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eandq.com
晓安科普

这样也行?生活中的趣闻轶事有哪些呢(生活中的秤有哪些)

2023-09-21Aix XinLe

插队内蒙圐圙大队

这样也行?生活中的趣闻轶事有哪些呢(生活中的秤有哪些)

 

《校友通讯》微信版总352期(2017年9月2日)创刊于2014年7月9日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会长 葛军校长(gejun1026@263.net)主编  副会长 许祖云(xuzuyun09@163.com1291920330@QQ.com)审校  秘书长 孙小红(nsfzxyh99@163.com

)[峥嵘岁月]施蕴中,女,1968届插队内蒙施蕴中1949年12月4日,我出生于南京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我的父亲施士元(1908年3月20日-2007年9月28日),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母亲孙瑞瑾(2008年3月17日-1993年4月6日)曾任南师附中的教导主任、英语教师,后调到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任英语教研室主任。

我们姐妹三人,两个姐姐,我最小大姐施蕴陵,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部教授二姐施蕴渝,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姐夫俞邃,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高级研究员,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

二姐夫陈惠然,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1956至1962年,我在南京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上小学1962至1968年,我在南京南师附中上中学实际上课到高中一年级,开始文化大革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社会上极左思潮泛滥,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走到极端。

像我这样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人,文化大革命前,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是,我的家庭出生不好,仅次于地富反坏右,被称为臭老九总是不断在检讨自己,觉得自己需要进行思想改造现在回想起来,十来岁的孩子,有什么思想需要改造?文化大革命中,更是如此,不但不能加入红卫兵,甚至红外围都不允许参加。

看尽了他人的白眼,没有自尊报名插队1968年,报纸电台铺天盖地地宣传“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心里明白,像我这样家庭出身的人,不可能参军,不可能去工厂,唯一的出路就是下乡当时心里想,与其等到最后,让人家动员我走,不如自己主动报名,找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同学一起走,还能做一番事业,生活有价值,心情会好一些。

当时可选择的地方主要有三个:内蒙、苏北、苏南我考虑了两个因素:(1)蚊虫中学下乡劳动,我去过苏北和苏南农村,知道那里跳蚤蚊虫特别多,我的皮肤过敏,跳蚤蚊虫一咬,就是一个大包,随后会变为水泡,有时水泡上长水泡,其痒无比,难以忍受。

内蒙,气候寒冷干燥,我想应该没有那么多跳蚤蚊虫(2)一块儿报名同学的精神状态:内蒙是苏北之后第二批走的知青,报名的同学普遍人生态度积极乐观向上,和积极乐观的人在一起,是快乐的事情因此决定报名去内蒙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对知青插队的事情很重视,派人到南京来。

我们到鼓楼鸡鸣酒家楼上,见到内蒙派来的人当时南京的政府官员对老百姓讲的都是套话、官话内蒙来的人却很不一样,他们很坦诚他们对我们说:你们这些小女女,南京这么好,为什么要去内蒙呢内蒙干旱,有的地方没有水,还有狼,冬天很冷,你们去了要吃苦的。

他们越这样讲,我心里越坚定我想,内蒙人能活下来,我就能活下来报名了,未必就能去成内蒙当时的一个论调是,内蒙是边疆地区,因此要政审我的同学和邻居高平,报了名但正在报名之前,南京大学的造反派到他们家抄家,抄到一本日记本,里面写有他对南大批斗他父亲不满的话,因此说他反动,没有通过政治审查,没有批准去内蒙。

另一个高二的同学徐海宁也报了名,但说她父亲是右派,也没有通过政治审查

内蒙古自治区来人,在南京玄武湖合影1。后排内蒙来人;中排左起:李蔼萍、徐海宁、杜红月、韦斌、丁媛媛、高苓、曹敏;前排左起:陈薇、施蕴中、焦炜、李碧辉、谢鸿雁

内蒙古自治区来人,在南京玄武湖合影2前排左起:陈薇、谢鸿燕、焦炜、李碧辉、曹敏;第二排左起:李蔼萍、杜红月、高苓、施蕴中、韦斌、徐海宁;第三排:右一,唐一鸣;右二,黄克明;右四,余本仁;后排左起:顾中浩、张三力、洪调研、戴佐农、向家德、吴建功。

其余为内蒙来人乘车出发1968年11月21日,南京1000名知青乘火车,动身赴内蒙插队事后知道,另有78名知青虽未被批准,但自己挤上车,随车去了内蒙,因此实际到内蒙的知青人数是1078人动身之前,国家给每个知青发了一床棉被、一套蓝色的棉衣棉裤。

妈妈怕我受冻,给我另做了一床新棉被,另准备了一条新褥子,还准备了新棉鞋、毛袜走前听见妈妈对爸爸说,担心我这么小一个人到边疆去,爸爸安慰她说:“没关系的,我们当年不也是穿着一件汗背心,坐船就出来了吗?”虽然他自己这样说,但到临走那天,他一定要送我。

我那时害怕和家人分别会掉眼泪,很丢人,坚决不要他送,自己背着个背包,提着箱子就走快到车站时,一回头,看见父亲远远地跟着,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毕竟那时只有19岁,今后的日子会怎么样,完全没有底,心里慌慌的。

好在同去的有高苓(南京大学化学系高鸿教授的女儿,我家邻居)、呼延婷(河海大学教授的女儿,同班同学)这些同学二姐听说我要去插队,送给我一对枕套,还有一本《农村医生手册》这本《农村医生手册》是当年组织了很多专家编写的,书中包括了基本的医学知识、基本的诊疗手段,深入浅出,没有废话,非常实用。

在牧区的日子里,每逢有人患病,我就会将这本书拿出来翻阅书被我翻得散了架,有些书页已经找不到但因为结合实际、日积月累,印象深刻使用这本书的经历告诉我,手上有几本实用的书,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火车离开南京下关火车站的时候,车站上人山人海。

