保存其实修水库前过高估计了蓄水水位,事实上水库对洞窟并不造成威胁1992年,国家文物局主持召开专家组会议经论证,按照不可移动文物尽可能在原址、原位保护的原则,批复在原址、原位修复天梯山石窟文物。
2005年,这批文物又被运回了武威2006年1月,被省博物馆保存管护了近半个世纪的文物重回故里,使石窟遗址与石窟原文物重新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天梯山石最大石窟洞高30米,宽19米,深6米此石窟是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公元412年至439年之间开凿。
窟内有释迦牟尼大像1尊,高28米,宽10米,右臂前伸,巍然端坐,雍容典雅,庄严肃穆释迦两旁还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造型生动,神态威严窟内南北两壁绘有大幅壁画,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形象逼真。
甘肃省博物馆藏天梯山文物:
第3窟·一佛二菩萨
绘菩萨像壁画,北凉,1959—1960年天梯山石窟勘察搬迁工作队在搬迁工作中发现壁画底色为朱红色,在朱红色中加入适量的白粉画出肤色,鼻梁、眼睑、额角、眉棱等处涂白以示鼓凸,又在胸、腹、臂等处用朱砂层染以示下凹,形成了一定的立体感,这种画法被称为凹凸法,来自西域。
菩萨面貌特征明显带有印度风格,在中原石窟中很难见到
第4窟·北凉菩萨像壁画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是我国石窟寺营建史上“凉州模式”的起源地,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对炳灵寺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向西影响了河西地区和高昌地区的石窟营建。
为研究北方早期佛教石窟和佛教建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断代标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