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万能模板)墙裂推荐
秋季开学初中历史教案第一篇:《冷战中的对峙》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清三条线索: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
秋季开学初中历史教案第一篇:《冷战中的对峙》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清三条线索: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 。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其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讲授新课:回顾二战中美、苏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如:1944年6月,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西线配合苏军对德作战;1945年4月双方在易北河会师。
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悬挂《二战形势图》,指出二战快结束时,西方国家、苏联控制的领土战后,双方根据实力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引用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一、冷战政策 分析美苏对峙的原因“冷战”政策的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
着重指出“冷战”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杜鲁门主义”)杜鲁门政府上台后,改变以往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认为强大的苏联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强调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
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美苏冷战的信号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表示要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它公开打出了--、反苏的旗号,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也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最初对象是欧洲国家,后来为苏联、东欧各国所拒绝和抵制。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是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不仅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而且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的成立标志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讨论,掌握以下知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美国杜鲁门政府攻势咄咄逼人。
社会主义的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先后建立“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这种对峙与斗争贯穿于整个50年代,双方矛盾日益尖锐。
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斗争的集中表现朝鲜战争是美国在二战后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它以朝中人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告终,美国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它显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意志和巨大力量60年代,越南战争也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和较量 二、美苏争霸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主要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50年代,作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美国推行霸权政策,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攻势。
二战后,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通过“四五”计划,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工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实力得到迅猛发展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的领导人,他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政策,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
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格局逐渐形成 秋季开学初中历史教案第二篇:《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本课的内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和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的内容密切相联,即清政府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进行斗争;对外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本课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三个方面分别叙述了清朝中央政府对--、班禅的册封以及驻藏大臣的设置,从而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等,使清朝中央加强对新疆等地区的统治;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则进一步展现了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同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清朝前期的疆域,基本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 “--、班禅和驻藏大臣”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内容虽然主题明确,但因涉及多个少数民族,初一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较难掌握,同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学生也较难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布达拉宫图片复习唐朝与吐蕃“和同为一家”的情况 一、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确立册封--、班禅的制度 西藏宗教主要是佛教它有许多派,其中的黄教创始人是宗喀巴,他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是--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他们是西藏佛教地位最高的两位领袖。
顺治帝赐予五世--以“--喇嘛”封号和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并赐以册印从此以后,历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时) 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联系刚才学生复习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元朝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属宣政院管辖这些史实,充分说明藏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西藏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 1、粉碎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时期)
(1)回部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 (2)大小和卓的叛乱是回部上层的叛乱,他们分裂祖国,残害维族人民,激起当地人民的不满 (3)清政府讨伐大小和卓叛乱,注意政策,得到维族人民支持,终于平定了叛乱。
2、设置伊犁将军(乾隆时期) 清政府在平叛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这就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三、土尔扈特重返祖国 播放《土尔扈特重返祖国》录像 1、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下游(明末) 。
2、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1771年) 四、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的疆域 巴尔喀什湖 西伯利亚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葱岭 太平洋 南海诸岛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喜马拉雅山 总结:
清政府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雅克萨之战 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