来送行的有家人、同学、亲属、朋友人们将火车站的大铁门挤开,一起挤上站台我上了火车,从窗口往外张望,认识的人一个也找不到,很失落这时才体会到,送行,对于出远门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能让离开的人感到温暖有人给我拍了一张照片,手挂在车厢外,一脸失落,可惜那张照片找不到了。

火车开动,车里车外哭成一片我倒没有哭,坐下来很快听到一声悠扬的二胡声,走过去,看见是一个同学在拉二胡,觉得脸很熟事后听说,他叫倪志斌,是我小学的校友,宁海中学的同学后来他也分在毛盖图公社,在巴音乌珠大队。

因为我们这列火车是专列,不在计划之内,途中火车经常临时停车火车到达呼和浩特的时候停下,这次停的时间比较长窗外漂起了雪花,我们的棉衣发挥了作用10月23日,火车到达海勃湾,我们这趟专列的终点站从火车上跳下来,地上是厚厚的一层沙,路是石子路,路两边有些小小的杨树。

第一次知道,一个城市的火车站竟然没有柏油马路提着自己的行李,跟着大队伍往前走,很好奇地东张西望路两边只有两排土房子,房门矮小掀开门帘走进去,里面是商店,光线很暗,有一股浓浓的羊膻味在海勃湾招待所吃饭,吃的是油饼。

南京知青分到两个旗:鄂托克旗、乌审旗事后听说,开始决定我们都去鄂托克旗乌审旗的宝日勒岱听说来了南京知青,向领导申请,要求乌审旗也分一部分人,这样才有部分知青去了乌审旗我们按学校,分头上了大卡车,几十辆大卡车,浩浩荡荡地向旗里开去。

离乌兰镇(鄂托克旗政府所在地)不远,卡车停了下来,路边站着一些人,听说是来欢迎我们的到了乌兰镇,住了一夜,又将我们分到各个公社根据人数,考虑到男女数量搭配,我们学校和宁海中学、二女中分在同一个公社:毛盖图公社。

坐大卡车,到了公社,住下,开始分大队我去的大队名叫圐圙,共12个知青,都是我们学校的,男生5名:唐一鸣、向家德、吴建功、万瑜、钱同生;女生7名:高苓、呼延婷、我、龙江、李碧辉、丁媛媛、焦炜从此开始了内蒙插队的生活。

在圐圙插队期间,放过羊、种过地、打过井、当过民办教师是我人生一段不平常的经历年轻的时候,生活在牧区,生活在朴实的牧民中间,改变了我的性格,让我从一个胆小懦弱的女孩子,变成了一个豁达开朗的人多年后,人们纷纷上调。

去的最多的几个单位包括:乌达煤矿、棋盘井煤矿、乌海铁路局哈业胡同采石场、临河机务段、东胜鄂尔多斯羊绒衫厂,其他还包括鄂托克旗第一中学、伊克昭盟第一中学、盟医院、盟民族学校、盟师范学校工厂、矿山,是刚开始上调的时候,知青们热衷去的地方,那是让自己变成工人老大哥的机会。

但到了工厂、矿山,才知道工人的生活是多么艰苦不仅艰苦,而且有时很危险在煤矿,井下有时会发生坍塌事故、瓦斯爆炸事故,从井下上来,个个头上戴个矿灯,全身上下漆黑,只露出白牙和白眼球采石场,用雷管在山上采石头,敲碎后用于铺铁路,炸石头、抬石头,很危险、很辛苦。

鄂尔多斯羊绒厂,南京知青是建厂的元老,从挖地基盖厂房干起来的圐圙大队施蕴中圐圙,是我到大队后才认识的两个字,来自蒙语,意思是围起来的草场多年后,在《汉语大字典》中查到了这两个字现在常写为“库伦“我们全大队分为三个牧业小队和一个农业队。

三个牧业队,分别是东队、西队、北队东队的队长是阿米塔(女),蒙族,民兵连长车勒各的妻子西队的队长是张兴科,汉族北队的队长是侯根海,汉族农业队,当时称为水利队,队长是张兴华(小名狗狗)所谓水利队,就是有机井,靠灌溉种庄稼,而不是靠天种地。

大队部有一个老喇嘛,人很慈善,整天笑眯眯的大队党支部书记,是乌鲁图拉苏,简称大乌,蒙族,他的夫人叫巴德玛大队长是张明智,汉族;侯里海,汉族大队会计是巴拉玛,蒙族;后来改为迪里盖,蒙族;民兵连长是车勒各,蒙族;后来改为奇龙不和,蒙族。

我们大队以蒙族为主,只有十一户汉族,两户姓侯:侯里海、侯根海;八户姓张:张文智、张兴科、张满堂、张羊锁、张羔锁、张锁(张兴华的父亲)、张凤鸣、张保锁;一户姓赵:赵喜旺(西队小皮匠,张板娃的姐姐张三改的丈夫)。

蒙族人的姓名,有自己的意义巴图,是“牢固”;萨朗花,是“月亮花”;乌兰,“红色”;查干,“白色”;达赖,“海洋”;巴音,“富有”;其其格,“花朵”;孟和,“永恒”;陶各斯,“孔雀”;巴特尔,“英雄”;蒙克,“永生”,等等。

我们队有四个人叫乌鲁图拉苏,根据年龄,四人分别被人们称为老乌、大乌、中乌、小乌圐圙大队的知青我们圐圙大队共有知青12人,全部毕业于南京南师附中,男生5人,女生7人按年龄从大到小,男生包括:唐一鸣、向险峰(原名向家德)、吴建功、钱同生、万渝;女生包括:李碧辉、高苓、龙江、呼延婷、我、丁媛媛、焦炜。

唐一鸣、向险峰是老高三的;李碧辉是老高二的,高苓和李碧辉同年,曾为初中同班同学,高苓因患急性黄疸性肝炎休学半年,因此是高一的,在高一丁班;吴建功、龙江是同班同学,是高一甲的,我和呼延婷是高一乙的;钱同生、万渝是老初三的;丁媛媛、焦炜是初二丁的。

我们之所以到同一个大队插队,是到公社后半自愿组合的当时要求每个队有男生有女生,数量按大队划分,每个队大约十多个人我和呼延婷是同班同学,和高苓是南秀村的邻居,从小在一起玩耍,我们三人关系最密切,因此我们要求分在同一个队。

图1.1968年,南京玄武湖公园,知青和内蒙派来的人合影,这是圐圙队女生人数最多的集体照,有5个人。前排,右二,李碧辉;右三,焦炜;右四,施蕴中第二排,右二,高苓;右三,丁媛媛

图2.1971年冬,内蒙慰问团来公社慰问南京知青,这是圐圙队知青人数最多的一张集体照,有8个人前排,右1,施蕴中;右2,高苓第二排,右1,焦炜第三排,左2,钱同生;左4,唐一鸣后排,左1,万渝;左5,吴建功;左

7,向家德鄂托克旗的地形主要有三类:巴拉地、滩地、大梁我们队多数是巴拉地,也就是到处是小沙堆,这样的地方水很浅,三五米长的绳子,底下栓着一个桶,有时甚至直接拿桶一舀,就能将水提上来井用沙柳捆子做井壁,水要每天提,否则水就会发臭,井壁还会坍塌。

滩地,主要长着芨芨草,往往是盐碱地人们一般将家安置在滩地周围大梁,水比较深,有的地方要让马拉着桶绳,跑一两里路,才能拉上来一桶水初到圐圙大队从公社到大队,是坐大胶车去的大队派了两辆大车,由张羔锁和张满堂赶着大车,将我们的行李箱子装车,我们坐在车上,一路颠簸,到了大队。

到大队的第一天,全大队几乎所有的人都集中到大队部来后来听说,以往从来不出门的人,那天也来了,大家很好奇,南京知青长的什么模样队里的人不知道从哪里听说,南京人喜欢吃鸡,但全大队只有老喇嘛养了几只鸡,不够我们十二个人每人一只,因此决定杀牛宰羊,那天杀了一头牛、两只羊。

我们第一次亲眼看人杀牛宰羊,看他们开始动手,赶紧过去围观一个牧民将羊按倒在地,一刀插进羊脖,只一刀,就将羊杀死了随后,剥皮、割肉、洗杂碎,三两下,一只羊就成了一大盆肉宰牛也同样利落那头被杀的牛,倒在地上,眼角滴下了几滴眼泪,让人心疼。

队上用两口大锅,煮牛羊肉,里面放了点花椒和盐给我们每人一大碗开始以为那么大一碗肉不可能吃下去,谁知几口就吃掉了,而且非常稥吃完肉,每人领个馒头,用馒头将碗擦干净,一点也不浪费骨头上啃不动的肉,看见牧民用小刀一点点剔下来,发现蒙古小刀很有用,后来也去买了一把。

我们到大队后,先将我们安排住在大队部,在水利队劳动大队部的院子是个土圐圙女生住在朝南的屋子,男生住在朝西的屋子,各有一张大炕后来,等大家都下小队后,朝南的那间屋子成了我们知青的库房,堆满了大家的箱子、不常用的物品、粮食。

水利队有一个大师傅扎木苏,每天为大家做饭那时水利队劳动的内容,主要是挖机井我们在水利队干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打井队里打算打一口机井,因为是沙地,开始钻下去后,就需要人日夜不停地推井钻,直至钻到需要的深度,并用柳条圈固定住,否则就会塌方。

事先将好几个柳条圈编好,放在一边,然后在选定的地点搭起一个架子,将钻头固定好,然后开钻我们十多个年轻人,轮流推钻头,日夜连轴干,直至将井钻好水利队和我们一起劳动的,有一个富牧,奇龙巴托他个子高高的,壮壮的,从来不说话。

用铁掀挖地,一锹是一锹,扎扎实实的放牧知青们在一起商量,原本抱着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念头来插队的,在水利队劳动,只能见到这么两个牧民,觉得不能达到目的,因此向大队领导要求,让我们下小队大队同意了呼延婷、高苓和我,我们三人去西队;龙江、焦炜、高苓去北队;李碧辉、丁媛媛去东队。

第一次下小队,一个牧民领着我们三人往西队走路上我们向牧民学蒙语,教了我们几个词:撒拉(月亮)、三百诺(你好)、不搭一的(吃饭)、拆屋(喝茶)、多座(请)、乌兰(红色)呼延婷的脑子最好使,没一会儿就学会了。

高苓也不错,到了目的地,也学会了我最笨,到了目的地,好像学会了,转身又忘记了

图3.我抱着羊羔安排我在西队的陶各斯家住,和她一起放羊陶各斯是一个四十来岁的蒙族妇女,她的汉话不太好,勉强可以交流她告诉我,一次出门风一吹,嘴就歪了我查了《农村医生手册》,上面写这是面瘫,也叫半面神经麻痹。

她的症状是,半个脸麻痹,一只眼睛半睁半闭,口角歪斜陶各斯的家是一个土房子,有两间屋,一间住人,一间是库房地面是砂土的,没有砖头更没有水泥住人的那间,里面有一张土炕,连着灶台地上有一个小小的木柜子柜子里除了一本蒙文的毛主席语录,其他什么都没有。

炕上铺着一块羊毛毡,上面放着一床羊毛被和一床薄棉被一个炕桌,上面架着一个火盆,火盆的铁架子上有一个铁茶壶,用来熬茶她的全部衣服,就是一件羊皮袄、一条皮裤、一条黑色单裤、一件白色单衣衣服油腻腻的,颜色发灰,几乎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灶台上,一口铁锅,几个碗筷、一把锅铲库房里,一进门的地上就有个老鼠洞抬头看,椽子上挂着几条干肉,地上放着一个装奶的奶罐地上乱堆着几根羊毛绳、褡裢、干羊皮房前,有一垛沙蒿,是当燃料用的门前,有一个栓马桩她家有一头毛驴,是她的运输工具。

离房子不远,有一口井,井水不深,用一个帆布桶,扔进井里,荡一下,猛往下一套,再往上一提,两手轮换往上提几把,就能将水提起来井边是给羊饮水的水槽离房子不远处,是羊圈羊圈,是用沙柳条编织起来的砍下沙柳,将粗的和细的分开,用细沙柳将粗的沙柳编起来,插到沙地里,围起来,就是羊圈。

扫羊圈的扫帚,也是用沙柳编的羊圈里和羊圈周围,到处是羊粪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青草和羊粪的清香房子旁边,有一个坑,里面扔着一些羊骨头,有时还能看见几粒小小的红色木珠子,好像是做蒙族头饰和衣服饰品用的西队的队长张兴科,家里放牛。

他告诉我,将我安排在陶各斯家,是因为陶各斯对人好他经常到家里来看看,有没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做但他在陶各斯家从来不喝茶吃饭一次我问他,为什么在别人家他都喝茶吃饭,唯独在陶各斯家不喝茶吃饭他说,陶各斯家生活本来就困难,她不会计划,每次一发下米面,立刻就吃光,队里常需要帮她申请补助。

再到她家吃喝,更增加她家的困难陶各斯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保勒各勒各,在大队赶大车;二儿子巴尔太,在大队学校读书;小儿子奥童吉亚刚一两岁,刚刚学会走路,在家帮助放羊羔据说保勒各勒各和奥童吉亚都已经去世了每天清晨,起床后,烧一壶茶,放在炕上的火盆上。

火盆里是从炕洞里掏出来的干羊粪或沙蒿的余火,火盆上有个铁架子,架子上架着铁茶壶茶壶里,砖茶敲碎后,放入水,倒一点盐,慢慢熬夏天,茶里倒上刚挤的羊奶,就成了奶茶咸味奶茶口味非常好,解渴又能补充盐分火盆上有时会架上一个铁脸盆。

脸盆是用来做奶皮的,将刚挤的羊奶倒入脸盆,放在火盆上熬,奶的表面会浮起厚厚的一层油,将盆从火盆上端下,晾凉,就成了奶皮用筷子将奶皮挑起,晾干,就成了一张完整的半圆型对折的奶皮陶各斯总把我当孩子对待,每次做好一块奶皮,自己不舍得吃,总是给她的小儿子一半,给我一半。

早餐,一般是喝茶,里面放炒米、劳代子(即干硬的奶酪),偶尔放一片熟的绵羊尾巴,或者一小勺酥油,有时泡一块用羊油烙的饼那时的炒米,是自己家炒的用谷子(带壳的小米)或糜子(带壳的糜米),在自家的大锅里,先将粗砂炒热,再将谷子或糜子倒入,用一把大大的木锅铲,快速炒谷子或糜子,直至谷子或糜子噼里啪啦响起,用木锅铲铲到大大的簸箕里,上下簸动,利用砂子和粮食不同的重量,将砂子簸出。

这样的炒米,里面难免有沙粒,喝茶的时候,将炒米泡入碗里,反复倒茶,慢慢喝,直至最后碗底只剩下砂子吃炒米,一不小心,就会硌着牙吃过早餐,去羊圈放羊将羊全部赶入羊圈,人站在羊圈门口,一边让羊往外走,一边数羊。

数羊,一般都数不清,有时好几只羊一起跳了出去,来不及数,羊就跑掉了直到离开她家,我也没有搞清她家究竟有多少只羊,总之大约是二百五十来只,不过陶各斯好像并不大在意数量是不是准确,也许是因为羊即使混到邻居家去,也能找回来的原因。

我到陶各斯家的时候,正是下羊羔的季节下过羊羔后,开始有羊奶数羊前,先挤奶,再放羊抓住一只母羊的后腿,将自己的脑袋抵在羊屁股后面,将一个挤奶桶放在下面,用拳头轻轻地捶圆鼓鼓的羊乳房,口里唱着“拆屋、拆屋”(意思是“喝茶”),双手轮换着挤奶。

白线一样的羊奶挤入奶桶,奶羊一副很享受的模样挤满一桶奶,倒到陶制的奶罐里,让其自然发酵,便成为“卧奶子”(即酸奶)夏天,放羊回来,舀一碗卧奶子,里面放一点白糖,又消暑又解渴家里卧奶子存多了,可以做酥油将羊放出羊圈,跟着羊群,走到巴拉地里,用镢头刨些沙蒿,回来时顺便背些沙蒿回家当柴烧。

在巴拉地里,慢慢地跟着羊群往前走陶各斯告诉我,一般不要赶羊,让它们自己慢慢走,慢慢吃草羊如果老是被赶着走,会掉肉的这很有道理,顺其自然,是牧民从生活中悟出的真理午餐,一般仍然喝茶中午跟着羊群回家后,先饮羊。

从井里用帆布桶或铁桶提水,倒入水槽,让羊饮水水槽边,有时撒点盐块,让羊舔盐羊排着队,饮完水,有的在井边不远处卧下休息,有的慢慢往南走,边走边吃草饮羊之后,回家喝茶她家的碗好像从来不洗喝完酸奶,将碗转着圈,用舌头将碗里剩余的酸奶舔干净。

晚餐,有时会吃或略饭,即肉饭将晾干的干羊肉条切成小丁,和糜米或谷米一起倒入锅里,煮成半干状或干饭,放一点盐,有时撒一点沙葱有的人家会烩一锅肉菜,即羊肉和大白菜、土豆烩成一大锅在陶各斯家,主要是或略饭傍晚,羊群自己慢慢地走回来,走到羊圈附近卧下休息。

每家的羊,都做了耳记在耳朵上,用剪刀剪出自家特定的记号,有的在左耳,有的在右耳,有的两个耳朵都剪有的横剪一刀,让耳朵变成平平的,有的纵向剪一刀,让耳朵变成两片片,有的是在某处剪个小缺口总之,只要和邻居家的耳记不一样就行。

即使自家的羊跑到别人家去了,邻居们也会互相告知,将羊赶回来遇到刮大风或下大雪,常会有几只羊混到邻居家的羊群中,牧民们会根据地上的踪迹,判断羊到哪里去了寻找踪迹的过程,很形象地叫“拨踪”在沙地里,可以看出每个人走路的姿势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两只脚一前一后走在一条直线上,有的人两只脚之间左右距离比较远;有的人外八字,有的人内八字;有的人重心在脚跟,有的人重心在脚尖,有的人重心在前脚掌再根据鞋印的大小,基本可以判断,走过的是谁陶各斯告诉我,每只羊的脚印也是不一样的,羊的脸和人的脸一样,也是不一样的。

我放羊的时间太短了,没有学会这些放羊的日子,每天在蓝天白云下,空气清新偶尔会飞过一只麻雀,或者跳过一只野兔周围除了羊吃草的声音,寂静无声,安静得让你很想大声唱歌,这可能就是牧民能歌善舞的原因吧如果远处看见一个人影过来,就很高兴,尤其如果是穿蓝色衣服的,更是高兴,因为当地人都穿黑衣服或者白衣服,只有知青穿蓝衣服。

我们队草场上的草,主要是沙蒿,此外,还有甘草、麻黄、芨芨草、沙柳沙地里有沙葱、野蒜沙蒿,是当时最主要的燃料之一用镢头,选大棵的沙蒿,将沙蒿从土里刨出来,放一两天晾干带一根羊毛绳,将绳子铺在地上,两边一样长,将沙蒿一棵棵地抱上去,沙蒿的根一左一右,中间再压上一棵,直至堆到一人多高。

将两股绳子扔过沙蒿堆,穿到另一头的绳圈里,抽紧,背朝沙蒿垛半蹲下,将双肩塞到绳套里,绳子在胸前打一个结,弯腰弓背,猛一用劲,一背柴就背到背上了一步步走回去,到屋前柴垛跟前,将沙蒿放下,解开绳子,再回去背下一背。

沙漠地上有许多老鼠洞,背柴的时候不小心踩上去,很容易崴了脚我的脚多次被崴过开始的时候,崴了脚,疼得不能走路后来发现,崴脚后,不要停下,继续往前走,多走几步,居然就不疼了西队最西面有一家汉人张羊锁,他的弟弟张羔锁赶大车,他有七个孩子,大儿子张巴金在大队赶大车,大女儿张玉翠在大队学校当教师,二儿子张亮亮、小儿子张世富是我的学生。

到他家,一群孩子坐在炕上,从大到小,一大群张羊锁本人衣服总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但他的夫人蓬头垢面,可以想象得出,要管一家九口人的生活,多么不容易呼延婷在西队最南端的一家放羊呼延婷回忆说,她住的那家男主人是张羊锁。

北队,高苓在芒都格勒家(男主人叫热德纳,女主人叫芒都格勒)放羊;龙江在张凤鸣家放羊;钱同生在昊库家放牛;丁媛媛在迪里盖家放羊;焦炜在侯根海家放羊焦炜放羊的那家,羊羔下得很集中她每天要背个背篓,将刚生下的羊羔捡起来,立即送到羊妈妈跟前,如果送错了,羊妈妈闻到其他羊的气味,就会不认自己的羊羔,那就必须人工喂养,不仅麻烦,而且羊羔的死亡率高。

她那时忙得手忙脚乱她家的女主人指使她出门放羊,自己抱着孩子,在家里热炕上呆着不出门她气不过,形容她家女主人的脸长得和她家一只羊非常像东队,李碧辉在张锁家放羊,张锁的女儿叫张兴秀,年龄和我们相仿,成了知青们的好朋友。

后来,大队给知青在东队分了一群羊,由李碧辉、丁媛媛、焦炜三人放在北队也分了一群羊,由龙江放钱同生在北队放牛我被安排当了大队民办学校当教师,高苓和呼延婷当大队赤脚医生,唐一鸣当兽医,吴建功开手扶拖拉机其他人在水利队干活。

搔羊洗羊锄草割糜子春季搔羊(念zhao,第一声,音相当于“招“)、洗羊,大梁上糜子锄草,秋季大梁上收割糜子,都属于忙季,全大队会集中所有能调出的劳动力,集中劳动搔羊,就是剪羊毛、收羊绒山羊和绵羊不一样山羊的羊毛里面有一层羊绒,绵羊只有羊毛。

山羊毛比绵羊毛粗,但羊绒比绵羊毛细这三类羊毛产品价值相差很大在牧区,山羊毛只能用来搓羊毛绳,绵羊毛可以用来捻线织毛袜,羊绒则能高价出售,被称为软黄金到春季,天气变暖,羊绒开始顶起,脱离羊皮,需要剪羊毛、搔羊绒,就好像人要脱衣服一样。

搔羊,是赶季节的劳动,时间拖得太长,羊绒脱落光,就无法收获队里会组织很多劳力,集中起来,轮流到各家干活搔羊的工具,是大剪刀和招子大剪刀,有尺把长,要两个手操作,一个手握剪刀把,一个手握剪刀头招子,像扒草的耙子,是粗钢丝做成,也是尺把长。

搔羊的时候,在羊圈里抓住一头山羊的腿,将其按倒,人骑在羊身上先用大剪刀,从头开始,顺着脖子、背部、腹部,直至尾部,一直剪下去一面剪完,将羊翻个身,另一面按同样顺序剪下去剪的时候,离皮肤的高度要掌握好剪得太高,招绒的时候就招不动。

剪得太低,绒也剪到毛里了,会有损失搞得不好,还会将羊皮剪破羊绒顶着,离开皮肤大约半公分,羊绒本身大约一公分厚,剪的时候要恰恰剪在羊绒的顶端由于羊皮本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弧形,而且羊不停地动,操作起来很不容易掌握。

剪得好的牧民,能将一只羊的毛剪成一大片,像一件衣服一样羊毛剪完后,拿起招子,从头到脚像梳头一样梳一遍,招子上挂上的绒,不停用手往里推推,直至招子满了,将绒取下,卷成卷,扔到绒堆上,继续招招子的头有时比较尖,容易将羊皮招破。

绵羊,只有剪羊毛这一个程序剪完毛的羊,光秃秃的,皮肤微微发红要过一段时间,羊毛才会长起来剪下的羊毛羊绒,部分送到供销社去卖钱,部分留着自己用牧区的男人们,冬天开会时,每人手上都拿着纺锤,带着绒毛,用来捻毛线。

或者带着毛线针,织毛袜这也是牧区特殊的一景搔羊的过程,人非常辛苦,主要是腰很痛一天干下来,连很强壮的劳动力都必须躺在热炕上,好好休息自己的腰搔羊时,羊身上有时会看见草虱,拇指指甲盖那么大的草虱,吃得饱饱的,一肚子血。

很吓人前几年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旅游,参观了一个牧场,看了剪羊毛表演感觉那个过程非常人性化工具比较现代化,用一个大环,将自己的腰吊起来,再用电推子、电剪子,三下五除二,一只羊就剪好了剪羊毛的人,腰用那个大环托着,比自己弯腰要省力气。

而且整个过程只是几分钟的事,速度快,腰部能得到休息这些工具看来结构并不复杂,凭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肯定能造出来,问题是,机械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否以人为本,搞设计的人是否深入过生活,是否了解这些需求不知道现在国内是否引进了这些工具。

澳洲人剪羊毛洗羊,就是用药水给羊洗澡为了给羊除病,每年春天都要洗羊洗羊用的池子,是井边一个长长的水泥池,大约两三尺深池子里灌上水,兽医将配好的药水倒进去,将羊群从一头赶进去,从另一头走出去,羊走出去后,自己抖抖身上的药水,到太阳下晒干,洗羊的过程就完成了。

锄草,大梁上种的庄稼纯粹靠天生长,开春的时候,派人去播种,随后,派人去除草基本上草锄完了,也就该收割了锄草可以看出,我是个古板的人那些地并不规整,而且有的地方播下种子不一定长得起来锄草,一般是每人锄两行,锄头左边刮一下,右边刮一下,人往前迈一大步。

在最前面的,是队长或最强的劳动力,如果遇见地里多出几行,领头人往往只管锄两行,继续往前走我动作慢,一般都在最后,前面的人不管丢下多少行,我都捡着,有时同时要锄十多行,丢下一行心里都不舒服往往别人已经在地头休息了好久,我还在锄,等我锄到地头,他们已经又往回锄了,这样我累得够呛。

一次钱同生看见我这样锄,对我说,可以丢下几行往前赶,我觉得他说得对,但自己总是觉得不舒服,现在看来真是有强迫症割糜子,基本集中了全队所有的劳动力割糜子,一直弯腰,腰很痛割糜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吃糕糕,是用黄米粘米粉蒸好,然后揉,揉得很紧后,切成片。

吃的时候,和猪肉炖粉条一起吃那年头,饿得厉害,看见糕,很馋一次吃了两大碗糕,吃完后,喝水,肚子很胀,随后两天没有吃饭下场下场,就是将牲畜赶到其他地方放牧鄂托克旗是半沙漠地区,十年九旱天旱时,没有草,就要下场,这成为牧区生活的常态。

有一年大旱,我们队里的草几乎完全没有长起来山羊的嘴尖,可以啃草皮牛,靠舌头卷草吃,草太少太短,牛吃不到草,许多都饿死了,滩地里看见好几只饿死的牛羊队里决定派我跟着牧民去下场我们下场的地方,是相邻的吉拉公社吉拉大队,他们大队那年雨水好,草很茂盛。

我炒了些炒米,带了些米糠当炒面,用背包绳捆了被褥放在马背上,又带了些粮票和钱,就跟着队长出发了我们赶了一群羊一路上羊慢慢吃草沿途,每到一户人家,主人就会热情地请我们上炕喝茶,我们既吃自己带的干粮,也吃主人家提供的饭食。

一路走下来,不久就到了吉拉大队,在一家蒙族牧民家住了下来一天,牙疼得厉害,实在没有办法,找到了吉拉大队一个当赤脚医生的南京知青他看了看我的牙,说必须拔掉他只有一把拔大门牙的拔牙钳,而且没有麻药他让我坐下,用碘酒消消毒,就用那把大钳子拔我的牙。

我疼得手心都变成了惨白色,那颗牙终于被他拔了出来事后读了《农村医生手册》才知道,那很危险拔牙,先要检查身体,包括是否发烧、血凝状况、心脏是否有问题等,而且一定要上麻药,并且要用适当的工具如果心脏有问题的人,这样疼痛会死人的。

至今,我嘴里左下方还是缺一颗牙,是那个年代的纪念好在那时年轻,身体好,平安过关另一次下场,是赶马群去阿赖阿赖有大片的大梁一早,牧民给了我一匹最乖的马,扶我骑上,我说不知道往哪里走,牧民说,没关系,马自己知道。

随后,看见那群马向南飞奔而去,我骑的马远远地落在后面,不紧不慢地踱步我想,这下完了,马群不知道去哪里了走了一段时间,看见马群就在前面不远处,慢慢走着我骑的马快到跟前的时候,突然马群又飞奔起来,我的马还是不着急,慢慢踱步。

终于又看见我的马群,原来前面有一口井,马群奔到井边想饮水我从马上跳下来,将马栓在栓马桩上,提水饮马,也给我骑的马饮了水这下问题来了,无论如何也爬不上马,找了好几个土堆,还是爬不上去只好牵着马往前走终于看见一个人家,将马栓在他家的栓马桩上,进门问主人,这是到哪里了,主人告诉我,离阿赖有三十多里。

然后出门将我扶上马,我赶紧骑着马去找我的马群,好不容易看见马群,这次不敢下马了,勉强将马群赶着掉了个头,让马群往回走,我的马磨磨蹭蹭地跟在后面,再次看见马群又飞奔起来,心想完了,不知道又要跑到哪里去了但很快就看见我们离开的房子,这才松了口气。

下马,将马栓到马桩上,进屋去一群牧民看见我爬到炕上不敢坐,都笑了起来,知道我第一次骑了一天马,肯定是臀部磨破了主人烧了一大锅黄羊肉炖猪肉给我们吃,那是我吃过的唯一一次黄羊肉,非常稥脓性指头炎劳动中,手指经常有破损。

一次,左手无名指肿起来,没有及时处理,越来越疼那时体会到什么叫“十指连心”疼痛最严重是半夜时分,夜深人静的时候,疼得只能捂着手指在房间里踱步高苓帮我打了一针油剂青霉素,不知道为什么不吸收,至今我的胳膊上还有一个硬硬的小包,不疼不痒,成了那个时代的纪念。

过了几天,手指尖上出现白色的脓头,疼痛减轻了但化脓的部位比较深,脓挤不出来没有办法,只好到公社医院去看病医生说,他们没有办法,让我去旗医院,旗医院又将我推到盟医院,只好又坐班车去东胜到东胜盟医院,医生给我手指上割了个十字小口子,将脓挤出来,消毒、包扎。

前前后后折腾了好多天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牧区的缺医少药,就连脓性指头炎这样的小毛病,公社医院和旗医院都处理不了我那时还年轻,患的还只是一个手指头的小毛病,如果患大病,那就是要命的事以后,我的左手大拇指、中指,右手无名指,都患过脓性指头炎。

至今这四个手指上还有当初患病留下的疤痕在《农村医生手册》上看到,可以用猪苦胆套在发炎的手指上,但那时找不到猪苦胆后来发现,手指刚开始有疼痛感的时候,立即抹上金霉素眼药膏,杀菌,防止细菌往深处发展,是个有效的方法。

由此,了解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这就是中医说的,治未病牛鬼蛇神上吊政治迫害,在牧区也可见一斑我们刚到大队时,听说划分了牧主、富牧,另有一些解放前参加过旧军队的人,也在被查之列,被列为牛鬼蛇神一次,好像是刚到大队不久,大队上通知我们,说有一个

被专政的牛鬼蛇神逃跑并上吊自杀了,要我们去保护现场我们十多个知青一起去,上吊的位置在我们大队和伊克乌素之间的一棵树上我们走了很久,才找到那个地方一个人吊在树上,脸色黑灰我们不认识这个人,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胆子那么大,也没有感到害怕。

那个地方很难得的有一棵树,据说那地方原本是那个人家的老屋子天渐渐黑了,天很冷,我们从周围抱了许多不知道谁砍下来的沙蒿,在那附近烧起一堆大火,等待队里来人处理这件事情一直等到天亮,队里来了个人,就在我们烧火的地方,挖了个浅浅的坑,将那个人从树上放下来,埋了。

内蒙的冬天,天寒地冻,要不是我们烧了一夜的火,土冻了有好几尺深,根本不可能挖得动埋葬后,我们往回走一夜没有睡觉,困得要命,一边走路一边打瞌睡好不容易走回大队部,倒头就睡回想起来,那位上吊自杀的人,不知道受了多少冤枉,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精神折磨,才这么绝望。

人际关系牧区的人际关系很单纯,真诚而坦率知青的粮食和牧民的粮食都是国家拨下来的拨下的粮食,有谷子、糜子、高粱、玉米、山芋干、白面,大米极少每次分粮食的时候,大家骑着毛驴到大队部,毛驴上搭着褡裢,里面放上装粮食的口袋。

会计巴纳玛总把秤抬得高高的,将粮食秤好,倒到大家的粮食口袋里那时,谁也不去看秤砣在什么位置,对会计绝对信任牧民家的房子从来不锁门,院门只用一根绳子搭住,防止牲畜随便进去糟蹋东西路过一个人家,口渴了、饿了,进门,主人会主动邀请你上炕。

找个碗,去奶罐子里舀一碗酸奶,让你喝下去请你在炕上坐下,喝点茶,歇歇腿如果正好主人家在吃饭,会邀请你一起吃饭如果天色已晚,会请你在外屋的炕上睡觉,第二天再上路这都是很普通的事情同样,如果你总想占便宜,或者你干了对不起人的事情,他们也嫉恶如仇。

在阿赖大队下马场,吃饭的时候,阿赖的房东问我是不是叫龙江,我说我不是龙江,问他为什么问这个他说,龙江在公社整内人党,将他们整得很苦,如果我是龙江,就不准我进屋当时正是全内蒙大抓内人党的时候,每个队都派了一个知青到公社去整内人党。

我们队派去的是龙江我不知道龙江干了些什么,但如果随意整人,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憎恶趣闻轶事晚上常躺在炕上,听大家讲各种趣闻轶事,让生活增添了很多情趣一.方便吃喝拉撒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牧区特殊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其特殊的解决办法。

刚到大队第一天晚上,住在大队部的院子里院子是个土圐圙,出了圐圙就是沙漠,有很多沙蒿住下后,发现没有厕所,我们只好到圐圙外面的沙蒿后面方便天太冷,半夜要起夜,大家就从墙头上翻过去,躲到屋后方便大风刮起黄沙,很快就将方便物覆盖起来。

第二天早晨醒来,发现男生住的门外有一堆浅黄色冰块,原来是某男同学的作品和牧民一起出门,途中不免要方便那年头,一般牧民往往不管男女,羊皮袍子一甩,就地一蹲,一边还和同行的人说着话,一边就将方便的事情解决了。

无论大便小便,抓一把沙子,抹一下,就完事这让我们很难接受受过教育、文明一些的人,则会躲到沙蒿后面去方便二.狂犬病闲聊,能长见识我的不少医学知识,都是在闲聊中初步了解,然后再读书学会的一次,焦炜让邻居家的狗咬了,妈妈给她寄来治疗狂犬病的药,要她打针。

这才知道原来世界上有一种病叫狂犬病查了《农村医生手册》,了解了狂犬病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往往因被感染狂犬病的牲畜咬后患病其症状,主要包括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三.蒙医蒙药我们队有几个赤脚医生,主要是蒙医。

他们背着药箱,骑着马或者毛驴,到各个小队巡回医疗高苓和呼延婷后来也当了赤脚医生高苓专门到盟医院去接受了培训,后来又到西安姑姑那里去学习了西医知青没有马或毛驴,都是自己双脚走着去有了病人,来人一叫,背起药箱,就要出门,很辛苦。

高苓跟着蒙医学蒙医蒙药,看见了蒙药神奇的效果,一小勺红红的药粉给患者服下,高烧病人很快就能退烧四.出行牧区出行,跟着感觉走那年头,牧区的道路,大路,是大胶车碾出来的土路,通往公社、大队部这些重要的地点小路,是牲畜踩出来的土路,通往一户户人家。

没有路标,更没有门牌,出门完全是跟着感觉走白天,看路的大小夜晚,看灯光当民办教师的时候,周末有时会到东队放羊的知青点去下课后,一直往东走,天渐渐黑下来,不知道路,反正一直往东走,翻过若干个沙梁后,注意往北看,会看见点点灯光,自然就到了。

一次刮大黄风,我正从离水利队两里路的人家往水利队走,我头上蒙着纱巾,眼睛上戴着防风镜,嘴上罩着口罩,顶着风往前走,只见两边的沙子像湍急的河水一样往后奔腾而去走了许久,觉得早该到水利队了,这时风小了些,看见前面有一户人家,仔细一看,原来是出发时的那个人家。

后来得知,人的两条腿迈出去的长短是不一样的平时走路,靠眼睛帮助纠正方向当眼睛无法帮助纠正方向的时候,就可能在原地绕圆圈五.好胃口也许是因为正在长身体,又没有什么油水,我的胃口特别好,总感到饿知青领的粮食都在大队部,大队部有一口锅。

有一段时间,许多知青在挖水库,我想帮他们做一些烙饼给他们吃于是从粮库里取了一些红薯面,在锅里烙饼烙好一块,自己尝尝,很好吃,结果,烙了一大堆饼,自己却吃掉一大半,那时真馋,胃口真好有时干脆到库房里将山芋干取出来,拍拍上面的灰,直接吃了下去。

居然没有生病,实在是个奇迹一次,和呼延婷到吉拉大队知青那里去玩现在想不起来,当时怎么就能找到知青的家,总之找到了,她们队那个房子住着两个知青,姓名完全忘记了反正只要知道对方是南京知青,大家都很热情她们很热情地招待我们,给我们炒了蛋炒饭,一人盛了一大碗,而且每人都是堆得尖尖的一大碗,我们毫不客气地将蛋炒饭全吃掉了。

回来后,两天没有吃东西,实在吃得太饱了其他同学也在想方设法找吃的东西万渝在水利队,捉刺猬,用火烤了吃几个知青在水利队种了豌豆,吃豌豆苗,牧民看见了,说:“这些南京娃娃,吃草呢!“六.手扶拖拉机事件危险,常在不经意间发生。

一次,吴建功开手扶拖拉机,从东队开往大队部车上有大队长侯里海、高苓等四个人,里海坐在拖拉机侧边杠上途中经过一道巴拉时,拖拉机开得过快,整个车身顿时翘起,向机头方向竖起来里海跟猴子似的,立刻跳起来,跑开好远。

高苓看见侯队长的反应,感到滑稽可笑,全然没有意识到危险在即她紧紧抓着拖拉机横杠子,站在车上未动好在拖拉机车厢没有再扣下去,直直地插在沙丘的斜坡上,她总算逃过一劫吴建功和她都吓傻了,半天没缓过劲来幸好那次是有惊无险。

吴建功的裤子破了,自己用大粗线缝补,从后面看,臀部好像两个大大的鞋底我们排队走在路上,看着他在前面雄赳赳地走路,两块大鞋底贴在后面,忍不住要哈哈大笑巴音什里大队知青的趣事陈薇和她的弟弟隔着一个墙睡觉,半夜里两个人隔墙讲梦话,居然能对起话来。

附录(阿赖大队吴雷海的补充说明):你们大队吴建功当年买手扶拖拉机的情景,我还记忆犹新那是我在旗里遇见他才买了拖拉机,在前旗的沙土路上试开,一头沙土我很好奇,他热情地让我也开一下我可没有玩过这家伙,太让人兴奋了。

手扶拖拉机也有一个外挂独轮后座我开着拖拉机一阵狂奔,遇见一个上坡,我要加大油门我把油门杆向前一推,拖拉机突然机头向地面冲去,机尾高高抬起,我在机后,我的座位把我一下举到半空我赶快收油门又重重的落回地面,太刺激了!第二天我乘大卡车回阿赖的路上,看见吴建功开着手扶拖拉机,满面灰尘,眯着眼睛,在返回大队的沙土公路上,一路疾驶,看上去十分可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趣闻这样也行?生活中的趣闻轶事有哪些呢(生活中的秤有哪些)

2023-09-21Aix XinLe123

这样也行?生活中的趣闻轶事有哪些呢(生活中的秤有哪些)插队内蒙圐圙大队…

科学科学知识点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六年级下册苏教版)速看

2023-09-21Aix XinLe183

科学知识点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六年级下册苏教版)速看第一单元 我们长大了1、成长的标志有很多,比如:身高和体重的增加、我们越来越懂事了、鞋子变得挤脚了。我们…

趣闻燃爆了生活中的趣闻轶事有哪些呢(生活中的秤有哪些)

2023-09-21Aix XinLe169

燃爆了生活中的趣闻轶事有哪些呢(生活中的秤有哪些)下面,来看一下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与普通百姓共度春节的5个奇闻趣事。第一个春节:井冈山上"米肉香"。…

科学科学知识点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六年级下册苏教版)墙裂推荐

2023-09-21Aix XinLe156

科学知识点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六年级下册苏教版)墙裂推荐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

探索探索发现金字塔纪录片(金字塔视频纪录片)全程干货

2023-09-21Aix XinLe59

探索发现金字塔纪录片(金字塔视频纪录片)全程干货VR纪录片《扫描金字塔》昨日在CuriosityStream上首播,揭示了隐藏数千年的古埃及秘密,并展示了尖端技术的应用。…